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疫情又开始反弹。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汽集团的大本营吉林,到新能源前沿的上海、创新型城市深圳,人们进入了人员管控、限制通行、公交停运的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考验。
事实上,2020年的疫情已经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工厂停工、供应链短缺、汽车销售降温成为汽车增长的最大杀手。接下来疫情反弹的情况似乎比以前更猛,除了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阶段。
更有甚者,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导致上游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厂商生产制造带来了严峻考验。于是我们不禁担心,3、4、5月的车市会不会迎来更糟糕的局面?接下来,车企的排名和竞争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格局?
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十大车企都变了
疫情对车市的影响其实在2月份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最明显的就是吉利、长安、长城。2月份吉利仅增长1.6%至7.8万辆,而长安和长城相继同比下降20-30%,月销量分别为6.9万辆和5.9万辆。所以长安做到了车企第八,长城汽车跌出了前十。
当然,除了2月份的春节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2月份苏州博世疫情导致以博世为核心供应商的ESP、安全气囊等零部件缺货,影响工厂最终出货。
所以2月份的车市排名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比亚迪第一次进入车企三强,也第一次获得了自主冠军的称号。比如东风日产单月或累计超过上汽通用,而从同比势头来看,东风日产似乎势头更强。
广汽似乎更受“两个领域”的困扰。2月份,广丰和广本都进入了前十家车企,但一汽丰田和东风本田分别占据了第七和第十的位置。在MG和荣威的共同努力下,SAIC乘用车再次进入十大车企。去年多次问鼎10万的首汽集团自主车企,今年能否稳步达到百万的新高度?
除了2月份的单月销量,把前两个月的销量放在一起看其实更有意思,真的能发现一些新亮点。
比如一汽大众的趋势还是遥遥领先。前两个月一汽-大众累计销量已经达到31万辆,而第二名到第五名大约是22万辆,差距9万辆,相当于一个头部车企一个月的销量。短期内,一汽大众领先的趋势可以维持。
前两个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安再次夺得第一,但吉利与之的僵持也很精彩。在几千辆的差距下,接下来就看谁更有能力拿到更多的芯片来保证制造了。毕竟从产品力和市场热情来看,吉利中华之星的技术和品质,以及长安UNI系列的颜值和气势都是不相上下的。
从2月份开始,比亚迪赶走了长城前三的独立车主,比亚迪在DM-i上的能力应该还会继续发力。比亚迪用混动打开了新的市场和玩法,也点燃了今年混动市场的爆发。比亚迪最大的优势是凭借刀片电池的成本保持了领先的价格优势,建立了与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竞争的新规则。
在最初的两个月里,…前7名车企全年保持前10应该比较容易。不过,从15万辆级排名8-9的长城、广丰,到13万辆级排名10-14的东本、奇瑞、广本、SAIC、一丰,接下来的交锋将更加激烈。毕竟这些车企都有年销量100万辆的目标,其产品的产品力、矩阵丰富度、新品对抗度都有些旗鼓相当。
疫情+涨价叠加,车市再遇风险。
2月份部门对比变化不大。无论是单月还是累计,日本部门的份额都超过了德国部门。不过从销量和竞争情况来看,两个部门的竞争还是不相上下的。即使德系在数量上落后于日系,但就销售价值而言,其在市场上的重要性仍然不减,因为它拥有奔驰、宝马和奥迪。而美系车还是靠一家特斯拉汽车公司支撑这一点,份额基本只有10%左右。
但在新能源的转型上,德系和日系的电动化优势略逊于自主品牌,从销量占比上不难发现。目前自主品牌累计份额已经达到43.4%,而随着自主品牌在插电式混动纯电动车市场的蓬勃势头,这一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以比亚迪为首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原本被认为是一个过渡的产品和市场,但随着自主品牌解决了产品动力的油耗问题,解决了产品体验问题,价格也和同级别燃油车相当。在中国品牌和消费者更加自信的时代,在纯电动汽车充电还存在一些问题的时候,插电式和混动式产品还会爆发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种趋势下,对日系混动产品和中国品牌混动产品相当有利。
但一些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影响车企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一个月来,各地疫情有所反弹,对当地汽车制造和工厂生产造成了影响。比如,3月份由于吉林等地疫情严重,一汽集团决定五大汽车工厂停产四天,势必影响整车生产制造乃至供应链。
所以,除了一汽大众,包括一汽丰田、红旗、奔腾,都会受到影响。如果疫情防控时间延长,对一汽集团下属企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还有深圳。因为疫情的爆发,全市公交车站和员工都要求在家办公,必然会对汽车上下游产业链造成很大影响。
当然,上游原材料涨价也会对今年的车市产生传导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三家期货交易所多次发出风险提示。以最近的油价为例。8元时代的汽油让一部分消费者对燃油车望而却步。
但说到新能源,各新能源车企相继提价。虽然几千元的涨幅未必会阻碍购车决策,但在车企的成本压力下,“亏本卖一辆车”的情况也会得到遏制。尤其是A00纯电动市场,在新能源积分不值钱的背景下,A00车的成本和价格倒挂,自然会阻碍整个A00细分市场的销量增长。
另一方面,…疫情和上游原材料、商品价格的上涨也考验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如供应商的管理能力、应对疫情的能力和一些补救能力,这些最终都会体现在销量上。商品和价格的上涨最终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所以今年的汽车消费会增加一些不确定性。
然后,年初的时候,很多车企都立下了惊人的大旗。除了拿到高目标量的上游订单,似乎还能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和退路。最近疫情又开始反弹。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汽集团的大本营吉林,到新能源前沿的上海、创新型城市深圳,人们进入了人员管控、限制通行、公交停运的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峻的冲击和考验。
事实上,2020年的疫情已经给中国的汽车产业和汽车消费带来了严峻的考验。工厂停工、供应链短缺、汽车销售降温成为汽车增长的最大杀手。接下来疫情反弹的情况似乎比以前更猛,除了2020年疫情刚爆发的阶段。
更有甚者,在俄乌冲突的影响下,欧美国家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导致上游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给厂商生产制造带来了严峻考验。于是我们不禁担心,3、4、5月的车市会不会迎来更糟糕的局面?接下来,车企的排名和竞争会不会出现不一样的格局?
看来答案是肯定的。
十大车企都变了
疫情对车市的影响其实在2月份就已经显现出来了。最明显的就是吉利、长安、长城。2月份吉利仅增长1.6%至7.8万辆,而长安和长城相继同比下降20-30%,月销量分别为6.9万辆和5.9万辆。所以长安做到了车企第八,长城汽车跌出了前十。
当然,除了2月份的春节因素,其实还有一个原因。2月份苏州博世疫情导致以博世为核心供应商的ESP、安全气囊等零部件缺货,影响工厂最终出货。
所以2月份的车市排名确实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比如比亚迪第一次进入车企三强,也第一次获得了自主冠军的称号。比如东风日产单月或累计超过上汽通用,而从同比势头来看,东风日产似乎势头更强。
广汽似乎更受“两个领域”的困扰。2月份,广丰和广本都进入了前十家车企,但一汽丰田和东风本田分别占据了第七和第十的位置。在MG和荣威的共同努力下,SAIC乘用车再次进入十大车企。去年多次问鼎10万的首汽集团自主车企,今年能否稳步达到百万的新高度?
除了2月份的单月销量,把前两个月的销量放在一起看其实更有意思,真的能发现一些新亮点。
比如一汽大众的趋势还是遥遥领先。前两个月一汽-大众累计销量已经达到31万辆,而第二名到第五名大约是22万辆,差距9万辆,相当于一个头部车企一个月的销量。短期内,一汽大众领先的趋势可以维持。
前两个月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长安再次夺得第一,但吉利与之的僵持也很精彩。在几千辆的差距下,接下来就看谁更有能力拿到更多的芯片来保证制造了。之后……ll,从产品力和市场热情来看,吉利中华之星的技术和品质,以及长安UNI系列的颜值和气势都不相上下。
从2月份开始,比亚迪赶走了长城前三的独立车主,比亚迪在DM-i上的能力应该还会继续发力。比亚迪用混动打开了新的市场和玩法,也点燃了今年混动市场的爆发。比亚迪最大的优势是凭借刀片电池的成本保持了领先的价格优势,建立了与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竞争的新规则。
前两个月,排名前7的车企应该比较容易保持全年前10的位置。不过,从15万辆级排名8-9的长城、广丰,到13万辆级排名10-14的东本、奇瑞、广本、SAIC、一丰,接下来的交锋将更加激烈。毕竟这些车企都有年销量100万辆的目标,其产品的产品力、矩阵丰富度、新品对抗度都有些旗鼓相当。
疫情+涨价叠加,车市再遇风险。
2月份部门对比变化不大。无论是单月还是累计,日本部门的份额都超过了德国部门。不过从销量和竞争情况来看,两个部门的竞争还是不相上下的。即使德系在数量上落后于日系,但就销售价值而言,其在市场上的重要性仍然不减,因为它拥有奔驰、宝马和奥迪。而美系车还是靠一家特斯拉汽车公司支撑这一点,份额基本只有10%左右。
但在新能源的转型上,德系和日系的电动化优势略逊于自主品牌,从销量占比上不难发现。目前自主品牌累计份额已经达到43.4%,而随着自主品牌在插电式混动纯电动车市场的蓬勃势头,这一份额还将进一步扩大。
尤其是以比亚迪为首的插电式混动车型,原本被认为是一个过渡的产品和市场,但随着自主品牌解决了产品动力的油耗问题,解决了产品体验问题,价格也和同级别燃油车相当。在中国品牌和消费者更加自信的时代,在纯电动汽车充电还存在一些问题的时候,插电式和混动式产品还会爆发相当长一段时间。在这种趋势下,对日系混动产品和中国品牌混动产品相当有利。
但一些外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成为影响车企竞争的重要因素。尤其是近一个月来,各地疫情有所反弹,对当地汽车制造和工厂生产造成了影响。比如,3月份由于吉林等地疫情严重,一汽集团决定五大汽车工厂停产四天,势必影响整车生产制造乃至供应链。
所以,除了一汽大众,包括一汽丰田、红旗、奔腾,都会受到影响。如果疫情防控时间延长,对一汽集团下属企业的影响将更加深远。还有深圳。因为疫情的爆发,全市公交车站和员工都要求在家办公,必然会对汽车上下游产业链造成很大影响。
当然,上游原材料涨价也会对今年的车市产生传导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三家期货交易所多次发出风险提示。以最近的油价为例。8元时代的汽油已经让一些消费者对燃油车望而却步……南
但说到新能源,各新能源车企相继提价。虽然几千元的涨幅未必会阻碍购车决策,但在车企的成本压力下,“亏本卖一辆车”的情况也会得到遏制。尤其是A00纯电动市场,在新能源积分不值钱的背景下,A00车的成本和价格倒挂,自然会阻碍整个A00细分市场的销量增长。
另一方面,疫情和上游原材料、商品价格的上涨也考验着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比如供应商的管理能力、应对疫情的能力和一些补救能力,最终都会体现在销量上。商品和价格的上涨最终会影响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所以今年的汽车消费会增加一些不确定性。
然后,年初的时候,很多车企都立下了惊人的大旗。除了拿到高目标量的上游订单,似乎还能找到最合理的解释和退路。
标签:蔚来
日前,福特对外宣布到2024年,将在欧洲市场推出七款纯电动车型,其中三款新车将采用大众MEB平台技术,它们分别是PUMAEV、一款“中型跨界车”和一款“运动型跨界车”。
1900/1/1 0:00:00根据最新一期的工信部新车公示名单显示,有很多万众期待的新车在这一批次纷纷亮相,例如上汽奥迪的首款SUV车型,由长安、华为和宁德时代共同建立的全新品牌阿维塔的首款新车也正式亮相,除此之外,
1900/1/1 0:00:00最近,疫情又开始反弹了。从东北老工业基地、一汽集团的大本营吉林,到新能源的前沿阵地上海,以及创新城市深圳,相继进入到人员管控、限制出入、公交地跌停运的状态,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严峻影响和考验。
1900/1/1 0:00:00近日,威马汽车宣布,全新威马E5将在北京车展期间正式上市。这辆作为目前出行市场专属定制、助力出行平台的爆款车型,也终于向C端市场发起挑战了。
1900/1/1 0:00:00日前,大众集团发布了2021年报。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杜克大学(Duke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展示了首个攻击策略,可行业标准自动驾驶汽车传感器,使其相信附近物体比实际距离更近(或更远)而不被发现。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