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1月下旬,在德国慕尼黑宝马R&D中心附近,一辆经过伪装的宝马i7测试车与小鹏P7(参数|询价)同框亮相,一时间在汽车圈引起热议。知情人士表示,“这不是巧合。大概率是i7在研发中后期做了竞品车对比测试,P7被列为竞品。”
近几年造车新势力在国内市场四面厮杀,理想、小鹏、蔚来11月交付量都过万。一时间,新生力量能否将在中国的成功突破复制到海外市场令人着迷。
2021年5月,蔚来正式公布“挪威战略”,计划两年内在欧洲交付7000辆ES6和ES8。7月,首批用户交付的蔚来ES8量产车从上海外高桥港正式运抵挪威,并于9月在挪威上市交付。今年8月,首批出口小鹏P7在广州新沙港起航,10月交付...
表面上看,新生力量在有条不紊地进军欧洲市场,但这些“蜻蜓”并不能和国内市场的攻城掠地的新生力量相提并论。在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处于高位的时候,新势力表现出来的实际行动却远远小于他们的欲望。即使在挪威市场,“只要你敢来,我就敢收”,新势力的进攻也只是浅尝辄止。
还记得2019年1月,特斯拉Giga上海正式开工的时候,马斯克曾经说过,“生产的Model 3只在国内销售,不出口。”但为了抢占欧洲市场的时间窗口,2021年,特斯拉安排了总计约11万辆汽车,离开临港超级工厂,装上托斯卡纳货轮,继续出口火热的欧洲市场。
回顾国内造车新势力,他们已经举起了“开拓欧洲市场”的大旗,但他们真的准备好“出海”了吗?
■有吸引力的市场但没有推动中国品牌的销售?
欧洲市场成为各车企眼中的“香饽饽”。自然,严格的排放法规催生了电动汽车巨大的市场前景。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尽管受到供应链的制约,电动汽车的销量还是强劲增长。今年第三季度,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挪威、瑞士和冰岛)和英国新增乘用车注册量为548972辆,同比增长48%,市场份额达到20.5%。
中国新势力首选的挪威,电动车普及率全球第一,没有之一。2021年11月,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月汽车总销量的94.9%。据悉,在挪威购买电动汽车不需要缴纳购置税和进口税,还可以免交25%的增值税和50%的过路费。这套操作比买燃油车还便宜。
这几年国内造车新势力赚足了眼球,即使在核心缺失的影响下,依然能迎来普遍的上涨。此时此刻,新的头部力量有望进入海外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燃油车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不具备与国外高端品牌直接竞争的实力,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有机会与国外品牌比肩。
理想的丰满,现实的骨感。挪威电动车销量的正增长并没有带动中国品牌海外销量的上升。11月挪威和中国汽车品牌纯电动汽车只有比亚迪唐EV进入前15,蔚来ES月销量91辆,排名第30。小鹏3月销量68辆,排名第37;小鹏7月份售出了29辆汽车。
有业内分析认为,造车新势力出海的宣传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效果。相比国内市场的投入,新势力在欧洲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进入核心市场。
毕竟挪威不是欧洲汽车市场的核心。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容量小。第二,挪威没有发达的汽车制造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汽车版图的中心。
■被航运“动脉”卡住?
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车品牌只是将产品出口到海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运营体系,没有太多在当地建厂的规划。
比如爱驰汽车在欧洲只采用线上直销和轻运营融资租赁结合模式销售;小鹏在挪威的销售模式是混合的,既有与当地经销商合作,也有自己的直营店。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港口拥堵等原因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球供应链噩梦”。这对于正在迎来发展窗口期的汽车行业,对于期待把车卖到挪威乃至世界的新生力量来说,都将是极其不利的消息。
据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介绍,“我们从9月、10月、11月开始逐步在挪威交车,但因为出货班次的原因,交车数量并不多。”
诚然,蔚来已经有了将生产线扩展到欧洲的初步计划。李斌在9月份与外媒的沟通中提到,欧洲汽车制造商有很高的闲置产能,蔚来希望与他们合作在欧洲生产汽车。
然而,在计划实施之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愿景只能由满载汽车的船只承载。一款机型从订购,到漂洋过海,再到交付给欧洲车主,需要近半年时间,而且疫情存在不可控因素。
这么长的等待期,时不时会被航运的“动脉”卡住。中国新造车品牌能留住多少欧洲用户?
■一段不习惯的“跨国恋情”?
更何况在产能上,新电企在当地市场已经不堪重负。
下半年以来,蔚来屡次出现产能危机,无车可交,甚至展厅里的车也因疫情、缺芯、动力电池短缺,甚至工厂装修而售罄。为了提高产能,10月份蔚来升级了江淮蔚来工厂,代价是当月销量减半。
小鹏也实行了因芯片短缺而减少交付的政策,支持毫米波雷达型号(包括小鹏P5),短时间内交付,等待后续毫米波雷达芯片的到来,再为用户补齐。
“小鹏五常”
这些新势力品牌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应对芯片短缺和产能不足的问题,花了各种招数只是为了多交付一辆车。可以说,短期内,产能还在爬坡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很难腾出一部分产能转移到欧洲市场。
当然,即使没有外部环境因素,中国新势力想要抢占欧洲电动车的份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国内市场,新势力在技术和服务上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体现在进入欧洲市场的步伐上。
首当其冲的就是本地化运营的“水土不服”。
以蔚来为例。它属于少数新生力量。它希望通过采用复制模式,将自己的产品、直销、NIO House、电力交换和服务中心移植到挪威市场。
“挪威NIO House”
在用户需求与中国不同的欧洲市场,用户会认可买单吗?国内外的环境不一样。欧洲没有中国人口密集,居住地相对分散。蔚来的商业模式能行得通吗?这些可能都需要一个问号。
如果这种模式是从欧洲复制过来的,那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李斌曾说,“目前,欧洲的电站是在中国制造,然后运到欧洲。从长远来看,如果在欧洲部署更多的电站,也要考虑当地生产,运输成本真的很贵。”
此外,蔚来的“海底捞”服务需要提供流动服务车、上门取送车等服务。挪威作为北欧发达国家,人力成本极其昂贵,员工平均月薪3万多元,这种模式很难大规模推广。
更何况国内第一梯队的新势力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研发,还是重金开拓海外市场,相信他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汽车分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t告诉汽车之家,如果中国新能源品牌出海,会比国内麻烦很多。毕竟,不同的国际背景和法律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解决争端的方式。
■中欧完全不同的竞争态势?
表面上看,欧洲的政策和环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造了一片“蓝海”,但实际上,欧洲市场是当地专家的一片“红海”。
虽然新势力企业在国内市场有先发优势,但在完全不同的欧洲电动车市场,欧洲本土企业走在了前面。
欧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很高。雷诺、奔驰、宝马、奥迪等燃油车巨头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积累,早早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线。相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前者显然更容易被欧洲消费者接受。
例如,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已经成为欧洲电动汽车销售的领导者,2021年上半年在区域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为26%。
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在国内外也有很大差异。中国消费者热衷于高续航、高智能的电动汽车,而欧洲很小,续航没那么重要。开一辆适合自己用车场景的车就行了。紧凑型车甚至小型车,比如大众ID.3,雷诺ZOE,都是欧洲用户的偏好。
可见中国造车新势力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受众并没有国内市场那么大。
除了本土玩家,中国的新势力在海外也绕不开特斯拉这个强劲的对手。据悉,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预计将于今年12月底或明年初投产。该工厂已经完成了5辆Model Y的生产,这意味着特斯拉很快就可以凭借“本土化和低成本”的优势参与欧洲市场的竞争。
回过头来看,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品牌已经进入欧洲市场,但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在NIO House开业之前,挪威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有一个中国品牌叫蔚来。”蔚来内部员工告诉汽车之家。
目前新势力只有几家直营店。如何建立品牌知名度?如何与欧洲老对手正面交锋,如何在特斯拉的夹击下杀出一条路?
“国际化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而且难度肯定比在中国市场要大一个数量级。”李斌深知蔚来进军挪威战略发布背后的困难。“但不管有多难,总得有人去做。”
或许,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还在养精蓄锐,现阶段脆弱的供应链似乎难以支撑海外销售的疯狂。对他们来说,还在培育一颗“种子”,等着它几年后在海外开花结果。
做好国内市场,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真的很难。“除了对海外市场的雄心之外,新生力量仍在观望。整体步伐比较谨慎,重点还是放在国内,海外优先度不高。”业内人士对此评论道。
但是要知道,目前欧洲对电动车的补贴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的补贴却在逐渐下降。未来,这颗新势力种下的“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未知数,但凡事都有一扇窗。欧洲市场还要等多久才能让中国打造一个新势力的品牌?错过了眼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再深耕拓展几年,到时候可能就更难了。(文/汽车之家彭飞)今年11月下旬,在德国慕尼黑宝马R&D中心附近,一辆经过伪装的宝马i7测试车与小鹏P7(参数|询价)同框亮相,一时间在汽车圈引起热议。知情人士表示,“这不是巧合。大概率是i7在研发中后期做了竞品车对比测试,P7被列为竞品。”
近年来,造车新势力在国内市场厮杀四方,理想、小鹏、We……ai在11月已经超过10,000。一时间,新生力量能否将在中国的成功突破复制到海外市场令人着迷。
2021年5月,蔚来正式公布“挪威战略”,计划两年内在欧洲交付7000辆ES6和ES8。7月,首批用户交付的蔚来ES8量产车从上海外高桥港正式运抵挪威,并于9月在挪威上市交付。今年8月,首批出口小鹏P7在广州新沙港起航,10月交付...
表面上看,新生力量在有条不紊地进军欧洲市场,但这些“蜻蜓”并不能和国内市场的攻城掠地的新生力量相提并论。在欧洲新能源汽车销量处于高位的时候,新势力表现出来的实际行动却远远小于他们的欲望。即使在挪威市场,“只要你敢来,我就敢收”,新势力的进攻也只是浅尝辄止。
还记得2019年1月,特斯拉Giga上海正式开工的时候,马斯克曾经说过,“生产的Model 3只在国内销售,不出口。”但为了抢占欧洲市场的时间窗口,2021年,特斯拉安排了总计约11万辆汽车,离开临港超级工厂,装上托斯卡纳货轮,继续出口火热的欧洲市场。
回顾国内造车新势力,他们已经举起了“开拓欧洲市场”的大旗,但他们真的准备好“出海”了吗?
■有吸引力的市场但没有推动中国品牌的销售?
欧洲市场成为各车企眼中的“香饽饽”。自然,严格的排放法规催生了电动汽车巨大的市场前景。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公布的数据,尽管受到供应链的制约,电动汽车的销量还是强劲增长。今年第三季度,欧盟、欧洲自由贸易联盟(挪威、瑞士和冰岛)和英国新增乘用车注册量为548972辆,同比增长48%,市场份额达到20.5%。
中国新势力首选的挪威,电动车普及率全球第一,没有之一。2021年11月,挪威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当月汽车总销量的94.9%。据悉,在挪威购买电动汽车不需要缴纳购置税和进口税,还可以免交25%的增值税和50%的过路费。这套操作比买燃油车还便宜。
这几年国内造车新势力赚足了眼球,即使在核心缺失的影响下,依然能迎来普遍的上涨。此时此刻,新的头部力量有望进入海外市场。
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中国燃油车竞争力有所提升,但不具备与国外高端品牌直接竞争的实力,而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有机会与国外品牌比肩。
理想的丰满,现实的骨感。挪威电动车销量的正增长并没有带动中国品牌海外销量的上升。11月挪威和中国汽车品牌纯电动汽车只有比亚迪唐EV进入前15,蔚来ES月销量91辆,排名第30。小鹏3月销量68辆,排名第37;小鹏7月份售出了29辆汽车。
有业内分析认为,造车新势力出海的宣传意义可能大于实际效果。相比国内市场的投入,新势力在欧洲市场还处于探索阶段,甚至还没有进入核心市场。
毕竟挪威不是欧洲汽车市场的核心。第一,新能源汽车市场整体容量小。第二,挪威没有发达的汽车制造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欧洲汽车版图的中心。
■被航运“动脉”卡住?
目前国内大部分新车品牌只是将产品出口到海外,更重要的是建立运营体系,没有太多在当地建厂的规划。
比如爱驰汽车在欧洲只采用线上直销和轻运营融资租赁结合模式销售;小鹏在挪威的销售模式是混合的,既有与当地经销商合作,也有自己的直营店。
在全球疫情的影响下,港口拥堵等原因很可能进一步恶化“全球供应链噩梦”。这对于正在迎来发展窗口期的汽车行业,对于期待把车卖到挪威乃至世界的新生力量来说,都将是极其不利的消息。
据蔚来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秦介绍,“我们从9月、10月、11月开始逐步在挪威交车,但因为出货班次的原因,交车数量并不多。”
诚然,蔚来已经有了将生产线扩展到欧洲的初步计划。李斌在9月份与外媒的沟通中提到,欧洲汽车制造商有很高的闲置产能,蔚来希望与他们合作在欧洲生产汽车。
然而,在计划实施之前,国内新能源汽车出海的愿景只能由满载汽车的船只承载。一款机型从订购,到漂洋过海,再到交付给欧洲车主,需要近半年时间,而且疫情存在不可控因素。
这么长的等待期,时不时会被航运的“动脉”卡住。中国新造车品牌能留住多少欧洲用户?
■一段不习惯的“跨国恋情”?
更何况在产能上,新电企在当地市场已经不堪重负。
下半年以来,蔚来屡次出现产能危机,无车可交,甚至展厅里的车也因疫情、缺芯、动力电池短缺,甚至工厂装修而售罄。为了提高产能,10月份蔚来升级了江淮蔚来工厂,代价是当月销量减半。
小鹏也实行了因芯片短缺而减少交付的政策,支持毫米波雷达型号(包括小鹏P5),短时间内交付,等待后续毫米波雷达芯片的到来,再为用户补齐。
“小鹏五常”
这些新势力品牌花了很大的精力来应对芯片短缺和产能不足的问题,花了各种招数只是为了多交付一辆车。可以说,短期内,产能还在爬坡的中国造车新势力很难腾出一部分产能转移到欧洲市场。
当然,即使没有外部环境因素,中国新势力想要抢占欧洲电动车的份额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在国内市场,新势力在技术和服务上有一定优势,但这种优势并没有体现在进入欧洲市场的步伐上。
首当其冲的就是本地化运营的“水土不服”。
以蔚来为例。它属于少数新生力量。它希望通过采用复制模式,将自己的产品、直销、NIO House、电力交换和服务中心移植到挪威市场。
“挪威NIO House”
在用户需求与中国不同的欧洲市场,用户会认可买单吗?国内外的环境不一样。欧洲没有中国人口密集,居住地相对分散。蔚来的商业模式能行得通吗?这些可能都需要一个问号。
如果这种模式是从欧洲复制过来的,那就意味着需要投入巨额资金。李斌曾说,“目前,欧洲的电站是在中国制造,然后运到欧洲。从长远来看,如果在欧洲部署更多的电站,也要考虑当地生产,运输成本真的很贵。”
此外,蔚来的“海底捞”服务需要提供流动服务车、上门取送车等服务。挪威作为北欧发达国家,人力成本极其昂贵,员工平均月薪3万多元,这种模式很难大规模推广。
更何况国内第一梯队的新势力企业还处于亏损状态。是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产品研发,还是重金开拓海外市场,相信他们心里都有一杆秤。
汽车分析……不愿意透露姓名的t告诉汽车之家,如果中国新能源品牌出海,会比国内麻烦很多。毕竟,不同的国际背景和法律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解决争端的方式。
■中欧完全不同的竞争态势?
表面上看,欧洲的政策和环境为新能源汽车市场营造了一片“蓝海”,但实际上,欧洲市场是当地专家的一片“红海”。
虽然新势力企业在国内市场有先发优势,但在完全不同的欧洲电动车市场,欧洲本土企业走在了前面。
欧洲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很高。雷诺、奔驰、宝马、奥迪等燃油车巨头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品牌积累,早早推出了新能源汽车产品线。相比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前者显然更容易被欧洲消费者接受。
例如,德国汽车制造商大众集团已经成为欧洲电动汽车销售的领导者,2021年上半年在区域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为26%。
消费者的购车需求在国内外也有很大差异。中国消费者热衷于高续航、高智能的电动汽车,而欧洲很小,续航没那么重要。开一辆适合自己用车场景的车就行了。紧凑型车甚至小型车,比如大众ID.3,雷诺ZOE,都是欧洲用户的偏好。
可见中国造车新势力打造的高端智能电动车在欧洲市场的受众并没有国内市场那么大。
除了本土玩家,中国的新势力在海外也绕不开特斯拉这个强劲的对手。据悉,特斯拉柏林超级工厂预计将于今年12月底或明年初投产。该工厂已经完成了5辆Model Y的生产,这意味着特斯拉很快就可以凭借“本土化和低成本”的优势参与欧洲市场的竞争。
回过头来看,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品牌已经进入欧洲市场,但是还没有建立起一定的品牌知名度。“在NIO House开业之前,挪威消费者根本不知道有一个中国品牌叫蔚来。”蔚来内部员工告诉汽车之家。
目前新势力只有几家直营店。如何建立品牌知名度?如何与欧洲老对手正面交锋,如何在特斯拉的夹击下杀出一条路?
“国际化是一件特别困难的事情,没有那么容易,而且难度肯定比在中国市场要大一个数量级。”李斌深知蔚来进军挪威战略发布背后的困难。“但不管有多难,总得有人去做。”
或许,中国的造车新势力还在养精蓄锐,现阶段脆弱的供应链似乎难以支撑海外销售的疯狂。对他们来说,还在培育一颗“种子”,等着它几年后在海外开花结果。
做好国内市场,不断拓展海外市场,真的很难。“除了对海外市场的雄心之外,新生力量仍在观望。整体步伐比较谨慎,重点还是放在国内,海外优先度不高。”业内人士对此评论道。
但是要知道,目前欧洲对电动车的补贴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的补贴却在逐渐下降。未来,这颗新势力种下的“种子”能否长成参天大树,还是未知数,但凡事都有一扇窗。欧洲市场还要等多久才能让中国打造一个新势力的品牌?错过了眼前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再深耕拓展几年,到时候可能就更难了。(文/汽车之家彭飞)
12月8日,法拉第未来(FaradayFuture)召开电话会议,会议上CEO毕福康表示:“全球首家旗舰店将落户位于美国加州洛杉矶市的比佛利山庄。
1900/1/1 0:00:00来源:特斯拉官网作者秦章勇编辑李欢欢遭遇高管减持,股价依然坚挺的特斯拉,终究没能抵挡住来自市场和监管机构的多重暴击。
1900/1/1 0:00:00Stellantis将与富士康合作设计芯片Stellantis和富士康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设计一系列专用微控制器,最终将满足Stellantis大约80的芯片需求。
1900/1/1 0:00:00汽车之家获悉,近日上汽时代首条CTP(CelltoPack)量产线启用,在当天装配完成实现了E2项目首台量产PACK的下线。
1900/1/1 0:00:0012月7日,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汽集团”)发布11月产销数据,11月汽车产量为234万辆,同比增长516,111月累计产量为18702万辆,同比增长3
1900/1/1 0:00:002021年12月10日,由雷锋网新智驾主办的第四届全球智能驾驶峰会将在深圳拉开帷幕。作为重磅嘉宾之一,速腾聚创联合创始人、执行总裁邱纯潮将在会上发表重要分享。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