疫情之下,汽车行业芯片短缺持续发酵。为了防止国外芯片公司断供,我们要未雨绸缪,提前研究对策。那么,目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如何,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如何破局?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不足,并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恒
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巨大。
汽车芯片的市场规模巨大,特别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使用的芯片数量将快速增加,汽车芯片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据我所知,目前一辆普通汽车使用600块左右的芯片,以后会增加到更多。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介绍,2019年中国汽车芯片成本约为400美元/辆,2022年将达到600美元/辆;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约为2500万辆,因此预计届时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
全球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新车超过1亿辆,需要的芯片数量会很可观,芯片的复杂程度会迅速增加。整个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非常可观。目前,汽车芯片产业的规模仅占整个芯片产业的10%,但技术发展趋势表明,汽车芯片将超越手机芯片成为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汽车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面临严峻形势。
1.目前国内汽车芯片自主化率很低。
据有关单位统计,我国计算和控制芯片自主化不足1%,通信芯片不足3%,传感器芯片和存储芯片市场份额不足5%,功率半导体不足10%。汽车芯片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国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的产业链长期受制于人。
目前大家都在关心芯片短缺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以芯片的晶圆生产为例。这是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行业。很复杂,现在晶圆供应是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全球汽车芯片都逃不出TSMC。TSMC生产的晶圆主要供应给世界顶级半导体供应商,独立半导体公司在采购周期和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芯片的发展还面临着消费电子等领域半导体需求的扩大,以及国内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制约,这使得中国发展自己的芯片非常困难,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局面。
3.国外大公司一方面有自己的苦衷,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应对国内汽车芯片的自主开发。
他们通过加快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加速技术迭代、提高技术壁垒、限制高端设备或材料出口、实施价格调整策略等方式,阻止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市场和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
4.国外芯片公司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断供。要未雨绸缪,提前研究对策。
中国汽车芯片企业
成绩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严峻的形势也将推动中国汽车芯片的自主发展。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加强自主开发,努力寻找国产芯片,努力提高计算能力的技术水平,采取多备货等多种措施渡过难关。
特别是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和鼓励下,在龙头企业的努力下,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比亚迪和CRRC时代的IGBT芯片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比亚迪在汽车行业开了个好头。比亚迪韩卖的很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很成功,比亚迪的股票涨的很快,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产销量一直在世界前列。比亚迪的芯片不仅自用,还可以外供,值得借鉴。
2.在计算机控制芯片领域,虽然我国与世界领先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但国内企业借助汽车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在ADAS专用芯片等细分领域进步迅速。比如地平线等明星公司,在自动驾驶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应用上,成绩斐然。地平线和长安汽车的合作非常成功。长安新车型UNI-T是首款搭载国产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汽车。长安汽车与地平线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舱NPU计算平台,内置了中国首款汽车级AI芯片——地平线征程II,计算能力达到4万亿次……每秒钟。
近日,地平线将与SAIC的合作升级为与上海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智能汽车生态建设。再加上奇瑞、长城与地平线的深度合作,说明地平线的发展已经大大加快,开始与多家公司合作,正在抢着出货百万台产品,并提出了“双100”(百万芯片承载百万辆汽车)的目标,以实际成效推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给了国人信心。
3.在车载通信芯片领域,华为、中兴、大唐电信都开发了自己的芯片和系统,积极进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除了手机还有其他产品,坚决渡过难关,谋求发展。众所周知,华为遭受了美国多轮制裁,芯片代工被禁。就在全世界都以为华为要死了的时候,华为近日宣布鸿蒙系统系统在手机上落地,华为开始了新的起点。目前华为也在和很多汽车公司合作,支持汽车公司的发展。华为是我们自主发展的例子。有这么好的公司带头,汽车芯片无法渡过支撑汽车的难关。
此外,东风汽车、零跑汽车等整车企业也加快了进军半导体行业的步伐。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子公司智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年产30万套功率芯片模块生产线将于2021年4月投产;零跑汽车宣布推出AI智能驾驶自主芯片“灵芯01”等。这些目标最终可能很难实现,但这些企业毕竟前进了一大步。
4.近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旨在通过汽车和芯片两大产业的跨界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联合组建联盟,实现中国汽车芯片的独立R&D和生产。相信通过联盟的工作,一定会推动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步伐。
汽车行业的未来我无法下结论,但显然,虽然我们远未改变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但整个汽车行业在高计算芯片平台、车路协同、自动驾驶AI算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芯片公司与整车公司的合作也取得了进展,这还是很可喜的。
对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
攻克汽车芯片的关键技术可能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要从基础做起,多拿出国家科研经费,耐得住寂寞,从基础材料、技术等方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对此,中科院最高领导人在全世界面前拍着胸脯,将迅速解决所有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其中与芯片生产相关的几十项高科技问题被列为重中之重。有了中国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中科院的实力,有了中科院领导的野心,芯片领域的R&D应该可以走出困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飞跃。
2.着力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国家和行业要高度重视汽车芯片产业,实施一段时间的产业扶持政策。据报道,美国政府将投资370亿美元开发芯片,这仍然是非常强大的。希望我国政府对尚未成长起来的独立产业给予重点保护和扶持,加大力度培育其发展壮大。国家要投入,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有效的政策,快速培育1-2家或2-3家自主龙头企业,实现产业自主可控,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要全力支持SMIC等内地市场最强的制造芯片代工企业,从芯片材料、工艺、设计等基础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同时对华为、地平线等芯片设计公司给予切实的鼓励,营造芯片产业蓬勃发展的氛围。
3.积极推动汽车芯片产业创新和深度融合。
我们应该解放思想,鼓励汽车芯片企业在中国建厂,或者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来加快芯片的发展。同时,要努力搭建第三方平台,促进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和同步发展。中汽智创公司在帮助协调解决国产芯片在车辆应用上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值得支持和推广。
当然,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自主车企也要给国内芯片企业试错和验证性能的机会,在应用中总结问题,改进优化产品,形成零和协调机制,以应用促发展。
4.在目前芯片短缺且持续发酵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应积极协调各个环节,尤其是政府和各方应协调处理好上游代工问题,以最小的成本应对汽车芯片供应失败的危机,然后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突破技术壁垒上,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复苏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疫情之下,汽车行业芯片短缺持续发酵。为了……防止国外芯片公司断供,要未雨绸缪,提前研究对策。那么,目前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发展如何,面临怎样的国际形势,如何破局?本文详细分析了我国汽车芯片产业的不足,并对产业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主任安庆恒
全球汽车芯片市场巨大。
汽车芯片的市场规模巨大,特别是由于新能源汽车和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使用的芯片数量将快速增加,汽车芯片的发展前景非常好。
据我所知,目前一辆普通汽车使用600块左右的芯片,以后会增加到更多。据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介绍,2019年中国汽车芯片成本约为400美元/辆,2022年将达到600美元/辆;预计2022年中国汽车市场销量约为2500万辆,因此预计届时中国汽车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150亿美元。
全球每年生产和销售的新车超过1亿辆,需要的芯片数量会很可观,芯片的复杂程度会迅速增加。整个市场规模可能达到1000亿美元,非常可观。目前,汽车芯片产业的规模仅占整个芯片产业的10%,但技术发展趋势表明,汽车芯片将超越手机芯片成为最大的半导体市场,汽车芯片产业的未来发展值得我们关注。
中国汽车芯片产业面临严峻形势。
1.目前国内汽车芯片自主化率很低。
据有关单位统计,我国计算和控制芯片自主化不足1%,通信芯片不足3%,传感器芯片和存储芯片市场份额不足5%,功率半导体不足10%。汽车芯片的自主研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中国自动驾驶汽车芯片的产业链长期受制于人。
目前大家都在关心芯片短缺的问题,这是不可避免的。以芯片的晶圆生产为例。这是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行业。很复杂,现在晶圆供应是个大问题。众所周知,全球汽车芯片都逃不出TSMC。TSMC生产的晶圆主要供应给世界顶级半导体供应商,独立半导体公司在采购周期和价格上没有发言权。当然,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此外,芯片的发展还面临着消费电子等领域半导体需求的扩大,以及国内半导体设备和材料的制约,这使得中国发展自己的芯片非常困难,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局面。
3.国外大公司一方面有自己的苦衷,另一方面也在努力应对国内汽车芯片的自主开发。
他们通过加快跨国公司在华本土化发展、加速技术迭代、提高技术壁垒、限制高端设备或材料出口、实施价格调整策略等方式,阻止了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也使得市场和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
4.国外芯片公司也不是绝对不可能断供。要未雨绸缪,提前研究对策。
中国汽车芯片企业
成绩有目共睹。
另一方面,严峻的形势也将推动中国汽车芯片的自主发展。目前,我国企业正在加强自主开发,努力寻找国产芯片,努力提高计算能力的技术水平,采取多备货等多种措施渡过难关。
特别是近年来,在有关部门的倡导和鼓励下,在龙头企业的努力下,我国汽车芯片产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1.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比亚迪和CRRC时代的IGBT芯片已经取得了很大的突破。比亚迪在汽车行业开了个好头。比亚迪韩卖的很好,比亚迪的刀片电池很成功,比亚迪的股票涨的很快,比亚迪的新能源车产销量一直在世界前列。比亚迪的芯片不仅自用,还可以外供,值得借鉴。
2.在计算机控制芯片领域,虽然我国与世界领先企业仍有较大差距,但国内企业借助汽车智能化的深入推进,在ADAS专用芯片等细分领域进步迅速。比如地平线等明星公司,在自动驾驶智能芯片的研发和应用上,成绩斐然。地平线和长安汽车的合作非常成功。长安新车型UNI-T是首款搭载国产人工智能芯片的智能汽车。长安汽车与地平线联合开发的智能驾驶舱NPU计算平台,内置了中国首款汽车级AI芯片——地平线征程II,计算能力达到4万亿次……每秒钟。
近日,地平线将与SAIC的合作升级为与上海的战略合作,共同推进智能汽车生态建设。再加上奇瑞、长城与地平线的深度合作,说明地平线的发展已经大大加快,开始与多家公司合作,正在抢着出货百万台产品,并提出了“双100”(百万芯片承载百万辆汽车)的目标,以实际成效推动中国芯片产业的发展,给了国人信心。
3.在车载通信芯片领域,华为、中兴、大唐电信都开发了自己的芯片和系统,积极进入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除了手机还有其他产品,坚决渡过难关,谋求发展。众所周知,华为遭受了美国多轮制裁,芯片代工被禁。就在全世界都以为华为要死了的时候,华为近日宣布鸿蒙系统系统在手机上落地,华为开始了新的起点。目前华为也在和很多汽车公司合作,支持汽车公司的发展。华为是我们自主发展的例子。有这么好的公司带头,汽车芯片无法渡过支撑汽车的难关。
此外,东风汽车、零跑汽车等整车企业也加快了进军半导体行业的步伐。东风汽车集团公司子公司智芯半导体有限公司年产30万套功率芯片模块生产线将于2021年4月投产;零跑汽车宣布推出AI智能驾驶自主芯片“灵芯01”等。这些目标最终可能很难实现,但这些企业毕竟前进了一大步。
4.近日,“中国汽车芯片产业创新战略联盟”正式成立,旨在通过汽车和芯片两大产业的跨界融合,产业链上下游联合组建联盟,实现中国汽车芯片的独立R&D和生产。相信通过联盟的工作,一定会推动中国汽车芯片的发展步伐。
汽车行业的未来我无法下结论,但显然,虽然我们远未改变芯片主要依赖进口的现状,但整个汽车行业在高计算芯片平台、车路协同、自动驾驶AI算法等方面都取得了进展,芯片公司与整车公司的合作也取得了进展,这还是很可喜的。
对汽车芯片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加强基础研究的发展。
攻克汽车芯片的关键技术可能需要脚踏实地,稳扎稳打。要从基础做起,多拿出国家科研经费,耐得住寂寞,从基础材料、技术等方面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对此,中科院最高领导人在全世界面前拍着胸脯,将迅速解决所有高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其中与芯片生产相关的几十项高科技问题被列为重中之重。有了中国坚实的经济基础,有了中科院的实力,有了中科院领导的野心,芯片领域的R&D应该可以走出困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挡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飞跃。
2.着力推动龙头企业发展。
国家和行业要高度重视汽车芯片产业,实施一段时间的产业扶持政策。据报道,美国政府将投资370亿美元开发芯片,这仍然是非常强大的。希望我国政府对尚未成长起来的独立产业给予重点保护和扶持,加大力度培育其发展壮大。国家要投入,利用中国巨大的市场和有效的政策,快速培育1-2家或2-3家自主龙头企业,实现产业自主可控,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
要全力支持SMIC等内地市场最强的制造芯片代工企业,从芯片材料、工艺、设计等基础环节实现自主可控。同时对华为、地平线等芯片设计公司给予切实的鼓励,营造芯片产业蓬勃发展的氛围。
3.积极推动汽车芯片产业创新和深度融合。
我们应该解放思想,鼓励汽车芯片企业在中国建厂,或者通过建立合资企业来加快芯片的发展。同时,要努力搭建第三方平台,促进整车厂商和零部件企业的协同创新和同步发展。中汽智创公司在帮助协调解决国产芯片在车辆应用上的问题上做了大量的开创性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值得支持和推广。
当然,在国家政策支持的基础上,自主车企也要给国内芯片企业试错和验证性能的机会,在应用中总结问题,改进优化产品,形成零和协调机制,以应用促发展。
4.在目前芯片短缺且持续发酵的情况下,社会各界应积极协调各环节,尤其是政府和各方应协调处理好上游代工问题,以最小的成本应对汽车芯片供应失败的危机,然后将大部分精力集中在突破技术壁垒上,为全球汽车产业的复苏创造更有利的发展环境。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奥迪最新的纯电动汽车Q4etronSUV已经开始在其母公司大众集团位于德国茨维考(Zwickau)的工厂内开始生产。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哈金森公司(Hutchinson)与隔热领域高效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先驱vaQtec联手开发超高效隔热解决方案,以提升飞机和电动车辆的热管理性能。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部分现代Kona电动汽车车主表示,该公司在一次重要召回事件中表现拙劣,延误了召回时间,并且与车主沟通不畅。
1900/1/1 0:00:00特斯拉开始接受比特币购车马斯克3月24日表示,该公司的电动汽车现在可以使用比特币购买,这一付款选项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在美国以外地区推出。
1900/1/1 0:00:00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一池春水”已被激活。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中国2月份新能源汽车销量11万辆,同比增长5847。
1900/1/1 0:00:00雷克萨斯昨天发布了即将发布的全新纯电动概念车的最新预告图,展示了车身侧面轮廓。同时,官方宣布这一概念车将于3月30日18时正式发布,届时还将公布关于品牌全面进化的消息。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