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强烈呼吁这些电池企业,不要犹豫,迅速产业化,为整车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固混电池。”前不久,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廖振波在公开场合呼吁。他直言,在不降低能量密度的情况下,要增强安全性,不走其他路线,做固体混合动力电池。
“固液混合电池”是介于液体锂电池和全固体锂电池之间的一种电池形式,与全固体锂电池不同的是,它含有一定量的液体电解质,而全固体锂电池只含有固体电解质,不含任何液体电解质。
固态电池;图片来源:卫兰新能源
为什么是固液混合电池?
提高能量密度和保证安全性一直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但是对于车用动力电池的主流产品液态锂离子电池来说,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就像鱼和熊掌。两者几乎不可能兼得。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液态锂离子电池虽然能量密度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在日前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锂电池产业大会上,北京卫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永伟提到,SEI的分解和正负极的相互作用是导致热失控的关键因素,有必要引入固体电解质来改善这种情况。
宁德万和投资集团投资部总监于君也指出,锂离子电池不可能本质安全,电解液用得越多越危险。“一个18650锂电池的爆炸威力相当于一个小型手榴弹,但是被一个钢壳约束住了。”
除了安全,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存在天花板。根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的目标,2020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300Wh/kg,2025年为400Wh/kg,2030年为500Wh/kg。但由于现有架构和关键材料的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在240-260 Wh/kg之间,超过300Wh/kg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在提高能量密度和保证安全的核心需求下,固态电池的出现突破了两者兼得的局限。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表示:“与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而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使电动汽车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并有效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
从电池结构本身来说,使用固体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具有不燃、不腐蚀、不挥发、不泄漏等优点,可以极大地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其次,以金属锂为负极的固态电池可以匹配高压正极材料,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另外,固态电池的封装相对简单,可以省去电池封装外壳、散热等系统,同时实现电池的柔性和异形,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不同的形状,更加灵活。此外,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电化学窗口宽、回收方便也是固态电池的特点。
李永伟表示,可以在固态电池的基础上开发本质安全的固态电池系统,通过集成电池技术,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应用场景。但他也指出,固态电池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固-固接触界面阻抗上升等。
考虑到固态电池量产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新能源汽车对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迫切需求,作为一种折中方案,业界将固液混合电池作为固态电池发展的过渡方案。有分析指出,混合固液电池有望兼容液体锂电池的大部分材料、设备和工艺,综合平衡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高低温等性能。,可以率先商业化,逐步取代液体锂电池。
固液混合电池量产新进展
面对文章开头提到的整车企业对固液混合动力电池的迫切需求,动力电池企业在该领域的最新研发进展值得关注。
“今年年初,蔚来宣布计划推出一款行驶距离为1000公里的360Wh/kg固态电池,这开始了……引爆了固态电池在行业内的应用,也推动了固态电池的研发。无论是日本、美国、宝马还是福特,都在推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快速进步。”李永伟说道。
李永伟,北京卫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对于卫兰新能源本身,李永伟在接受Gaspar采访时表示,卫兰新能源的混合固态电池将很快批量装车。“在汽车领域,我们的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70Wh/kg,可针刺的车用高安全性混合固液固态电池已经进入SOP,可以实现批量加载。我们正在按计划推进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工程化,明年下半年将为客户提供批量验证。”
目前,卫兰新能源正在建设2GWh的大型固液混合固态动力电池生产线,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用350-360Wh/kg动力电池。
作为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唯一的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平台,卫兰新能源应该说是国内第一批实现固态电池量产的企业。早在去年8月,卫兰新能源就已经在江苏溧阳的固态电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了2亿瓦时固液混合固态动力电池示范生产线。生产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70Wh/kg,倍率性能可实现3C连续放电,最大放电倍率可达7C,同时保持良好的安全性能。目前,该产品已率先在工业无人机和特殊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相关统计显示,全球有40多家固态电池生产企业。除了卫兰新能源,国内的惠能科技、陶青能源、赣锋锂业的R&D布局都比较早。目前至少已经建成了中试规模的实验线,部分产品已经应用到无人机上,开始商用。从这些厂商的进展来看,业界普遍认为混合固态电池可以在未来一两年内量产,但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强烈呼吁这些电池企业,不要犹豫,迅速产业化,为整车企业提供安全可靠的固混电池。”前不久,北汽集团副总经理廖振波在公开场合呼吁。他直言,在不降低能量密度的情况下,要增强安全性,不走其他路线,做固体混合动力电池。
“固液混合电池”是介于液体锂电池和全固体锂电池之间的一种电池形式,与全固体锂电池不同的是,它含有一定量的液体电解质,而全固体锂电池只含有固体电解质,不含任何液体电解质。
固态电池;图片来源:卫兰新能源
为什么是固液混合电池?
提高能量密度和保证安全性一直是动力电池技术发展的核心。但是对于车用动力电池的主流产品液态锂离子电池来说,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就像鱼和熊掌。两者几乎不可能兼得。
经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液态锂离子电池虽然能量密度不断提高,但也面临着诸多安全风险。在日前举行的2021中国国际锂电池产业大会上,北京卫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永伟提到,SEI的分解和正负极的相互作用是导致热失控的关键因素,有必要引入固体电解质来改善这种情况。
宁德万和投资集团投资部总监于君也指出,锂离子电池不可能本质安全,电解液用得越多越危险。“一颗18650锂电池的爆炸威力相当于一颗小型手榴弹,但被钢壳约束。”
除了安全,液态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也存在天花板。根据我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提出的目标,2020年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目标为300Wh/kg,2025年为400Wh/kg,2030年为500Wh/kg。但由于现有架构和关键材料的影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一般在240-260 Wh/kg之间,超过300Wh/kg是极其困难的。
所以在提高能量密度和保证安全的核心需求下,固态电池的出现突破了两者兼得的局限。盖世汽车研究院高级分析师表示:“与目前主流的三元锂离子电池相比,固态电池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安全性,而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以使电动汽车拥有更长的续航里程,并有效缩短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
从电池结构本身来说,使用固体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具有不燃、不腐蚀、不挥发、不泄漏等优点,可以极大地保证电池的安全性。其次,以金属锂为负极的固态电池可以匹配高压正极材料,进一步提高能量密度。另外,固态电池的封装相对简单,可以省去电池封装外壳、散热等系统,同时实现电池的柔性和异形,根据不同的应用场景设计不同的形状,更加灵活。此外,循环寿命长、工作温度范围宽、电化学窗口宽、回收方便也是固态电池的特点。
李永伟表示,可以在固态电池的基础上开发本质安全的固态电池系统,通过集成电池技术,进一步完善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的应用场景。但他也指出,固态电池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如固体电解质的离子电导率低、固-固接触界面阻抗上升等。
考虑到固态电池量产面临的现实困难和新能源汽车对高安全性、高能量密度动力电池的迫切需求,作为一种折中方案,业界将固液混合电池作为固态电池发展的过渡方案。有分析指出,混合固液电池有望兼容液体锂电池的大部分材料、设备和工艺,综合平衡安全性、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高低温等性能。,可以率先商业化,逐步取代液体锂电池。
固液混合电池量产新进展
面对文章开头提到的整车企业对固液混合动力电池的迫切需求,动力电池企业在该领域的最新研发进展值得关注。
“今年年初,蔚来宣布计划推出一款行驶距离为1000公里的360Wh/kg固态电池,这开始了……引爆了固态电池在行业内的应用,也推动了固态电池的研发。无论是日本、美国、宝马还是福特,都在推动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快速进步。”李永伟说道。
李永伟,北京卫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对于卫兰新能源本身,李永伟在接受Gaspar采访时表示,卫兰新能源的混合固态电池将很快批量装车。“在汽车领域,我们的能量密度已经达到270Wh/kg,可针刺的车用高安全性混合固液固态电池已经进入SOP,可以实现批量加载。我们正在按计划推进能量密度更高的固态电池的研发和工程化,明年下半年将为客户提供批量验证。”
目前,卫兰新能源正在建设2GWh的大型固液混合固态动力电池生产线,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用350-360Wh/kg动力电池。
作为中科院物理所清洁能源实验室唯一的固态电池技术产业化平台,卫兰新能源应该说是国内第一批实现固态电池量产的企业。早在去年8月,卫兰新能源就已经在江苏溧阳的固态电池产业示范基地建设了2亿瓦时固液混合固态动力电池示范生产线。生产的固态电池能量密度可达270Wh/kg,倍率性能可实现3C连续放电,最大放电倍率可达7C,同时保持良好的安全性能。目前,该产品已率先在工业无人机和特殊领域实现大规模应用。
相关统计显示,全球有40多家固态电池生产企业。除了卫兰新能源,国内的惠能科技、陶青能源、赣锋锂业的R&D布局都比较早。目前至少已经建成了中试规模的实验线,部分产品已经应用到无人机上,开始商用。从这些厂商的进展来看,业界普遍认为混合固态电池可以在未来一两年内量产,但距离大规模商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比亚迪汉第10万辆新车下线见证中国制造强势崛起2021年7月20日,“凝聚信任十万不止”比亚迪汉第10万辆新车下线仪式在深圳比亚迪全球总部举行。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7月20日,《消费者报告》援引车主发布的视频报道称,特斯拉的“FullSelfDrving”(简称FSD)软件缺乏安全保障措施,因此引发了担忧,
1900/1/1 0:00:00日前,我们从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获悉,屏南时代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于7月19日成立。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由宁德时代100控股。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几十年来,为生产出清洁能源氢气,全球的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利用太阳能发生关键反应的方法,即将水分子分解为氢和氧,然而大多以失败告终,因为成功的方法往往成本太高,降低成本后又性能不佳。
1900/1/1 0:00:00《消费者报告》称特斯拉FSD软件缺乏安全保障《消费者报告》7月20日表示,特斯拉的全自动驾驶软件(FullSelfDriving,简称FSD)缺乏安全保障,
1900/1/1 0:00:00易车原创不知道昨天对于其他媒体同行们是不是快乐的,反正我在厦门国际赛车场度过了难忘且乐趣十足的一天。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