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售Stellantis股票;高端新能源越野车项目和东风本田电动车工厂开工建设;蓝兔自由牌汽车第10000辆下线;马赫动力首款混动SUV极寒测试;首批搭载固态电池的e70成功交付;英国和菲尼迪回归东风日产;再加上频繁的人事变动,东风公司在2022年的第一年就迎来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动。
变革的背后一方面是应对汽车行业的剧变,另一方面是要朝着一个全新的目标出发。
“运营保持高质量,销量挑战400万台。”这是东风公司最近在2022年工作会上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过去一年,东风公司整体销量为327.53万辆,其中乘用车257.68万辆,商用车69.85万辆。从这样的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2022年,东风公司依然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坦白说,由于疫情、核心缺失等不利因素,东风公司这几年的发展并不突出,但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去年“东风计划”的发布,让人看到了东风公司变革的决心,而这样的变革主要集中在独立业务板块。
有针对性的协调发展
“到2025年,商用车、自主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00万辆,东风自主品牌规模进入行业前三。”“东风坚持商用车业务并举,巩固商用车业务国内第一品牌的领先优势,重点打造蓝兔、东风沈峰和高端电动越野品牌。”这是东风计划中的规划目标,也是东风公司抛开“东风大自主”的影响,向着更明确的目标发展的开始。
如果从中国入世,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蒙着眼睛疯狂扩张的20年,其中前十年是合资品牌的秀,起亚、本田、日产等众多品牌此时与东风走到了一起;之后,自主品牌以“拉空间、堆配置”的战术开始了十年的快速追赶。
在此背景下,东风公司逐渐延伸出风神、风光、时尚、风度、启辰、纳智捷等多个自主品牌,“东风大独立”品牌序列逐渐成型。
“孩子多容易打架”野蛮生长的时代,品牌的机会更多。更多的品牌意味着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再加上东风公司的大力支持,“东风大自主”发展迅速,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行业的加剧,野蛮生长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以“四风”为例。在SUV火热的市场状态下,风神、风光、时尚、风度分别推出了AX7、580、景逸X5、M5等产品,不仅产品重合度很高,还挂着东风“飞燕”的LOGO,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内耗很大。
此外,2018年以来,车市重回缓慢增长甚至下滑的区间,进一步加剧了“四风”内耗,进一步制约了“东风自主”的整体发展。
东风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导致了“东风”计划中重点打造风神、蓝兔和高端电动越野车的计划。东风风度走进了历史,流行起来,风景换了一个又一个,向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再加上纳智捷推出大陆,启辰回归东风日产,原本庞大复杂的“东风独”逐渐清晰。
在《大众市场》中,沈峰、时尚和风景并行,但各有侧重,互不干扰。在中高端市场,以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为契机,着力打造蓝兔和高端越野车品牌。之前平行内耗的局面逐渐转变为高、中、低、个性化合作的格局,对整个独立板块的发展相当有利。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205天下线1万辆的蓝图,作为建设重点的东风沈峰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去年东风沈峰累计销量12.03万辆,同比增长71.4%,顺利实现12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此外,东风的知名度和东风的风光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长。
如果说风神的高速增长是东风公司的关键成果,那么人气和风光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差异化”发展战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虽然去年的成绩不错,但独立业务部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不说去年54.2万辆的累计销量,离2025年自主乘用车销量100万辆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行业体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风神、时尚、风光如何做标签,不断强化竞争力,依然考验着领导者的决断;在华为、小米等众多科技公司造车到最后的情况下,蓝兔如何凸显自身优势,扩大竞争版图,也值得思考。
它始于品牌中的产品。
自主品牌不破,合资品牌也急需转型升级。
不可否认,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洪流中,任何一家合资车企都在做一件“选择命运”的任务。无权者逃之夭夭,有权者越来越有权。在这个永恒的主题下,东风公司的合资公司解释得更清楚了。
日产、本田、起亚、雪铁龙、标致、雷诺、英国菲尼迪、纳智捷,从规模上看,东风公司比其他汽车集团拥有更多的国际资源和国外品牌,曾享有“中国最大合资汽车企业”的称号。只是在潮水褪去之后,东风公司的合资品牌能留下来强起来的屈指可数。
算算时间,东风公司和合资品牌已经努力了近30年,登顶,经历波折。如今,仅存的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大岳起亚已经成为东风公司最后的依靠。前段时间也有消息称,东风公司准备退出东风大岳起亚和神龙公司,或者调整股权。这一切都太突然和合理了。
去年东风公司销售乘用车257.68万辆,其中合资品牌乘用车203.48万辆,占比近79%。合资品牌中,日产品牌100万辆,东风本田品牌76.19万辆,东风大岳起亚品牌16.34万辆,神龙汽车10.06万辆。
对于这四个合资品牌来说,2021年交出的是一份悲壮的成绩单。东风日产差点止步百万门槛;东风本田同比下降10.4%;东风大岳起亚同比下降36.7%;另一方面,神龙汽车已经连续三个月单月销量过万,提前完成了10万辆的年度目标。
古语有云:“宁在盛世,不在危难;“逆境中,我悲伤却坚定。”目前东风公司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但潜在风险不容小觑,产品、政策、市场都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尤其是在合资更加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当下,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成为了最后的堡垒。
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如何在挑战中保持领先,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来说,产品永远是第一位的。神龙汽车今年的亮点离不开凡尔赛的加持。这款终于了解中国市场的法国车得到了它的回报,它促进了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的共同成长。
相反,7月30日正式上市的东风日产新一代琦君,因为三缸发动机问题,没能找回曾经琦君车型的辉煌。琦君的阴霾让东风日产陷入被动。
在传统业务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东风大岳起亚持续下滑。中国汽车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没有人愿意在曲折中前进,但现在必须在曲折中成长。东风公司挑战2022年400万辆目标的重担就压在了这些合资品牌的头上。
产品成功背后的哲学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技术?显然不是。从几年前宝马、标致、别克推出三缸发动机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就本能地排斥内燃机领域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别克英朗在中国遭遇挫折。痛定思痛后,继续使用其四缸发动机,销量飙升。
技术没有错,中国车市也没有错。时代洪超的气势,让深处的每一个人都想抓住时代的潮流,握紧改写游戏规则的画笔。但有时候现实和理想无法统一,这是东风日产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合资品牌有了更多的选择。
英雄从粗糙开始。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走向一场以“电动化”为核心的全面竞争。相比大众丰田的大象转身,日产和本田的电气化规划并不激进。而品牌特色鲜明的日产和本田,有着绝对深厚的历史沉淀,却不得不加快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步伐。
其实日产的电气化技术也不弱。如果对比能耗,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民间测试数据,从多到少分别是燃油车、双擎(锐混动)、e-POWER、PHEV、BEV。可以看出,日产的e-POWER相对于“两个领域”优势明显,但由于进入中国较晚,以及“两个领域”的挤压和自主品牌的崛起,略显被动。
“二田”呢?去年12月,丰田品牌为11款车型安装了双擎动力,而本田只有9款锐界和混动车型,其中东风本田只有4款锐界和混动车型。在新能源市场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东风本田的全方位混动措施也应该提上日程。
在这个新势力新车型层出不穷,新能源潮流如火如荼的时刻,两大品牌显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更艰巨的挑战,更何况是在纯电动领域。
数据显示,2021年大众ID系列在华累计销量为7.06万辆,丰田章男也在去年底出了15款新电动车。去年,比亚迪销售了59万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中国销售了48万辆新车。可见,在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和全资品牌各有优势。
合资品牌预留的空白区在哪里?是比亚迪这样的电动产品还是特斯拉这样的科技产品?没有办法知道答案。唯一清楚的是,捕获……f .对市场、产品的掌握,以及营销的准确性...过去很多有效的方法和熟悉的布局都是无效的。
如果说有什么好消息的话,至少没有一个合资品牌在电动化领域树立了成功的样本,而这恰好是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的机会。按照计划,日产将于2022年将Ariya引入中国市场,承担着打造本田全新纯电动汽车品牌E: N使命的model e:NS1也已经到来。
自代表品牌特色的电动化产品发布以来,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的情况相同又不同。百万辆规模持续七年的东风日产,需要更多的电气化产品,在燃油车市场一如既往地占领每一个电气化细分市场,充当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护城河。
本田富一郎写的“梦”至今还立在本田博物馆门口。正是这种对梦想的追求,让本田粉对内燃机深信不疑。东风本田在抵制电动化大旗的时候,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和本田的路,让本田的精神和品牌价值继续传承下去。东风本田需要在电动化时代给本田车迷一个新的港湾。
中国汽车市场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不管你之前有过多少高光时刻,一旦你在某个阶段陷入困境,源源不断的质疑声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击你。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这两个曾经的劲旅,现在都饱受质疑,所以在面对明显的问题时,能否主动调整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就成了一个救赎的开始。
在转折的十字路口,众生平等。无论是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还是在这场电动革命中,只有保持敏锐和锐利,才能始终站在前沿。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我们都要在中国汽车市场找到答案。
市场总是简单粗暴的以销量论英雄。2021年东风公司难吗?单从销量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灯笼精神和苇席棚精神的东风公司会多次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经过多次的“脱离”,一个更有朝气的东风公司会更加鲜活。出售Stellantis股票;高端新能源越野车项目和东风本田电动车工厂开工建设;蓝兔自由牌汽车第10000辆下线;马赫动力首款混动SUV极寒测试;首批搭载固态电池的e70成功交付;英国和菲尼迪回归东风日产;再加上频繁的人事变动,东风公司在2022年的第一年就迎来了一系列的调整和变动。
变革的背后一方面是应对汽车行业的剧变,另一方面是要朝着一个全新的目标出发。
“运营保持高质量,销量挑战400万台。”这是东风公司最近在2022年工作会上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过去一年,东风公司整体销量为327.53万辆,其中乘用车257.68万辆,商用车69.85万辆。从这样的数据对比中,不难发现,2022年,东风公司依然承受着不小的压力。
坦白说,由于疫情、核心缺失等不利因素,东风公司这几年的发展并不突出,但进行了实质性的改革。去年“东风计划”的发布,让人看到了东风公司变革的决心,而这样的变革主要集中在独立业务板块。
有针对性的协调发展
“到2025年,商用车、自主乘用车、新能源汽车销量分别达到100万辆,东风自主品牌规模进入行业前三。”“东风坚持商用车业务并举,巩固商用车业务国内第一品牌的领先优势,重点打造蓝兔、东风沈峰和高端电动越野品牌。”这是东风计划中的规划目标,也是东风公司抛开“东风大自主”的影响,向着更明确的目标发展的开始。
如果从中国入世,汽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中国汽车工业走过了蒙着眼睛疯狂扩张的20年,其中前十年是合资品牌的秀,起亚、本田、日产等众多品牌此时与东风走到了一起;之后,自主品牌以“拉空间、堆配置”的战术开始了十年的快速追赶。
在此背景下,东风公司逐渐延伸出风神、风光、时尚、风度、启辰、纳智捷等多个自主品牌,“东风大独立”品牌序列逐渐成型。
“孩子多容易打架”野蛮生长的时代,品牌的机会更多。更多的品牌意味着企业可以在短时间内开拓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再加上东风公司的大力支持,“东风大自主”发展迅速,一时间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行业的加剧,野蛮生长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以“四风”为例。在SUV火热的市场状态下,风神、风光、时尚、风度分别推出了AX7、580、景逸X5、M5等产品,不仅产品重合度很高,还挂着东风“飞燕”的LOGO,让消费者一头雾水,内耗很大。
此外,2018年以来,车市重回缓慢增长甚至下滑的区间,进一步加剧了“四风”内耗,进一步制约了“东风自主”的整体发展。
东风也逐渐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导致了“东风”计划中重点打造风神、蓝兔和高端电动越野车的计划。东风风度走进了历史,流行起来,风景换了一个又一个,向着自己的方向发展。再加上纳智捷推出大陆,启辰回归东风日产,原本庞大复杂的“东风独”逐渐清晰。
在《大众市场》中,沈峰、时尚和风景并行,但各有侧重,互不干扰。在中高端市场,以汽车产业向电动化转型为契机,着力打造蓝兔和高端越野车品牌。之前平行内耗的局面逐渐转变为高、中、低、个性化合作的格局,对整个独立板块的发展相当有利。
成绩是最好的证明。
除了205天下线1万辆的蓝图,作为建设重点的东风沈峰也实现了快速发展。数据显示,去年东风沈峰累计销量12.03万辆,同比增长71.4%,顺利实现12万辆的年度销售目标。此外,东风的知名度和东风的风光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同比增长。
如果说风神的高速增长是东风公司的关键成果,那么人气和风光的增长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差异化”发展战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虽然去年的成绩不错,但独立业务部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先不说去年54.2万辆的累计销量,离2025年自主乘用车销量100万辆的目标还相差甚远。在行业体量越来越大的情况下,风神、时尚、风光如何做标签,不断强化竞争力,依然考验着领导者的决断;在华为、小米等众多科技公司造车到最后的情况下,蓝兔如何凸显自身优势,扩大竞争版图,也值得思考。
它始于品牌中的产品。
自主品牌不破,合资品牌也急需转型升级。
不可否认,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洪流中,任何一家合资车企都在做一件“选择命运”的任务。无权者逃之夭夭,有权者越来越有权。在这个永恒的主题下,东风公司的合资公司解释得更清楚了。
日产、本田、起亚、雪铁龙、标致、雷诺、英国菲尼迪、纳智捷,从规模上看,东风公司比其他汽车集团拥有更多的国际资源和国外品牌,曾享有“中国最大合资汽车企业”的称号。只是在潮水褪去之后,东风公司的合资品牌能留下来强起来的屈指可数。
算算时间,东风公司和合资品牌已经努力了近30年,登顶,经历波折。如今,仅存的东风日产、东风本田、神龙汽车、东风大岳起亚已经成为东风公司最后的依靠。前段时间也有消息称,东风公司准备退出东风大岳起亚和神龙公司,或者调整股权。这一切都太突然和合理了。
去年东风公司销售乘用车257.68万辆,其中合资品牌乘用车203.48万辆,占比近79%。合资品牌中,日产品牌100万辆,东风本田品牌76.19万辆,东风大岳起亚品牌16.34万辆,神龙汽车10.06万辆。
对于这四个合资品牌来说,2021年交出的是一份悲壮的成绩单。东风日产差点止步百万门槛;东风本田同比下降10.4%;东风大岳起亚同比下降36.7%;另一方面,神龙汽车已经连续三个月单月销量过万,提前完成了10万辆的年度目标。
古语有云:“宁在盛世,不在危难;“逆境中,我悲伤却坚定。”目前东风公司发展迅速,发展潜力巨大,但潜在风险不容小觑,产品、政策、市场都可能影响其未来发展。尤其是在合资更加开放,国内汽车市场竞争形势越来越严峻的当下,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成为了最后的堡垒。
在时代洪流的推动下,如何在挑战中保持领先,对于任何一个汽车品牌来说,产品永远是第一位的。神龙汽车今年的亮点离不开凡尔赛的加持。这款终于了解中国市场的法国车得到了它的回报,它促进了东风标致和东风雪铁龙的共同成长。
相反,7月30日正式上市的东风日产新一代琦君,因为三缸发动机问题,没能找回曾经琦君车型的辉煌。琦君的阴霾让东风日产陷入被动。
在传统业务方面,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东风大岳起亚持续下滑。中国汽车市场的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明白一件事。没有人愿意在曲折中前进,但现在必须在曲折中成长。东风公司挑战2022年400万辆目标的重担就压在了这些合资品牌的头上。
产品成功背后的哲学是什么?到底是不是技术?显然不是。从几年前宝马、标致、别克推出三缸发动机开始,中国汽车市场就本能地排斥内燃机领域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别克英朗在中国遭遇挫折。痛定思痛后,继续使用其四缸发动机,销量飙升。
技术没有错,中国车市也没有错。时代洪超的气势,让深处的每一个人都想抓住时代的潮流,握紧改写游戏规则的画笔。但有时候现实和理想无法统一,这是东风日产不得不面对的选择。随着电气化时代的到来,合资品牌有了更多的选择。
英雄从粗糙开始。
毫无疑问,中国汽车市场正在走向一场以“电动化”为核心的全面竞争。相比大众丰田的大象转身,日产和本田的电气化规划并不激进。而品牌特色鲜明的日产和本田,有着绝对深厚的历史沉淀,却不得不加快在中国汽车市场的步伐。
其实日产的电气化技术也不弱。如果对比能耗,无论是官方数据还是民间测试数据,从多到少分别是燃油车、双擎(锐混动)、e-POWER、PHEV、BEV。可以看出,日产的e-POWER相对于“两个领域”优势明显,但由于进入中国较晚,以及“两个领域”的挤压和自主品牌的崛起,略显被动。
“二田”呢?去年12月,丰田品牌为11款车型安装了双擎动力,而本田只有9款锐界和混动车型,其中东风本田只有4款锐界和混动车型。在新能源市场整体发展的大背景下,东风本田的全方位混动措施也应该提上日程。
在这个新势力新车型层出不穷,新能源潮流如火如荼的时刻,两大品牌显然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更艰巨的挑战,更何况是在纯电动领域。
数据显示,2021年大众ID系列在华累计销量为7.06万辆,丰田章男也在去年底出了15款新电动车。去年,比亚迪销售了59万辆新能源汽车,特斯拉中国销售了48万辆新车。可见,在新能源领域,自主品牌和全资品牌各有优势。
合资品牌预留的空白区在哪里?是比亚迪这样的电动产品还是特斯拉这样的科技产品?没有办法知道答案。唯一清楚的是,捕获……f .对市场、产品的掌握,以及营销的准确性...过去很多有效的方法和熟悉的布局都是无效的。
如果说有什么好消息的话,至少没有一个合资品牌在电动化领域树立了成功的样本,而这恰好是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的机会。按照计划,日产将于2022年将Ariya引入中国市场,承担着打造本田全新纯电动汽车品牌E: N使命的model e:NS1也已经到来。
自代表品牌特色的电动化产品发布以来,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的情况相同又不同。百万辆规模持续七年的东风日产,需要更多的电气化产品,在燃油车市场一如既往地占领每一个电气化细分市场,充当品牌深耕中国市场的护城河。
本田富一郎写的“梦”至今还立在本田博物馆门口。正是这种对梦想的追求,让本田粉对内燃机深信不疑。东风本田在抵制电动化大旗的时候,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和本田的路,让本田的精神和品牌价值继续传承下去。东风本田需要在电动化时代给本田车迷一个新的港湾。
中国汽车市场真是一个可怕的地方。不管你之前有过多少高光时刻,一旦你在某个阶段陷入困境,源源不断的质疑声就会毫不留情地打击你。东风日产和东风本田这两个曾经的劲旅,现在都饱受质疑,所以在面对明显的问题时,能否主动调整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就成了一个救赎的开始。
在转折的十字路口,众生平等。无论是在传统燃油车领域,还是在这场电动革命中,只有保持敏锐和锐利,才能始终站在前沿。无论是自主品牌还是合资品牌,我们都要在中国汽车市场找到答案。
市场总是简单粗暴的以销量论英雄。2021年东风公司难吗?单从销量来看,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有灯笼精神和苇席棚精神的东风公司会多次在同一个地方栽跟头。经过多次的“脱离”,一个更有朝气的东风公司会更加鲜活。
被网友戏称“电动三傻”的造车新势力蔚来、小鹏、理想三家公司分别在美股上市后,其中小鹏和理想在香港完成了二次上市。
1900/1/1 0:00:00去年,缺芯的段子特别多。据说,夏天最热的时候,博世中国总裁陈玉东有段时间下班之后不敢回家,神通广大的好事者打听到他家地址之后,直接上门堵人要“芯”这条段子的可信度有90。
1900/1/1 0:00:00作者田大鹏编辑王鑫来源汽车预言家年终岁尾新旧交替之际,各大车企进入业绩盘点模式,这是对一年最好的回顾也是对未来最好的展望。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1月25日,美国商务部表示,对半导体芯片生产商和客户的调查显示,由晶圆产能引发的芯片短缺将持续存在。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随着世界能源需求增长,化石燃料的消耗量也在飙升。这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提升,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一直致力于寻找替代型可再生能源。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MorningConsult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上,老年消费者更喜欢传统车企生产的电动汽车,而不是特斯拉这种新兴车企的车辆。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