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今天(2月8日)凌晨,彭博和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NVIDIA)已正式决定放弃以660亿美元(目前汇率约为4196.94亿人民币)从软件银行集团(Software Bank Group)收购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的计划。
没错,“皮革老黄”黄仁勋就是英伟达的老板。
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已经拖延了一年半,它有一个伟大的商业计划,被称为“史上最大的半导体并购案”,以失败告终。
为此,软银将可以从英伟达获得高达12.5亿美元的“分手费”。
这是自2016年10月高通计划以360亿美元收购荷兰恩智浦以来,业界又一次失败的半导体企业模式跨国收购。
英伟达的远见
众所周知,成立于1993年的NVIDIA在图形处理器(GPU)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进入2010年后,随着A.I .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崛起,也因为吃掉了虚拟货币“挖矿”的红利,Nvidia逐渐摆脱了长期竞争对手AMD,成为GPU界的顶级品牌。
但作为一家主营业务以GPU设计为主的半导体公司,其发展逐渐陷入业务单一的瓶颈。昨天的成功完全取决于GPU,但明天的失败也可能是GPU的诅咒——因为归根结底,GPU永远是一个被贴上“附属产品”标签的电脑部件。
电脑不一定需要闪亮的“战术核显卡”,集成了核显示的CPU就可以了。
单从财报来看,英伟达得益于自动驾驶、A.I .技术乃至近年来几乎铺天盖地的“挖矿”需求,业绩可谓优秀。然而这种情况虽然在中短期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毕竟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
“挖矿”就不用说了,但是智能驾驶和A.I .市场的发展其实是存在大量泡沫的。没有眼前之忧的人,必然有长远之忧。如果产业泡沫破裂,支撑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消失,业绩可能在短时间内崩盘。
事实上,中国官方对“挖矿”的清理,以及“友商”在核显方面的不断努力,已经遥遥无期,对英伟达的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英伟达需要建立一个更强大的闭环,以确保其商业帝国的长远未来。由此看来,虽然以马谡(超微半导体CEO,lisa su女士)为首的AMD在“显卡”市场一直不如NVIDIA,但凭借中央处理器(CPU)和GPU业务的结合,成为业界最强的存在。
CPU作为现有电脑设备中绝对不可替代的主要部件,是所有电脑设备从桌面到移动终端都无法回避的关键,虽然在目前的市场上并没有那么耀眼。一旦英伟达能涉足这项业务,就能与其最好的GPU形成互补,迅速像AMD一样建立起强大的壁垒。
既有CPU又有GPU,马谡的信心比老黄还硬。
但是,涉足这个领域并不容易。
现在的CPU市场,根据指令集的不同,ARM和X86芯片平分秋色。前者主要用于移动设备,后者基于桌面设备。
X86指令集归英特尔所有。而且几乎不可能打英特尔的主意。至于ARM,目前由软银集团控股。
与Intel不同的是,ARM虽然名为半导体设计企业,但本身并不卖CPU,而是走更高级别的卖指令集授权的路线。所以虽然ARM的指令集不开源,但是只要花钱就可以从ARM那里获得指令集的授权。因此,基于ARM指令集的CPU设计充斥着移动设备市场。
而且ARM和第三方芯片厂商也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毕竟双方没有利益冲突。
但正是从ARM身上,英威达找到了涉足CPU市场的机会。
2020年4月30日,软银修改了其财务报告……他前年又宣布,由于WeWork等一系列投资失败,损失了约9000亿日元(相当于当时约84亿美元的汇率)。急需“回血”的软银打算出售包括ARM在内的一系列不太赚钱的科技公司。
“香伯伯”,ARM公司
于是,希望在CPU领域有所突破的英伟达立刻找上了门。而这是软银当年9月14日的公告:计划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转让给英伟达。
根据最初的协议,除了签约时立即支付的20亿美元现金,英伟达还将支付120亿美元现金和价值215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当然,这笔交易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被抬高到660亿美元的天价。
反对的声音
作为业务横跨芯片设计、成品销售,以及相应驱动和相关软件开发的巨头,有了售后产品,Nvidia从设计端直接到用户端,可以说形成了除中间芯片制造之外的高度闭环业务。
英伟达作为最典型的重资产科技企业,其商业模式注定了资金回收过程漫长,需要大量填充到供应链中。
而ARM则专注于芯片设计中最基本指令集的授权。就商业模式而言,是标准的轻资产,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围绕自身外部授权指令集快速构建生态。
但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企业很难从规模中获得巨额利润。这也是软银在需要“回血”的时候会考虑出售ARM的主要原因。
那么,面对英伟达试图收购ARM,外界是什么反应呢?无论是从行业的微观角度,还是从国际产业结构的宏观角度,都获得了几乎一致的反对。
从宏观层面来看,2018年以来,芯片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敏感话题。如果一家美国公司试图收购ARM,无论是英国、欧洲还是中国,各方都会从自身产业甚至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后果。
从行业角度来看,英伟达的操作对半导体行业弊大于利。
首先,势必会搅乱现有的市场格局——英伟达很可能会帮助ARM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使其从一个基本无视行业厮杀的IP授权企业直接转型为行业内的势力之一。甚至从财报的角度来看,为了让巨额收购物有所值,英伟达也会这么做。
其次,Invista在未来几年深化与ARM的合作也有不小的可能性。比如你在自己的CUDA软件中提供对ARM芯片的支持,很难保证你在自己的授权中不会为NVIDIA GPU添加打包。至少许可费的上涨是可以预见的。
许可费的增加只是最直接的结果。此外,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会越来越大。
性能优异的麒麟9000芯片也是基于ARM授权的指令集设计的。
ARM指令集的用户遍布全球。的海思、紫光展锐、省的联发科等企业,美国的高通、苹果等,加上韩国三星Cortex-A系列的独家客户。至于Cortex-R/M系列,客户更多,比如支持物联网技术的电子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智能手机的Soc、电视机顶盒、智能电视/投影仪内置芯片、路由器,甚至新兴的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甚至电脑SSD的主控,这些芯片都与ARM的授权有关。
如果Nvidia单纯想造CPU,直接从ARM买指令集就行了。毕竟目前为止没有卖不出去的先例。但这种以巨大代价吞并整个企业的操作意图是什么?难道是你看上了以上所有的市场?
< img alt = "北京" src = "/……img/{ HostI }/img/20230303194304413739/6 . jpg "/>
物联网时代,冰箱离不开ARM……...
正是因为英伟达惊人的野心,此次收购也引起了各国监管机构的关注。
无论是英国(已经脱欧)还是欧盟,甚至是英伟达最大市场所在的中国,都表示了高度一致的反对。就连英伟达所在的美国,也不认同基于自身产业健康会导致“一家独大”的商业运作。
作为ARM的所在地,英国政府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一直在为收购提出附加条件。比如禁止英伟达在收购后将ARM总部迁出英国,并要求承诺雇佣3000名英国员工。
虽然按照传统,英国官方不会明确对这类收购说“不”,但考虑到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和潜在风险,必然会用尽各种操作,提出足以让任何企业知难而退的条件。
欧盟作为英伟达和ARM的主要市场之一,对此次收购也相当怀疑。即使在英伟达所在的美国,监管机构也强烈警惕可能的行业垄断。
作为英伟达在全球的主要市场,中国监管机构也保持警惕。根据我国《反垄断法》及相关规定,我国商务部此前发布了《经营者集中申报指导意见》,宣布任何经营者只要在全球年营业额总额超过100亿人民币,就应当向我国商务部申报反垄断审查,而我国去年至少有两家经营者营业额超过4亿人民币。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英伟达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考虑到ARM授权指令集深度涉及中国企业利益,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
事实上,在收购案公布之初,当年9月底,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表示:如果提交审查,按照标准和规范,几乎肯定会被驳回。
那么,英伟达是否可以绕过各国政府的审查,无视他们的反对,强行收购呢?理论上可以,但必然会受到严厉制裁——限制其设备和机构在所在国的业务,甚至直接开出巨额罚单。
事实上,在几年前的上一次“天价M&A”事件中,高通以360亿美元收购智恩普的计划最终因为中国商务部的强烈反对而破灭。
虽然英伟达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收购ARM后不会干涉其指令集授权业务。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企业用“是”或者“不是”就能决定的。正如化学反应不是两种物质的简单相加。
毕竟这次660亿美元的跨国收购,关键是软银是日本财阀,ARM是英国公司,Nvidia是美国公司,最大的单一市场是中国。
但是...
从2020年9月到2022年2月,近一年半的谈判协调,最终未能扫清英伟达并购的障碍。此时,放弃成了最好的选择。毕竟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并购还是销售,开门只是为了做生意,多赚钱。
与其强求一个1+1 < 2的结局,不如干脆不做。北京时间今天(2月8日)凌晨,彭博和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称,美国半导体巨头英伟达(NVIDIA)已正式决定放弃以660亿美元(目前汇率约为4196.94亿人民币)从软件银行集团(Software Bank Group)收购其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的计划。
没错,“皮革老黄”黄仁勋就是英伟达的老板。
到目前为止,这个项目已经拖延了一年半,它有一个伟大的商业计划,被称为“史上最大的半导体并购案”,以失败告终。
为此,软银将可以从英伟达获得高达12.5亿美元的“分手费”。
这是又一次失败的半导体跨国收购自2016年10月高通计划以360亿美元收购荷兰恩智浦以来,行业内的rprise模式。
英伟达的远见
众所周知,成立于1993年的NVIDIA在图形处理器(GPU)领域一直享有很高的声誉。
进入2010年后,随着A.I .技术和智能驾驶技术的崛起,也因为吃掉了虚拟货币“挖矿”的红利,Nvidia逐渐摆脱了长期竞争对手AMD,成为GPU界的顶级品牌。
但作为一家主营业务以GPU设计为主的半导体公司,其发展逐渐陷入业务单一的瓶颈。昨天的成功完全取决于GPU,但明天的失败也可能是GPU的诅咒——因为归根结底,GPU永远是一个被贴上“附属产品”标签的电脑部件。
电脑不一定需要闪亮的“战术核显卡”,集成了核显示的CPU就可以了。
单从财报来看,英伟达得益于自动驾驶、A.I .技术乃至近年来几乎铺天盖地的“挖矿”需求,业绩可谓优秀。然而这种情况虽然在中短期内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利润,但毕竟存在严重的泡沫问题。
“挖矿”就不用说了,但是智能驾驶和A.I .市场的发展其实是存在大量泡沫的。没有眼前之忧的人,必然有长远之忧。如果产业泡沫破裂,支撑其增长的主要动力消失,业绩可能在短时间内崩盘。
事实上,中国官方对“挖矿”的清理,以及“友商”在核显方面的不断努力,已经遥遥无期,对英伟达的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英伟达需要建立一个更强大的闭环,以确保其商业帝国的长远未来。由此看来,虽然以马谡(超微半导体CEO,lisa su女士)为首的AMD在“显卡”市场一直不如NVIDIA,但凭借中央处理器(CPU)和GPU业务的结合,成为业界最强的存在。
CPU作为现有电脑设备中绝对不可替代的主要部件,是所有电脑设备从桌面到移动终端都无法回避的关键,虽然在目前的市场上并没有那么耀眼。一旦英伟达可以涉足这项业务,就可以和它最好的GPU形成互补,迅速像AMD一样建立起强大的壁垒。
既有CPU又有GPU,马谡的信心比老黄还硬。
但是,涉足这个领域并不容易。
现在的CPU市场,根据指令集的不同,ARM和X86芯片平分秋色。前者主要用于移动设备,后者基于桌面设备。
X86指令集归英特尔所有。而且几乎不可能打英特尔的主意。至于ARM,目前由软银集团控股。
与Intel不同的是,ARM虽然名为半导体设计企业,但本身并不卖CPU,而是走更高级别的卖指令集授权的路线。所以虽然ARM的指令集不开源,但是只要花钱就可以从ARM那里获得指令集的授权。因此,基于ARM指令集的CPU设计充斥着移动设备市场。
而且ARM和第三方芯片厂商也长期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毕竟双方没有利益冲突。
但正是从ARM身上,英威达找到了涉足CPU市场的机会。
2020年4月30日,软银修改了上一年度财报,宣布因WeWork等一系列投资失败而亏损约9000亿日元(相当于当时的汇率约84亿美元)。急需“回血”的软银打算出售包括ARM在内的一系列不太赚钱的科技公司。
“香伯伯”,ARM公司
于是,希望在CPU领域有所突破的英伟达立刻找上了门。而这是软银当年9月14日的公告:计划以400亿美元的价格将旗下英国芯片设计公司ARM转让给英伟达。
根据最初的协议,除了在签署合同时立即支付20亿美元现金之外……根据合同,英伟达还将支付120亿美元的现金和价值215亿美元的英伟达股票。当然,这笔交易后来因为种种原因,逐渐被抬高到660亿美元的天价。
反对的声音
作为业务横跨芯片设计、成品销售,以及相应驱动和相关软件开发的巨头,有了售后产品,Nvidia从设计端直接到用户端,可以说形成了除中间芯片制造之外的高度闭环业务。
英伟达作为最典型的重资产科技企业,其商业模式注定了资金回收过程漫长,需要大量填充到供应链中。
而ARM则专注于芯片设计中最基本指令集的授权。就商业模式而言,是标准的轻资产,可以快速回笼资金,围绕自身外部授权指令集快速构建生态。
但这种模式的缺点是企业很难从规模中获得巨额利润。这也是软银在需要“回血”的时候会考虑出售ARM的主要原因。
那么,面对英伟达试图收购ARM,外界是什么反应呢?无论是从行业的微观角度,还是从国际产业结构的宏观角度,都获得了几乎一致的反对。
从宏观层面来看,2018年以来,芯片越来越成为国家间科技竞争的敏感话题。如果一家美国公司试图收购ARM,无论是英国、欧洲还是中国,各方都会从自身产业甚至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后果。
从行业角度来看,英伟达的操作对半导体行业弊大于利。
首先,势必会搅乱现有的市场格局——英伟达很可能会帮助ARM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使其从一个基本无视行业厮杀的IP授权企业直接转型为行业内的势力之一。甚至从财报的角度来看,为了让巨额收购物有所值,英伟达也会这么做。
其次,Invista在未来几年深化与ARM的合作也有不小的可能性。比如你在自己的CUDA软件中提供对ARM芯片的支持,很难保证你在自己的授权中不会为NVIDIA GPU添加打包。至少许可费的上涨是可以预见的。
许可费的增加只是最直接的结果。此外,各方之间的利益冲突会越来越大。
性能优异的麒麟9000芯片也是基于ARM授权的指令集设计的。
ARM指令集的用户遍布全球。的海思、紫光展锐、省的联发科等企业,美国的高通、苹果等,加上韩国三星Cortex-A系列的独家客户。至于Cortex-R/M系列,客户更多,比如支持物联网技术的电子产品种类越来越多。除了智能手机的Soc、电视机顶盒、智能电视/投影仪内置芯片、路由器,甚至新兴的智能冰箱、智能空调甚至电脑SSD的主控,这些芯片都与ARM的授权有关。
如果Nvidia单纯想造CPU,直接从ARM买指令集就行了。毕竟目前为止没有卖不出去的先例。但这种以巨大代价吞并整个企业的操作意图是什么?难道是你看上了以上所有的市场?
物联网时代,冰箱离不开ARM……...
正是因为英伟达惊人的野心,此次收购也引起了各国监管机构的关注。
无论是英国(已经脱欧)还是欧盟,甚至是英伟达最大市场所在的中国,都表示了高度一致的反对。就连英伟达所在的美国,也不认同基于自身产业健康会导致“一家独大”的商业运作。
作为ARM的所在地,英国政府在过去一年半的时间里一直在为收购提出附加条件。比如禁止英伟达把ARM总部搬出英国af……r收购,并要求承诺雇佣3000名英国员工。
虽然按照传统,英国官方不会明确对这类收购说“不”,但考虑到对自身利益的损害和潜在风险,必然会用尽各种操作,提出足以让任何企业知难而退的条件。
欧盟作为英伟达和ARM的主要市场之一,对此次收购也相当怀疑。即使在英伟达所在的美国,监管机构也强烈警惕可能的行业垄断。
作为英伟达在全球的主要市场,中国监管机构也保持警惕。根据我国《反垄断法》及相关规定,我国商务部此前发布了《经营者集中申报指导意见》,宣布任何经营者只要在全球年营业额总额超过100亿人民币,就应当向我国商务部申报反垄断审查,而我国去年至少有两家经营者营业额超过4亿人民币。
中国长期以来一直是英伟达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考虑到ARM授权指令集深度涉及中国企业利益,被拒绝的可能性很大。
事实上,在收购案公布之初,当年9月底,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就表示:如果提交审查,按照标准和规范,几乎肯定会被驳回。
那么,英伟达是否可以绕过各国政府的审查,无视他们的反对,强行收购呢?理论上可以,但必然会受到严厉制裁——限制其设备和机构在所在国的业务,甚至直接开出巨额罚单。
事实上,在几年前的上一次“天价M&A”事件中,高通以360亿美元收购智恩普的计划最终因为中国商务部的强烈反对而破灭。
虽然英伟达在各种场合多次表示,收购ARM后不会干涉其指令集授权业务。但是很多事情不是企业用“是”或者“不是”就能决定的。正如化学反应不是两种物质的简单相加。
毕竟这次660亿美元的跨国收购,关键是软银是日本财阀,ARM是英国公司,Nvidia是美国公司,最大的单一市场是中国。
但是...
从2020年9月到2022年2月,近一年半的谈判协调,最终未能扫清英伟达并购的障碍。此时,放弃成了最好的选择。毕竟对于企业来说,无论并购还是销售,开门只是为了做生意,多赚钱。
与其强求一个1+1 < 2的结局,不如干脆不做。
标签:北京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现代和起亚分别提交给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通知显示,两家公司将在北美一共召回超过50万辆汽车,这些车辆存在一个可能导致发动机舱起火的缺陷。
1900/1/1 0:00:00近日,福特汽车公司公布2021年全年财报。福特汽车2021年全年净收入(Netincome)为179亿美元。公司调整后息税前利润为100亿美元,是此前发布的96106亿美元预测的中值。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随着电动汽车推广使用,对锂的需求也日益增长。然而,这种元素在地球上的储量并不丰富,仅占地壳的0002。随着时间推移,锂金属或将供不应求。
1900/1/1 0:00:00近日,纬湃科技发布消息称,致力于在2040年实现其全产业链脱碳目标。公司表示最迟到2040年,纬湃科技整个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包括从供应商的采购到最终搭载纬湃科技提供的组件和系统全方位实现碳中和。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根据特斯拉内部文件和两位特斯拉员工透露,在2021年第四季度销量目标的压力下,为了应对广泛的半导体短缺,特斯拉决定削减部分车辆转向架中的一个电子控制单元,
1900/1/1 0:00:00近日,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旗下车型“羿参数询价”整装待发,即将踏上欧洲之旅。此次出口车型为“羿”的欧洲版本MobilizeLimo,WLTP续航里程达450公里。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