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讯做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早些年我们不做手机,现在也不会做整车,但会在软件上给车企支持。”
近日,关于腾讯是否造车的问题,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唐道生公开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
这个答案应该在很多人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没想到,这几个月来,中国造车圈的跨界已成常态。继恒大、阿里、百度、小米已经正式宣布造车之后,360、创维这两天也在加紧造车。
原因在于:一方面,腾讯出来以来,硬件基因确实欠缺;另一方面,从2016年开始,他们在布局智能汽车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节奏,分化出了一套关于车联网、自动驾驶、车云的风格。
当时甚至有些迷茫:不造车的互联网公司是好公司吗?
腾讯为什么不造车?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应该做哪个决策,不应该做哪个决策,都与其当前所处的环境直接相关。
造车,要跨过的第一座山就是资金流。
放几组数据来体验一下:
造车新势力中速度最快的蔚来(李斌)曾说,没有200亿你不要造车;
阿里、SAIC、张江高科合资的智机汽车,首轮融资达到100亿人民币;
为了人生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小米汽车)的成功,雷军准备了1080亿现金;
加上广州和沈阳两大新能源汽车基地,恒大造车总投资已超过3000亿元。
不难看出,造车其实需要大量的投资,但同时,这些投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
2020年,腾讯总营收4821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1598.47亿元,同比增长71%;自由现金流为12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9%。
从数据上看,腾讯完全有资本造车。
但是,造好车不仅仅是有钱。比如,戴森花了200亿后,以“商业上不可行”离开造车阶段;许多新的造车力量也在去年宣布破产。
人才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
智能汽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此之前,高校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并不全面——要么从机械、汽车相关专业开始,要么从计算机专业开始。
智能汽车的相关研发不是线性的学科研究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全方位人才。
目前,随着众多跨界车企的进入,以及全行业对智能化的重视程度加深,相关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
最重要的是,回顾PC时代、移动时代和今天的智能汽车时代,腾讯在硬件上是谨慎的。似乎他们更愿意通过轻量级路线,将自己的软件能力快速复制到各行各业。
同时,汽车作为一种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高科技工业产品,极其考验企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生产过程监管能力和整体成本控制能力。
在这些方面,腾讯的积累和沉淀与软硬耦合能力强的对手相比,可能还不够。
另外,智能汽车的赛道已经很拥挤了。先锋特斯拉和国产三宝基本做到了市场地位,兰土基福克斯百度小米等玩家也在加速。在狼群包围的环境中突围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下次选择造车,财力和人力压力突然增大,会不会影响腾讯的主营业务?如果造一辆车,腾讯的财报数据会带来多大的提升?如果只是砸钱挣钱的生意,腾讯有必要做吗?
这些都可能影响腾讯对造车的态度。
腾讯能造车吗?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
但可以肯定的是,腾讯在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虽然硬件基因不强,但在软件层面,腾讯已经覆盖了车联网、自动驾驶、车云等多个重要领域。
综合来看,智能汽车的“智能”可以简单分为舱内(智能驾驶舱)和舱外(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发展的本质将是最终安全地完成从A点到B点的运输任务,从车辆启动、自动驾驶到停车,全程固化。
相比之下,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能驾驶舱可以成为提供差异化体验的根本,因此很可能成为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而且,下一代智能驾驶舱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
真正智能的移动空间最终会给用户带来更多沉浸式的体验,比如休息室、会议室、电影院。
一旦无人驾驶真正意义上落地,人们的身体可以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车内娱乐和社交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腾讯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微信作为一款拥有超过12亿用户的国民级APP,充分收割了用户的心智,影响力早已超越社交功能本身。
目前,腾讯的车联网产品已经融入到各个品类的车厢里,从高端车到廉价车,从纯电动车到混动车。
除了车联网,2016年腾讯开始布局自动驾驶。腾讯自动驾驶总经理苏奎峰详细介绍了腾讯自动驾驶战略:
不局限于某个领域和层面,而是一个平台和工具链,这和腾讯的大战略是一致的。
目前,腾讯的自动驾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大数据云平台、模拟测试平台、高精地图平台等。
其中,腾讯的仿真平台TAD Sim正在与多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国家部委、国内多家汽车企业合作,包括国家智能网联(长沙)试验区。
具体来说,模拟测试可以解决自动驾驶实车测试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测试里程长、时间长、成本高;测试极端场景和危险工况,难度大,危险性高;相应的交通法规和保险理赔机制缺失;国际技术竞争与标准不统一。
目前,基于与出行服务、智慧交通等业务的联动,腾讯通过软件打通了人-车-路-云的闭环。
可以看出,腾讯对智能汽车非常关键的很多软件环节都做了前瞻性的布局。
另一方面,2020年,腾讯在汽车交通领域的投资超过50笔,涵盖整车制造、车联网、智能出行、自动驾驶、二手车服务、汽车销售等多个方向,几乎覆盖了汽车全产业链。
其中,对于蔚来汽车、易车网、滴滴出行等几个项目,腾讯几乎投入了整个成长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腾讯斥资7070万元增持蔚来股份。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腾讯控股在那段时间内对蔚来汽车的持股从15.1%增至16.3%,成为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虽然腾讯一直强调“无车”,但如果有一天腾讯决定给这些软件装上一个自己的车壳,也不是不可能。
腾讯不造车是亏吗?
过去几年科技巨头的战略迭代之后,大多经历了从上到下的大变革,涉及战略打法和组织架构调整。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To C站,To B站。
信不信由你,启动B端战场的按键已经按下,相关风口也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输出跨界战。腾讯也在借助集团的力量吹响产业互联网的号角,汽车行业是重要突破口。
然而,当眼前的人转过头来,选择造车的时候,腾讯收回了欲望之手。
这种来自软件的玩法会阻碍腾讯的To B梦想吗?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PC时代,最赚钱的不是PC厂商,而是微软和英特尔,一个手握操作系统,一个手握核心芯片。
在新车时代,虽然车企通常拥有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具备自主制造的能力,但发动机已经解耦为独立的三电模块,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将被电气化,从而被电池和电控的寡头控制。
由此看来,车企的话语权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软件平台和内容生态日益成为时代特征。
此前,在回答不造车的原因时,华为轮值总裁徐志军直言不讳:
未来,汽车价值的70%不会发生在传统的车身、底盘等零部件上,而是发生在自动驾驶的软件和计算、连接的技术上。
未来自动驾驶用户支付的大部分费用也将集中在新技术上。汽车的外形在将来会有很大的变化。
面对换代的历史节点,与汽车软硬件相关的各种规模的玩家都渴望成为汽车行业的新霸主。
而这也可能是腾讯的绝佳机会。
一是内容生态成熟;其次,互联网生态系统庞大,我们选择从软件层或者腾讯“玩车”的捷径进攻。
同时,不做汽车竞争对手,只做服务的腾讯,可能会获得更多车企的青睐。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腾讯做了一些不一样的事情。早些年我们不做手机,现在也不会做整车,但会在软件上给车企支持。”
近日,关于腾讯是否造车的问题,腾讯高级执行副总裁唐道生公开给出了最终的解决方案。
这个答案应该在很多人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也在情理之中。
没想到,这几个月来,中国造车圈的跨界已成常态。继恒大、阿里、百度、小米已经正式宣布造车之后,360、创维这两天也在加紧造车。
原因在于:一方面,腾讯出来以来,硬件基因确实欠缺;另一方面,从2016年开始,他们在布局智能汽车的道路上走出了自己的节奏,分化出了一套关于车联网、自动驾驶、车云的风格。
当时甚至有些迷茫:不造车的互联网公司是好公司吗?
腾讯为什么不造车?
对于任何一个企业来说,应该做哪个决策,不应该做哪个决策,都与其当前所处的环境直接相关。
造车,要跨过的第一座山就是资金流。
放几组数据来体验一下:
造车新势力中速度最快的蔚来(李斌)曾说,没有200亿你不要造车;
阿里、SAIC、张江高科合资的智机汽车,首轮融资达到100亿人民币;
为了人生最后一个重大创业项目(小米汽车)的成功,雷军准备了1080亿现金;
加上广州和沈阳两大新能源汽车基地,恒大造车总投资已超过3000亿元。
不难看出,造车其实需要大量的投资,但同时,这些投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见效。
2020年,腾讯总营收4821亿元,同比增长28%;归母净利润1598.47亿元,同比增长71%;自由现金流为1235亿人民币,同比增长39%。
从数据上看,腾讯完全有资本造车。
但是,造好车不仅仅是有钱。比如,戴森花了200亿后,以“商业上不可行”离开造车阶段;许多新的造车力量也在去年宣布破产。
人才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另一个棘手问题。
智能汽车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此之前,高校对这方面人才的培养并不全面——要么从机械、汽车相关专业开始,要么从计算机专业开始。
智能汽车的相关研发不是线性的学科研究问题,需要跨学科的全方位人才。
目前,随着众多跨界车企的进入,以及全行业对智能化的重视程度加深,相关人才的争夺愈演愈烈。
最重要的是,回顾PC时代、移动时代和今天的智能汽车时代,腾讯在硬件上是谨慎的。似乎他们更愿意通过轻量级路线,将自己的软件能力快速复制到各行各业。
同时,汽车作为一种对安全性要求极高的高科技工业产品,极其考验企业的供应链整合能力、生产过程监管能力和整体成本控制能力。
在这些方面,腾讯的积累和沉淀与软硬耦合能力强的对手相比,可能还不够。
另外,智能汽车的赛道已经很拥挤了。先锋特斯拉和国产三宝基本做到了市场地位,兰土基福克斯百度小米等玩家也在加速。在狼群包围的环境中突围是非常困难的。
如果下次选择造车,财力和人力压力突然增大,会不会影响腾讯的主营业务?如果造一辆车,腾讯的财报数据会带来多大的提升?如果只是砸钱挣钱的生意,腾讯有必要做吗?
这些都可能影响腾讯对造车的态度。
腾讯能造车吗?
这个问题其实不好回答。
但可以肯定的是,腾讯在整个智能汽车行业有一些独特的优势。
虽然硬件基因不强,但在软件层面,腾讯已经覆盖了车联网、自动驾驶、车云等多个重要领域。
综合来看,智能汽车的“智能”可以简单分为舱内(智能驾驶舱)和舱外(智能驾驶)。
智能驾驶发展的本质将是最终安全地完成从A点到B点的运输任务,从车辆启动、自动驾驶到停车,全程固化。
相比之下,基于车联网技术的智能驾驶舱可以成为提供差异化体验的根本,因此很可能成为影响用户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而且,下一代智能驾驶舱的雏形已经开始出现:
真正智能的移动空间最终会给用户带来更多沉浸式的体验,比如休息室、会议室、电影院。
一旦无人驾驶真正意义上落地,人们的身体可以从驾驶任务中解放出来,车内娱乐和社交的需求将进一步释放。
腾讯在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比如,微信作为一款拥有超过12亿用户的国民级APP,充分收割了用户的心智,影响力早已超越社交功能本身。
目前,腾讯的车联网产品已经融入到各个品类的车厢里,从高端车到廉价车,从纯电动车到混动车。
除了车联网,2016年腾讯开始布局自动驾驶。腾讯自动驾驶总经理苏奎峰详细介绍了腾讯自动驾驶战略:
不局限于某个领域和层面,而是一个平台和工具链,这和腾讯的大战略是一致的。
目前,腾讯的自动驾驶已经取得了很多成果,比如大数据云平台、模拟测试平台、高精地图平台等。
其中,腾讯的仿真平台TAD Sim正在与多个国家智能网联汽车试验区、国家部委、国内多家汽车企业合作,包括国家智能网联(长沙)试验区。
具体来说,模拟测试可以解决自动驾驶实车测试存在的诸多问题,包括测试里程长、时间长、成本高;测试极端场景和危险工况,难度大,危险性高;相应的交通法规和保险理赔机制缺失;国际技术竞争与标准不统一。
目前,基于与出行服务、智慧交通等业务的联动,腾讯通过软件打通了人-车-路-云的闭环。
可以看出,腾讯对智能汽车非常关键的很多软件环节都做了前瞻性的布局。
另一方面,2020年,腾讯在汽车交通领域的投资超过50笔,涵盖整车制造、车联网、智能出行、自动驾驶、二手车服务、汽车销售等多个方向,几乎覆盖了汽车全产业链。
其中,对于蔚来汽车、易车网、滴滴出行等几个项目,腾讯几乎投入了整个成长周期。
值得注意的是,2020年7月,腾讯斥资7070万元增持蔚来股份。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文件,腾讯控股在那段时间内对蔚来汽车的持股从15.1%增至16.3%,成为蔚来的第二大股东,投票权仅次于李斌。
虽然腾讯一直强调“无车”,但如果有一天腾讯决定给这些软件装上一个自己的车壳,也不是不可能。
腾讯不造车是亏吗?
过去几年科技巨头的战略迭代之后,大多经历了从上到下的大变革,涉及战略打法和组织架构调整。
如果要用一句话总结:To C站,To B站。
信不信由你,启动B端战场的按键已经按下,相关风口也在引发新一轮的技术输出跨界战。腾讯也在借助集团的力量吹响产业互联网的号角,汽车行业是重要突破口。
然而,当眼前的人转过头来,选择造车的时候,腾讯收回了欲望之手。
这种来自软件的玩法会阻碍腾讯的To B梦想吗?
答案可能恰恰相反。
PC时代,最赚钱的不是PC厂商,而是微软和英特尔,一个手握操作系统,一个手握核心芯片。
在新车时代,虽然车企通常拥有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具备自主制造的能力,但发动机已经解耦为独立的三电模块,动力总成的知识产权将被电气化,从而被电池和电控的寡头控制。
由此看来,车企的话语权在新一轮的技术创新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削弱,软件平台和内容生态日益成为时代特征。
此前,在回答不造车的原因时,华为轮值总裁徐志军直言不讳:
未来,汽车价值的70%不会发生在传统的车身、底盘等零部件上,而是发生在自动驾驶的软件和计算、连接的技术上。
未来自动驾驶用户支付的大部分费用也将集中在新技术上。汽车的外形在将来会有很大的变化。
面对更新换代的历史节点,与汽车软硬件相关的各种规模的玩家都渴望成为汽车行业的新霸主。
而这也可能是腾讯的绝佳机会。
一是内容生态成熟;其次,互联网生态系统庞大,我们选择从软件层或者腾讯“玩车”的捷径进攻。
同时,不做汽车竞争对手,只做服务的腾讯,可能会获得更多车企的青睐。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对于特斯拉来说,之前发布的一季报虽然盈利了,但是自家的根本业务并不是很好看。特斯拉周二大跌453,市值一夜蒸发32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82亿元,目前总市值6764亿美元。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4月27日,福特在电动汽车电池设计和生产方面迈出了新的一步,该公司宣布将在密歇根州东南部建立一个研发中心,用于研究和制造锂离子和固态电池原型。
1900/1/1 0:00:00《科创板日报》(上海,研究员何律衡)讯,周二(27日)晚间,宁德时代发布2020年年报,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2243;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9;报告期内锂离子电池销量同比增长14
1900/1/1 0:00:00全球芯片危机持续,特斯拉股价下跌44月28日,特斯拉股价下跌逾4,原因是其第一季度财报未能缓解投资者对其估值过高的担忧,以及全球芯片长期短缺和竞争加剧的问题。
1900/1/1 0:00:001、上海新能源汽车产量增近4倍经济持续恢复上海一季度经济数据25日发布,总体来说,一季度上海经济开局良好,呈现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态势。
1900/1/1 0:00:00这次芯片短缺反映的是深层次的矛盾问题。近日,“芯片荒”像“蝴蝶效应”越演越烈。除了前些日子的德克萨斯州的大风雪以及日本地震,近日日本瑞萨的厂区火灾也让芯片短缺的问题愈加突出。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