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从斯柯达的妥协,看二线合资的生存现状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去年自主品牌以44.4%的市场份额创下近十年新高,成为汽车人群中的高频话题。若干年后,这个话题还在继续。

根据乘联会近期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自主品牌汽车零售额达到94万辆,同比增长11%,市场份额达到45.5%,再创新高。同期合资阵营中,零售总量为86万辆,同比下降17%。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在我们之前的固有认知中,合资品牌似乎总是难以超越。随着月度和年度统计表中一个个证明自主品牌在进步的数据的出现,我们在认同自主品牌过去几年成绩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疑问:合资品牌真的有那么脆弱吗?

诚然,从数据上看,合资品牌的衰落已经成为事实。但如果真的要掀开份额下滑的遮羞布,我们会发现,除了部分受口碑和产品周期影响的企业,大部分主流合资品牌还是能打的,与他们同阵营的二线合资品牌集体溃败更难辞其咎。

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销售额。

严格来说,二线合资品牌销量的大幅下滑将从2019年开始。

这是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连续第二年下滑。短短两年,汽车市场的寒冬已经让很多品牌感到尴尬。当时标致、雪铁龙、现代、起亚、福特、斯柯达等。都进入了悲惨模式。

以斯柯达为例。2019年,斯柯达在华销量为28.2万辆,同比下降17.3%。要知道,2019年初,上汽大众斯柯达曾提出年销50万辆的目标,但最终只完成了一大半。

如果你有自己的品牌个性,有顶级的车型,有不错的单车利润,同时又能保持30万辆的年销量,对于一个二线合资品牌来说,已经表现的很不错了。毕竟在这个特殊的价格区间和竞争角落,可以避免很多竞争对手和麻烦。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然而,在时代巨浪的拍打下,斯柯达很快醒悟,梦想破碎。

数据显示,去年斯柯达在华新车销量为7.1万辆,2020年在17.3万辆的基础上再次跳水。屡遭挫折的斯柯达,从来不敢谈冲击50万辆年销量目标,摆脱大众的野心。

如今的斯柯达失去的不仅仅是销量,更是市场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打开浏览器,搜索与之相关的最新文章。打开它的官微,找出一个月前中旬科迪亚克SUV的最新产品相关官图。

从官方披露的图片来看,科迪亚克外观更年轻、更运动,内饰更科技,配置功能更全面,空间布局大。动力方面,全系搭载2.0T发动机,四驱加持。斯柯达的这个动作,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开启了“反击”模式。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但是去年明锐PRO做不到的事,科迪亚克能做到吗?

2016年,斯柯达将旗下所有车型的尾字头由“上海大众”改为“SAIC斯柯达”,似乎想摆脱大众的影响,独立运营;2020年夏天的一个普通的下午,SAIC斯柯达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名称改为“上汽大众斯柯达”。

我看到的是斯柯达“秀出雄心,放弃奋斗”时代的终结——经过四年的努力和奋斗,斯柯达已经向命运屈服。

类似斯柯达的命,还有雪佛兰。

从2005年开始,雪佛兰就和上汽通用联手,进行联合生产。作为进入我国国内市场较晚的合资汽车品牌,雪佛兰凭借产品力和性价比在我国国内市场收获了大量的品牌粉丝。到2014年,它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汽车品牌之一,年销量超过76.7万辆。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但是这个高峰走得太快了,就像龙卷风一样。

从2014年的71.7万辆到2021年的26.9万辆,雪佛兰早已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去年雪佛兰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拿到新车的合资车企。它只是把旗下主力车陆泽和迈锐宝XL的配置打了补丁,就好像被“扁”了一样。

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相似,还因为他们都属于SAIC体系。

众所周知,2018年,SAIC迎来了巅峰时刻,700万辆的销量势不可挡。到2021年,虽然仍是国内“一哥”,但年销量已缩水至546万辆,共亏损150万辆。

我们经常批评SAIC大众和上汽通用损失了100万辆汽车,但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当我们说仅雪佛兰和斯柯达实际上就损失了70万辆时,我们感到震惊。

“基因缺陷”还是市场挤压

斯柯达或者雪佛兰,他们的现状只是二线合资阵营的一角。同一个阵营,有的情况差不多,有的比他们更惨,有的甚至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去年,东风集团从雷诺手中收购了合资车企东风雷诺50%的股份,这意味着东风雷诺将停止雷诺的相关业务,法国将彻底退出中国。一个简单而轻飘飘的公告,背后是一个品牌、一个企业的戛然而止,甚至带来了产业链的倾覆。

东风雷诺并非孤例。与它命运相同的合资品牌有长安铃木、长安ds、一汽马自达,都经历了一个成长周期,遭遇“夹板气”,然后愤然退出中国市场。

它们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维的、立体的。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首先,产品问题是导致销量崩盘、品牌没落的直接原因。

还是以斯柯达为例。支柱车型明锐,2021年销量不足1.5万辆;去年表现最好的Komik的年销量没有达到2万辆。同时,与途观L同平台的科迪亚克年销量不足2000辆。另一方面,途观L去年销量超过15万辆,这就不一样了。

同样是销量差,产品阵营充足,这是斯柯达的优势。广汽三菱、北京现代等品牌太寒酸,拿不到他们的产品。

目前广汽三菱国内产品线只剩下欧蓝德、逸格和金萱。出色的机械品质和四驱系统是广汽三菱最大的竞争力,但其最新的新车鹦哥早在2018年就上市了,产品线配置还不如目前的主流竞品。现在已经广泛普及的L2级自动驾驶功能,三款车型都没有配备,定位于移动的宋和金萱也没有配备智能车载系统。现在广汽三菱只有欧蓝德支持。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这只是产品线的良性运行。如果出现大规模召回、产品减少等问题,只会让品牌的生存更加艰难。

其实市场挤压确实存在,而且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一线合资品牌一方面尽情“收割”其作为头部企业的红利;另一方面,Tou中国品牌凭借其较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品质赢得了更多的市场销量。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二线合资品牌自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快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当然,产品问题和市场压力是后天的,是可以改变的,但真正难以改变的是“品牌定位”的先天基因。

定位低端、性价比高的斯柯达曾经是大众夺冠的好帮手。但在合资和自主夹击的局面下,斯柯达只能更加“内卷化”,不断亏损单车利润才能生存。即便如此,大众推出的另一个高性价比品牌捷达,主要还是专注于10万元以下的市场,与斯柯达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甚至从斯柯达手中抢走了“德系品质门将”的称号。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面临困境、有“基因缺陷”的斯柯达,需要脱胎换骨,重新定义,才能提升品牌竞争力。

中国汽车品牌太多,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市场的成熟,必然会淘汰最后的玩家。这种洗牌过程在疫情和车市寒冬的叠加影响下只会来得更快,“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

对于二线合资阵营来说,除了直面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还面临着主流合资向下探索、自主品牌向上进攻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有些幸存了下来。比如长安福特,2021年销量超过30万辆,虽然只是其巅峰95万辆的三分之一,但至少走出了2019年18.4万辆的低谷。

长安福特是幸运的,但更不幸的是。其实二线合资品牌的未来并不容易。去年自主品牌以44.4%的市场份额创下近十年新高,成为汽车人群中的高频话题。若干年后,这个话题还在继续。

根据乘联会近期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自主品牌汽车零售额达到94万辆,同比增长11%,市场份额达到45.5%,再创新高。同期合资阵营中,零售总量为86万辆,同比下降17%。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在我们之前的固有认知中,合资品牌似乎总是难以超越。随着月度和年度统计表中一个个证明自主品牌在进步的数据的出现,我们在认同自主品牌过去几年成绩的同时,也难免会产生疑问:合资品牌真的有那么脆弱吗?

诚然,从数据上看,合资品牌的衰落已经成为事实。但如果真的要掀开份额下滑的遮羞布,我们会发现,除了部分受口碑和产品周期影响的企业,大部分主流合资品牌还是能打的,与他们同阵营的二线合资品牌集体溃败更难辞其咎。

他们失去的不仅仅是销售额。

严格来说,二线合资品牌销量的大幅下滑将从2019年开始。

这是中国汽车市场销量连续第二年下滑。短短两年,汽车市场的寒冬已经让很多品牌感到尴尬。当时标致、雪铁龙、现代、起亚、福特、斯柯达等。都进入了悲惨模式。

以斯柯达为例。2019年,斯柯达在华销量为28.2万辆,同比下降17.3%。要知道,2019年初,上汽大众斯柯达曾提出年销50万辆的目标,但最终只完成了一大半。

如果你有自己的品牌个性,有顶级的车型,有不错的单车利润,同时又能保持30万辆的年销量,对于一个二线合资品牌来说,已经表现的很不错了。毕竟在这个特殊的价格区间和竞争角落,可以避免很多竞争对手和麻烦。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然而,嗯……时代巨浪的拍打,斯柯达很快醒悟,美梦破碎。

数据显示,去年斯柯达在华新车销量为7.1万辆,2020年在17.3万辆的基础上再次跳水。屡遭挫折的斯柯达,从来不敢谈冲击50万辆年销量目标,摆脱大众的野心。

如今的斯柯达失去的不仅仅是销量,更是市场对品牌的认知和记忆。

打开浏览器,搜索与之相关的最新文章。打开它的官微,找出一个月前中旬科迪亚克SUV的最新产品相关官图。

从官方披露的图片来看,科迪亚克外观更年轻、更运动,内饰更科技,配置功能更全面,空间布局大。动力方面,全系搭载2.0T发动机,四驱加持。斯柯达的这个动作,某种程度上可以算是开启了“反击”模式。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但是去年明锐PRO做不到的事,科迪亚克能做到吗?

2016年,斯柯达将旗下所有车型的尾字头由“上海大众”改为“SAIC斯柯达”,似乎想摆脱大众的影响,独立运营;2020年夏天的一个普通的下午,SAIC斯柯达将微信微信官方账号的名称改为“上汽大众斯柯达”。

我看到的是斯柯达“秀出雄心,放弃奋斗”时代的终结——经过四年的努力和奋斗,斯柯达已经向命运屈服。

类似斯柯达的命,还有雪佛兰。

从2005年开始,雪佛兰就和上汽通用联手,进行联合生产。作为进入我国国内市场较晚的合资汽车品牌,雪佛兰凭借产品力和性价比在我国国内市场收获了大量的品牌粉丝。到2014年,它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美国汽车品牌之一,年销量超过76.7万辆。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但是这个高峰走得太快了,就像龙卷风一样。

从2014年的71.7万辆到2021年的26.9万辆,雪佛兰早已处在命运的十字路口。去年雪佛兰也是为数不多的没有拿到新车的合资车企。它只是把旗下主力车陆泽和迈锐宝XL的配置打了补丁,就好像被“扁”了一样。

之所以把他们放在一起,不仅是因为他们的生活相似,还因为他们都属于SAIC体系。

众所周知,2018年,SAIC迎来了巅峰时刻,700万辆的销量势不可挡。到2021年,虽然仍是国内“一哥”,但年销量已缩水至546万辆,共亏损150万辆。

我们经常批评SAIC大众和上汽通用损失了100万辆汽车,但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当我们说仅雪佛兰和斯柯达实际上就损失了70万辆时,我们感到震惊。

“基因缺陷”还是市场挤压

斯柯达或者雪佛兰,他们的现状只是二线合资阵营的一角。同一个阵营,有的情况差不多,有的比他们更惨,有的甚至选择退出中国市场。

去年,东风集团从雷诺手中收购了合资车企东风雷诺50%的股份,这意味着东风雷诺将停止雷诺的相关业务,法国将彻底退出中国。一个简单而轻飘飘的公告,背后是一个品牌、一个企业的戛然而止,甚至带来了产业链的倾覆。

东风雷诺并非孤例。与它命运相同的合资品牌有长安铃木、长安ds、一汽马自达,都经历了一个成长周期,遭遇“夹板气”,然后愤然退出中国市场。

它们持续下降的原因是多维的、立体的。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首先,产品问题是导致销量崩盘、品牌没落的直接原因。

还是以斯柯达为例。支柱车型明锐,2021年销量不足1.5万辆;去年表现最好的Komik的年销量没有达到2万辆。同时,与途观L同平台的科迪亚克年销量不足2000辆。另一方面,途观L去年销量超过15万辆,这就不一样了。

同样是销量差,产品阵营充足,这是斯柯达的优势。广汽三菱、北京现代等品牌太寒酸,拿不到他们的产品。

目前广汽三菱国内产品线只剩下欧蓝德、逸格和金萱。出色的机械品质和四驱系统是广汽三菱最大的竞争力,但其最新的新车鹦哥早在2018年就上市了,产品线配置还不如目前的主流竞品。现在已经广泛普及的L2级自动驾驶功能,三款车型都没有配备,定位于移动的宋和金萱也没有配备智能车载系统。现在广汽三菱只有欧蓝德支持。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这只是产品线的良性运行。如果出现大规模召回、产品减少等问题,只会让品牌的生存更加艰难。

其实市场挤压确实存在,而且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一线合资品牌一方面尽情“收割”其作为头部企业的红利;另一方面,Tou中国品牌凭借其较高的性价比和更好的品质赢得了更多的市场销量。存在于两者之间的二线合资品牌自然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很快被边缘化甚至遗忘。

当然,产品问题和市场压力是后天的,是可以改变的,但真正难以改变的是“品牌定位”的先天基因。

定位低端、性价比高的斯柯达曾经是大众夺冠的好帮手。但在合资和自主夹击的局面下,斯柯达只能更加“内卷化”,不断亏损单车利润才能生存。即便如此,大众推出的另一个高性价比品牌捷达,主要还是专注于10万元以下的市场,与斯柯达形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甚至从斯柯达手中抢走了“德系品质门将”的称号。

Skoda, Volkswagen, Chevrolet, Chang 'an, Dongfeng

面临困境、有“基因缺陷”的斯柯达,需要脱胎换骨,重新定义,才能提升品牌竞争力。

中国汽车品牌太多,这是不争的事实。随着市场的成熟,必然会淘汰最后的玩家。这种洗牌过程在疫情和车市寒冬的叠加影响下只会来得更快,“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进一步凸显。

对于二线合资阵营来说,除了直面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还面临着主流合资向下探索、自主品牌向上进攻等一系列问题。当然,有些幸存了下来。比如长安福特,2021年销量超过30万辆,虽然只是其巅峰95万辆的三分之一,但至少走出了2019年18.4万辆的低谷。

长安福特是幸运的,但更不幸的是。其实二线合资品牌的未来并不容易。

标签:斯柯达大众雪佛兰长安东风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昨日 宁德时代上海临港项目正式开工

从宁德时代官方了解到,2月19日,宁德时代(上海)智能科技一体化电动底盘研制项目及瑞庭时代上海智能动力系统项目(二期)开工仪式在上海临港举行。

1900/1/1 0:00:00
特斯拉召回2.6万辆国产Model 3和Model Y 存在安全隐患

日前,特斯拉(上海)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1900/1/1 0:00:00
一汽红旗与奥动将联手打造推动换电模式

2月18日,广州。一汽红旗一行到访奥动新能源,双方就加强战略协同合作,围绕“旗E中国”项目在吉林乃至全国范围的开拓进行了探讨和交流。

1900/1/1 0:00:00
冬奥会“冻住了”韩系车

北京冬奥会逐渐接近尾声,从当初引爆朋友圈的开幕式,到一墩难求的插曲迟迟不退烧,乃至中国奥运健儿一次次在赛场秀出真我,我想,这场在疫情滋扰中上演的盛会,足以成为人们今年最具持续性的议题。

1900/1/1 0:00:00
【一周车话】开年第二周,“车圈”乱成粥

“当你试图赚取认知范围之外的钱时,那些好不容易凭借运气赚出来的,往往就会再凭借自己的实力输进去。”没错,作为广大基民中的一员,刚刚过完年的这两周,笔者切实地体会到了文章开头这句话的真谛。

1900/1/1 0:00:00
预售订单量突破1.5万辆,第二代CS75PLUS强者恒强

去年内卷成为了年度热词,但笔者却并不太喜欢这个词,一是因为有它存在就意味着激烈的市场竞争,二是内卷有几分被动的意思,这并非强者应有的姿态。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