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房子的,做手机的,做火箭的,卖家电的,都开始造车了。最后你会买哪辆车?”最近一个关于汽车圈的搞笑选择题广为流传,让人忍俊不禁,也展现了当下汽车圈的盛况。造车行业派系林立,不同背景、规模、理念的企业纷纷加入造车大军,希望讲述一个宏大的造车故事。那么,这么多公司跨界造车,背后的魔力是什么?造车派之争悄然兴起,最终会是什么样的格局?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将成立全资智能电动车子公司,正式跨界进入造车领域。想造车的小米还不错,账面资金充裕。因此,“Reebs”计划将在第一阶段投资100亿人民币,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雷军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车业务CEO,让小米汽车的新闻瞬间刷屏。这意味着造车赛道上的参与者越多元化,未来像特斯拉、韦小立这样的先行者就不会再挑起风波了。综合各方信息,我们把造车大军分为五派:传统派、互联网派、科技派、地产派、家电派。传统派主要是指从传统汽车集团中独立出来的新型智能电动品牌。例如,蓝兔汽车向公众展示的是造车的新生力量,但它仍然拥有东风汽车的强大支持。此外,还有SAIC的R车,一直被认为是SAIC改革的新产品。除了中国品牌下的传统造车力量,还有大众和通用汽车等海外品牌。虽然他们没有采用独立的品牌结构,但他们的智能电动汽车不容忽视。他们在燃油车领域积累了很强的品牌优势,我们也对他们进行了传统派的划分。互联网派是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互联网背景下的造车新势力。他们的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公司,是跨境汽车制造的先驱。在deus ex最后一波造车中,他们实现了海外上市,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为新进入者树立了信心和标杆。如果说“韦小立”是第一轮跨界造车的代表,那么科技派就是第二轮造车潮的中坚力量。从2021年开始,百度、小米、苹果、滴滴、OPPO、360等企业纷纷宣布造车,以各种姿态进入智能电动车行业,规划自己的造车大业。和其他理工学校不同的是,大部分都是平台公司。他们虽然汽车经验少,但资源和资金都很丰富。平台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是获取用户,造车是他们获取用户、流量、业务场景的重要方向。恒大、宝能最早是地产派提拔的。恒大在上海车展上以9款车型亮相,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展现了其“护城河”的一面。恒大和宝能都是从房地产行业进入汽车领域的,所以我们把他们归为房地产派。在制造汽车的大军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学校,比如家用电器学校。创维让“电视之王”黄鸿升再次愤怒了。然而,黄鸿升涉足造车领域已有多年,早期主要以商用车为主,此次聚焦乘用车显示了其野心。据报道,海尔集团最近与SAIC合作,进入汽车制造商的行列。掀起造车第二波?造车大军浩浩荡荡杀过来,让汽车行业热闹非凡。那么,为什么此前盛传“绝不造车”的跨界人士,这次却不惜重金,以“ALL IN”的姿态展开造车大战?造车的魔力在哪里?时代在变。智能化和电气化问题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主流。根据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潜在的经济i……智能汽车act 2025年20 -1.9万亿美元,在十二项颠覆性技术中排名第六。巨大的市场容量让需要继续讲故事的造车人蠢蠢欲动,“魏小利”的成功让他们觉得时间不多了。以“韦小立”为代表的造车先锋,不仅在智能电动车领域获得了较高的声量,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视。截至5月7日,蔚来汽车市值已达601.34亿美元,Xpeng汽车206.40亿美元,李162.75亿美元。从政策上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在加大。据统计,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已超过15项,涵盖了车辆准入门槛、资金支持、充换电等新能源汽车的方方面面。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共识,中长期政策利好,从而吸引新进入者。智能电动车时代,“造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汽车正在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让科技型企业看到了跨界造车的共性,同时也看到了巨大的产业链空间和延伸价值。这个时候什么时候会没有车?
金钱不再是汽车制造商的拦路虎。作为以“韦小立”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造车成本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据悉,蔚来首款量产车花了200亿美元,首款车花了100亿美元,而李ONE(参数|询价)只花了10亿美元,因此造车的资金门槛逐渐降低。有了政策,有了资金,有了技术,就意味着可观的发展前景。各大造车势力需要在各自领域的瓶颈期到来之前找到新的故事。因此,无论是传统派、互联网派,还是地产派、科技派,几乎都同步进入造车领域,掀起了第二波造车热潮。未来的格局会如何演变?不同造车派谁会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初具规模,但跨界造车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本事,迅速抓住难得的窗口期。传统汽车厂商已经意识到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并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转型之路。传统派在张口电气化、智能化的当下,显得有些弱小,但其整车制造能力、品牌效应、多年的用户积累,都是其他造车派羡慕的资本。大象很难转身,但成功后释放的能量绝对不可小觑。雷军对小米造车问题表达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电动车将是未来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以上。目前市场集中度很低;第二,智能汽车将弥补智能生活的空白,成为小米全场景智能生活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以小米为代表的技术派为例,其操作系统和AIoT(智能物联网管理平台)的智能硬件可能会赢得其在智能汽车赛道上的竞争优势。其次,科技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用户,他们在与用户的频繁互动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户运营方式,这将有助于他们在造车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恒大汽车为代表的地产派,认为自己有四大优势:雄厚的资金、物业集群、人才管理机制、强大的销售网络,这些都是其他造车派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或许,以后买一套房,就能得到一辆车,一次性解决用户的“房车梦”。但是,留给各大门派的时间不会太长。不仅要看谁动作快,谁的规模大,还要看谁对汽车生态的理解更透彻,观点更深刻。如今,无论是即将扭转乾坤的传统派,还是小有成就的互联网派,还是跃跃欲试的科技派,都在争分夺秒地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各大门派将在2021-2022年陆续推出自己的产品。
“蓝兔iFree概念车”正如马斯克所说,特斯拉必须在强大的竞争对手完成转型之前站稳脚跟。蔚来创始人李斌也预言:“真正的决战将在2023年。”编辑总结:或许,很多人会担心,这么多跨界选手进入造车领域。激烈竞争之后,他们还会像几年前一样一地鸡毛吗?数百家造车新势力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如今智能汽车跨界玩家增多,第二次造车浪潮已经到来。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智能电动车行业天花板很高,足以容纳很多背景的公司加入。与其预测现在谁会得到更多的蛋糕,不如想办法把蛋糕做大,让更多的玩家和用户受益。(文/汽车之家李正光)“造房子的,做手机的,做火箭的,卖家电的,都开始造车了。最后你会买哪辆车?”最近一个关于汽车圈的搞笑选择题广为流传,让人忍俊不禁,也展现了当下汽车圈的盛况。造车行业派系林立,不同背景、规模、理念的企业纷纷加入造车大军,希望讲述一个宏大的造车故事。那么,这么多公司跨界造车,背后的魔力是什么?造车派之争悄然兴起,最终会是什么样的格局?3月30日,雷军宣布小米将成立全资智能电动车子公司,正式跨界进入造车领域。想造车的小米还不错,账面资金充裕。因此,“Reebs”计划将在第一阶段投资100亿人民币,在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雷军亲自带队,兼任智能电动车业务CEO,让小米汽车的新闻瞬间刷屏。这意味着造车赛道上的参与者越多元化,未来像特斯拉、韦小立这样的先行者就不会再挑起风波了。综合各方信息,我们把造车大军分为五派:传统派、互联网派、科技派、地产派、家电派。传统派主要是指从传统汽车集团中独立出来的新型智能电动品牌。例如,蓝兔汽车向公众展示的是造车的新生力量,但它仍然拥有东风汽车的强大支持。此外,还有SAIC的R车,一直被认为是SAIC改革的新产品。除了中国品牌下的传统造车力量,还有大众和通用汽车等海外品牌。虽然他们没有采用独立的品牌结构,但他们的智能电动汽车不容忽视。他们在……积累了强大的品牌优势我们也把他们分成了传统的学校。互联网派是以蔚来、小鹏、理想为代表的互联网背景下的造车新势力。他们的创始人都来自互联网公司,是跨境汽车制造的先驱。在deus ex最后一波造车中,他们实现了海外上市,获得了资本的青睐,为新进入者树立了信心和标杆。如果说“韦小立”是第一轮跨界造车的代表,那么科技派就是第二轮造车潮的中坚力量。从2021年开始,百度、小米、苹果、滴滴、OPPO、360等企业纷纷宣布造车,以各种姿态进入智能电动车行业,规划自己的造车大业。和其他理工学校不同的是,大部分都是平台公司。他们虽然汽车经验少,但资源和资金都很丰富。平台公司最重要的任务是获取用户,造车是他们获取用户、流量、业务场景的重要方向。恒大、宝能最早是地产派提拔的。恒大在上海车展上以9款车型亮相,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展现了其“护城河”的一面。恒大和宝能都是从房地产行业进入汽车领域的,所以我们把他们归为房地产派。在制造汽车的大军中还有很多其他的学校,比如家用电器学校。创维让“电视之王”黄鸿升再次愤怒了。然而,黄鸿升涉足造车领域已有多年,早期主要以商用车为主,此次聚焦乘用车显示了其野心。据报道,海尔集团最近与SAIC合作,进入汽车制造商的行列。掀起造车第二波?造车大军浩浩荡荡杀过来,让汽车行业热闹非凡。那么,为什么此前盛传“绝不造车”的跨界人士,这次却不惜重金,以“ALL IN”的姿态展开造车大战?造车的魔力在哪里?时代在变。智能化和电气化问题已经成为汽车工业的主流。根据麦肯锡发布的研究报告,2025年智能汽车的潜在经济影响为20 -1.9万亿美元,在十二项颠覆性技术中排名第六。巨大的市场容量让需要继续讲故事的造车人蠢蠢欲动,“魏小利”的成功让他们觉得时间不多了。以“韦小立”为代表的造车先锋,不仅在智能电动车领域获得了较高的声量,也受到了资本市场的重视。截至5月7日,蔚来汽车市值已达601.34亿美元,Xpeng汽车206.40亿美元,李162.75亿美元。从政策上看,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支持力度在加大。据统计,2020年以来,国家层面的新能源汽车扶持政策已超过15项,涵盖了车辆准入门槛、资金支持、充换电等新能源汽车的方方面面。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全球共识,中长期政策利好,从而吸引新进入者。智能电动车时代,“造车”也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汽车正在向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方向发展。人工智能、物联网、车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应用,让科技型企业看到了跨界造车的共性,同时也看到了巨大的产业链空间和延伸价值。这个时候什么时候会没有车?
金钱不再是汽车制造商的拦路虎。作为以“韦小立”为代表的造车新势力,造车成本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据悉,蔚来首款量产车花了200亿美元,首款车花了100亿美元,而李ONE(参数|询价)只花了10亿美元,因此造车的资金门槛逐渐降低。有了政策,有了资金,有了技术,就意味着可观的发展前景。主要的汽车制造商……部队需要在各自领域的瓶颈期到来之前找到新的故事。因此,无论是传统派、互联网派,还是地产派、科技派,几乎都同步进入造车领域,掀起了第二波造车热潮。未来的格局会如何演变?不同造车派谁会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占据一席之地?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初具规模,但跨界造车不会是一件容易的事。他们必须拿出自己的本事,迅速抓住难得的窗口期。传统汽车厂商已经意识到智能电动车时代的到来,并以不同的方式探索转型之路。传统派在张口电气化、智能化的当下,显得有些弱小,但其整车制造能力、品牌效应、多年的用户积累,都是其他造车派羡慕的资本。大象很难转身,但成功后释放的能量绝对不可小觑。雷军对小米造车问题表达了两个重要观点:第一,电动车将是未来最大的移动智能终端,市场规模将达到10万亿以上。目前市场集中度很低;第二,智能汽车将弥补智能生活的空白,成为小米全场景智能生活战略布局的重要一环。以小米为代表的技术派为例,其操作系统和AIoT(智能物联网管理平台)的智能硬件可能会赢得其在智能汽车赛道上的竞争优势。其次,科技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忠实用户,他们在与用户的频繁互动中找到了自己的用户运营方式,这将有助于他们在造车中发挥重要作用。以恒大汽车为代表的地产派,认为自己有四大优势:雄厚的资金、物业集群、人才管理机制、强大的销售网络,这些都是其他造车派不具备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或许,以后买一套房,就能得到一辆车,一次性解决用户的“房车梦”。但是,留给各大门派的时间不会太长。不仅要看谁动作快,谁的规模大,还要看谁对汽车生态的理解更透彻,观点更深刻。如今,无论是即将扭转乾坤的传统派,还是小有成就的互联网派,还是跃跃欲试的科技派,都在争分夺秒地推出有竞争力的产品。目前各大门派将在2021-2022年陆续推出自己的产品。
“蓝兔iFree概念车”正如马斯克所说,特斯拉必须在强大的竞争对手完成转型之前站稳脚跟。蔚来创始人李斌也预言:“真正的决战将在2023年。”编辑总结:或许,很多人会担心,这么多跨界选手进入造车领域。激烈竞争之后,他们还会像几年前一样一地鸡毛吗?数百家造车新势力昙花一现,销声匿迹。如今智能汽车跨界玩家增多,第二次造车浪潮已经到来。这未必是一件坏事。智能电动车行业天花板很高,足以容纳很多背景的公司加入。与其预测现在谁会得到更多的蛋糕,不如想办法把蛋糕做大,让更多的玩家和用户受益。(文/汽车之家李正光)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加州车辆管理局(DMV)的一份备忘录显示,特斯拉告知加州监管机构,该公司可能不会在年底实现完全自动驾驶技术。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自问世以来,安全带就已经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特别是在瑞典工程师NilsBohlin于1958年发明了现在随处可见的三点式安全带之后。
1900/1/1 0:00:00特斯拉完全自动驾驶汽车或不会在年底前实现据美国加州机动车辆管理局DMV发布的一份备忘录显示,特斯拉日前向加州监管机构表示,该公司可能无法在今年年底前实现完全的自动驾驶技术。
1900/1/1 0:00:00随着汽车行业加速向智能化和电动化方向转变,芯片短缺危机对车企来说是一次历史性的考验。由于车企在短期内无法确保关键的芯片供应,今年汽车行业或将损失数百万辆汽车的销量。
1900/1/1 0:00:00日前,天际汽车与京东达成战略合作,将围绕“智能车生活”主题,共同打造“人车家生活圈”的全场景智能出行生态,把车主用车过程中的支付、购物、娱乐等需求转移至车内场景。
1900/1/1 0:00:00记者获悉,盖瑞特公司近日宣布退出“美国破产法第11章”的破产保护程序,成功完成了财务重组过程,并实施重组计划。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