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新能源汽车可谓是好东西。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发布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从5月份汽车产业链的回暖,到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的延续,新能源汽车下乡,再到昨天的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最大的政策“收割者”。
有了政策支持,股价才会有信心。CS新能源车指数反弹非常厉害,走出了一波深V型。
个股迎来狂欢,比亚迪,造车新势力,部分传统车企。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轮番上演暴涨行情。
但是上涨过快,回调的风险也在累积,尤其是在外部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很多声音都在质疑股市脖子不够。其实从市场走势来看,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港A整个成长板块似乎都缺乏继续上攻的动力。股价也在高位磨了一段时间。如果长期不能上攻,往往会掉头向下,但往往在大家都认为会回调的时候,市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似乎在用实际行动打击那些空头。
现在真的很难认同。看来回调和继续上攻的概率是五五开。你很难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这个时候往往是每个人都比较难熬的时候,既不进也不出。
那么,未来市场会往什么方向演绎呢?
01崛起的最强逻辑:政策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最近独立的香港a股市场。
其实原因只有两个。第一是疫情的疏通,第二是政策。后者对股市的提振作用更大,最明显的是汽车股。
事实上,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汽车销量会迅速下滑,数据会很可怕,这是4月份了解到的。当时很多人解读为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但我更倾向于整体消费力的下降,因为疫情最终会解封,供应链迟早会恢复,而消费力的下降暂时不会恢复。
在市场还在犹豫的时候,政策支持改变了一切,因为直接支持了汽车终端消费,车厂销量落地,业绩落地,股价也落地。过去一个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基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每次政策利好,都涨了一大波。
如果还是以这种上涨逻辑为中心,未来能否上涨的问题就变成了利好政策能否延续的问题。
我们一直强调今年最大的经济任务是稳增长,5.5%的GDP增速是个死任务。从GDP的构成来看,不能对出口期望过高,因为疫情带来的红利已经消退。当然,最近有消息称,拜登正在考虑取消对中国商品的部分关税。如果真的管用,那么出口可以“喝一壶”,但这件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投资和消费才是你真正可以掌控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你发力的地方。
从近期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政策来看,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新能源基建,光伏、风电等基建投资是重头戏。第二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也就是上面说的那些。
在此轮新能源政策刺激中,电池板块可能成为最受益的部分:一是由于动力电池成本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最高,汽车销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电池装机量的增加;其次,锂电池也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我国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今天电池ETF(159755)涨了近4%,也证明了“买新能源车不如买电池”的逻辑。
如果后期继续出台政策,大概率还是会沿着这两条主线,而如果继续有政策利好,这两条线涉及的产业链股票和相关ETF的上涨趋势还会继续。
至于它是否会出现,这取决于Q2的经济数据。5月份的时候,下令Q2经济必须增长,就业必须完成,所以6月份的经济数据极其重要。现在6月还没结束,结果如何等相关部门公布后才知道。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5月份的数据做一个参考。5月多项核心经济指标较4月回升,6月以来复苏态势良好。预计6月份经济数据将继续向好。概率更大。
当然,这也是市场观点分化的原因。如果经济改善符合政策预期,那么政策刺激可能会减弱。没有政策的利好刺激,投机的逻辑会发生变化。
就算以后有政策利好,前面那么多,空间肯定会变小。所以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炒作逻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公司基本面和业绩上来。
02后续炒作逻辑:基本面、业绩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新能源汽车的信心还是非常充足的。
中国是销售渗透率比较高的国家,不到30%。换句话说,如果渗透率再翻倍,还有增长空间。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碳中和是大势所趋,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明确的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表,至少在增长空间上是这样的,所以不用担心。虽然现在已经被炒热了,但是从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电动车还处于早期,远未成熟。
但是,一个好的行业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司都能收获同样的涨幅。在这个时间点上,分化是必然的。
除了政策直接支持汽车终端消费,对业绩的预期也是一大因素。不管现在新能源车企是赚钱还是赔钱,未来汽车销量都是单边上涨,价格相对稳定。换句话说,营收还会继续上升,随着上游价格的高位回落,自身产能的扩张,成本端的缓解,盈利继续好转只是时间问题。
部分产业链环节价格过去一年涨幅过高,目前基本处于峰值水平,未来下行的概率远高于上行,所以资金不愿意追高,反弹以来一直在多空拉锯。
而且从长远来看,整车离消费者最近,议价能力比较强。去年汽车厂深受上游产业链制约,但也是特殊时期造成的特殊现象。零配件环节不可能长期制约汽车厂,零配件供应也不可能长期供不应求。产能一上来,供给就释放了,价格自然就降了。
现在,整个产业链正逐渐恢复正常。
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人头聚集的行业,也就是说,无论之前有多少企业逐鹿中原,最终能杀出重围成功的也就那么几家。其实这种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头部企业的雏形也已经清晰可见。
比如全球最火的特斯拉,国内的比亚迪和韦小立,传统汽车的长城和吉利,国企的广汽等等。排名越低,跑出的概率越低。这一幕从汽车行业过去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也是业内的共识。
所以,如果不想做太多研究,基本面素质高的头部企业还是最值得t……去拿。
新能源汽车还能火多久?
回到开篇问题,新能源汽车股上涨空间有多大?
这里有两个方面。如果从销量和业绩增长来看,毫无疑问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连排名第一的特斯拉,去年也卖了93万辆。它给自己定下了2030年销量过千万的目标,增长空间不言而喻。
但如果具体到股价的上升空间,最近确实是过热了。套用我们自己的投资模型来计算,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估值基本反映了政策利好和中期业绩,甚至年度业绩都已经透支了。此外,还必须防范外部风险。现在市场上有一种被很多人接受的观点,就是外部经济,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风险非常高,高通胀需要通过强力加息来缓解。然而,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很难在短时间内逆转,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硬着陆。某种程度上,硬着陆可以等同于经济危机。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很难不受影响。新能源汽车作为高估值板块,更容易受到冲击。
所以保守来说,如果接下来的中报和下半年的销量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位置基本可以定下来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资本,我们可以继续进步。目前资金基本都是一头扎进新能源板块。即使估值过高,他们依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要是其他板块真的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就连我们一直寄予厚望的消费板块也不如预期。相对于新能源,这些传统消费领域缺乏实际的政策刺激,宏观经济仍有压力。虽然疫情畅通,但估计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所以,是否炒新能源板块,主要看你的投机成本和风险承受能力。
对于布局低、风险承担能力强的投资者来说,现在是享受泡沫的好时机;然而,其他人可能不是一个好时机。最近的新能源汽车可谓是好东西。
昨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次发布支持新能源汽车消费的利好政策。从5月份汽车产业链的回暖,到新能源汽车购买补贴的延续,新能源汽车下乡,再到昨天的政策扶持,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最大的政策“收割者”。
有了政策支持,股价才会有信心。CS新能源车指数反弹非常厉害,走出了一波深V型。
个股迎来狂欢,比亚迪,造车新势力,部分传统车企。整个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正在轮番上演暴涨行情。
但是上涨过快,回调的风险也在累积,尤其是在外部条件不佳的情况下,很多声音都在质疑股市脖子不够。其实从市场走势来看,不仅是新能源汽车,港A整个成长板块似乎都缺乏继续上攻的动力。股价也在高位磨了一段时间。如果长期不能上攻,往往会掉头向下,但往往在大家都认为会回调的时候,市场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似乎在用实际行动打击那些空头。
现在真的很难认同。看来回调和继续上攻的概率是五五开。你很难预测明天会发生什么。这个时候往往是每个人都比较难熬的时候,既不进也不出。
那么,未来市场会往什么方向演绎呢?
01崛起的最强逻辑:政策
我们不妨简单回顾一下最近独立的香港a股市场。
其实原因只有两个。第一是疫情的疏通,第二是政策。后者对股市的提振作用更大,最明显的是汽车股。
事实上,如果没有政策支持,汽车销量会迅速下滑,数据会很可怕,这是4月份了解到的。当时很多人解读为疫情导致供应链中断,但我更倾向于整体消费力的下降,因为疫情最终会解封,供应链迟早会恢复,而消费力的下降暂时不会恢复。
在市场还在犹豫的时候,政策支持改变了一切,因为直接支持了汽车终端消费,车厂销量落地,业绩落地,股价也落地。过去一个月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基本都是跟着政策走的。每次政策利好,都涨了一大波。
如果还是以这种上涨逻辑为中心,未来能否上涨的问题就变成了利好政策能否延续的问题。
我们一直强调今年最大的经济任务是稳增长,5.5%的GDP增速是个死任务。从GDP的构成来看,不能对出口期望过高,因为疫情带来的红利已经消退。当然,最近有消息称,拜登正在考虑取消对中国商品的部分关税。如果真的管用,那么出口可以“喝一壶”,但这件事还有很多不确定性,所以投资和消费才是你真正可以掌控的地方,也是最值得你发力的地方。
从近期一系列稳定经济的政策来看,有两条主线。一个是新能源基建,光伏、风电等基建投资是重头戏。第二是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也就是上面说的那些。
在此轮新能源政策刺激中,电池板块可能成为最受益的部分:一是由于动力电池成本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最高,汽车销量的增加必然带来电池装机量的增加;其次,锂电池也广泛应用于储能领域,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此外,我国新能源电池龙头企业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占据50%以上的市场份额。
今天电池ETF(159755)涨了近4%,也证明了“买新能源车不如买电池”的逻辑。
如果后期继续出台政策,大概率还是会沿着这两条主线,而如果继续有政策利好,这两条线涉及的产业链股票和相关ETF的上涨趋势还会继续。
至于它是否会出现,这取决于Q2的经济数据。5月份的时候,下令Q2经济必须增长,就业必须完成,所以6月份的经济数据极其重要。现在6月还没结束,结果如何等相关部门公布后才知道。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从5月份的数据做一个参考。5月多项核心经济指标较4月回升,6月以来复苏态势良好。预计6月份经济数据将继续向好。概率更大。
当然,这也是市场观点分化的原因。如果经济改善符合政策预期,那么政策刺激可能会减弱。没有政策的利好刺激,投机的逻辑会发生变化。
就算以后有政策利好,前面那么多,空间肯定会变小。所以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汽车的炒作逻辑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公司基本面和业绩上来。
02后续炒作逻辑:基本面、业绩
从行业基本面来看,新能源汽车的信心还是非常充足的。
中国是销售渗透率比较高的国家,不到30%。换句话说,如果渗透率再翻倍,还有增长空间。同时,在全球范围内,碳中和是大势所趋,很多西方发达国家也有明确的禁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表,至少在增长空间上是这样的,所以不用担心。虽然现在已经被炒热了,但是从行业的发展阶段来看,电动车还处于早期,远未成熟。
但是,一个好的行业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公司都能收获同样的涨幅。在这个时间点上,分化是必然的。
除了政策直接支持汽车终端消费,对业绩的预期也是一大因素。不管现在新能源车企是赚钱还是赔钱,未来汽车销量都是单边上涨,价格相对稳定。换句话说,营收还会继续上升,随着上游价格的高位回落,自身产能的扩张,成本端的缓解,盈利继续好转只是时间问题。
部分产业链环节价格过去一年涨幅过高,目前基本处于峰值水平,未来下行的概率远高于上行,所以资金不愿意追高,反弹以来一直在多空拉锯。
而且从长远来看,整车离消费者最近,议价能力比较强。去年汽车厂深受上游产业链制约,但也是特殊时期造成的特殊现象。零配件环节不可能长期制约汽车厂,零配件供应也不可能长期供不应求。产能一上来,供给就释放了,价格自然就降了。
现在,整个产业链正逐渐恢复正常。
汽车行业本身就是一个人头聚集的行业,也就是说,无论之前有多少企业逐鹿中原,最终能杀出重围成功的也就那么几家。其实这种趋势已经相当明显,头部企业的雏形也已经清晰可见。
比如全球最火的特斯拉,国内的比亚迪和韦小立,传统汽车的长城和吉利,国企的广汽等等。排名越低,跑出的概率越低。这一幕从汽车行业过去的历史中得到了验证,也是业内的共识。
所以,如果不想做太多研究,基本面素质高的头部企业还是最值得t……去拿。
新能源汽车还能火多久?
回到开篇问题,新能源汽车股上涨空间有多大?
这里有两个方面。如果从销量和业绩增长来看,毫无疑问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就连排名第一的特斯拉,去年也卖了93万辆。它给自己定下了2030年销量过千万的目标,增长空间不言而喻。
但如果具体到股价的上升空间,最近确实是过热了。套用我们自己的投资模型来计算,现在新能源汽车的估值基本反映了政策利好和中期业绩,甚至年度业绩都已经透支了。此外,还必须防范外部风险。现在市场上有一种被很多人接受的观点,就是外部经济,尤其是西方国家的经济风险非常高,高通胀需要通过强力加息来缓解。然而,俄乌战争导致的能源价格和食品价格的上涨很难在短时间内逆转,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经济硬着陆。某种程度上,硬着陆可以等同于经济危机。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很难不受影响。新能源汽车作为高估值板块,更容易受到冲击。
所以保守来说,如果接下来的中报和下半年的销量不出意外的话,这个位置基本可以定下来了。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资本,我们可以继续进步。目前资金基本都是一头扎进新能源板块。即使估值过高,他们依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主要是其他板块真的没有太大的吸引力。就连我们一直寄予厚望的消费板块也不如预期。相对于新能源,这些传统消费领域缺乏实际的政策刺激,宏观经济仍有压力。虽然疫情畅通,但估计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所以,是否炒新能源板块,主要看你的投机成本和风险承受能力。
对于布局低、风险承担能力强的投资者来说,现在是享受泡沫的好时机;然而,其他人可能不是一个好时机。
盖世汽车讯6月23日,极星(Polestar)和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GoresGuggenheim宣布完成企业合并,合并后的公司将保留极星的名称,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韩国LG电子(LGElectronics)和移动出行运营商KakaoMobility近日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双方将共同为未来移动出行创建出一个新的生态系统,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当地时间6月22日,
1900/1/1 0:00:006月22日,
1900/1/1 0:00:006月24日A股收盘,宁德时代重新回到了5635元股,当天上涨494,总市值1313万亿。而从5月初最低353元股算起,宁王已经上涨接近50。
1900/1/1 0:00:00作者田大鹏编辑王鑫来源汽车预言家6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加大汽车消费支持政策,共涉及二手车市场、新能源汽车消费以及平行进口三大领域。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