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瞄准技术的量产落地,川速微波的逻辑与节拍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曾经,微波雷达一直是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的专属。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东峰博士接触到了国外已经实际应用的微波汽车雷达,产生了一个想法:将这一尖端的微波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领域。川速微波由此而来。

经过6年的发展,川速微波已经推出了24GHz、77GHz等频段的前向毫米波雷达和角度雷达产品,并与多家Tier1达成合作。近两年被车企频频收割,成为国产毫米波雷达之光。目前汽车电子的持续短缺,也为四川速微波打开了一扇进入核心市场的窗口。产业链上下游已经意识到加强供应链自主控制的重要性。其中,川速微波是国产毫米波雷达产品中不错的选择。

走向自动驾驶和川速微波的逻辑和愿景

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远,精度高。依靠其独特的全天候性能优势,可以突破恶劣天气和光线昏暗的限制,与摄像头形成互补,成为自动驾驶感知不可或缺的传感器。

自动驾驶水平越高,对感知层数据信息的质量要求就越高。基于毫米波雷达的ADAS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从单前向雷达、侧后向角雷达到整车360度雷达感知方案。毫米波雷达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处不在。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乘用车前视和弯道雷达前置市场规模分别为40.28亿元和10.83亿元,市场出货量十分可观。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53%。

毫米波雷达市场想象空间越来越大,成为市场的潜在增长点,同时也成为国内突破的主要阵地,吸引了投资机构争相注资。2020年和2021年初,四川速微波共完成5000万元融资,近期将关闭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建设汽车毫米波雷达量产基地。

近日,四川速微波CEO & CTO王东风博士也接受了盖世汽车的采访。通过交流,我们梳理了川速微波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历程。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极速微波CEO王东风博士,图片来源:四川极速微波

从2008年开始,王东峰带领四川速微波专注民用微波毫米波雷达,2015年开始77GHz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发。2018年,24GHz汽车雷达实现量产并加载后市场,77GHz、79GHz汽车雷达完成DV测试;2019年,第三代近程雷达和第四代角度雷达完成基准测试;2020年将为商用车多型号供应前中近程雷达;2021年将收获一批前向毫米波雷达定点,覆盖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

这些都在极其低调的进行着。这种“独立思考,不居功”的企业形象也非常符合王东风的性格和做事风格。要知道,王东峰是技术出身,有10多年航天军用雷达经验,是典型的只说不多的理工男。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王东风博士接受采访。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在回答加斯帕尔关于“为什么研究方向从航天军工转向民用”的提问时,王东峰也表示:“我个人比较喜欢可以量产,也就是可以大批量复制的产品研发的专业技术方向,希望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民用市场价值,产生社会效益。”因此,川速微波从落地相对较快的交通雷达和安防雷达方向切入,将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断投入到汽车用毫米波雷达的研发中,不断寻求技术与工程的平衡。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极速微波核心技术及产品应用场景,图片来源:四川极速微波。

自动驾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川速微波看到的是确定性。去年以来,由于智能车赛道的持续火爆,技术成熟度达到了在汽车领域被重用的门槛,四川速微波也加大了在汽车领域的投资,R&D投资比例上升至70%。从业绩来看,随着各行业收入持续增长,预计今年汽车毫米波雷达收入将首次超过交通和安防收入。

技术驱动一直是川速微波坚持的路线。目前,川速微波已形成完整的车载毫米波雷达产品矩阵,包括面向FCW和AEB的前向雷达,面向BSD和AVP的角度雷达,适用于生活监控、开门预警等场景,并持续突破技术高地。

技术落地的背后其实是R&D团队的全力支持。目前,四川极速微波团队已初具规模。2021年,团队人数约为120人,其中一半是R&D人员,包括40多人专注于核心技术方向,并在不断扩大。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极速微波汽车雷达产品覆盖功能,图片来源:四川极速微波。

目前,四川速微波的R&D总部在北京,并设立了Xi安R&D中心、北京大兴、嘉兴平湖、东关生产基地和上海汽车商务中心等分公司。其中,京安专注于定点量产项目的开发和迭代,而Xi安则因为在射频微波、信号处理、雷达技术等方面人才输出集中,专注于前瞻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的研发。嘉兴平湖经济开发区是高能汽车产业生态园。平湖汽车产业基地在得到平湖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背景优势,与上海汽车商务中心形成协同效应。

此外,四川速微波还与东莞正阳合作建立了OEM生产基地,有效补充了多车型汽车雷达产品线的覆盖。目前东莞正阳代工年产能30万台,平湖工业总部设计年产能100万台。

在“嘈杂”的时代声音中找到自己的节拍

通过技术储备,四川速微波已经成功渗透到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自动驾驶行业h……一直缺少资本和探险者。很难找到技术的商业出口。四川速微波深耕技术,同时也在探索合作量产之路,推动中国自动驾驶。

仅2021年,川速微波就先后收获了江淮汽车、一汽解放、SAIC红岩、三一重工、东风汽车的前向毫米波雷达定点,并与Folda、吉利联合立项。此外,我们还与国内主要的Tier1供应商达成了合作。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汽车前向毫米波雷达,图片来源:四川速微波。

在谈到商业化进展时,川速微波也表现出了极其“克制”的一面,表示不赞成过早使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现阶段,国内毫米波雷达技术还有很大的追赶国外的空间。要想站得住,走得稳,就要做好技术,注重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增值。”王东峰说,“另外,要注意产品的可靠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国际竞争,所以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这里,王博士多次提到,负责汽车业务的核心合伙人Michelle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并经常强调“我们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作团队,我们必须向市场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对技术和质量的认真以及长远的战略眼光,也注定了川速微波的发展思路与众不同。

本质上,整个汽车行业已经从以量取胜、以产取胜,转变为以技术取胜、以创新驱动。在过去,OEM厂商的新技术大多来自主流Tier1的“打包”服务。但随着近年来软硬件解耦发展的盛行,给川速微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尤其是在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赛道上,新能源车企和本土供应链公司都是后来者。这个时候,本地化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相比国外巨头供应商的黑箱方案,国内供应商在成本、开放性、个性化定制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更符合下车公司抢占自动驾驶核心技术领先地位的需求。

如前所述,在汽车电子供应短缺的现状下,自主控制供应链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一点上,川速微波也是领先的,后发优势明显。“我们的客户华为早在两年前就要求我们应用国产芯片。”王东峰表示,四川速微波联合国内Tier1和上游芯片厂商,针对头部车企的痛点需求,提供了汽车雷达方面的差异化定制开发产品。

此外,2021年,用于L3以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4D高精度点云成像雷达突然站上风口。无论是mainland China、ZF等传统Tier1玩家,还是华为等新兴玩家,都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中长期行业格局面临重构机遇。

在该领域,川速微波的量产毫米波雷达具备4D探测能力,即雷达可以在速度、距离、俯仰角、方位角四维探测目标。早在2019年,我就在做4D高精度成像雷达的技术研发,今年开始进行工程项目。明年我会推出量产产品,在高级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推广应用。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4D成像AVP雷达,图片来源:四川速微波

当被问及这项技术何时能应用于量产时,王东峰直言,“基于单芯片的四川速度毫米波4D点云雷达已经应用于乘用车自主p……king等功能,正在等待数量的增加,但多芯片级联的4D点云高精度成像雷达还需要克服一些量产瓶颈。"

高精度4D点云成像雷达的必要技术手段是增加雷达收发信道数量,从而堆叠微波集成芯片。数据量的急剧增加也要求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整体成本明显增加。此外,基于技术路径、应用落地等因素,高精度4D点云成像雷达量产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王东峰进一步指出,面对不同的场景,雷达本身也需要智能化。从“硬”的角度来说,其实在设计之初就要意识到场景的针对性。从“软”的角度来说,就是用更深层次的信号处理算法来优化具体应用场景的深度,实现雷达本身的智能化。

“在这方面,我们将长期专注于微波雷达的实现,不仅是各种雷达硬件系统的实现,还包括支持各种应用场景的算法以及与其他感知算法的融合。”王东峰指出,“我们需要在产品迭代和市场体量上实现同步,同时与上下游合作,找到自己的节拍”。

深耕于微波雷达,脱胎于微波,川速微波有更好的技术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沉淀创新。在尊重汽车行业客观规律,符合汽车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发挥技术专长,小步快跑,然后在技术红利下寻求利润和回报。在这样清晰的认识和布局下,四川速微波定了一个小目标,2025年上市,营收达到10亿以上。

在谈到“川塑”这个名字的含义时,王东峰也用八个字来概括,“川长流远、流快、流好”,这也是川塑的志向和长远目标:通过企业文化传承和人才接力,打造百年品牌。在产业发展的酝酿阶段,不断积蓄力量。一旦折断,就像一根折断的竹子。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速微波全体同仁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图片来源:四川速微波。曾经,微波雷达一直是航空航天和军事工业的专属。2002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东峰博士接触到了国外已经实际应用的微波汽车雷达,产生了一个想法:将这一尖端的微波雷达技术推广到民用领域。川速微波由此而来。

经过6年的发展,川速微波已经推出了24GHz、77GHz等频段的前向毫米波雷达和角度雷达产品,并与多家Tier1达成合作。近两年被车企频频收割,成为国产毫米波雷达之光。目前汽车电子的持续短缺,也为四川速微波打开了一扇进入核心市场的窗口。产业链上下游已经意识到加强供应链自主控制的重要性。其中,川速微波是国产毫米波雷达产品中不错的选择。

走向自动驾驶和川速微波的逻辑和愿景

毫米波雷达探测距离远,精度高。依靠其独特的全天候性能优势,可以突破恶劣天气和光线昏暗的限制,与摄像头形成互补,成为自动驾驶感知不可或缺的传感器。

自动驾驶水平越高,对感知层数据信息的质量要求就越高。基于毫米波雷达的ADAS需求呈爆炸式增长,从单前向雷达、侧后向角雷达到整车360度雷达感知方案。毫米波雷达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无处不在。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0年,国内乘用车前视和后视雷达前置市场将达到40.28亿元……. 83亿元,市场出货量将十分可观。预计202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超过13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0.53%。

毫米波雷达市场想象空间越来越大,成为市场的潜在增长点,同时也成为国内突破的主要阵地,吸引了投资机构争相注资。2020年和2021年初,四川速微波共完成5000万元融资,近期将关闭新一轮融资,主要用于进一步加大研发力度,建设汽车毫米波雷达量产基地。

近日,四川速微波CEO & CTO王东风博士也接受了盖世汽车的采访。通过交流,我们梳理了川速微波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历程。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极速微波CEO王东风博士,图片来源:四川极速微波

从2008年开始,王东峰带领四川速微波专注民用微波毫米波雷达,2015年开始77GHz车载毫米波雷达的研发。2018年,24GHz汽车雷达实现量产并加载后市场,77GHz、79GHz汽车雷达完成DV测试;2019年,第三代近程雷达和第四代角度雷达完成基准测试;2020年将为商用车多型号供应前中近程雷达;2021年将收获一批前向毫米波雷达定点,覆盖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

这些都在极其低调的进行着。这种“独立思考,不居功”的企业形象也非常符合王东风的性格和做事风格。要知道,王东峰是技术出身,有10多年航天军用雷达经验,是典型的只说不多的理工男。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王东风博士接受采访。图片来源:盖世汽车。

在回答加斯帕尔关于“为什么研究方向从航天军工转向民用”的提问时,王东峰也表示:“我个人比较喜欢可以量产,也就是可以大批量复制的产品研发的专业技术方向,希望将尖端技术转化为民用市场价值,产生社会效益。”因此,川速微波从落地相对较快的交通雷达和安防雷达方向切入,将获得的经济效益不断投入到汽车用毫米波雷达的研发中,不断寻求技术与工程的平衡。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极速微波核心技术及产品应用场景,图片来源:四川极速微波。

自动驾驶有很多不确定性,但川速微波看到的是确定性。去年以来,由于智能车赛道的持续火爆,技术成熟度达到了在汽车领域被重用的门槛,四川速微波也加大了在汽车领域的投资,R&D投资比例上升至70%。从业绩来看,随着各行业收入持续增长,预计今年汽车毫米波雷达收入将首次超过交通和安防收入。

技术驱动一直是川速微波坚持的路线。目前,川速微波已形成完整的车载毫米波雷达产品矩阵,包括面向FCW和AEB的前向雷达,面向BSD和AVP的角度雷达,适用于生活监控、开门预警等场景,并持续突破技术高地。

技术落地的背后其实是R&D团队的全力支持。目前,四川极速微波团队已初具规模。2021年,团队人数约为120人,其中一半是R&D人员,包括40多人专注于核心技术方向,并在不断扩大。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极速微波汽车雷达产品覆盖功能,图片来源:四川极速微波。

目前,四川速微波的R&D总部在北京,并设立了Xi安R&D中心、北京大兴、嘉兴平湖、东关生产基地和上海汽车商务中心等分公司。其中,京安专注于定点量产项目的开发和迭代,而Xi安则因为在射频微波、信号处理、雷达技术等方面人才输出集中,专注于前瞻性技术和战略性产品的研发。嘉兴平湖经济开发区是高能汽车产业生态园。平湖汽车产业基地在得到平湖政府产业政策支持的同时,可以有效利用长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的背景优势,与上海汽车商务中心形成协同效应。

此外,四川速微波还与东莞正阳合作建立了OEM生产基地,有效补充了多车型汽车雷达产品线的覆盖。目前东莞正阳代工年产能30万台,平湖工业总部设计年产能100万台。

在“嘈杂”的时代声音中找到自己的节拍

通过技术储备,四川速微波已经成功渗透到智能汽车产业链的关键环节。自动驾驶行业h……一直缺少资本和探险者。很难找到技术的商业出口。四川速微波深耕技术,同时也在探索合作量产之路,推动中国自动驾驶。

仅2021年,川速微波就先后收获了江淮汽车、一汽解放、SAIC红岩、三一重工、东风汽车的前向毫米波雷达定点,并与Folda、吉利联合立项。此外,我们还与国内主要的Tier1供应商达成了合作。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汽车前向毫米波雷达,图片来源:四川速微波。

在谈到商业化进展时,川速微波也表现出了极其“克制”的一面,表示不赞成过早使用低价策略抢占市场。“现阶段,国内毫米波雷达技术还有很大的追赶国外的空间。要想站得住,走得稳,就要做好技术,注重客户体验,为客户提供增值。”王东峰说,“另外,要注意产品的可靠性,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国际竞争,所以要严格要求自己。”在这里,王博士多次提到,负责汽车业务的核心合伙人Michelle从一开始就非常重视产品质量,并经常强调“我们是一个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合作团队,我们必须向市场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制造的产品”。对技术和质量的认真以及长远的战略眼光,也注定了川速微波的发展思路与众不同。

本质上,整个汽车行业已经从以量取胜、以产取胜,转变为以技术取胜、以创新驱动。在过去,OEM厂商的新技术大多来自主流Tier1的“打包”服务。但随着近年来软硬件解耦发展的盛行,给川速微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尤其是在目前国内的自动驾驶赛道上,新能源车企和本土供应链公司都是后来者。这个时候,本地化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而且相比国外巨头供应商的黑箱方案,国内供应商在成本、开放性、个性化定制服务、响应速度等方面更具优势,更符合下车公司抢占自动驾驶核心技术领先地位的需求。

如前所述,在汽车电子供应短缺的现状下,自主控制供应链显得尤为迫切。在这一点上,川速微波也是领先的,后发优势明显。“我们的客户华为早在两年前就要求我们应用国产芯片。”王东峰表示,四川速微波联合国内Tier1和上游芯片厂商,针对头部车企的痛点需求,提供了汽车雷达方面的差异化定制开发产品。

此外,2021年,用于L3以上更高级别自动驾驶的4D高精度点云成像雷达突然站上风口。无论是mainland China、ZF等传统Tier1玩家,还是华为等新兴玩家,都在积极探索这一领域,中长期行业格局面临重构机遇。

在该领域,川速微波的量产毫米波雷达具备4D探测能力,即雷达可以在速度、距离、俯仰角、方位角四维探测目标。早在2019年,我就在做4D高精度成像雷达的技术研发,今年开始进行工程项目。明年我会推出量产产品,在高级无人驾驶、车路协同等领域推广应用。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4D成像AVP雷达,图片来源:四川速微波

当被问及这项技术何时能应用于量产时,王东峰直言,“基于单芯片的四川速度毫米波4D点云雷达已经应用于乘用车自主p……king等功能,正在等待数量的增加,但多芯片级联的4D点云高精度成像雷达还需要克服一些量产瓶颈。"

高精度4D点云成像雷达的必要技术手段是增加雷达收发信道数量,从而堆叠微波集成芯片。数据量的急剧增加也要求处理器的计算能力有很大的提升,所以整体成本明显增加。此外,基于技术路径、应用落地等因素,高精度4D点云成像雷达量产应用还需要一段时间。

王东峰进一步指出,面对不同的场景,雷达本身也需要智能化。从“硬”的角度来说,其实在设计之初就要意识到场景的针对性。从“软”的角度来说,就是用更深层次的信号处理算法来优化具体应用场景的深度,实现雷达本身的智能化。

“在这方面,我们将长期专注于微波雷达的实现,不仅是各种雷达硬件系统的实现,还包括支持各种应用场景的算法以及与其他感知算法的融合。”王东峰指出,“我们需要在产品迭代和市场体量上实现同步,同时与上下游合作,找到自己的节拍”。

深耕于微波雷达,脱胎于微波,川速微波有更好的技术环境和丰富的资源沉淀创新。在尊重汽车行业客观规律,符合汽车行业标准的基础上,发挥技术专长,小步快跑,然后在技术红利下寻求利润和回报。在这样清晰的认识和布局下,四川速微波定了一个小目标,2025年上市,营收达到10亿以上。

在谈到“川塑”这个名字的含义时,王东峰也用八个字来概括,“川长流远、流快、流好”,这也是川塑的志向和长远目标:通过企业文化传承和人才接力,打造百年品牌。在产业发展的酝酿阶段,不断积蓄力量。一旦折断,就像一根折断的竹子。

Beijing, Dongfeng, Jianghuai, SAIC Hongyan and FAW

四川速微波全体同仁祝祖国生日快乐,繁荣昌盛。图片来源:四川速微波。

标签:北京东风江淮上汽红岩一汽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国际快讯】丰田8月产量跌16.2%;劳斯莱斯2030年后只产电动车

丰田8月产量跌1629月29日,丰田汽车公司表示,今年8月,由于东南亚COVID19疫情的扩散和半导体短缺,其全球产量同比下降162至531448辆,是今年来首跌。

1900/1/1 0:00:00
向宝马丰田看齐,本田利用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盈利

盖世汽车据外媒报道,本田汽车公司拥有约370万辆汽车的运行数据,该公司推出了销售智能网联汽车数据的新业务,并已开始向购物、商务、娱乐、住宿等客户提供这些数据。

1900/1/1 0:00:00
百站千桩 上海第100座特斯拉超级充电站落成

9月29日,特斯拉上海第100座超级充电站、上海第1000桩超级充电桩正式落成了这对于车主来说是最大的利好。今年2月,特斯拉宣布上海超级充电桩工厂建成投产,第三代超级充电桩(V3)正式下线。

1900/1/1 0:00:00
上汽大众:ID.既不是面子,也不是工具,是一台汽车

2021年,一台“电动汽车”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一种将驱动力由燃油转换为电动的代步工具。”在一些仍然坚持着油改电路线的传统车企心中,汽车,仅此而已。“是一个可以容纳海量数据和赛道的智能终端。

1900/1/1 0:00:00
车主反映理想ONE挡风玻璃易开裂 客服:有自动裂开的可能

近日,有理想车主反映理想ONE的挡风玻璃存在质量缺陷,车辆的前挡风玻璃经常开裂,一年换一次,并建议理想ONE暂时不要贴前挡风玻璃膜,否则玻璃膜也成了易耗品。

1900/1/1 0:00:00
WAVE合作肯沃斯卡车 部署功率达1万兆瓦的无线充电垫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9月28日,Ideanomics子公司WAVE宣布,将参与美国能源部的一个电气化动力系统项目,为8级电动卡车研发1兆瓦的无线充电系统。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