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人才荒!车圈再掀“抢人”拉锯战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留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所有车企最迫切的问题。

从缺芯到缺电池,随着新一轮的跨界造车热潮,小米、百度、滴滴、华为等跨界者正在入局,人才成为很多企业最稀缺的资源。

近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专题片披露,在这条造车的拥挤赛道上,再次打响了“抢人大战”。一些新造车企业为了快速将团队扩大到上千人,早上9点就开始面试12个小时,甚至周末也不例外。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那些跨界的互联网车企为了争夺人才,开出了比成熟或传统车企更为丰厚的条件,翻倍的高薪,更高级别的职位,创始团队的选择权,更多的权利,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更多的人才。

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转型中,有类似经历的人才更加吃香,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天,无论是吉聚还是小米,高薪人士都成为了行业的热门话题,月薪3万+,16薪甚至20薪,这在传统汽车领域是不可想象的。

汽车行业专家认为,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未来4-5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将占汽车保有量的25%左右,相关人才缺口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但跨界造车新企业给的高薪和吸引力,并不能把人才流失。回想起上一轮造车新势力的崩溃和淘汰,以及众多人才回归传统车企,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一些想跳槽的人才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诱惑。

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传统车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转变思路,采取措施,通过体制改革、加薪、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式,将“工人”变成“合伙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只要锄头挥得好,没人挖不动。

新势力造车挖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事实上,传统车企高管跳槽到新势力造车的现象早在2015年就开始出现。以乐为代表的跨界车企吸引了几家传统汽车巨头的加入。至于上一轮崛起的爱知、威马等新势力,其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大多来自传统车企。

这是最后一轮抢劫的前奏。

不难理解,传统高管离职的空间可能已经先到了天花板;第二是薪资上限;同时,蓬勃发展的造车新势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机会,包括职位、薪酬、未来发展规划等。很久以前,蔚来李斌在接受采访时也曾透露,蔚来挖机的薪资是上海汽车行业人才平均薪资的两倍,一度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然而,情况并不像所有造车新势力所预期的那样。头部的新造车企业只有三家,更多的新造车企业被拖累,成为了这条赛道的敲门砖。回顾过去几年,2020年前夕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新生力量倒下,一地鸡毛。

企业失败了,里面的员工和人才自然得不到庇护,转型和跳槽也会带来一地鸡毛。当时人们开始担心造车新势力的前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些高管和人才觉得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再次回归传统车企,“回流”潮继续上演。

2021年,造车赛道上会有更多的玩家,无论是科技公司的小米、OPPO、华为,家电的创维、美的,还是互联网公司的百度、阿里。吸取上一轮造车崩盘的经验教训后,这波造车开始注重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但人才需求不变,抢人大战再起。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近日,小米公司在其官网上一口气发布了100多条招聘广告,其中大部分是汽车岗位。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小米就已经进行了自动驾驶人才招聘,而这次招聘不仅包括新兴造车企业更看重的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舱,还包括车身、动力、NVH等多个板块的招聘,这意味着小米已经正式拉开序幕。

从招聘信息中不难发现,小米开出的薪资相当丰厚。以高级外观设计师为例,一位来自传统工厂的高级工程师透露,该职位年薪在传统代工中约为35万元,而小米开出的薪资为42万元至84万元,极具吸引力。而且,相对于过去那些需要融资、借钱造新车的企业,小米、百度等暂时“不差钱”的企业,可以打消很多人才对未来前景的担忧。

业内一度盛传小米要挖走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正南,据说花了10亿元高薪加股权。但是,胡正南后来在朋友圈造谣。除了康郭旺接替胡正南出任吉利研究院院长,目前没有最新的消息和新闻,但也传达出科技公司在造车上有钱,更愿意在人才上花钱。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虽然小米暂时没有挖走吉利R&D的“关键先生”,但是吉利研究院人才流失已经是长期存在的现实。吉利研究院消息人士透露,新车厂商有钱,挖吉利的工程师直接工资翻倍。虽然外面很多人传言新车不愿意用传统车厂的人,但是R&D的人才和技术岗位还是很吃香的。毕竟都是系统性的。将这些人才投入到新的汽车制造商中,对R&D和产品升级非常重要。

从抢投资到抢芯片,从抢电池到抢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汽车行业的新常态。

成熟车企的逆袭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汽车产业这么大,资源有限,汽车企业越来越多,每个家庭得到的资源会越来越少,而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一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成熟的车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传统汽车的r高管和人才转投新的车企,人才流失会导致他们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随着车企“抢人大战”再起,汽车行业人才大迁徙风起云涌。来自招聘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增就业岗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同比增长103.53%。另一家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企业招聘岗位数量和求职者关注度不断攀升,其中自动驾驶R&D、智能驾驶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等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过1.8倍。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不难看出,即使是已经发展成熟的造车新锐企业魏小利,对人才的渴求依然强烈。业内分析,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企业不得不考虑其未来的发展和储备。那么如何留住核心人才,或者说吸引更多新鲜血液进入体制内,就成了车企的一大难题。

尤其是传统车企,面对新车的冲击,需要率先做出改变。不久前,长城汽车发布了《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分别向8,784名激励对象授予39,710.1万股股票期权,向不超过586名激励对象授予4,318.4万股限制性股票。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截至目前,长城汽车2020年和2021年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总领取人数为10,669人,占员工总数的16.89%。长城汽车表示,旨在通过构建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形成全新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推动员工从“农民工”向“合伙人”转变,变“做工作”为“做事业”,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哈弗品牌总经理文飞升任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龙之星CEO,建立了核心骨干的晋升机制,既肯定了员工的个人工作,又避免了高端人才流失的危险局面。

不仅长城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SAIC也实施了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包括股份回购,酝酿新一轮核心员工股权激励。与此同时,SAIC先后对5家创新型企业实施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案,对金融投资相关企业员工实施“绩效分享+后续投资”激励方案。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直接。上海是R&D和新能源消费的重要城市。多家新造车企业的R&D总部落户上海,给SAIC的人才体系和储备带来了强大的威胁。SAIC必须改变体制,尽可能留住人才。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当然,头部车企吉利也是人才流失的大企业,已经占据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企业最大的人才流失,所以吉利一直在思考如何留住人才。本月初,吉利发布了共同富裕计划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包括全员收入增长计划、全员家庭健康保险计划、全员职业提升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尊严,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带动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业的共同富裕。

该计划将根据不同子公司、不同业务类别建立业务合伙人机制,探索股权、期权、收益权、奖金等多种形式的激励组合。员工将参与股权激励或基于绩效的收入分配,实现员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和企业效益。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近期在不同场合也谈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造车技术的进步必须建立在人才竞争力的基础上。人才的竞争力,不是指四处挖人,东拼西凑,而是指原生态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森林,是根深蒂固的、自成体系的。唯有原始森林一望无际,任何人工移植都难以与原始森林相比。”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广泛的人才流动确实是好事,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无论是传统车企的人跳槽到新车,还是新车跳槽到传统车企,这些人才的流动都会加速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转型,这是整合的新机遇。

但是,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这种大规模的人才流动。比如很多企业为了做用户运营,不惜任何代价从蔚来挖人,最后也不一定能起到和蔚来一样的效果。毕竟很多时候,企业的发展是由企业机制和制度决定的。

对于个人来说,转行、转行也需要擦亮眼睛,看到更长远的未来。缺人的时候,高薪职位就好谈了。当企业经营不下去了,各种裁员降薪的鸡毛都出来了。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高管从关闭的新汽车制造企业回到了传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如果某些人才的梦想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推动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那就另当别论了。留住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所有车企最迫切的问题。

从缺芯到缺电池,随着新一轮的跨界造车热潮,小米、百度、滴滴、华为等跨界者正在入局,人才成为很多企业最稀缺的资源。

近日,央视经济信息联播专题片披露,在这条造车的拥挤赛道上,再次打响了“抢人大战”。一些新造车企业为了快速将团队扩大到上千人,早上9点就开始面试12个小时,甚至周末也不例外。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那些跨界的互联网车企为了争夺人才,开出了比成熟或传统车企更为丰厚的条件,翻倍的高薪,更高级别的职位,创始团队的选择权,更多的权利,更广阔的施展空间,就像一块巨大的磁铁,吸引着更多的人才。

尤其是在新能源和智能网联的转型中,有类似经历的人才更加吃香,这也是为什么最近几天,无论是吉聚还是小米,高薪人士都成为了行业的热门话题,月薪3万+,16薪甚至20薪,这在传统汽车领域是不可想象的。

汽车行业专家认为,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智能汽车行业发展的最大短板。未来4-5年,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将占汽车保有量的25%左右,相关人才缺口将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但跨界造车新企业给的高薪和吸引力,并不能把人才流失。回想起上一轮造车新势力的崩溃和淘汰,以及众多人才回归传统车企,未来的不确定性也让一些想跳槽的人才不得不重新审视这种诱惑。

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传统车企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纷纷转变思路,采取措施,通过体制改革、加薪、股权激励、员工持股等方式,将“工人”变成“合伙人”,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只要锄头挥得好,没人挖不动。

对新人来说这并不新鲜……力造车挖人。

事实上,传统车企高管跳槽到新势力造车的现象早在2015年就开始出现。以乐为代表的跨界车企吸引了几家传统汽车巨头的加入。至于上一轮崛起的爱知、威马等新势力,其创始人和高管团队大多来自传统车企。

这是最后一轮抢劫的前奏。

不难理解,传统高管离职的空间可能已经先到了天花板;第二是薪资上限;同时,蓬勃发展的造车新势力为他们提供了一些机会,包括职位、薪酬、未来发展规划等。很久以前,蔚来李斌在接受采访时也曾透露,蔚来挖机的薪资是上海汽车行业人才平均薪资的两倍,一度吸引了众多优秀人才。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然而,情况并不像所有造车新势力所预期的那样。头部的新造车企业只有三家,更多的新造车企业被拖累,成为了这条赛道的敲门砖。回顾过去几年,2020年前夕已经有超过一半的新生力量倒下,一地鸡毛。

企业失败了,里面的员工和人才自然得不到庇护,转型和跳槽也会带来一地鸡毛。当时人们开始担心造车新势力的前景。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一些高管和人才觉得可以背靠大树好乘凉,再次回归传统车企,“回流”潮继续上演。

2021年,造车赛道上会有更多的玩家,无论是科技公司的小米、OPPO、华为,家电的创维、美的,还是互联网公司的百度、阿里。吸取上一轮造车崩盘的经验教训后,这波造车开始注重智能化和用户体验,但人才需求不变,抢人大战再起。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近日,小米公司在其官网上一口气发布了100多条招聘广告,其中大部分是汽车岗位。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小米就已经进行了自动驾驶人才招聘,而这次招聘不仅包括新兴造车企业更看重的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舱,还包括车身、动力、NVH等多个板块的招聘,这意味着小米已经正式拉开序幕。

从招聘信息中不难发现,小米开出的薪资相当丰厚。以高级外观设计师为例,一位来自传统工厂的高级工程师透露,该职位年薪在传统代工中约为35万元,而小米开出的薪资为42万元至84万元,极具吸引力。而且,相对于过去那些需要融资、借钱造新车的企业,小米、百度等暂时“不差钱”的企业,可以打消很多人才对未来前景的担忧。

业内一度盛传小米要挖走吉利汽车研究院院长胡正南,据说花了10亿元高薪加股权。但是,胡正南后来在朋友圈造谣。除了康郭旺接替胡正南出任吉利研究院院长,目前没有最新的消息和新闻,但也传达出科技公司在造车上有钱,更愿意在人才上花钱。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虽然小米暂时没有挖走吉利R&D的“关键先生”,但是吉利研究院人才流失已经是长期存在的现实。吉利研究院消息人士透露,新车厂商有钱,挖吉利的工程师直接工资翻倍。虽然外面很多人传言新车不愿意用传统车厂的人,但是R&D的人才和技术岗位还是很吃香的。毕竟都是系统性的。将这些人才投入到新的汽车制造商中,对R&D和产品升级非常重要。

从抢投资到抢芯片,从抢电池到抢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和未来汽车行业的新常态。

成熟车企的逆袭

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是,汽车产业这么大,资源有限,汽车企业越来越多,每个家庭得到的资源会越来越少,而人力资源是最关键的一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对于成熟的车企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传统汽车的r高管和人才转投新的车企,人才流失会导致他们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随着车企“抢人大战”再起,汽车行业人才大迁徙风起云涌。来自招聘的数据显示,新能源汽车成为新增就业岗位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同比增长103.53%。另一家招聘网站的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特斯拉、蔚来、理想、小鹏等企业招聘岗位数量和求职者关注度不断攀升,其中自动驾驶R&D、智能驾驶舱设计、软件工程师、销售等岗位需求同比增长超过1.8倍。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不难看出,即使是已经发展成熟的造车新锐企业魏小利,对人才的渴求依然强烈。业内分析,专业人才已经成为稀缺资源,企业不得不考虑其未来的发展和储备。那么如何留住核心人才,或者说吸引更多新鲜血液进入体制内,就成了车企的一大难题。

尤其是传统车企,面对新车的冲击,需要率先做出改变。不久前,长城汽车发布了《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股票期权激励计划(草案)》和《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草案)》。拟分别向8,784名激励对象授予39,710.1万股股票期权,向不超过586名激励对象授予4,318.4万股限制性股票。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截至目前,长城汽车2020年和2021年两次股权激励计划的总领取人数为10,669人,占员工总数的16.89%。长城汽车表示,旨在通过构建创新的长效激励机制,形成全新的“利益共同体”,有效推动员工从“农民工”向“合伙人”转变,变“做工作”为“做事业”,促进企业长期稳定发展。比如哈弗品牌总经理文飞升任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龙之星CEO,建立了核心骨干的晋升机制,既肯定了员工的个人工作,又避免了高端人才流失的危险局面。

不仅长城提出了股权激励计划,SAIC也实施了核心员工持股计划,包括股份回购,酝酿新一轮核心员工股权激励。与此同时,SAIC先后对5家创新型企业实施股权、期权等多种激励方案,对金融投资相关企业员工实施“绩效分享+后续投资”激励方案。这样做的目的也很直接。上海是R&D和新能源消费的重要城市。多家新造车企业的R&D总部落户上海,给SAIC的人才体系和储备带来了强大的威胁。SAIC必须改变体制,尽可能留住人才。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当然,头部车企吉利也是人才流失的大企业,已经占据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企业最大的人才流失,所以吉利一直在思考如何留住人才。本月初,吉利发布了共同富裕计划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和实施了包括全员收入增长计划、全员家庭健康保险计划、全员职业提升计划等一系列措施,致力于提升全体员工的职业尊严,培养员工的职业素养,带动全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实现行业的共同富裕。

该计划将根据不同子公司、不同业务类别建立业务合伙人机制,探索股权、期权、收益权、奖金等多种形式的激励组合。员工将参与股权激励或基于绩效的收入分配,实现员工收入的同步增长……和企业效益。

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近期在不同场合也谈到了人才的重要性:“造车技术的进步必须建立在人才竞争力的基础上。人才的竞争力,不是指四处挖人,东拼西凑,而是指原生态的、系统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森林,是根深蒂固的、自成体系的。唯有原始森林一望无际,任何人工移植都难以与原始森林相比。”

Great Wall, Weilai, Aichi, Haval, Geely Automobile

很多业内人士也认为,广泛的人才流动确实是好事,可以激发企业的活力。无论是传统车企的人跳槽到新车,还是新车跳槽到传统车企,这些人才的流动都会加速汽车行业的发展和转型,这是整合的新机遇。

但是,对于企业和个人来说,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这种大规模的人才流动。比如很多企业为了做用户运营,不惜任何代价从蔚来挖人,最后也不一定能起到和蔚来一样的效果。毕竟很多时候,企业的发展是由企业机制和制度决定的。

对于个人来说,转行、转行也需要擦亮眼睛,看到更长远的未来。缺人的时候,高薪职位就好谈了。当企业经营不下去了,各种裁员降薪的鸡毛都出来了。在过去的几年里,许多高管从关闭的新汽车制造企业回到了传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如果某些人才的梦想只是为了赚钱,而不是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推动企业和整个行业的发展,那就另当别论了。

标签:长城蔚来爱驰哈弗吉利汽车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镜泰二季度营收同比激增86%至4.3亿美元

盖世汽车讯尽管全球微芯片短缺给全行业的生产带来了中断,镜泰第二季度仍然实现了8650万美元的净利润,而上年同期净亏损240万美元。营收同比飙升86至428亿美元。

1900/1/1 0:00:00
Alphabet推出新公司Intrinsic 正在寻找汽车行业合作伙伴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谷歌母公司Alphabet推出新公司Intrinsic,将开发软件工具,旨在使工业机器人(用于制造从太阳能电池板到汽车的所有事物)更易于使用、成本更低且更灵活,

1900/1/1 0:00:00
捷豹路虎第一财季财务表现持续稳健增长,中国市场同比增长14%

捷豹路虎于昨日公布了202122财年第一季度(2021年46月)业绩表现,捷豹路虎第一财季实现自疫情影响恢复后的持续稳健增长,全球营收达50亿英镑,同比增长737。

1900/1/1 0:00:00
Lucid Motors上市首日受欢迎 收涨11%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7月26日,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Motors完成上市,

1900/1/1 0:00:00
“皆电”的皓影,才不做形式主义

身在汽车工业革命和转型的最前沿,我们总以为,在特斯拉的牵头和带领下,电动化就是现在,乃至未来的发展重点。从政策到市场,从产品到行业,无一例外。

1900/1/1 0:00:00
韩国研究人员开发出低成本热传感器 可用于无人驾驶汽车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KoreaInstituteofScienceandTechnology,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