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信心成为一名主力球员。”
今年7月15日,在威马举办的年中沟通会上,威马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谈完企业现状、下半年规划乃至企业长期竞争思路后,以这句话结束。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头部玩家”呢?他在演讲中表示,将在私人客户端推出SUV+轿车的“全产品线规划”,推出W(世界)系列SUV和M(大师)系列轿车,强化自身产品力,让产品在性能上与友商持平甚至超越友商。
代表“W”的SUV就是不久前公布的威马W6。这象征着这支新生力量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至于那个“M”,在很久之后,终于在昨晚(2021年10月22日)的魏玛总部大楼里露出了真面目。
当这辆车长4.9米、续航能力超过700km、头上长着三个“角”的轿跑悄悄走进展台时,沈晖三个多月前的话似乎并没有食言。
在他心里,一定很清楚,这款新车就是品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完整”感知硬件
“科技越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式,这就是威马M7的研发理念和方向。为了实现更具生活感的智能性能,威马M7被赋予了超级感知、超级计算力、超级进化力三大能力。所以,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全球首个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
可以看出,沈晖对魏玛M7的智能非常自负。以至于他在介绍M7的车载智能驾驶系统时,竟然用了三个字“超级”。
当然,从现场给出的数据来看,M7的配置也可以配得上这个赞。
M7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三个激光雷达设备的量产车。它配备了三个MEMS固态激光雷达,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中央与车顶的连接处,两侧的前翼子板靠近a柱。通过三个激光雷达,实现了车身330%的前视感知。
车辆的视觉传感器系统由七个8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和四个全景摄像头组成。
指向车体前方执行远视任务的高清摄像头,最远探测距离超过600米。并且接近4K像素成像能力,可以准确识别行人、车辆、交通标志、桩桶等不规则物体。
通过视觉传感器系统将其与激光雷达集成,M7在交给系统进行智能驾驶时,可以通过丰富的传感器阵列实时构建车辆的周围环境,少数盲点交给布置在车身周围的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补盲雷达来填补。
当然,如此丰富的传感器配置,尤其是三个激光雷达330度环视的设计,也使得车载智能系统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变得前所未有的严峻。
威马的解决方案也很“暴力”和“彻底”——直接针对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安装4个英伟达生产的Orion-X自动驾驶芯片(单颗254tops计算能力),让车载系统的计算能力达到1016tops。
强大的感知和充沛的计算能力,自然为智能驾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强大的智能硬件还是需要足够好的软件算法与之匹配,才能发挥出最大可能的效果。
因此,威马正在加大对智能驾驶算法的投入。在这一阶段,公司致力于提高系统在日常高频使用场景下的性能,并进一步拓宽物体识别的范围。
毫无疑问,这支新生力量在M7中最想突出的“标签”已经被智能占领了。
“创新”互动系统
“什么……ers感知的不是配置,而是场景!"
从各方面可以看出,威马希望从M7开始构建真正的全场景智能交互系统。对于M7的驾乘者来说,不是前瞻的传感器系统和计算能力,更不是“堆砌”,而是其智能交互体验从内到外的全面创新。
在车外,M7首次实现了“全硬件”交互能力。
根据官方介绍,这款车可以通过UWB超宽带通信技术实现全车360度感知和定位用户,通过可定制的欢迎灯和欢迎词“问候”用户。
此外,M7上的智能系统还可以预测用户的意图。比如当识别到用户需要打开后备箱时,它会自动为用户打开后备箱尾门。得益于车外麦克风,M7支持车外语音控制。用户只需发出指令就可以控制车窗、门锁、后视镜等部件,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实现自主泊车。
在车内交互的设计上,M7也是颠覆性的创新。它不仅继承了从W6开始的车载电子设备和布局,还创造性地采用了“零按钮”交互的设计理念,内部采用极简的线条布局,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
此外,M7首次采用i-Rota旋钮,将原本“智能手表”上的设计引入车内。既能体现功能控制的中央旋钮,又能实现不同场景下不同功能的控制,如控制音量、调节空调温度等。还可以演变成情感互动的载体,展示图片、表情、符号等有趣的互动内容。
魏玛将这一变化称为Vitalligent的车辆设计理念。
这个词来源于“生机活力”和“智能智能交互”的融合。体现在新的M7上,意味着通过智能硬件与时尚设计的完美结合,将创造出更加感性、便捷的人机交互,使之成为真正的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
看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电气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时候,与智能相关的配置成了撬开用户心灵的最佳“触手”。但往往很多时候,当它们停留在纸面上的时候,还是挺吸引人的。一旦量产,也只是差强人意。
所以,威马M7展示的这套“创新”的交互系统,还是需要时间和用户给出最客观的测试和评价。
除了智力,还有什么?
说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发现了——怎么说起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驾驶舱系统,然后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性能,比如尺寸、重量、电池容量、电机功率,怎么可能除了前面的“4.9米,700km以上”什么都没有?
的确,在22日晚的展会上,只发布了车辆的真实外形、车载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驾驶舱系统。此外,只有一种表述是“2022年开始批量交付”。
这个操作可以理解。想必威马可能是想把数据全部说出来,在一个月后的广州车展开始预约工作。这个至关重要的车型热度必须尽可能拉长,因为威马正站在近年来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9月份数据,威马目前销售EX5、EX6、W6、E5四款车型,总销量首次突破5000辆大关,达到5005辆。似乎已经赶上了年前魏等第一梯队新生力量的表现。然而“韦小立”此刻已经站在了万门之上,却只是受制于筹码短缺。
在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威马的排名其实是……不理想。欧拉就不用说了,哪吒还以7000多辆的优势击败了魏玛。至于零跑,C11正式开放发货后,月发货量必然会再次跃升。战斗,已经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
所以,用暂时“落后”来形容魏玛似乎并不为过。毕竟要知道,早在2018年,这家车企就已经开始了首款产品的量产。当时终端性能仅次于蔚来。
然而,在近四年的鏖战中,威马未能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相反,在激烈的竞争中,它被小鹏和理想超越,它仍然要在第二梯队中挣扎。
在C元最近推的《造车新势力99%会死,剩下1%会给行业带来新生》一文中,详细分析了造车新势力的生死。车企掌舵人中不乏高瞻远瞩之人,这种“一百不救一”的试水日系场景,新旧势力皆知。
市场不是短时间能创造出来的。那么,如何成为这场残酷的“逃亡游戏”的最终幸存者呢?
拿出一款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让终端眼前一亮,是最直接也是唯一的办法,而M7就是威马的最新答案。
但需要警惕的是,明年纯电动汽车市场将变成一片红海,一不小心就会淹没在汪洋之中。所以,除了目前的“智能化”成就,威马M7还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亮点,让消费者愿意买单。“我有信心成为一名主力球员。”
今年7月15日,在威马举办的年中沟通会上,威马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沈晖在谈完企业现状、下半年规划乃至企业长期竞争思路后,以这句话结束。
那么怎样才能成为“头部玩家”呢?他在演讲中表示,将在私人客户端推出SUV+轿车的“全产品线规划”,推出W(世界)系列SUV和M(大师)系列轿车,强化自身产品力,让产品在性能上与友商持平甚至超越友商。
代表“W”的SUV就是不久前公布的威马W6。这象征着这支新生力量在智能汽车领域的最新成果。至于那个“M”,在很久之后,终于在昨晚(2021年10月22日)的魏玛总部大楼里露出了真面目。
当这辆车长4.9米、续航能力超过700km、头上长着三个“角”的轿跑悄悄走进展台时,沈晖三个多月前的话似乎并没有食言。
在他心里,一定很清楚,这款新车就是品牌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的答案。
“完整”感知硬件
“科技越进化,就越接近生命的形式,这就是威马M7的研发理念和方向。为了实现更具生活感的智能性能,威马M7被赋予了超级感知、超级计算力、超级进化力三大能力。所以,我们更愿意称之为‘全球首个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
可以看出,沈晖对魏玛M7的智能非常自负。以至于他在介绍M7的车载智能驾驶系统时,竟然用了三个字“超级”。
当然,从现场给出的数据来看,M7的配置也可以配得上这个赞。
M7是世界上第一款带有三个激光雷达设备的量产车。配备三个MEMS固态激光雷达,安装在前挡风玻璃中央与车顶的连接处,两侧前翼子板靠近a柱。通过三个激光雷达,实现了车身330%的前视感知。
车辆的视觉传感器系统由七个800万像素的高清摄像头和四个全景摄像头组成。
高清摄像机指向前方……r身体执行远视任务,最远探测距离超过600米。并且接近4K像素成像能力,可以准确识别行人、车辆、交通标志、桩桶等不规则物体。
通过视觉传感器系统将其与激光雷达集成,M7在交给系统进行智能驾驶时,可以通过丰富的传感器阵列实时构建车辆的周围环境,少数盲点交给布置在车身周围的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补盲雷达来填补。
当然,如此丰富的传感器配置,尤其是三个激光雷达330度环视的设计,也使得车载智能系统对计算能力的要求变得前所未有的严峻。
威马的解决方案也很“暴力”和“彻底”——直接针对自动驾驶域控制器,安装4个英伟达生产的Orion-X自动驾驶芯片(单颗254tops计算能力),让车载系统的计算能力达到1016tops。
强大的感知和充沛的计算能力,自然为智能驾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不可忽视的是,强大的智能硬件还是需要足够好的软件算法与之匹配,才能发挥出最大可能的效果。
因此,威马正在加大对智能驾驶算法的投入。在这一阶段,公司致力于提高系统在日常高频使用场景下的性能,并进一步拓宽物体识别的范围。
毫无疑问,这支新生力量在M7中最想突出的“标签”已经被智能占领了。
“创新”互动系统
“用户感知的不是配置,而是场景!"
从各方面可以看出,威马希望从M7开始构建真正的全场景智能交互系统。对于M7的驾乘者来说,不是前瞻的传感器系统和计算能力,更不是“堆砌”,而是其智能交互体验从内到外的全面创新。
在车外,M7首次实现了“全硬件”交互能力。
根据官方介绍,这款车可以通过UWB超宽带通信技术实现全车360度感知和定位用户,通过可定制的欢迎灯和欢迎词“问候”用户。
此外,M7上的智能系统还可以预测用户的意图。比如当识别到用户需要打开后备箱时,它会自动为用户打开后备箱尾门。得益于车外麦克风,M7支持车外语音控制。用户只需发出指令就可以控制车窗、门锁、后视镜等部件,甚至可以通过语音指令实现自主泊车。
在车内交互的设计上,M7也是颠覆性的创新。它不仅继承了从W6开始的车载电子设备和布局,还创造性地采用了“零按钮”交互的设计理念,内部采用极简的线条布局,大大简化了用户的操作。
此外,M7首次采用i-Rota旋钮,将原本“智能手表”上的设计引入车内。既能体现功能控制的中央旋钮,又能实现不同场景下不同功能的控制,如控制音量、调节空调温度等。还可以演变成情感互动的载体,展示图片、表情、符号等有趣的互动内容。
魏玛将这一变化称为Vitalligent的车辆设计理念。
这个词来源于“生机活力”和“智能智能交互”的融合。体现在新的M7上,意味着通过智能硬件与时尚设计的完美结合,将创造出更加感性、便捷的人机交互,使之成为真正的全场景智能移动空间。
看到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电气化浪潮愈演愈烈的时候,与智能相关的配置成了撬开用户心灵的最佳“触手”。但往往很多时候,当它们停留在纸面上的时候,还是挺吸引人的。一旦量产,也只是差强人意。
所以,威马M7展示的这套“创新”的交互系统,还是需要时间和用户给出最客观的测试和评价。
除了智力,还有什么?
说到这里,想必很多人都发现了——怎么说起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驾驶舱系统,然后新能源汽车的主要性能,比如尺寸、重量、电池容量、电机功率,怎么可能除了前面的“4.9米,700km以上”什么都没有?
的确,在22日晚的展会上,只发布了车辆的真实外形、车载智能驾驶系统和智能驾驶舱系统。此外,只有一种表述是“2022年开始批量交付”。
这个操作可以理解。想必威马可能是想把数据全部说出来,在一个月后的广州车展开始预约工作。这个至关重要的车型热度必须尽可能拉长,因为威马正站在近年来最重要的时间节点上。
根据乘联会公布的9月份数据,威马目前销售EX5、EX6、W6、E5四款车型,总销量首次突破5000辆大关,达到5005辆。似乎已经赶上了年前魏等第一梯队新生力量的表现。然而“韦小立”此刻已经站在了万门之上,却只是受制于筹码短缺。
在造车新势力第二梯队,威马的排名其实是……不理想。欧拉就不用说了,哪吒还以7000多辆的优势击败了魏玛。至于零跑,C11正式开放发货后,月发货量必然会再次跃升。战斗,已经到了愈演愈烈的地步。
所以,用暂时“落后”来形容魏玛似乎并不为过。毕竟要知道,早在2018年,这家车企就已经开始了首款产品的量产。当时终端性能仅次于蔚来。
然而,在近四年的鏖战中,威马未能将先发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相反,在激烈的竞争中,它被小鹏和理想超越,它仍然要在第二梯队中挣扎。
在C元最近推的《造车新势力99%会死,剩下1%会给行业带来新生》一文中,详细分析了造车新势力的生死。车企掌舵人中不乏高瞻远瞩之人,这种“一百不救一”的试水日系场景,新旧势力皆知。
市场不是短时间能创造出来的。那么,如何成为这场残酷的“逃亡游戏”的最终幸存者呢?
拿出一款足够有竞争力的产品,让终端眼前一亮,是最直接也是唯一的办法,而M7就是威马的最新答案。
但需要警惕的是,明年纯电动汽车市场将变成一片红海,一不小心就会淹没在汪洋之中。所以,除了目前的“智能化”成就,威马M7还需要拿出更有说服力的亮点,让消费者愿意买单。
今年7月20日晚,吉利星越L上市发布会上,吉利汽车集团CEO淦家阅喊出了“为中国汽车价值而战”。当晚上市的星越L,售价区间达到了1318万元,这是吉利作为中国品牌代表,品牌价值的再一次向上跃进。
1900/1/1 0:00:00全球首次:奥迪在2021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期间展示在公开道路下13个使用场景内融合V2X信号的L4自动驾驶。自奥迪A7L及奥迪A6L开始,奥迪量产车型将配备5G通讯模块并新增三个V2X功能。
1900/1/1 0:00:0010月21日,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成就展在京盛大启幕。
1900/1/1 0:00:00捷尼赛思今日盛大揭幕位于上海市中心的全国首家捷尼赛思中心,标志着品牌为中国市场创建的全新商业模式开始全面落地,不断深化为中国消费者带来多渠道全方位体验的坚定承诺。
1900/1/1 0:00:002021年10月24日今日,第三届“1024小鹏汽车科技日”如期而至,以“智能为先探索无限”为主题,在超级补能、智能驾驶、智能机器马及飞行汽车四大维度,
1900/1/1 0:00:0010月24日,在第三届小鹏汽车科技日上,小鹏汽车汇报了在超级充电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接下来规划。据了解,小鹏的480kW高压超充桩将率先量产铺设。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