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代的自救还在进行中。这一次,中外股东将共斥资60亿元,为北京现代铺路。
近日,BAIC发布公告称,公司子公司BAIC投资与北京现代汽车签署修改协议,双方同意按照各自在北京现代的持股比例,共同向后者增资9.42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双方持股比例不变,仍各占50%。根据公告,本次增资将分两个阶段完成。2022年6月30日前,双方股东支付增资额的50%,剩余增资额于2022年12月31日前支付。
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此次增资解决了行业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北京现代有前途吗?这次大幅增资至少说明双方股东对北京现代未来的发展还是比较看好的;第二,北京现代的持股比例会发生变化吗?显然,之前广为流传的现代集团欲增持北京现代股权的消息也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2022年,国内汽车行业正式放开合资公司股比限制。在此之前,华晨宝马已经完成了股权变更,现代集团旗下的“兄弟”企业东风大岳起亚的股权结构也在重新谈判中(东风汽车作为中国的大股东之一,去年底上市出售了其25%的股权)。北京现代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预测为下一个进行合资股比调整的车企。在此之前,各方一直没有对此做出正面回应。双方股东的对等增资行为官方辟谣。
但问题是,为什么现在选择增资?
答案很简单,就是发展需要。北京现代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随着自主车企的逐渐崛起和自主品牌的尝试突破,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只能受困于性价比竞争的市场陷阱,北京现代迅速衰落。要做出改变,准备足够的钱是前提。
“祖上”很有钱。
从年销量百万辆的主流车企,到频繁传出要放弃中国市场的消息,还需要多久?五年,这是属于北京现代的答案。五年前,即使是比较激进的预言家,也绝对不会把艰难这个词和北京现代未来的市场前景联系在一起。当时北京现代的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时间之手回到五年前。当时,虽然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北京现代仍以黑马状态震惊整个市场。2016年,是北京现代连续第四年站在年销量百万辆以上的阵营,是当时国内销量第四的车企。曾经在业内广为流传的“现代速度”,是对北京现代当时市场表现的直接肯定。
随着不断创纪录的销售业绩,北京现代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市场野心,这可以从疯狂扩产和寻求品牌提升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自2015年以来,北京现代一直在不断扩大生产。即便当时国内市场已经开始暴露出“产能过剩”的隐患,但北京现代在半年时间里,接连布局了两家新工厂(2015年4月河北沧州工厂开建,6月宣布重庆工厂奠基的消息)。两个新工厂都规划了30万辆的年产能,加上北京现代的三个工厂(2021年,显然,对于当时的北京现代来说,年销量排名第四并不是最终目标,冲击冠亚季军似乎也不是没有希望。
北京现代工厂,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在储备产能的同时,北京现代也在进行另一项重要的尝试——品牌推广。具体来说,就是摆脱依赖低价分销的品牌形象,重建品牌价值。北京现代曾抛出“D+S”高端战略,相继推出名图、索纳塔九、新途胜等车型,寻求同时在轿车和SUV两大细分市场突破的可能性。
意想不到的市场停滞
只是梦想和现实有距离。储备的巨大产能成为后续发展的障碍,提升品牌形象的尝试也没有太大进展。在与欧美强势合资品牌的竞争中,北京现代依然可以主打性价比。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北京现代还迎来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逐渐成长起来的自主车企。很多年前,以北京现代为代表的韩系车是介于自主品牌和德系、日系品牌之间的过渡品牌。不愿意选择预算相对有限的汽车的消费者是主要目标……几组韩国车。
2017年的萨德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终端市场很多消费者都在抵制韩系车,进步明显的主流自主品牌把握住了这个市场机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不可否认,自主车企和韩系车企在体系实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在供应链体系上。目前主流自主车企基本都开发出了三大件和部分核心零部件,但像韩系车企,能有完整闭环供应链的并不多。比如,现代起亚集团旗下拥有现代莫比乌斯、现代坦迪斯、现代威亚等世界知名零部件厂商,但独立车企体系中却鲜有世界级零部件企业。但是除了系统实力,自主车企和韩系车企在品牌实力和产品实力上差距并不大。至少在国内市场,双方没有明显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终端用户购车的心理变化。这几年在国内市场应该很少听到韩系车优于自己的说法。
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差距在缩小,自主车性价比明显占优。最终的结果是,近年来,韩系车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而主流自主车企却在不断刷新自己的市场纪录。
在交出连续四年年销量突破百万辆的亮点数据后,2017年北京现代年销量跌破百万辆,到2021年北京现代年销量也不过36万多辆,基本回到10年前的市场水平。市场不畅,整体营收情况肯定不会好看。北京现代发布的财报显示,2021年北京现代税后净亏损为49.95亿元,2020年为62.84亿元。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改变。
市场形势越来越艰难,北京现代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求变其实是北京现代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且力度越来越大。
首先体现在品牌形象的重塑上。很多人提起北京现代,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品牌。但从现代起亚集团的全球表现来看,这并不具备高性价比,降价可以解释。北京现代公关部总监李南红曾这样解读北京现代目前的品牌形象。官方表示,现阶段北京现代要树立高颜值高技术的新形象。
新形象在产品方面的直接反应是,北京现代也开始走精品路线了。北京现代最近两三年推出的新车,从菲斯塔开始,到全新的车手、全新的名图、全新的伊兰特、全新的索纳塔、全新的ix35、第五代途胜L、Custu等。,在外形和性能上都让人耳目一新。菲斯塔曾经有过月销一万多辆的高峰,但进入2021年后,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的市场表现也是一片沉寂。目前新伊兰特是北京现代的销售主力。去年最后三个月,伊兰特月销量突破万辆大关。
其次,紧跟时代潮流,北京现代也在全面拥抱新能源。2020年12月,现代起亚集团推出E-GMP(Electric-Global Modular Platform),基于该平台的新车现代IONIQ 5在韩国预售仅1小时就获得1.8万辆订单,打破韩国汽车品牌在当地的预售纪录。根据现代汽车公布的计划,到2030年,现代品牌将推出11款纯电动汽车。届时,现代汽车的目标是在全球销售187万辆电动汽车(包括现代和贾尼斯品牌)。
现代首款量产电动车IONIQ 5,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中国是……最具活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他的世界。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中国市场都是实现既定电动汽车全球销售目标的重中之重。在BAIC双方股东发布的增资公告中,解释了此次交易的主要目的,除了加强北京现代资本运作的安全性外,最直接的原因是“更有效地满足中国汽车产业后续电动化的进一步投资需求”。后续应该可以期待更多现代电动车的推出,包括IONIQ 5等新车。除了纯电,现代汽车也是较早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的全球车企之一。在中国市场,现代汽车是第一家将氢能核心业务放在中国的海外汽车制造商,并在广州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专用工厂——“HTWO广州”。新工厂预计将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完工。根据北京现代此前的规划,到2025年,北京现代的新能源产品阵容(包括混动、插电、电动、氢能源)将扩大至38款车型。
中国版氢燃料电池汽车NEXO,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在众多外资品牌寻求进一步控制在华合资企业的背景下,北京现代股东之间的等比例增资可谓是行业的一股清流。在不改变合资公司股比的情况下增资,表明中外股东都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想法,对合资公司的后续发展充满信心。
对于目前处于困难时期的北京现代来说,双方股东的支持是完成企业转型的前提。60亿元的新投入,是北京现代加速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时候了。北京现代的自救还在进行中。这一次,中外股东将共斥资60亿元,为北京现代铺路。
近日,BAIC发布公告称,公司子公司BAIC投资与北京现代汽车签署修改协议,双方同意按照各自在北京现代的持股比例,共同向后者增资9.42亿美元(约合60亿元人民币)。增资完成后,双方持股比例不变,仍各占50%。根据公告,本次增资将分两个阶段完成。2022年6月30日前,双方股东支付增资额的50%,剩余增资额于2022年12月31日前支付。
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此次增资解决了行业的两个关键问题。第一,北京现代有前途吗?这次大幅增资至少说明双方股东对北京现代未来的发展还是比较看好的;第二,北京现代的持股比例会发生变化吗?显然,之前广为流传的现代集团欲增持北京现代股权的消息也可以暂时告一段落了。2022年,国内汽车行业正式放开合资公司股比限制。在此之前,华晨宝马已经完成了股权变更,现代集团旗下的“兄弟”企业东风大岳起亚的股权结构也在重新谈判中(东风汽车作为中国的大股东之一,去年底上市出售了其25%的股权)。北京现代已经被很多业内人士预测为下一个进行合资股比调整的车企。在此之前,各方一直没有对此做出正面回应。双方股东的对等增资行为官方辟谣。
但问题是,为什么现在选择增资?
答案很简单,就是发展需要。北京现代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但是随着自主车企的逐渐崛起和自主品牌的尝试突破,并没有太大的起色,只能受困于性价比竞争的市场陷阱,北京现代迅速衰落。要做出改变,准备足够的钱是前提。
“祖上”很有钱。
从年销量百万辆的主流车企,到频繁传出要放弃中国市场的消息,还需要多久?五年,这是属于北京现代的答案。五年前,即使是比较激进的预言家,也绝对不会把艰难这个词和北京现代未来的市场前景联系在一起。当时北京现代的一切似乎都很顺利。
时间之手回到五年前。当时,虽然中国汽车市场整体增速有所放缓,但北京现代仍以黑马状态震惊整个市场。2016年,是北京现代连续第四年站在年销量百万辆以上的阵营,是当时国内销量第四的车企。曾经在业内广为流传的“现代速度”,是对北京现代当时市场表现的直接肯定。
随着不断创纪录的销售业绩,北京现代也表现出了更大的市场野心,这可以从疯狂扩产和寻求品牌提升两个方面得到证明。
自2015年以来,北京现代一直在不断扩大生产。即便当时国内市场已经开始暴露出“产能过剩”的隐患,但北京现代在半年时间里,接连布局了两家新工厂(2015年4月河北沧州工厂开建,6月宣布重庆工厂奠基的消息)。两个新工厂都规划了30万辆的年产能,加上北京现代的三个工厂(2021年,显然,对于当时的北京现代来说,年销量排名第四并不是最终目标,冲击冠亚季军似乎也不是没有希望。
北京现代工厂,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在储备产能的同时,北京现代也在进行另一项重要的尝试——品牌推广。具体来说,就是摆脱依赖低价分销的品牌形象,重建品牌价值。北京现代曾抛出“D+S”高端战略,相继推出名图、索纳塔九、新途胜等车型,寻求同时在轿车和SUV两大细分市场突破的可能性。
意想不到的市场停滞
只是梦想和现实有距离。储备的巨大产能成为后续发展的障碍,提升品牌形象的尝试也没有太大进展。在与欧美强势合资品牌的竞争中,北京现代依然可以主打性价比。更重要的是,近年来,北京现代还迎来了一个新的竞争对手——逐渐成长起来的自主车企。很多年前,以北京现代为代表的韩系车是介于自主品牌和德系、日系品牌之间的过渡品牌。不愿意选择预算相对有限的汽车的消费者是主要目标……几组韩国车。
2017年的萨德事件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终端市场很多消费者都在抵制韩系车,进步明显的主流自主品牌把握住了这个市场机会,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不可否认,自主车企和韩系车企在体系实力上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是在供应链体系上。目前主流自主车企基本都开发出了三大件和部分核心零部件,但像韩系车企,能有完整闭环供应链的并不多。比如,现代起亚集团旗下拥有现代莫比乌斯、现代坦迪斯、现代威亚等世界知名零部件厂商,但独立车企体系中却鲜有世界级零部件企业。但是除了系统实力,自主车企和韩系车企在品牌实力和产品实力上差距并不大。至少在国内市场,双方没有明显的区别。这直接导致了终端用户购车的心理变化。这几年在国内市场应该很少听到韩系车优于自己的说法。
产品力和品牌力的差距在缩小,自主车性价比明显占优。最终的结果是,近年来,韩系车的市场份额不断萎缩,而主流自主车企却在不断刷新自己的市场纪录。
在交出连续四年年销量突破百万辆的亮点数据后,2017年北京现代年销量跌破百万辆,到2021年北京现代年销量也不过36万多辆,基本回到10年前的市场水平。市场不畅,整体营收情况肯定不会好看。北京现代发布的财报显示,2021年北京现代税后净亏损为49.95亿元,2020年为62.84亿元。
为了生存,我们必须改变。
市场形势越来越艰难,北京现代当然不能坐以待毙。求变其实是北京现代这几年一直在做的事情,而且力度越来越大。
首先体现在品牌形象的重塑上。很多人提起北京现代,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它是一个性价比很高的品牌。但从现代起亚集团的全球表现来看,这并不具备高性价比,降价可以解释。北京现代公关部总监李南红曾这样解读北京现代目前的品牌形象。官方表示,现阶段北京现代要树立高颜值高技术的新形象。
新形象在产品方面的直接反应是,北京现代也开始走精品路线了。北京现代最近两三年推出的新车,从菲斯塔开始,到全新的车手、全新的名图、全新的伊兰特、全新的索纳塔、全新的ix35、第五代途胜L、Custu等。,在外形和性能上都让人耳目一新。菲斯塔曾经有过月销一万多辆的高峰,但进入2021年后,这款被寄予厚望的车的市场表现也是一片沉寂。目前新伊兰特是北京现代的销售主力。去年最后三个月,伊兰特月销量突破万辆大关。
其次,紧跟时代潮流,北京现代也在全面拥抱新能源。2020年12月,现代起亚集团推出E-GMP(Electric-Global Modular Platform),基于该平台的新车现代IONIQ 5在韩国预售仅1小时就获得1.8万辆订单,打破韩国汽车品牌在当地的预售纪录。根据现代汽车公布的计划,到2030年,现代品牌将推出11款纯电动汽车。届时,现代汽车的目标是在全球销售187万辆电动汽车(包括现代和贾尼斯品牌)。
现代首款量产电动车IONIQ 5,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中国是……最具活力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他的世界。对于任何一家车企来说,中国市场都是实现既定电动汽车全球销售目标的重中之重。在BAIC双方股东发布的增资公告中,解释了此次交易的主要目的,除了加强北京现代资本运作的安全性外,最直接的原因是“更有效地满足中国汽车产业后续电动化的进一步投资需求”。后续应该可以期待更多现代电动车的推出,包括IONIQ 5等新车。除了纯电,现代汽车也是较早开始布局氢燃料电池的全球车企之一。在中国市场,现代汽车是第一家将氢能核心业务放在中国的海外汽车制造商,并在广州投资建设了中国第一家大型氢燃料电池系统生产专用工厂——“HTWO广州”。新工厂预计将于2022年下半年正式完工。根据北京现代此前的规划,到2025年,北京现代的新能源产品阵容(包括混动、插电、电动、氢能源)将扩大至38款车型。
中国版氢燃料电池汽车NEXO,图片来源:北京现代。
在众多外资品牌寻求进一步控制在华合资企业的背景下,北京现代股东之间的等比例增资可谓是行业的一股清流。在不改变合资公司股比的情况下增资,表明中外股东都有进一步深化合作的想法,对合资公司的后续发展充满信心。
对于目前处于困难时期的北京现代来说,双方股东的支持是完成企业转型的前提。60亿元的新投入,是北京现代加速进入下一个发展阶段的时候了。
2021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绽放速度,远超预期。
1900/1/1 0:00:00日前,国家发改委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规划中提到了未来13年中,我国在氢燃料电池汽车方面的发展规划,将优先对公共服务领域的车辆进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
1900/1/1 0:00:001
1900/1/1 0:00:00日前,特斯拉柏林工厂正式投产交付,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如同当年在上海那样献出了一段“热舞”,同时还现场一次性交付了30辆首批下线的ModelY参数询价。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玛莎拉蒂即将发布该公司第二款SUV车型Grecale,以此来挑战保时捷Macan和宝马X3等竞品。
1900/1/1 0:00:003月23日,据理想汽车官方消息,自2022年4月1日起,理想ONE参数询价的全国统一零售价将由目前的338万元上调至3498万元,涨幅达118万元。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