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化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遇到了哪些新的形势和机遇?有哪些缺点和风险?全球化的下一条路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汽车纵横》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
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共同促进出口。
汽车:中国汽车出口增长迅速。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汽车41.2万辆,同比增长75%,而去年全年出口汽车201.5万辆,同比增长101.1%。中国汽车出口出现了哪些新情况?
徐海东:中国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从短期和长期因素都可以看到。
短期因素方面,一是海外需求受疫情影响后正在恢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刺激经济和消费,生产和消费都在复苏,所以海外购车需求也在复苏。海外需求的增长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第二,去年由于芯片短缺和疫情,国外车企供不应求,而中国受影响较小,尤其是我们出口的产品是盈利的,这为中国汽车出口提供了机会。第三,2020年我们出口基数低,所以去年增长比较快。第四,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去年出口31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起到了拉动作用。
从长期因素来看,一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包括产品质量、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应用、整车外观设计、整体配置等。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产品差距缩小了,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所以自主品牌在海外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和日系、韩系甚至欧系车竞争。二是海外投资格局发生变化,中国汽车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比如泰国和印尼的SAIC,俄罗斯和泰国的长城,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的吉利,都是直接投资。这样,我们的海外发展相对稳定。第三,中国车企开始重视品牌。我们过去只是卖车,但现在我们仍在打造品牌。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带动出口。
目前出口不是单靠低价竞争取胜的。
汽车地平线:出口是企业全球化的一部分。目前,国内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系统化的全球化。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徐海东:我认为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汽车企业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包括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更国际化的供应链。
其次,企业高层更重视出口。出口是长期战略,需要大量投资,尤其是海外投资,有一个战略亏损期。过去,在评估高层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难以做出长期投资规划。后来,企业高层越来越重视海外市场,提升了海外公司的水平,制定了具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制定长期的海外发展战略,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走向海外。
最后,中国企业海外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从重视海外投资到建立完整的分销服务体系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来我们可能只会委托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做海外销售,现在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经销商体系,就相当于把我们的品牌和服务控制在手中。例如,五菱建立了自己的经销商体系……印度尼西亚的商店系统。我们应该把中国采用的4S商店模式带到国外。
汽车视界:一个品牌在海外发展,通常会受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或者说有一定的关联性。应该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
徐海东: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产品出口海外,但汽车行业发展缓慢。我们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3年世界第一,但是出口份额还是很小。汽车出口海外确实和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市场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汽车产品有自己的特点,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费品。我们国家强大了,就应该更好的输出软实力,包括价值观,让别人接受。
汽车:出口国比进口国好,出口品牌更容易。比如美国更发达,出口品牌到其他国家相对更容易。从产品出口到品牌走出去,有哪些关键问题?
徐海东:产品质量是关键。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终于完成了汽车。原来中国产品质优价廉,性价比高,产品可以外销。但这种形象不利于长远发展。现在我们的汽车产品已经可以和合资产品差不多了,可以达到平视或者世界先进水平。如果你再出去,人们自然会认出你。
汽车纵横:目前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的整体价格或品牌水平如何?
徐海东:如果把汽车分为A、B、C三级,那么现在我们在海外主要是开发A、b级车,其中以A级车为主,也有少量b级车,而C级车几乎没有,除了红旗等一些品牌。我们海外的A级车已经达到了韩国、日本甚至德国同类车的水平,所以A级车先出去了。b级车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未来也可以向海外发展。我们的新能源车基本达到了b级车的水平,国外同类产品不多,所以出口不是靠低价取胜,价格和日韩车差不多。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现在我们的出口不是单靠低价竞争取胜的,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至少要10年才能做到海外销售额的30%。
汽车纵横:现在我们出口发展势头比较好,也在国外投资建厂。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汽车企业有哪些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些机会你有什么建议?
徐海东:我们还有很大的海外发展空间。目前,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去年出口量才200多万辆,原来的份额更低,未来增长空间很大。
我们的制造能力和设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现在可以大胆走出去,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有了这个自信,我们才会参与竞争,这就是发展机会。
我们国内市场很大,可以分摊研发成本。R&D成本是分摊的,产品可以在家里验证。到了国外,我们的产品在竞争力和成本上都有优势,可以赚钱。如果我们的产品走出去,不降价,可以获得更好的利润。如果有价格战,也有降价的空间。这也是发展的机会。
转而竞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当然是我们的机会。在新的赛道上,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体能力不弱,甚至超过国外公司,国外有需求,所以这也是一个机会。
汽车地平线:连续两年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集团2021年全球销量为1049.55万辆,北美和中国是其最大的两个市场,其中北美销量为268.12万辆,中国销量为194.4万辆,日本销量为147.61万辆。日本仅占其全球销售额的14.06%……如何看待国内外销量占比?真正的全球化需要多少?
徐海东:未来中国企业可能无法像德国、日本、韩国企业一样,把汽车生产总量的60%、70%销往海外。例如,德国80%的产品销往国外。因为中国国内市场很大,海外年销量占30%左右比较合理,可以支撑3000万辆左右的年产能,其中海外销量约1000万辆。
汽车地平线:海外市场约占销量的30%。能叫全球化吗?
徐海东:我们不能像德日韩那样,因为德日韩国内市场比较小。德国80%的产量销往国外,日本约占70%,韩国约占60%。它们在国外生产和销售。我们更像是美国市场的情况,我们在国外的销量占30%左右,或者说30%的产量销往国外。
汽车纵横:如果把国外销量占比30%左右作为全球化成功的标志之一,中国汽车品牌要多久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徐海东:我认为至少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基于中国企业能够理解如何输出管理模式和文化软实力。如果企业不明白这一点,恐怕很难很好的拓展品牌。
中国车企全球化有六大短板待补。
汽车纵横:中国汽车企业一直在努力全球化,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波折。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的主要短板在哪里?如何弥补不足?还有哪些重大风险需要规避?
徐海东:我们去年只出口了200万辆汽车。当出口达到500万、600万甚至1000万辆的时候,可能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完善全球运营体系,规避相应的风险。
第一,海外发展需要制度支持。在这一点上,日韩企业做得比较好。我们的海外发展还缺乏整体的系统支持,包括信息收集、政府关系、金融保险、物流、备件等系统支持。
第二,汽车产品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只有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支撑品牌发展。如果口碑不好,消费者很难认同你的品牌。目前我们在海外还缺乏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品牌建设需要很长时间。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高,打造需要时间。
第四,中国的产品或品牌在海外仍然缺乏标志性特征。比如日系车耐用油耗低,德系车注重品质,美系车创新。中国汽车或品牌的特点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第五,品牌背后是文化,是文化内涵的输出。比如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德国严谨,日本精密,美国创新。中国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第六,管理模式输出。实际上,管理模式包括文化输出和价值观输出。我们在海外发展,需要输出管理模式和价值观,才能讲好故事。这是中国汽车企业必须做好的功课,也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风险。
汽车地平线:日系车、德系车、美系车可以给国外消费者一个整体的印象评价。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中国汽车能给外国消费者留下什么样的象征性印象?
徐海东:中国汽车企业还没想通。但是十几年前我就想把中国文化放进去,比如仁者无敌,勇者无畏,按仁者,智者,勇者分类。仁者高端大气,生活平衡平和,可以考虑做高端汽车产品;智者聪明,用智慧做事,可以认为是智能汽车产品;勇敢的人激情四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可以认为是创新的汽车产品。比如比亚迪以朝代命名,展现了中国的画风,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如何与汉唐宋元文化相结合,还没有看到。塑造国外品牌形象需要融入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输出要让别人接受和信服。
汽车: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对我们的出口有什么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在未来面临类似情况时应该怎么做?
徐海东:中乌冲突对俄罗斯汽车企业的全球化有一定影响,但对每个企业影响的侧重点不同。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应该进一步开放,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国门。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中国企业也要注意,中国市场不能丢,同时在海外发展时,要融入当地,成为当地的“公民”,把我们的品牌和软实力拿出来,结合起来。
我们应该逐步系统地输出管理模式。
汽车地平线:一些主流跨国汽车公司在全球化实践中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为了尽可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中国汽车企业最需要学习什么?
徐海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产品质量好,就应该卖高价,然后提供好的服务,也就是高质量、高价格、高服务。这是日韩德系车企全球化的有益经验。比如德国大众桑塔纳刚在中国国产化的时候卖20到30万,日本丰田在关税100%甚至200%的时候卖40到50万。相信自己的产品,即使人家加了高关税,也要加关税,高价卖,而不是低价卖。这是打造品牌的基本原则。
讲好品牌故事,包括制造、服务、使用中的典型案例和故事。如果产品卖的很低,就没有钱,也没有能力讲好故事,人们也不会相信你。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有保证,我们有这个条件。
要逐步输出管理模式,包括质量控制、研发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前主要是学习国外车企的这些车型。现在我们要学以致用,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R&D、生产和企业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输出。同时还有管理文化和价值观输出。
做好当地社会关系,履行社会责任,参加当地相关活动,成为当地公民。当地发生重要事情,该捐钱的时候捐钱,该搞活动的时候搞活动。中国汽车企业正在积极推动全球化发展。在全球化探索的过程中,我们不仅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也吸取了一些教训。在全球化的新阶段,中国汽车企业遇到了哪些新的形势和机遇?有哪些缺点和风险?全球化的下一条路是什么?针对这些问题,《汽车纵横》采访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徐海东。
短期因素和长期因素共同促进出口。
汽车:中国汽车出口增长迅速。今年前两个月出口汽车41.2万辆,同比增长75%,而去年全年出口汽车201.5万辆,同比增长101.1%。中国汽车出口出现了哪些新情况?
徐海东:中国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从短期和长期因素都可以看到。
短期因素方面,一是海外需求受疫情影响后正在恢复。世界各国政府都在刺激经济和消费,生产和消费都在复苏,所以海外购车需求也在复苏。ov的成长……海洋需求给我们带来了机遇。第二,去年由于芯片短缺和疫情,国外车企供不应求,而中国受影响较小,尤其是我们出口的产品是盈利的,这为中国汽车出口提供了机会。第三,2020年我们出口基数低,所以去年增长比较快。第四,新能源汽车出口爆发式增长,去年出口31万辆。新能源汽车出口起到了拉动作用。
从长期因素来看,一是中国自主品牌的产品竞争力有了很大提升,包括产品质量、智能网联等新技术的应用、整车外观设计、整体配置等。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的产品差距缩小了,在某些方面甚至超过了,所以自主品牌在海外有很强的竞争力,可以和日系、韩系甚至欧系车竞争。二是海外投资格局发生变化,中国汽车企业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比如泰国和印尼的SAIC,俄罗斯和泰国的长城,白俄罗斯和马来西亚的吉利,都是直接投资。这样,我们的海外发展相对稳定。第三,中国车企开始重视品牌。我们过去只是卖车,但现在我们仍在打造品牌。品牌建设也有利于带动出口。
目前出口不是单靠低价竞争取胜的。
汽车地平线:出口是企业全球化的一部分。目前,国内一些汽车企业已经开始尝试系统化的全球化。近年来,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发展出现了哪些新变化?
徐海东:我认为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中国汽车企业的整体水平有所提高,包括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和更国际化的供应链。
其次,企业高层更重视出口。出口是长期战略,需要大量投资,尤其是海外投资,有一个战略亏损期。过去,在评估高层管理人员的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导致他们难以做出长期投资规划。后来,企业高层越来越重视海外市场,提升了海外公司的水平,制定了具有挑战性的发展目标,并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制定长期的海外发展战略,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走向海外。
最后,中国企业海外服务能力整体提升。对于自主品牌来说,从重视海外投资到建立完整的分销服务体系是一个很大的变化。原来我们可能只会委托当地的一家经销商做海外销售,现在在海外建立自己的经销商体系,就相当于把我们的品牌和服务控制在手中。例如,五菱在印尼建立了自己的经销商体系和4S店体系。我们应该把中国采用的4S商店模式带到国外。
汽车视界:一个品牌在海外发展,通常会受到国家综合实力的影响,或者说有一定的关联性。应该如何看待两者的关系?
徐海东: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中心,产品出口海外,但汽车行业发展缓慢。我们的汽车产销量已经连续13年世界第一,但是出口份额还是很小。汽车出口海外确实和我们的综合国力和市场能力有一定的关系。但是汽车产品有自己的特点,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消费品。我们国家强大了,就应该更好的输出软实力,包括价值观,让别人接受。
汽车:出口国比进口国好,出口品牌更容易。比如美国更发达,出口品牌到其他国家相对更容易。从产品出口到品牌走出去,有哪些关键问题?
徐海东:产品质量是关键。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我们终于完成了汽车。原来中国产品质优价廉,性价比高,产品可以外销。但是这个图像是不导电的……e到长远发展。现在我们的汽车产品已经可以和合资产品差不多了,可以达到平视或者世界先进水平。如果你再出去,人们自然会认出你。
汽车纵横:目前中国汽车产品在海外的整体价格或品牌水平如何?
徐海东:如果把汽车分为A、B、C三级,那么现在我们在海外主要是开发A、b级车,其中以A级车为主,也有少量b级车,而C级车几乎没有,除了红旗等一些品牌。我们海外的A级车已经达到了韩国、日本甚至德国同类车的水平,所以A级车先出去了。b级车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未来也可以向海外发展。我们的新能源车基本达到了b级车的水平,国外同类产品不多,所以出口不是靠低价取胜,价格和日韩车差不多。在同类产品的竞争中,现在我们的出口不是单靠低价竞争取胜的,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至少要10年才能做到海外销售额的30%。
汽车纵横:现在我们出口发展势头比较好,也在国外投资建厂。在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汽车企业有哪些新的发展机遇?抓住这些机会你有什么建议?
徐海东:我们还有很大的海外发展空间。目前,中国品牌在海外市场的市场份额仍然较低。去年出口量才200多万辆,原来的份额更低,未来增长空间很大。
我们的制造能力和设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现在可以大胆走出去,与国外同类产品竞争。有了这个自信,我们才会参与竞争,这就是发展机会。
我们国内市场很大,可以分摊研发成本。R&D成本是分摊的,产品可以在家里验证。到了国外,我们的产品在竞争力和成本上都有优势,可以赚钱。如果我们的产品走出去,不降价,可以获得更好的利润。如果有价格战,也有降价的空间。这也是发展的机会。
转而竞争,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当然是我们的机会。在新的赛道上,我们的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整体能力不弱,甚至超过国外公司,国外有需求,所以这也是一个机会。
汽车地平线:连续两年全球销量第一的丰田集团2021年全球销量为1049.55万辆,北美和中国是其最大的两个市场,其中北美销量为268.12万辆,中国销量为194.4万辆,日本销量为147.61万辆。日本仅占其全球销量的14.06%。如何看待国内外销量占比?真正的全球化需要多少?
徐海东:未来中国企业可能无法像德国、日本、韩国企业一样,把汽车生产总量的60%、70%销往海外。例如,德国80%的产品销往国外。因为中国国内市场很大,海外年销量占30%左右比较合理,可以支撑3000万辆左右的年产能,其中海外销量约1000万辆。
汽车地平线:海外市场约占销量的30%。能叫全球化吗?
徐海东:我们不能像德日韩那样,因为德日韩国内市场比较小。德国80%的产量销往国外,日本约占70%,韩国约占60%。它们在国外生产和销售。我们更像是美国市场的情况,我们在国外的销量占30%左右,或者说30%的产量销往国外。
汽车纵横:如果把国外销量占比30%左右作为全球化成功的标志之一,中国汽车品牌要多久才能达到这个标准?
徐海东:我认为至少需要10年,甚至更长时间,这是基于中国企业能够理解如何输出文化的管理模式和软实力……关于。如果企业不明白这一点,恐怕很难很好的拓展品牌。
中国车企全球化有六大短板待补。
汽车纵横:中国汽车企业一直在努力全球化,但在全球化的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波折。目前中国汽车企业全球化的主要短板在哪里?如何弥补不足?还有哪些重大风险需要规避?
徐海东:我们去年只出口了200万辆汽车。当出口达到500万、600万甚至1000万辆的时候,可能才是真正的全球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逐步完善全球运营体系,规避相应的风险。
第一,海外发展需要制度支持。在这一点上,日韩企业做得比较好。我们的海外发展还缺乏整体的系统支持,包括信息收集、政府关系、金融保险、物流、备件等系统支持。
第二,汽车产品是全生命周期管理。只有汽车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才能支撑品牌发展。如果口碑不好,消费者很难认同你的品牌。目前我们在海外还缺乏产品的生命周期管理,需要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第三,品牌建设需要很长时间。目前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上知名度不高,打造需要时间。
第四,中国的产品或品牌在海外仍然缺乏标志性特征。比如日系车耐用油耗低,德系车注重品质,美系车创新。中国汽车或品牌的特点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第五,品牌背后是文化,是文化内涵的输出。比如给消费者的印象是德国严谨,日本精密,美国创新。中国是什么?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第六,管理模式输出。实际上,管理模式包括文化输出和价值观输出。我们在海外发展,需要输出管理模式和价值观,才能讲好故事。这是中国汽车企业必须做好的功课,也是企业发展中的重要风险。
汽车地平线:日系车、德系车、美系车可以给国外消费者一个整体的印象评价。借助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征,中国汽车能给外国消费者留下什么样的象征性印象?
徐海东:中国汽车企业还没想通。但是十几年前我就想把中国文化放进去,比如仁者无敌,勇者无畏,按仁者,智者,勇者分类。仁者高端大气,生活平衡平和,可以考虑做高端汽车产品;智者聪明,用智慧做事,可以认为是智能汽车产品;勇敢的人激情四射,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可以认为是创新的汽车产品。比如比亚迪以朝代命名,展现了中国的画风,这是一个很好的尝试,但是如何与汉唐宋元文化相结合,还没有看到。塑造国外品牌形象需要融入民族文化。软实力的输出要让别人接受和信服。
汽车: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冲突对我们的出口有什么影响?中国汽车企业在未来面临类似情况时应该怎么做?
徐海东:中乌冲突对俄罗斯汽车企业的全球化有一定影响,但对每个企业影响的侧重点不同。作为全球化的推动者,中国应该进一步开放,中国企业应该走出国门。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可控。中国企业也要注意,中国市场不能丢,同时在海外发展时,要融入当地,成为当地的“公民”,把我们的品牌和软实力拿出来,结合起来。
我们应该逐步系统地输出管理模式。
汽车地平线:一些主流跨国汽车公司在全球化实践中有很多好的做法,可以借鉴。为了尽可能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中国汽车企业最需要学习什么?
徐海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产品质量好,就应该卖高价,然后提供好的服务,也就是高质量、高价格、高服务。这是日韩德系车企全球化的有益经验。比如德国大众桑塔纳刚在中国国产化的时候卖20到30万,日本丰田在关税100%甚至200%的时候卖40到50万。相信自己的产品,即使人家加了高关税,也要加关税,高价卖,而不是低价卖。这是打造品牌的基本原则。
讲好品牌故事,包括制造、服务、使用中的典型案例和故事。如果产品卖的很低,就没有钱,也没有能力讲好故事,人们也不会相信你。现在我们的产品质量有保证,我们有这个条件。
要逐步输出管理模式,包括质量控制、研发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以前主要是学习国外车企的这些车型。现在我们要学以致用,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R&D、生产和企业管理模式,并将这种模式输出。同时还有管理文化和价值观输出。
做好当地社会关系,履行社会责任,参加当地相关活动,成为当地公民。当地发生重要事情,该捐钱的时候捐钱,该搞活动的时候搞活动。做好这个社会关系,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
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在海外投资建厂。投资工厂需要更多的出口管理模式。
综合起来,这些都是文化输出。要代表中国,就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不应该搞,而应该公平、公正、大方。无敌仁者应该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这是我们软实力的体现。要有一套东西让人接受认可,口碑传播。
这些方面都是我们要学习的,绕不过去的。
汽车纵横:最近传闻本田的讴歌将退出中国市场。如果成真,对讴歌的全球化将是一大挫折。从国外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失败的情况来看,你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忠告?
徐海东:我的建议是,中国企业应该更多地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尊重和信任当地管理者,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只有这样,他们输出的管理模式才能与当地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管理模式才能落到实处。外国公司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没有听取和尊重当地人的意见,这反映了他们严重的错误……习惯化。他们不能完全认为自己的产品和模式是好的,可以自己动手。
汽车地平线: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之路还很长。企业在壮大自身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积极探索一套适应全球化需求的管理运作模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地平线》杂志2022年4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做好这个社会关系,有利于树立品牌形象。
当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就应该在海外投资建厂。投资工厂需要更多的出口管理模式。
综合起来,这些都是文化输出。要代表中国,就要有中国的特色。我们不应该搞,而应该公平、公正、大方。无敌仁者应该体现在我们的工作中,这是我们软实力的体现。要有一套东西让人接受认可,口碑传播。
这些方面都是我们要学习的,绕不过去的。
汽车纵横:最近传闻本田的讴歌将退出中国市场。如果成真,对讴歌的全球化将是一大挫折。从国外品牌在全球化过程中失败的情况来看,你对中国企业有什么忠告?
徐海东:我的建议是,中国企业应该更多地了解当地市场和消费者,尊重和信任当地管理者,广泛听取他们的意见。只有这样,他们输出的管理模式才能与当地的文化和习俗相结合,管理模式才能落到实处。外企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没有听取和尊重当地人的意见,这反映了他们严重的水土不服。他们不能完全认为自己的产品和模式是好的,可以自己动手。
汽车地平线:中国汽车企业的全球化之路还很长。企业在壮大自身的过程中,迫切需要积极探索一套适应全球化需求的管理运作模式,并在全球范围内实施。
注:本文首发于《汽车地平线》杂志2022年4月刊“封面故事”栏目,敬请关注。
近日,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个人社交账号发文称,根据反馈,特斯拉将把移动充电线价格下调至200美元。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法庭文件显示,一名联邦法官裁定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Musk)在2018年发布的关于该公司已经获得私有化所需资金的推文为虚假信息。
1900/1/1 0:00:004月15日,自游家汽车今日对外释放首款产品自游家NV续航、动力、安全等核心信息。
1900/1/1 0:00:00疫情期间,许多朋友已经在家里呆了一个多月,足不出小区。很多人担心,电动车这么久不开了,会不会坏掉,需要进行一些什么维护吗?虽然电动车不像燃油车那样麻烦,维护相对简单。
1900/1/1 0:00:001打破保时捷Taycan电漂记录40万价位的智己L7正式上市智己汽车在3月29日公布智己L7Pro及售价4088万元之后,今晚又公布了智己L7Dynamic配置和售价36
1900/1/1 0:00:00传国轩高科最早或于今年下半年在瑞士上市知情人士透露,电池制造商国轩高科正考虑通过在瑞士出售全球存托凭证筹集约100亿元(合16亿美元)的资金,该公司最早可能在今年下半年上市。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