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需要新的汽车品牌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第一个抛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关雎。此后,很多新品牌诞生时,难免会遭遇和观致一样的拷问。
自从一大批新的车企诞生后,汽车圈愈演愈烈。虽然大多数品牌在几年后要么“苟延残喘”,要么“消失”,但也成就了一批像韦小立这样的新品牌。
曾经在“多生孩子,拼爹”道路上失败的吉利、奇瑞,近年来又回归多品牌战略;长城汽车不再是原来以SUV和皮卡车型为主的企业,现在形成了六大品牌矩阵,多点开花;SAIC集团在孵化出智记汽车后,将原来的R品牌剥离出来,成立了樊菲汽车。
中国几大车企的动作背后似乎有一个共识――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他们选择了不断剥离子品牌或与第三方合作孵化多个新品牌,拓宽融资渠道,试图占领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如果十年前,人们把多品牌战略的失败归咎于“市场没准备好”,他们还会输掉这波多品牌战略重启吗?
■樊菲和智吉:互相争斗?
车企衍生新品牌的核心原因是,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诉求,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每个品牌背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和风格特征也不同。
比如智记汽车,是SAIC冲冲高端成立的智能电动车新品牌,从浦东、阿里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聚焦40多万元的空间,近期小规模交付200辆智记l7(参数|询价)。
就在智造尚未在市场立足的时候,SAIC仓促推出了定位于高端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樊菲汽车,让两个品牌共同抢占赛道。
背后的原因不难猜测。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提升至14.8%,今年2月达到21.8%。许多行业专家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2022年迎来陡峭的“增长曲线”。
“在大变革时期,航母要转型,必须派几个先遣部队试错。多品牌的目的是快速占领市场。谁跑出来谁就赢了。”汽车行业分析师周平(化名)说。
多品牌战略虽然可以增加获胜的概率,但是如果品牌差异化不明显,很可能会变成左右手相互交流的尴尬局面。
据一位接近致志汽车项目的业内人士透露,“致志明年将推出更小型的SUV和轿车,价格区间在30-35万元。”而樊菲主要以20-40万元区间为主,双方在定位差异化上还是有一定重合的。
事实上,新成立的樊菲汽车是R汽车的品牌名称,即荣威品牌的新能源子品牌。“从一开始,SAIC就没有为樊菲制定严格意义上的系统战略计划。由于智机汽车独立出去,集团也是边走边看R品牌再做决定。”另一位接近SAIC乘用车项目的内部人士王乐(化名)告诉汽车之家。
据王乐称,独立的樊菲汽车也是一种无奈之举。R车独立之前,整体支出超出了荣威品牌可以承受的范围。仅营销投入在2021年就高达15亿元,但这并没有带来实际的产出效益。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漫威R 2021年销量为7865辆,并不理想,而主打“同级唯一620km超长续航,15分钟充电200km”的ER6,销量也只有1万出头..
R汽车的业绩会拖累SAIC乘用车的评价,更名为樊菲汽车独立,可以将财务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后外部资本的引入将给樊菲汽车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
知己和樊菲这两个品牌虽然保持了独立性,但在资源上缺乏协同效应。
这种“内卷化”首先体现在人才招聘上。汽车之家表示,整体“人才库”不足,会迫使部分车企与员工签订竞争协议。当人才留不住的时候,公司就会启动竞业限制,不让竞争对手得到。在SAIC的竞业禁止协议清单中,居然有知己汽车在列。
一位退休的樊菲员工曾经表达了他的不满。“我们不需要知止用过的计划,或者智奇已经做过了。我们必须做得更好。就连供应商也更加关注知止,SAIC乘用车项目必须让路。”
在自动驾驶数据这一关键资源上,智计和樊菲并不是在一起滚越来越多的数据,而是属于“各自为政”。根据……o吴冰,“R7的智能驾驶完全是由SAIC技术中心的智能驾驶团队打造,而智极更多的是与Momenta合作。”然而,在吴冰看来,这也是两个品牌的分界点。
“每个R7飞行”
“车企推广多个高端品牌的成功,取决于自身发展战略和实力等理性决策。否则推出再多的新品牌也没用,效果可能还不如一直专注一个品牌。”周平说。
■从“回归一个品牌”到“裂变”
如果多品牌战略的产品定位、技术支持、品牌文化没有明显的差异,品牌之间就可能出现内耗,这个教训在燃油车时代是普遍的。
是尹同跃首先开始打“多生孩子,打架”的主意。奇瑞汽车早年引进了凯瑞、奇瑞、林炜、瑞奇;随后,吉利的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三个子品牌相继亮相;就连技术实力明显逊色的众泰汽车,也相继孵化出汉腾、马骏等品牌。
究其原因,不仅是企业要盘活自己的基地,激活自己的团队,更是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当时处于高速增长期,新的消费需求需要不同品牌来满足,这也承载了中国汽车厂商冲击高端的梦想。
然而,两三年后,奇瑞和吉利都发现,由于精力和资源太多,两者都出现了整体销量和集团盈利能力的大幅下滑。
尹同跃在反思奇瑞多品牌战略失误时,承认自己“不够冷静,犯了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错误,过于追求速度和销量”。
不过相比奇瑞,吉利更幸运。它通过“蛇吞象”壮大了自己,在这四路夹击中通过试错找到了更合适的路线。
安聪慧执掌的帝豪EC7得到市场认可后,吉利迅速扶正,才在燃油车上(先是轿车,后是SUV)崛起,进入自主品牌头部阵营。
这种打法让吉利尝到了甜头。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市场的窗口期不过几年,在自身的技术、资源、管理上都处于有限的阶段。推出多品牌抢占市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现在的智能电动车也是如此,市场需求巨大。每个人都需要寻找机会,所以尝试一个新的品牌也不错。
当年选择“回归一个品牌”的吉利不再“脱离”,回归多品牌发展之路。自2017年吉利将Polestar北极星从沃尔沃分离出来后,2019年吉利成立了几何汽车和吉利戴姆勒智能电动车,2020年宣布孵化枫叶汽车品牌。
但是吉利的电动车大部分都很平庸。早在2015年,李书福就高调宣布“蓝色吉利行动”,要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的90%以上。结果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从来没有超过10%,2021年只占2.5%。
在谈到《行动》的失败时,李书福说:“这不是战略方向的失误,也不是战略实施的失败,而是历史机遇不成熟,外部战略条件没有形成。”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以韦小立为代表的新势力已经完成了0到1的验证期,正在逐步进入1到10的成长期。国内传统车企的做法更像是保持现有资产,步入1-10成长期。
多品牌曾被视为中国车企壮大自己的一剂良药。SAIC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销售超过270万辆新能源汽车。吉利汽车计划到2025年销售365万辆汽车,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占比超过30%,即超过109万辆。
吉利也调整战略,推出全新品牌氪,在纯电动架构研发上选择了规模效应更突出的纯电动架构——SEA vast architecture,四年投入180亿。
一个品牌承载不了这么多产品。为了分摊成本,吉利采取让更多品牌使用SEA架构的方式,包括几何、沃尔沃、领克、Smart等。同时也利用SEA等品牌的技术优势提供技术支持或代工服务,如杜畿、富士康、FF等。
然而,氪星发布以来,短短一年时间,舆论风暴从未停止。我不禁想起李想说的一句话,“任何企业面对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可能跳过从0到1的阶段。”
业内有很多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升级的思考,开新品牌一定不是解决现有品牌增长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如果某些品牌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就没有作为独立品牌存在的必要。
■靠“赛马机制”抢占先机?
“天下大势,合久必合,分久必合。”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车企中,长城汽车是第一个谈聚焦的,但是在……2025年卖400万辆车的压力,它已经基本放弃了“专注”,新品牌大量出现。近日,长城还在官网曝光了一个代号为“BC”的品牌,与其他五个品牌并列。
这五个品牌中,欧拉和长城皮卡在新能源和车身形态上有明显的品类,而哈弗、威品牌和坦克可以理解为从SUV中价格和功能的维度细分后形成的品牌。
最近长城在欧拉、长城皮卡、坦克等品牌的大卖,使其在各种宣传中强调“品类细分”的概念。这些子品牌的成功,实际上冲击了一些有历史、有积累、有强化的固有品牌观念。
“没有看到奔驰的品牌比新时代的特斯拉强,也没有看到坦克的品牌比新时代的北京越野弱。关键不是品牌本身的逻辑,而是市场的逻辑。”业内人士对此深有感触。
但随着各个品牌业务的独立发展,长城汽车的品牌是否能像现在这样清晰的划分出来,还不确定。如果要深挖的话,威品牌、沙龙、欧拉甚至未来的BC品牌在智能电动领域会有重叠。
最担心的是节奏太快,在消化产能的目标下盲目多品牌经营,容易陷入多品牌发展的陷阱。
目前,在多品牌战略的道路上,国内大部分车企如履薄冰。随着以华为、阿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投身造车,车企“多生孩子,打架”的逻辑有了“赛马机制”的味道。
除了智奇和樊菲的“左右之争”,不久前,华为Celeste变身M5。当时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已经将重心转移到新上市的机型M5上,叫停SF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及时止损。
但迫于天界SF5车主的抱怨压力,官方不得不宣布天界和文杰作为两个品牌独立并行发展。现在两个品牌并存,营销理念相似,资源如何分配还没有统一。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重资产制造业。互联网的“赛马机制”是否适合汽车行业?在智能电动车的影响下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车企的单车利润在逐年下降,资源的分散也是一个风险。
车企要发展,在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智能电动车是快速增长的产物。汽车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缺乏经过一些磨合的优秀人才的情况。
如果一个车企主品牌还有很多坑要填,贸然开辟新战场,不仅品牌知名度可能会丧失,还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文/汽车之家彭飞)“中国还需要新的汽车品牌吗?”如果我没记错的话,第一个抛出这个问题的人是关雎。此后,很多新品牌诞生时,难免会遭遇和观致一样的拷问。
自从一大批新的车企诞生后,汽车圈愈演愈烈。虽然大多数品牌在几年后要么“苟延残喘”,要么“消失”,但也成就了一批像韦小立这样的新品牌。
曾经在“多生孩子,拼爹”道路上失败的吉利、奇瑞,近年来又回归多品牌战略;长城汽车不再是原来以SUV和皮卡车型为主的企业,现在形成了六大品牌矩阵,多点开花;SAIC集团在孵化出智记汽车后,将原来的R品牌剥离出来,成立了樊菲汽车。
中国几大车企的动作背后似乎有一个共识――在智能电动车的赛道上,他们选择了不断剥离子品牌或与第三方合作孵化多个新品牌,拓宽融资渠道,试图占领快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如果十年前,人们把多品牌战略的失败归咎于“市场没准备好”,他们还会输掉这波多品牌战略重启吗?
■樊菲和智吉:互相争斗?
车企衍生新品牌的核心原因是,不同的品牌有不同的核心价值诉求,不同的目标消费群体,每个品牌背后的产品设计理念和风格特征也不同。
比如智记汽车,是SAIC冲冲高端成立的智能电动车新品牌,从浦东、阿里引入外部战略投资,聚焦40多万元的空间,近期小规模交付200辆智记l7(参数|询价)。
就在智造尚未在市场立足的时候,SAIC仓促推出了定位于高端新能源智能化领域的樊菲汽车,让两个品牌共同抢占赛道。
背后的原因不难猜测。中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数据显示,2021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已提升至14.8%,今年2月达到21.8%。许多行业专家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在2022年迎来陡峭的“增长曲线”。
“在大变革时期,航母要转型,必须派几个先遣部队试错。多品牌的目的是快速占领市场。谁跑出来谁就赢了。”汽车行业分析师周平(化名)说。
多品牌战略虽然可以增加获胜的概率,但是如果品牌差异化不明显,很可能会变成左右手相互交流的尴尬局面。
据一位接近致志汽车项目的业内人士透露,“致志明年将推出更小型的SUV和轿车,价格区间在30-35万元。”而樊菲主要以20-40万元区间为主,双方在定位差异化上还是有一定重合的。
事实上,新成立的樊菲汽车是R汽车的品牌名称,即荣威品牌的新能源子品牌。“从一开始,SAIC就没有为樊菲制定严格意义上的系统战略计划。由于智机汽车独立出去,集团也是边走边看R品牌再做决定。”另一位接近SAIC乘用车项目的内部人士王乐(化名)告诉汽车之家。
据王乐称,独立的樊菲汽车也是一种无奈之举。R车独立之前,整体支出超出了荣威品牌可以承受的范围。仅营销投入在2021年就高达15亿元,但这并没有带来实际的产出效益。
根据乘联会的数据,漫威R 2021年销量为7865辆,并不理想,而主打“同级唯一620km超长续航,15分钟充电200km”的ER6,销量也只有1万出头..
R汽车的业绩会拖累SAIC乘用车的评价,更名为樊菲汽车独立,可以将财务损失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独立后外部资本的引入将给樊菲汽车带来一定的想象空间。
知己和樊菲这两个品牌虽然保持了独立性,但在资源上缺乏协同效应。
这种“内卷化”首先体现在人才招聘上。汽车之家表示,整体“人才库”不足,会迫使部分车企与员工签订竞争协议。当人才留不住的时候,公司就会启动竞业限制,不让竞争对手得到。在SAIC的竞业禁止协议清单中,居然有知己汽车在列。
一位退休的樊菲员工曾经表达了他的不满。“我们不需要知止用过的计划,或者智奇已经做过了。我们必须做得更好。就连供应商也更加关注知止,SAIC乘用车项目必须让路。”
在自动驾驶数据这一关键资源上,智计和樊菲并不是在一起滚越来越多的数据,而是属于“各自为政”。根据……o吴冰,“R7的智能驾驶完全是由SAIC技术中心的智能驾驶团队打造,而智极更多的是与Momenta合作。”然而,在吴冰看来,这也是两个品牌的分界点。
“每个R7飞行”
“车企推广多个高端品牌的成功,取决于自身发展战略和实力等理性决策。否则推出再多的新品牌也没用,效果可能还不如一直专注一个品牌。”周平说。
■从“回归一个品牌”到“裂变”
如果多品牌战略的产品定位、技术支持、品牌文化没有明显的差异,品牌之间就可能出现内耗,这个教训在燃油车时代是普遍的。
是尹同跃首先开始打“多生孩子,打架”的主意。奇瑞汽车早年引进了凯瑞、奇瑞、林炜、瑞奇;随后,吉利的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三个子品牌相继亮相;就连技术实力明显逊色的众泰汽车,也相继孵化出汉腾、马骏等品牌。
究其原因,不仅是企业要盘活自己的基地,激活自己的团队,更是中国汽车市场(燃油车)当时处于高速增长期,新的消费需求需要不同品牌来满足,这也承载了中国汽车厂商冲击高端的梦想。
然而,两三年后,奇瑞和吉利都发现,由于精力和资源太多,两者都出现了整体销量和集团盈利能力的大幅下滑。
尹同跃在反思奇瑞多品牌战略失误时,承认自己“不够冷静,犯了贪大求全、急于求成的错误,过于追求速度和销量”。
不过相比奇瑞,吉利更幸运。它通过“蛇吞象”壮大了自己,在这四路夹击中通过试错找到了更合适的路线。
安聪慧执掌的帝豪EC7得到市场认可后,吉利迅速扶正,才在燃油车上(先是轿车,后是SUV)崛起,进入自主品牌头部阵营。
这种打法让吉利尝到了甜头。对于中国车企来说,市场的窗口期不过几年,在自身的技术、资源、管理上都处于有限的阶段。推出多品牌抢占市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现在的智能电动车也是如此,市场需求巨大。每个人都需要寻找机会,所以尝试一个新的品牌也不错。
当年选择“回归一个品牌”的吉利不再“脱离”,回归多品牌发展之路。自2017年吉利将Polestar北极星从沃尔沃分离出来后,2019年吉利成立了几何汽车和吉利戴姆勒智能电动车,2020年宣布孵化枫叶汽车品牌。
但是吉利的电动车大部分都很平庸。早在2015年,李书福就高调宣布“蓝色吉利行动”,要实现到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吉利整体销量的90%以上。结果吉利的新能源车销量从来没有超过10%,2021年只占2.5%。
在谈到《行动》的失败时,李书福说:“这不是战略方向的失误,也不是战略实施的失败,而是历史机遇不成熟,外部战略条件没有形成。”
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爆发式增长,以韦小立为代表的新势力已经完成了0到1的验证期,正在逐步进入1到10的成长期。国内传统车企的做法更像是保持现有资产,步入1-10成长期。
多品牌曾被视为中国车企壮大自己的一剂良药。SAIC计划到2025年在全球销售超过270万辆新能源汽车。吉利汽车计划到2025年销售365万辆汽车,其中智能电动汽车占比超过30%,即超过109万辆。
吉利也调整战略,推出全新品牌氪,在纯电动架构研发上选择了规模效应更突出的纯电动架构——SEA vast architecture,四年投入180亿。
一个品牌承载不了这么多产品。为了分摊成本,吉利采取让更多品牌使用SEA架构的方式,包括几何、沃尔沃、领克、Smart等。同时也利用SEA等品牌的技术优势提供技术支持或代工服务,如杜畿、富士康、FF等。
然而,氪星发布以来,短短一年时间,舆论风暴从未停止。我不禁想起李想说的一句话,“任何企业面对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不可能跳过从0到1的阶段。”
业内有很多观点认为,如果没有升级的思考,开新品牌一定不是解决现有品牌增长问题的办法。另一方面,如果某些品牌难以实现规模效应,就没有作为独立品牌存在的必要。
■靠“赛马机制”抢占先机?
“天下大势,合久必合,分久必合。”
在中国所有的传统车企中,长城汽车是第一个谈聚焦的,但是在……2025年卖400万辆车的压力,它已经基本放弃了“专注”,新品牌大量出现。近日,长城还在官网曝光了一个代号为“BC”的品牌,与其他五个品牌并列。
这五个品牌中,欧拉和长城皮卡在新能源和车身形态上有明显的品类,而哈弗、威品牌和坦克可以理解为从SUV中价格和功能的维度细分后形成的品牌。
最近长城在欧拉、长城皮卡、坦克等品牌的大卖,使其在各种宣传中强调“品类细分”的概念。这些子品牌的成功,实际上冲击了一些有历史、有积累、有强化的固有品牌观念。
“没有看到奔驰的品牌比新时代的特斯拉强,也没有看到坦克的品牌比新时代的北京越野弱。关键不是品牌本身的逻辑,而是市场的逻辑。”业内人士对此深有感触。
但随着各个品牌业务的独立发展,长城汽车的品牌是否能像现在这样清晰的划分出来,还不确定。如果要深挖的话,威品牌、沙龙、欧拉甚至未来的BC品牌在智能电动领域会有重叠。
最担心的是节奏太快,在消化产能的目标下盲目多品牌经营,容易陷入多品牌发展的陷阱。
目前,在多品牌战略的道路上,国内大部分车企如履薄冰。随着以华为、阿里、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巨头投身造车,车企“多生孩子,打架”的逻辑有了“赛马机制”的味道。
除了智奇和樊菲的“左右之争”,不久前,华为Celeste变身M5。当时有业内人士认为,华为已经将重心转移到新上市的机型M5上,叫停SF5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及时止损。
但迫于天界SF5车主的抱怨压力,官方不得不宣布天界和文杰作为两个品牌独立并行发展。现在两个品牌并存,营销理念相似,资源如何分配还没有统一。
汽车行业是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重资产制造业。互联网的“赛马机制”是否适合汽车行业?在智能电动车的影响下很难得出明确的结论,但公开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车企的单车利润在逐年下降,资源的分散也是一个风险。
车企要发展,在变革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解决问题是很正常的。智能电动车是快速增长的产物。汽车企业在改革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组织结构体系不完善,缺乏经过一些磨合的优秀人才的情况。
如果一个车企主品牌还有很多坑要填,贸然开辟新战场,不仅品牌知名度可能会丧失,还容易“赔了夫人又折兵”。(文/汽车之家彭飞)
又是一年315,作为法定消费者权益日,往往备受关注,其中伴随今年来国内汽车保有量的激增所带来的纠纷不断,汽车产品更是成为消费者维权的重点。
1900/1/1 0:00:001、理想L9最新谍照曝光顶部配备激光雷达日前,有博主曝光了理想L9的最新路试谍照,从谍照来看,本次最新谍照与此前曝光的谍照图基本相同。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福特在3月14日宣布,其土耳其合资企业将以575亿欧元(约6
1900/1/1 0:00:00近日,北京市政府正式印发了《北京市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目录(2022年版)》(以下简称《目录》)。
1900/1/1 0:00:00日前海外媒体报道称,LiCAPTechnologies(力容新能源技术)扩展与其专有活性干电极(ActivatedDryElectrode)相关的技术组合,
1900/1/1 0:00:00日前,福特对外宣布到2024年,将在欧洲市场推出七款纯电动车型,其中三款新车将采用大众MEB平台技术,它们分别是PUMAEV、一款“中型跨界车”和一款“运动型跨界车”。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