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市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必须进去."
在今年2月的投资者调查中,面对美国对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制裁的传闻,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亲自站上讲台,大胆表态,坚决进军美国市场。
今天,更有消息称,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出海战略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北美建设动力电池工厂,目标年产能80GWh。
尽管存在“妖镍”和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等问题,但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却留下了一地鸡毛。
然而,对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等电池厂商来说,除了在产业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突破现有的市场桎梏,开拓更多的增量市场,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高表示: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3000GWh,而2025年电池出货量预计在1200GWh左右,产能将大幅过剩。
可以肯定的是,产能扩张已经成为各大动力电池企业心照不宣的发展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各公司扩张计划的实施,产能过剩的问题将逐渐显现。
所以,向前看,当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时候,过剩的动力电池产能会去哪里?
出国建厂进退两难
经过深思熟虑,目前解决产能过剩有两个途径:一是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提高基础需求;二是电池“出海”,进入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赚国外车企的钱。
第一种方式就不用说了,目前头部电池厂商手握国内近70%的市场份额,市场空间不足,竞争逐渐激烈。
相比之下,第二条路“出海”的电池变得更加可行,值得期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是,出门没那么容易。如果遇到不讲理的人,可能真的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就在几天前,韩媒报道了“韩国电池厂商被美国公司欺负”的消息。
据了解,韩国动力电池企业LG新能源、SK On等。都是在美国投资建厂过程中被相关车企要求“共享核心技术数据”。
具体来说,LG新能源已计划与通用汽车建立电池合资企业,并在美国设立三家工厂。但在谈判过程中,通用以“确认电池的安全性”为由,向LG新能源索要与电池稳定性直接相关的电池输出实验数据。
无独有偶,SK On在与福特汽车公司谈判电池合资计划时,也被要求分享与电池密度相关的技术。虽然SK On表示难以共享韩国《产业技术保护法》的技术,但福特还是直接拜访了韩国产业资源通商部,要求确认韩国企业的说法是否有法律依据。
美国动力电池技术真的很落后吗?甚至需要通过“欺负”的手段来谋求发展。
虽然相关信息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研究的数据中,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中并未发现美国电池厂商的身影。
而且不难发现,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是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景象,其中中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此外,去年美国总统拜登曾感叹:“几年前,美国的电动汽车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当时排名世界第八。怎么几年后,中国就成了全球电动车第一,美国排第八?”
事实不言而喻,面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只有特斯拉“充场面”的局面,美国急于爆发,打破现有局面。
这样,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就成了最直接最容易的突破点。
好在韩国电池厂商的情况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提了个醒。
也许美国的“市场换技术”并不是高端操作,但有了心理预期,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可以提前规避一些风险。
至于另一个观点,虽然韩国电池厂商的霸凌让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但作为除了中国和欧洲之外的第三大汽车市场,美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旺盛,在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眼里仍然是一块“肥肉”,虽然危险。
中国鲶鱼,搅动美国市场
“不要浪费一个好的危机。”
机遇与风险并存,美国动力电池市场不可能让韩国电池独霸。就像国内车企都在积极寻找二供三供电池的原因一样,制衡与竞争才是市场的主旋律。
大概率来说,此时此刻,是中国电池厂商进军美国市场的好时机。
据了解,目前美国动力电池市场的主要厂商有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日本松下等。甚至可以说,韩国电池厂商为绑定美国市场付出了很多成本,比如积极推广库柏……ion与美国汽车公司合作,以低于市场40%-60%的价格供应电池...
另一方面,美国车企似乎不愿意过于依赖韩国电池。这时候他们也急需一条鲶鱼进来,搅和一下韩国电池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像当初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一样。
竞争越激烈,越公平,越有可能从中获利。对于美国车企来说,如果能依靠市场转投技术,进而催生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无疑是皆大欢喜。而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为首的中国电池制造商,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更何况,除了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还有很多中国制造的动力电池企业准备在美国“突围”。
例如,大众控股的郭萱高科也是一个不安分的拥护者。
去年12月,郭萱高科宣布其全资拥有的海外“太阳公司”——美国郭萱成为美国一家大型上市汽车公司的供应商。
他还表示,为了满足该客户的需求,郭萱高科在的电池生产基地的磷酸铁锂电池将出口到该客户。2023-2028年间,预计该客户的电池总需求不会低于200GWh。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计划在美国当地生产和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并共同探讨未来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简而言之,无非是为了寻求“双赢”而“合资建厂”的数量。
此外,或许是因为大众基因的加持,郭萱高科不仅在国外设厂,还策划了一场“金融出海”,赶赴瑞士上市。
这样一来,一家由中国电池技术支持、大众集团推崇、潜在海外资金推动的动力电池企业,会在美国市场掀起波澜吗?
纵观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像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这样选择去美国“掘金”的电池厂商并不罕见。
例如,很少在中国露面的电池制造商袁晶电力公司是美国的第二家工厂,也将开工建设。
此外,还有很多动力电池公司在美国开设了R&D中心,未来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也很大。
韩国食物,中国食物?
“公司与美国客户的互动更多,既有新势力,也有传统车企。双方共同探讨了各种可能的供货合作方案和本地化生产的可能性,但具体情况需要考虑工人培训、效率、工会等因素对质量和成本的影响。"
在今年2月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确认即将进入美国市场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对相关合作背景以及在美国设厂的顾虑进行了说明。
从小到大,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出海”战略的顺利实施,不仅是增量市场的开发,也有利于营收;也是对自己技术的一种考验,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成为钢铁。
但仍需注意如何把握“技术换市场”的度,切不可“赔了夫人又折兵”。
至于扩张,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沟通,去变革,去创新,中国制造应该在风雨中成长。
动力电池企业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坚定信念,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恰逢百年不遇的巨变。除了眼前的利益,我们还需要从中国制造的角度,为中国制造尽一份力。
正如那句话所说,商场如战场。当对立面是美国的时候,再谨慎也不过分。
综上所述,美国“掘金”的背后,其实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自我激励。
即使在这个棘手而艰难的时间节点,电池厂商也会发挥自己“承前启后”的作用,保住现有局面;在此基础上,动力电池企业也将勇于探索,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完善更美好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至于美国市场这块蛋糕,韩国电池厂商能吃,中国电池厂商当然也能吃,而且会吃得更好。
这次,轮到我们用技术换市场了!"在美国市场,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必须进去."
在今年2月的投资者调查中,面对美国对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实施制裁的传闻,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亲自站上讲台,大胆表态,坚决进军美国市场。
今天,更有消息称,当代安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出海战略上迈出了决定性的一步。计划投资50亿美元在北美建设动力电池工厂,目标年产能80GWh。
尽管存在“妖镍”和上游原材料价格飙升等问题,但国内动力电池市场却留下了一地鸡毛。
然而,对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等电池厂商来说,除了在产业链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突破现有的市场桎梏,开拓更多的增量市场,仍然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在2022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高表示:2025年,中国动力电池产能将达到3000GWh,而2025年电池出货量预计在1200GWh左右,产能将大幅过剩。
可以肯定的是,产能扩张已经成为各大动力电池企业心照不宣的发展方式之一。然而,随着各公司扩张计划的实施,产能过剩的问题将逐渐显现。
所以,向前看,当动力电池产能过剩的时候,过剩的动力电池产能会去哪里?
出国建厂进退两难
经过深思熟虑,目前解决产能过剩有两个途径:一是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普及率,提高基础需求;二是电池“出海”,进入国外新能源汽车市场,赚国外车企的钱。
第一种方式就不用说了,目前头部电池厂商手握国内近70%的市场份额,市场空间不足,竞争逐渐激烈。
相比之下,第二条路“出海”的电池变得更加可行,值得期待。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事实是,出门没那么容易。如果遇到不讲理的人,可能真的会“赔了夫人又折兵”。
就在几天前,韩媒报道了“韩国电池厂商被美国公司欺负”的消息。
据了解,韩国动力电池企业LG新能源、SK On等。都是在美国投资建厂过程中被相关车企要求“共享核心技术数据”。
具体来说,LG新能源已计划与通用汽车建立电池合资企业,并在美国设立三家工厂。但在谈判过程中,通用以“确认电池的安全性”为由,向LG新能源索要与电池稳定性直接相关的电池输出实验数据。
无独有偶,SK On在与福特汽车公司谈判电池合资计划时,也被要求分享与电池密度相关的技术。虽然SK On表示难以共享韩国《产业技术保护法》的技术,但福特还是直接拜访了韩国产业资源通商部,要求确认韩国企业的说法是否有法律依据。
美国动力电池技术真的很落后吗?甚至需要通过“欺负”的手段来谋求发展。
虽然相关信息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韩国市场研究机构SNE研究的数据中,2021年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前十名中并未发现美国电池厂商的身影。
而且不难发现,全球动力电池市场是中日韩三足鼎立的景象,其中中国的优势更加明显。
此外,去年美国总统拜登曾感叹:“几年前,美国的电动汽车排名世界第一,中国当时排名世界第八。怎么几年后,中国就成了全球电动车第一,美国排第八?”
事实不言而喻,面对美国新能源汽车只有特斯拉“充场面”的局面,美国急于爆发,打破现有局面。
这样,作为核心部件的动力电池就成了最直接最容易的突破点。
好在韩国电池厂商的情况给中国动力电池企业提了个醒。
也许美国的“市场换技术”并不是高端操作,但有了心理预期,中国动力电池企业进入美国市场可以提前规避一些风险。
至于另一个观点,虽然韩国电池厂商的霸凌让很多企业望而生畏,但作为除了中国和欧洲之外的第三大汽车市场,美国对动力电池的需求旺盛,在大多数动力电池企业眼里仍然是一块“肥肉”,虽然危险。
中国鲶鱼,搅动美国市场
“不要浪费一个好的危机。”
机遇与风险并存,美国动力电池市场不可能让韩国电池独霸。就像国内车企都在积极寻找二供三供电池的原因一样,制衡与竞争才是市场的主旋律。
大概率来说,此时此刻,是中国电池厂商进军美国市场的好时机。
据了解,目前美国动力电池市场的主要厂商有LG新能源、SK On、三星SDI、日本松下等。甚至可以说,韩国电池厂商为绑定美国市场付出了很多成本,比如积极推广库柏……ion与美国汽车公司合作,以低于市场40%-60%的价格供应电池...
另一方面,美国车企似乎不愿意过于依赖韩国电池。这时候他们也急需一条鲶鱼进来,搅和一下韩国电池一家独大的局面,就像当初特斯拉进入中国市场一样。
竞争越激烈,越公平,越有可能从中获利。对于美国车企来说,如果能依靠市场转投技术,进而催生出“百花齐放”的局面,无疑是皆大欢喜。而以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为首的中国电池制造商,自然成为最佳选择。
更何况,除了当代安普科技有限公司,还有很多中国制造的动力电池企业准备在美国“突围”。
例如,大众控股的郭萱高科也是一个不安分的拥护者。
去年12月,郭萱高科宣布其全资拥有的海外“太阳公司”——美国郭萱成为美国一家大型上市汽车公司的供应商。
他还表示,为了满足该客户的需求,郭萱高科在的电池生产基地的磷酸铁锂电池将出口到该客户。2023-2028年间,预计该客户的电池总需求不会低于200GWh。
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双方还计划在美国当地生产和供应磷酸铁锂电池,并共同探讨未来成立合资公司的可能性。简而言之,无非是为了寻求“双赢”而“合资建厂”的数量。
此外,或许是因为大众基因的加持,郭萱高科不仅在国外设厂,还策划了一场“金融出海”,赶赴瑞士上市。
这样一来,一家由中国电池技术支持、大众集团推崇、潜在海外资金推动的动力电池企业,会在美国市场掀起波澜吗?
纵观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像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这样选择去美国“掘金”的电池厂商并不罕见。
例如,很少在中国露面的电池制造商袁晶电力公司是美国的第二家工厂,也将开工建设。
此外,还有很多动力电池公司在美国开设了R&D中心,未来进入美国市场的可能性也很大。
韩国食物,中国食物?
“公司与美国客户的互动更多,既有新势力,也有传统车企。双方共同探讨了各种可能的供货合作方案和本地化生产的可能性,但具体情况需要考虑工人培训、效率、工会等因素对质量和成本的影响。"
在今年2月的投资者调研活动中,在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确认即将进入美国市场后,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曾玉群对相关合作背景以及在美国设厂的顾虑进行了说明。
从小到大,对于企业本身来说,“出海”战略的顺利实施,不仅是增量市场的开发,也有利于营收;也是对自己技术的一种考验,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成为钢铁。
但仍需注意如何把握“技术换市场”的度,切不可“赔了夫人又折兵”。
至于扩张,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去沟通,去变革,去创新,中国制造应该在风雨中成长。
动力电池企业作为中国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该坚定信念,坚定地走自主创新之路。
恰逢百年不遇的巨变。除了眼前的利益,我们还需要从中国制造的角度,为中国制造尽一份力。
正如那句话所说,商场如战场。当对立面是美国的时候,再谨慎也不过分。
综上所述,美国“掘金”的背后,其实是国内动力电池企业的自我激励。
即使在这个棘手而艰难的时间节点,电池厂商也会发挥自己“承前启后”的作用,保住现有局面;在此基础上,动力电池企业也将勇于探索,以不断的技术创新完善更美好的新能源汽车时代。
至于美国市场这块蛋糕,韩国电池厂商能吃,中国电池厂商当然也能吃,而且会吃得更好。
这次,轮到我们用技术换市场了!
蔚来想造手机,已经不是秘密。早在一月之前,就有微博网友爆料,“蔚来手机板块最近动作频频,资金还在持续加大投入,年后新增offer就达到100多个。
1900/1/1 0:00:00日前,福特汽车发布2022年可持续发展和财务年度综合报告,重点关注公司引领电气化革命的转型进程。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ofIllinoisChicago,UIC)的工程师团队开发出一种新材料,一种由钽钛氧化物纳米颗粒组成的添加剂,
1900/1/1 0:00:00随着3月28日小鹏汽车财报的发布,国内造车新势力第一梯队的“蔚小理”2021年成绩单均已出炉。
1900/1/1 0:00:00“未来10年一定会诞生世界级的中国品牌。”过去的一年时间里,长安汽车在多个场合表达了对自主品牌这一充满自信的观点。
1900/1/1 0:00:00近日,据相关媒体报道,原小鹏汽车自动驾驶产品总监黄鑫,加入蔚来工作,任职副总裁,将直接向李斌汇报工作。截止目前,蔚来与小鹏官方,均未做出回应。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