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蛰伏五年,大疆终于打响「智能驾驶」第一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一个专家云集的智能驾驶圈,或者说是一匹黑马。

最近,“DJI汽车”这个品牌的诞生,赚足了所有的话题,也充满了业界的期待。

人们期待DJI在智能汽车市场复制他们在无人机等领域的颠覆和成功。

面对这条潜力无限的伟大赛道,DJI的赛车也树立了一面旗帜:

做安全好用的自动驾驶。让大家享受一次安全轻松的旅行。

在一些野心的背后,新智家了解到,其实是DJI低调而现成的五年沉淀下来的信心。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DJI汽车没有让业界失望。他们带着全新的产品惊艳亮相,并作为Tier 1与大众、五菱等OEM厂商互动。

眼下,恰逢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基于跃进航线的L4级自动驾驶仪想要“下沉”,苦于找不到更多的降落可能性。

基于渐进路线的ADAS辅助驾驶正在“探索”,受困于为量产创造条件。

而DJI汽车的正式入驻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活力。

不要打无准备的仗。

2015年前后,自驾赛道资本扎堆,风光无限。各路玩家涌入这片热土,快乐地玩耍。

在决策感知规划领域产品化多年的DJI很快将目光瞄准了这一点。自动驾驶方向的预研项目也在2016年立项,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获得了深圳首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开始了各种道路场景的常态化和规模化测试。

但2018年以来,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落地情况不及预期,资金紧张;与此同时,辅助驾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种自下而上的打法在落地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也是在这个时期,DJI明确了其车载项目的未来方向:做智能驾驶领域的一流供应商。

2019年,DJI车载品牌正式成立。同年11月,DJI第一家轿车级制造工厂成立,大量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按照轿车级标准开始检测认证。

目前,DJI车载业务涉及智能驾驶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团队成员700多人,相关专利1000多项。

事实上,在最近正式公布之前,上述所有关于“DJI车载车辆”的信息都是相当“秘密”的。

在过去的五年里,当行业内的玩家争相抢滩智能驾驶高地的时候,DJI已经无心竞争了。经过五年的默默耕耘,DJI的车载产品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

然而,市场是所有技术的试金石,商业实现一直是DJI的强项——DJI汽车已经收到了几家原始设备制造商的订单。

比如本次车展,DJI带来了历经近五年打磨的智能驾驶D80/D80+、智能驾驶D130/D130+和智能泊车P100/P1000四个场景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并且都有相应的SOP计划。

适用于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的D80和D130将于今年交付,记忆泊车P100将于2022年交付,D80+、D130+和P1000的长途自主泊车和长途自主呼叫功能将于2024年交付。

2021年3月,DJI车辆通过SPICE for HWE/MEE CL1审核,成为中国首家通过该硬件开发质量认证的一级供应商。

在本次展会上,五菱宣布与DJI汽车的战略合作将于今年正式量产。据了解,DJI汽车与大众和五菱将有更深入的合作。

过去,智能驾驶相关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国际一级巨头手中;目前国内厂商也开始崛起。

现在,相关产品的正式亮相,也说明DJI车辆蓄势已久,准备迎接市场的考验。

建造最深最宽的护城河

技术成熟度是决定智能驾驶体验的首要原因。

但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可能很难量产,低成本的可靠性也不一定行得通。同时,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强耦合也需要下大力气来改善。

在没有进一步的技术突破之前,为了提高汽车智能化程度,造车玩家很容易迷失在传感器、芯片等硬件“堆砌材料”的氛围中。

使用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硬件,极有可能存在成本高或者短时间内难以量产的风险。

换句话说,单纯的“堆料”未必能满足主机厂和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期望。只有更好的软硬件结合,才能定义智能汽车的未来。

在这个市场太大而优秀供给太少的背景下,DJI汽车上的护城河已经建成:

高性能、高性价比、高可靠性。

基于DJI在感知、定位、决策、规划、控制等领域多年的积累,DJI在算法、软硬件耦合方面的车载技术基础自然是有的。

同时,依靠强大的空间智能技术应对各种复杂路况,DJI车辆大大降低了对GNSS、高精地图和V2X的依赖。通过DJI双目立体视觉技术,无需提前训练和学习,即可准确检测出任何障碍物,甚至在新旧车道线共存、无车道线等路况下,也能准确融合环境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实现稳定行驶。

基于DJI原有的相关技术基础,DJI的车载解决方案研发成本会相对更低。此外,没有传感器的“堆叠”(但可以选择一些更高级的配置,如激光雷达),这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然后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更多元化的选择呈现给OEM。

而且DJI已经有了供应链整合的能力和量产的经验,可以帮助DJI少走很多弯路。

例如,DJI车辆根据行业标准建立了自己的车辆法规管理系统和完善的测试验证系统,并通过这样的系统充分验证了智能驾驶系统。

其中包括构建基于模拟器的自研工具链,参与众多智能驾驶模拟和仿真工具的标准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软硬件一体化,DJI车辆还推进了智能制造和检测中心的建设,该中心可以完成多个智能驾驶核心部件的智能化生产和检测。

也正是在这样的布局下,DJI车辆走过了从最初的研发,到试验验证,到制造,到最终检验等环节。,而且它对外界的依赖非常有限,可以最大限度的把各个环节的信息联系起来,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

人员方面,DJI车辆核心R&D人员超过500人,硕士、博士占比87%;在智能制造和质量体系建设方面,团队规模也超过200人,其中90%是来自知名主机厂和一级厂商的工程师。

还是原来的DJI。

从无人机到智能汽车,两者之间的跨度似乎很大,无论是规模还是供应链。

然而,DJI认为它们都属于空间智能的范畴:空间移动物体的智能。

这样,无人机赋予了机器在空中智能移动的能力,而智能驾驶则帮助汽车更安全、更智能地上路。核心离不开感知、决策、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逻辑。

而且DJI车辆背靠“DJI”这个科技大IP,技术储备和资金支持都不用担心,自身的知名度也能给其带来合作上的优势。

这几年,业内各种“三年赶超”、“五年第一”此起彼伏,在抢滩智能驱动高地的同时,DJI不喜张扬,无意张扬,五年磨一剑。

尤其是2015年前后,资本扎堆,自动驾驶第一波浪潮席卷而来,这种低调专注于长期战场的做法更是难得。

如今,DJI车载品牌的建立并不是向外界宣布它想做或者正在做,而是带着众多车企的SOP订单而来。

如果进展顺利,我们可以在今年年底看到采用DJI智能驾驶方案的量产车上路。

有趣的是,如果公众没有事先无意中向外界发布相关信息,DJI可能会对此事守口如瓶。

在本次车展上,DJI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坚定地做好Tier 1,旨在赋能整个汽车行业,让大家享受安全轻松出行的愿景。

不得不说,能在酷炫的科技圈里保持理性务实的定力,才是“DJI”。

随着DJI车机的加入,智能汽车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活力。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一个专家云集的智能驾驶圈,或者说是一匹黑马。

最近,“DJI汽车”这个品牌的诞生,赚足了所有的话题,也充满了业界的期待。

人们期待DJI在智能汽车市场复制他们在无人机等领域的颠覆和成功。

面对这条潜力无限的伟大赛道,DJI的赛车也树立了一面旗帜:

做安全好用的自动驾驶。让大家享受一次安全轻松的旅行。

在一些野心的背后,新智家了解到,其实是DJI低调而现成的五年沉淀下来的信心。

在今年的上海车展上,DJI汽车没有让业界失望。他们带着全新的产品惊艳亮相,并作为Tier 1与大众、五菱等OEM厂商互动。

眼下,恰逢智能驾驶行业发展的关键阶段:

基于跃进航线的L4级自动驾驶仪想要“下沉”,苦于找不到更多的降落可能性。

基于渐进路线的ADAS辅助驾驶正在“探索”,受困于为量产创造条件。

而DJI汽车的正式入驻可能会给市场带来一些新的活力。

不要打无准备的仗。

2015年前后,自驾赛道资本扎堆,风光无限。各路玩家涌入这片热土,快乐地玩耍。

在决策感知规划领域产品化多年的DJI很快将目光瞄准了这一点。自动驾驶方向的预研项目也在2016年立项,仅用了两年时间就获得了深圳首批智能网联汽车测试牌照,开始了各种道路场景的常态化和规模化测试。

但2018年以来,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落地情况不及预期,资金紧张;与此同时,辅助驾驶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这种自下而上的打法在落地上有着天然的优势。

也是在这个时期,DJI明确了其车载项目的未来方向:做智能驾驶领域的一流供应商。

2019年,DJI车载品牌正式成立。同年11月,DJI第一家轿车级制造工厂成立,大量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并按照轿车级标准开始检测认证。

目前,DJI车载业务涉及智能驾驶系统及其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团队成员700多人,相关专利1000多项。

事实上,在最近正式公布之前,上述所有关于“DJI车载车辆”的信息都是相当“秘密”的。

在过去的五年里,当行业内的玩家争相抢滩智能驾驶高地的时候,DJI已经无心竞争了。经过五年的默默耕耘,DJI的车载产品终于展现在人们面前。

然而,市场是所有技术的试金石,商业实现一直是DJI的强项——DJI汽车已经收到了几家原始设备制造商的订单。

比如本次车展,DJI带来了历经近五年打磨的智能驾驶D80/D80+、智能驾驶D130/D130+和智能泊车P100/P1000四个场景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并且都有相应的SOP计划。

适用于城市道路、城市快速路和高速公路的D80和D130将于今年交付,记忆泊车P100将于2022年交付,D80+、D130+和P1000的长途自主泊车和长途自主呼叫功能将于2024年交付。

2021年3月,DJI车辆通过SPICE for HWE/MEE CL1审核,成为中国首家通过该硬件开发质量认证的一级供应商。

在本次展会上,五菱宣布与DJI汽车的战略合作将于今年正式量产。据了解,DJI汽车与大众和五菱将有更深入的合作。

过去,智能驾驶相关的关键技术和零部件大多掌握在国际一级巨头手中;目前国内厂商也开始崛起。

现在,相关产品的正式亮相,也说明DJI车辆蓄势已久,准备迎接市场的考验。

建造最深最宽的护城河

技术成熟度是决定智能驾驶体验的首要原因。

但目前市面上的产品可能很难量产,低成本的可靠性也不一定行得通。同时,软件和硬件之间的强耦合也需要下大力气来改善。

在没有进一步的技术突破之前,为了提高汽车智能化程度,造车玩家很容易迷失在传感器、芯片等硬件“堆砌材料”的氛围中。

使用这些看似高大上的硬件,极有可能存在成本高或者短时间内难以量产的风险。

换句话说,单纯的“堆料”未必能满足主机厂和用户对智能驾驶的期望。只有更好的软硬件结合,才能定义智能汽车的未来。

在这个市场太大而优秀供给太少的背景下,DJI汽车上的护城河已经建成:

高性能、高性价比、高可靠性。

基于DJI在感知、定位、决策、规划、控制等领域多年的积累,DJI在算法、软硬件耦合方面的车载技术基础自然是有的。

同时,依靠强大的空间智能技术应对各种复杂路况,DJI车辆大大降低了对GNSS、高精地图和V2X的依赖。通过DJI双目立体视觉技术,无需提前训练和学习,即可准确检测出任何障碍物,甚至在新旧车道线共存、无车道线等路况下,也能准确融合环境的动态和静态信息,实现稳定行驶。

基于DJI原有的相关技术基础,DJI的车载解决方案研发成本会相对更低。此外,没有传感器的“堆叠”(但可以选择一些更高级的配置,如激光雷达),这将进一步降低成本。

然后以高性价比的产品和更多元化的选择呈现给OEM。

而且DJI已经有了供应链整合的能力和量产的经验,可以帮助DJI少走很多弯路。

例如,DJI车辆根据行业标准建立了自己的车辆法规管理系统和完善的测试验证系统,并通过这样的系统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了充分的验证。

其中包括构建基于模拟器的自研工具链,参与众多智能驾驶模拟和仿真工具的标准化。

为了更好地实现软硬件一体化,DJI车辆还推进了智能制造和检测中心的建设,该中心可以完成多个智能驾驶核心部件的智能化生产和检测。

也正是在这样的布局下,DJI车辆走过了从最初的研发,到试验验证,到制造,到最终检验等环节。,而且它对外界的依赖非常有限,可以最大限度的把各个环节的信息联系起来,保证生产效率和质量。

人员方面,DJI车辆核心R&D人员超过500人,硕士、博士占比87%;在智能制造和质量体系建设方面,团队规模也超过200人,其中90%是来自知名主机厂和一级厂商的工程师。

还是原来的DJI。

从无人机到智能汽车,两者之间的跨度似乎很大,无论是规模还是供应链。

然而,DJI认为它们都属于空间智能的范畴:空间移动物体的智能。

这样,无人机赋予了机器在空中智能移动的能力,而智能驾驶则帮助汽车更安全、更智能地上路。核心离不开感知、决策、控制等一系列技术逻辑。

而且DJI车辆背靠“DJI”这个科技大IP,技术储备和资金支持都不用担心,自身的知名度也能给其带来合作上的优势。

这几年,业内各种“三年赶超”、“五年第一”此起彼伏,在抢滩智能驱动高地的同时,DJI不喜张扬,无意张扬,五年磨一剑。

尤其是2015年前后,资本扎堆,自动驾驶第一波浪潮席卷而来,这种低调专注于长期战场的做法更是难得。

如今,DJI车载品牌的建立并不是向外界宣布它想做或者正在做,而是带着众多车企的SOP订单而来。

如果进展顺利,我们可以在今年年底看到采用DJI智能驾驶方案的量产车上路。

有趣的是,如果公众没有事先无意中向外界发布相关信息,DJI可能会对此事守口如瓶。

在本次车展上,DJI也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坚定地做好Tier 1,旨在赋能整个汽车行业,让大家享受安全轻松出行的愿景。

不得不说,能在酷炫的科技圈里保持理性务实的定力,才是“DJI”。

随着DJI车机的加入,智能汽车行业也将迎来新的活力。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大众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新老捷达同台 捷达回溯中国国民车生活

分享捷达是中国国民车生活的第一步,它是迈进汽车工业的一大步,陪伴着千千万万个普通小家庭走向了幸福生活,它承载了太多人的记忆和梦想。

1900/1/1 0:00:00
博格华纳亮相2021国际车展,全新阵容引领车行未来

4月19日,博格华纳作为致力于提供创新可持续的车行方案的全球领先供应商,以全新面貌携一系列互联化、智能化、电气化的关键产品和技术解决方案亮相2021第十九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博览会车展,

1900/1/1 0:00:00
舍弗勒与重塑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4月19日,在2021上海国际汽车展上,舍弗勒与重塑股份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氢燃料燃料电池电池领域展开合作,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的发展。

1900/1/1 0:00:00
极星1开出金色隐藏款

分享河神:”这位少年,请问这款金色的极星1是你掉的嘛?“是的今日,全球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Polestar极星在2021上海国际车展,发布极星1(Polestar1)的金色臻藏版车型。

1900/1/1 0:00:00
原生安卓车载系统 极星2全新产品系列亮相上海车展

分享2021年4月19日,中国上海)今日,极星2(Polestar2)全新产品系列亮相2021上海国际车展,首次与中国的媒体和消费者见面。

1900/1/1 0:00:00
更中国的现代·起亚,要迎来新一轮腾飞了

“假如你必须战斗或者在市场上取得最有利的地位,你就不能不冲锋、奔跑和大步行进。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