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流传华为下一阶段要造车的传闻。迫于压力,公司首次表态不造车,未来不会投资、参股、控股任何车企。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华为造车的那一年,另一家巨头也信誓旦旦地强调类似的理念。
这家公司就是滴滴。
在2018年4月的财报发布会上,滴滴出行CEO程维曾斩钉截铁地表示,滴滴在整个行业的定位非常明确:“我们坚决不造车,也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几年过去了,虽然华为一再强调不造车,但在实际行动中已经“勾搭”了不少合作伙伴“花式造车”,呼声越来越高。
与华为“遮遮掩掩”的态度不同,过去信誓旦旦不造车的滴滴彻底食言。
一个月前,滴滴的“达芬奇”计划泄露。
据知情人士透露,滴滴的造车计划内部代号为“达芬奇”,或将于今年6月公布。
这一计划将专注于提前打造两款车型,面向乘用车市场的纯电动汽车C1和面向网约车服务的D1之光,后者仍由比亚迪制造。
最近又有更多信息流出。
知情人士向彭博透露,滴滴正在与海马汽车接触,就联合制造电动汽车进行谈判。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滴滴目前正在与其他汽车制造商讨论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些讨论目前处于讨论阶段,尚未就造车做出最终决定。
计划已久的新赛道
彭博的消息传出后,C维第一时间联系了滴滴,但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拒绝对与海马的接触发表评论。
海马对此没有过多评论。该公司对彭博和国内媒体表示,暂时没有与滴滴合作的计划。
在“C元”看来,无论滴滴未来是否会联手海马,可以肯定的是,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已经成为这个共享出行巨头面向未来的新重点。
转投新赛道是滴滴计划的产物。在滴滴去年IPO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一窥其面向未来的战略趋势和业务架构。公司将目前的主要基本盘分为“四大核心战略板块”、“三大业务”和“双飞轮”
其中,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分别是共享出行平台、汽车服务网络、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这表明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已经明确纳入未来的长期规划。
从滴滴在美国IPO的募资用途可以看出,约30%的募资将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可以看出,滴滴未来会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新领域追加更多资金。
先恢复自动驾驶布局。
该公司的自动驾驶测试实际上是在2016年低调开始的,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在中国和美国进行了自动驾驶相关的技术研发和道路测试。2019年是滴滴自动驾驶的转折点。自动驾驶部门正式拆分为独立公司,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出——
其团队截至去年规模超过500人,拥有超过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队;滴滴本身也参与了自动驾驶的A轮融资,5.25亿美元的注资使其成为国内自动驾驶公司的单笔最大融资;提交招股书时,滴滴共持有自动驾驶公司70%的股份,拥有绝对控股权。
在电动车领域,滴滴也在规划。
事实上,滴滴在电动车领域最早的路线策略,与华为和华为目前的路线策略类似。高管一方面四处奔走,探索各种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坚守场景运营者的主体角色,不自行造车,避免了与车企、供应商的潜在对立。
2020年底,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了一款名为比亚迪D1的电动汽车,这是滴滴出行首款用于共享的定制电动汽车。但此后,该公司一直在北京和深圳招聘汽车R&D人员。
后来滴滴终于想通了:造车,自立山头就是终点。
于是就有了今年年初热议的“达芬奇”计划,相关战略预计6月公布。
而滴滴也将迎来真正的“造车之旅”。据传,纯电动汽车C1在乘用车市场,或其下一个汽车和新的汽车制造力量的产品。
缺钱造车,也缺人。
滴滴是网约车平台。在新的业务板块中,发展自己独特的自动驾驶优势。
在其招股书中还分析称,共享移动出行网络是将自动驾驶变为现实的关键。滴滴每天有几千万的共享汽车数据存储。与竞争对手相比,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成本其实更低。
那么,在电动车领域呢?滴滴的优势并不明显。
最基本的两个要素,“钱”和“人”,前者考验的是现金流是否充足,毕竟自动驾驶和电气化都是巨大的烧钱坑;后面考验的是核心团队。毕竟汽车制造业的门槛不容易跨越,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
现在的滴滴,现金流并不充裕。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滴滴累计亏损490亿元,同比增长13.35%。直接的导火索是订单量的直线下降。
目前滴滴市值只有120亿美元,与去年上市后800亿美元的峰值市值相比,直接蒸发了680亿美元(相当于每月4330亿人民币)。
造车,抛开巨额R&D投资,光是获得造车资质,都需要数十亿美元。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当年威马斥资11.8亿收购黄海汽车,6.5亿收购力帆,17.4亿被爱知收购江铃控股集团,创下了新势力烧钱求生产资质的纪录。
想问一下,通过大规模裁员试图“回血”,真的有那么多钱投入新的造车项目吗?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有传言称,滴滴要收购一家有造车资质和能力的工厂,从而完全控制新车的研发和生产,目标已经锁定在位于江西赣州的郭志军。
不过,郭志伟君也对此事进行了辟谣,回应称正在与多家同行业企业接触,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再来看看“人”的因素。
滴滴副总裁杨军曾是滴滴和比亚迪定制网约车D1的负责人,也是滴滴造车的核心领导之一。他出生于联想,后来加入小菊汽车服务公司。
滴滴副总裁、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刘海江负责汽车供应链。最近几个月,他拜访了几家OEM厂商,曾任联想移动集团采购部总监。
Tam是滴滴针对乘用车市场的造车项目负责人之一,是滴滴的资深员工,也是滴滴打车的首任产品经理。
如果和海马这样的汽车厂商成功联手,滴滴出车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和内部架构是否会灵活调整,目前还不清楚。但从目前的高层布局来看,这家公司还是缺乏真正懂汽车制造的高管来统筹全局。
创造另一个“小鹏”?
众所周知,在获得自建工厂的生产资质之前,小鹏与海马汽车合作,后者生产了其首款量产车肖鹏G3。后来生产资质问题解决,小鹏自主生产了第二款量产车型P7。恍惚中,海马最终成了弃儿。
如今的小鹏,月交付量已经超过15000辆,但在造车初期,海马汽车的主机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海马汽车来说,失去合作伙伴小鹏,以及OEM订单的终止,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其工厂的产能闲置——产能消耗也意味着亏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彭博,滴滴目前正在与其他汽车制造商讨论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些讨论是保密的,目前处于讨论阶段,尚未就造车做出最终决定。
另一方面,由于与小鹏的合作结束,海马汽车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新的出路。那么,如果与小鹏的联姻成功,两家公司是否会在新的电动汽车项目上创造一个“小鹏”?毕竟海马之前有过在小鹏代工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复制到其他品牌的合作中。
说实话,很难。
除了上面分析的现金和人才劣势,滴滴现阶段进入自主造车领域并不算早,尤其是提前通过与海马的合作。
目前,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已经初具规模。跑道上挤满了人……而且内卷化严重,后来者未必能冲出一条血路。
当然,还有其他维度。
比如合伙人的实力。结婚,哪怕是代工伙伴,也需要技术优势。比如江淮经过大众奥迪标准升级,可以为蔚来提供产品和技术保障。
生产线陈旧、产能长期闲置的海马汽车能否为滴滴赋予智能化、科技化的代工硬实力?
而且滴滴作为整合业务的后来者,势必会开辟出一个不同于“韦小立”和华为小米的造车标签。
就像小鹏品牌已经占领智能标签(关键词)并拥有第一优势一样,滴滴如何拿下自己的关键词?
汽车制造业的门槛不容易跨越,造新车的后来者更难跨越。不过滴滴有自己多年的优势。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服务商,其掌握的出行数据和应用方法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而且滴滴现在拥有完整的出行生态,涉足智能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便于方便自己的车辆业务。
最后,也要相信滴滴自己的商业判断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大干一场,不畏强敌。我们必须对商业模式和战术打法进行全面的考虑。
用滴滴造车,扬长避短才是王道。2018年,流传华为下一阶段要造车的传闻。迫于压力,公司首次表态不造车,未来不会投资、参股、控股任何车企。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在华为造车的那一年,另一家巨头也信誓旦旦地强调类似的理念。
这家公司就是滴滴。
在2018年4月的财报发布会上,滴滴出行CEO程维曾斩钉截铁地表示,滴滴在整个行业的定位非常明确:“我们坚决不造车,也不谋求成为未来最大的汽车运营商。”
几年过去了,虽然华为一再强调不造车,但在实际行动中已经“勾搭”了不少合作伙伴“花式造车”,呼声越来越高。
与华为“遮遮掩掩”的态度不同,过去信誓旦旦不造车的滴滴彻底食言。
一个月前,滴滴的“达芬奇”计划泄露。
据知情人士透露,滴滴的造车计划内部代号为“达芬奇”,或将于今年6月公布。
这一计划将专注于提前打造两款车型,面向乘用车市场的纯电动汽车C1和面向网约车服务的D1之光,后者仍由比亚迪制造。
最近又有更多信息流出。
知情人士向彭博透露,滴滴正在与海马汽车接触,就联合制造电动汽车进行谈判。
这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表示,滴滴目前正在与其他汽车制造商讨论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些讨论目前处于讨论阶段,尚未就造车做出最终决定。
计划已久的新赛道
彭博的消息传出后,C维第一时间联系了滴滴,但到目前为止,该公司拒绝对与海马的接触发表评论。
海马对此没有过多评论。该公司对彭博和国内媒体表示,暂时没有与滴滴合作的计划。
在“C元”看来,无论滴滴未来是否会联手海马,可以肯定的是,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已经成为这个共享出行巨头面向未来的新重点。
转投新赛道是滴滴计划的产物。在滴滴去年IPO的招股书中,我们可以一窥其面向未来的战略趋势和业务架构。公司将目前的主要基本盘分为“四大核心战略板块”、“三大业务”和“双飞轮”
其中,四大核心战略板块分别是共享出行平台、汽车服务网络、电动汽车和自动驾驶,可见t……t电动车和自动驾驶已经明确列入未来的长期规划。
从滴滴在美国IPO的募资用途可以看出,约30%的募资将用于提升包括共享出行、电动汽车、自动驾驶在内的技术能力。可以看出,滴滴未来会在自动驾驶、电动汽车等新领域追加更多资金。
先恢复自动驾驶布局。
该公司的自动驾驶测试实际上是在2016年低调开始的,在随后的两年时间里,在中国和美国进行了自动驾驶相关的技术研发和道路测试。2019年是滴滴自动驾驶的转折点。自动驾驶部门正式拆分为独立公司,从招股书中可以看出——
其团队截至去年规模超过500人,拥有超过100辆自动驾驶汽车的车队;滴滴本身也参与了自动驾驶的A轮融资,5.25亿美元的注资使其成为国内自动驾驶公司的单笔最大融资;提交招股书时,滴滴共持有自动驾驶公司70%的股份,拥有绝对控股权。
在电动车领域,滴滴也在规划。
事实上,滴滴在电动车领域最早的路线策略,与华为和华为目前的路线策略类似。高管一方面四处奔走,探索各种合作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坚守场景运营者的主体角色,不自行造车,避免了与车企、供应商的潜在对立。
2020年底,滴滴和比亚迪联合推出了一款名为比亚迪D1的电动汽车,这是滴滴出行首款用于共享的定制电动汽车。但此后,该公司一直在北京和深圳招聘汽车R&D人员。
后来滴滴终于想通了:造车,自立山头就是终点。
于是就有了今年年初热议的“达芬奇”计划,相关战略预计6月公布。
而滴滴也将迎来真正的“造车之旅”。据传,纯电动汽车C1在乘用车市场,或其下一个汽车和新的汽车制造力量的产品。
缺钱造车,也缺人。
滴滴是网约车平台。在新的业务板块中,发展自己独特的自动驾驶优势。
在其招股书中还分析称,共享移动出行网络是将自动驾驶变为现实的关键。滴滴每天有几千万的共享汽车数据存储。与竞争对手相比,测试自动驾驶技术的成本其实更低。
那么,在电动车领域呢?滴滴的优势并不明显。
最基本的两个要素,“钱”和“人”,前者考验的是现金流是否充足,毕竟自动驾驶和电气化都是巨大的烧钱坑;后面考验的是核心团队。毕竟汽车制造业的门槛不容易跨越,专业的事情应该由专业的人来做。
现在的滴滴,现金流并不充裕。
从目前公布的数据来看,2021年前三季度滴滴累计亏损490亿元,同比增长13.35%。直接的导火索是订单量的直线下降。
目前滴滴市值只有120亿美元,与去年上市后800亿美元的峰值市值相比,直接蒸发了680亿美元(相当于每月4330亿人民币)。
造车,抛开巨额R&D投资,光是获得造车资质,都需要数十亿美元。我们可以做一个横向比较。当年威马斥资11.8亿收购黄海汽车,6.5亿收购力帆,17.4亿被爱知收购江铃控股集团,创下了新势力烧钱求生产资质的纪录。
想问一下,通过大规模裁员试图“回血”,真的有那么多钱投入新的造车项目吗?
值得一提的是,年初有传言称,滴滴要收购一家有造车资质和能力的工厂,从而完全控制新车的研发和生产,目标已经锁定在位于江西赣州的郭志军。
不过,郭志伟君也对此事进行了辟谣,回应称正在与多家同行业企业接触,寻求合适的战略投资者。
再来看看“人”的因素。
滴滴副总裁杨军曾是滴滴和比亚迪定制网约车D1的负责人,也是滴滴造车的核心领导之一。他出生于联想,后来加入小菊汽车服务公司。
滴滴副总裁、汽车创新中心总经理刘海江负责汽车供应链。最近几个月,他拜访了几家OEM厂商,曾任联想移动集团采购部总监。
Tam是滴滴针对乘用车市场的造车项目负责人之一,是滴滴的资深员工,也是滴滴打车的首任产品经理。
如果和海马这样的汽车厂商成功联手,滴滴出车项目的相关负责人和内部架构是否会灵活调整,目前还不清楚。但从目前的高层布局来看,这家公司还是缺乏真正懂汽车制造的高管来统筹全局。
创造另一个“小鹏”?
众所周知,在获得自建工厂的生产资质之前,小鹏与海马汽车合作,后者生产了其首款量产车肖鹏G3。后来生产资质问题解决,小鹏自主生产了第二款量产车型P7。恍惚中,海马最终成了弃儿。
如今的小鹏,月交付量已经超过15000辆,但在造车初期,海马汽车的主机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对于海马汽车来说,失去合作伙伴小鹏,以及OEM订单的终止,必然会进一步加剧其工厂的产能闲置——产能消耗也意味着亏损。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彭博,滴滴目前正在与其他汽车制造商讨论潜在的合作伙伴关系,但这些讨论是保密的,目前处于讨论阶段,尚未就造车做出最终决定。
另一方面,由于与小鹏的合作结束,海马汽车也在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新的出路。那么,如果与小鹏的联姻成功,两家公司是否会在新的电动汽车项目上创造一个“小鹏”?毕竟海马之前有过在小鹏代工的经验,这些经验也可以复制到其他品牌的合作中。
说实话,很难。
除了上面分析的现金和人才劣势,滴滴现阶段进入自主造车领域并不算早,尤其是提前通过与海马的合作。
目前,中国造车新势力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已经初具规模。跑道上挤满了人……而且内卷化严重,后来者未必能冲出一条血路。
当然,还有其他维度。
比如合伙人的实力。结婚,哪怕是代工伙伴,也需要技术优势。比如江淮经过大众奥迪标准升级,可以为蔚来提供产品和技术保障。
生产线陈旧、产能长期闲置的海马汽车能否为滴滴赋予智能化、科技化的代工硬实力?
而且滴滴作为整合业务的后来者,势必会开辟出一个不同于“韦小立”和华为小米的造车标签。
就像小鹏品牌已经占领智能标签(关键词)并拥有第一优势一样,滴滴如何拿下自己的关键词?
汽车制造业的门槛不容易跨越,造新车的后来者更难跨越。不过滴滴有自己多年的优势。作为国内最大的出行服务商,其掌握的出行数据和应用方法绝对是出类拔萃的。
而且滴滴现在拥有完整的出行生态,涉足智能汽车上下游产业链,便于方便自己的车辆业务。
最后,也要相信滴滴自己的商业判断能力。这个时候,我们可以大干一场,不畏强敌。我们必须对商业模式和战术打法进行全面的考虑。
用滴滴造车,扬长避短才是王道。
说到混动车,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日系车。这个认知可能会在几年内发生改变,中国车在这一细分市场也将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三菱汽车表示他们已经在位于俄罗斯卡卢加(Kaluga)的工厂内暂停了生产工作,何时恢复生产需要等待进一步通知,该公司此举让他们加入了其他汽车制造商在俄罗斯暂停运营的行列。
1900/1/1 0:00:00越南车企VinFast寻求美国政府贷款4月9日,越南企业集团Vingroup的董事长表示,该集团旗下汽车子公司VinFast将寻求美国政府的融资,
1900/1/1 0:00:00日前,星云股份发布公告,自2021年8月7日至2022年3月31日,与宁德时代及其控股子公司签订采购订单金额累计达到289亿元,占公司2020年度经审计主营业务收入的5047。
1900/1/1 0:00:00五菱宏光MINIEV可以说是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领导者,从2020年7月份上市至今,整个五菱宏光MINIEV系列销量突破了65万辆,并且连续19个月,成为中国新能源车市场的销量冠军,
1900/1/1 0:00:00“漂亮,奇瑞终于出了一款像样的车出来了。”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奇瑞汽车发布了全新轿车奇瑞M1E的定妆照。而关于车型的讨论,已经有众多网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其中夸赞居多。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