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IC的“科创小巨人”终于迈出了登陆科技创新板的第一步。
6月28日,SAIC旗下上海杰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氢科技”)在上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申请在科创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SAIC的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仍将保持对杰氢科技的控制权。
公开资料显示,杰氢科技成立于2018年6月27日,是SAIC旗下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的公司。公司致力于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和工程服务,已完成多种燃料电池电堆和燃料电池系统的产品开发,功率从6 kW到260 kW,已应用于乘用车、轻型客车、城市客车、道路客车、轻、中、重型卡车、机车、叉车和拖车。
刚刚成立四年,叠加氢赛道还处于发展初期。即使有SAIC做后盾,杰氢科技这次登陆科创板也显得有点“压力山大”。
如何盈利?
从去年开始,市场上就有捷氢科技有意分拆上市的消息,SAIC也多次公开声称将“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
今年5月,SAIC正式通过了杰氢的分拆上市议案,使杰氢成为第一家开始分拆上市的国有汽车集团子公司。科技创新板作为专门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的板块,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和R&D能力有很高的门槛。Jethydrogen作为氢能电路的先驱,在这方面符合科技创新局的“人性化设计”。
招股书显示,何洁科技近三年的R&D费用分别为2938.95万元、9476.35万元和1.12亿元,累计R&D费用为2.37亿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25.01%。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R&D人员121人,占员工总数的54.26%。
高R&D投资,成立四年,专注氢能和科技创新板,似乎很难把这几个字加起来不亏。
杰氢科技目前确实没有实现盈利,一直靠外部“输血”生存。2019年、2020年、2021年,何洁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12亿元、2.47亿元、5.8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亏损3487.81万元、9426.48万元、5875.03万元。
2021年,Jethydrogen的亏损似乎有所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其2021年的R&D费用仅比2020年增加了1772.73万元。R&D投资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下降到19.16%。
从我国乃至世界氢能发展现状来看,既然已经选择了氢能主轨,亏损是意料之中的,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扭转。
据同花顺统计,截至6月,科创板282家上市公司中,16家为不盈利企业。如果JetHydrogen上市成功,这个数字可能会变成“17”。
以科创板的氢能“前身”易华通为例。易华通于2020年8月10日登陆科技创新板,上市两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宜华通营业总收入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9.54%,但净利润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1.34%。
易华通的主要营业收入为三大项:燃料电池系统、零配件、技术开发和服务。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占营业收入的82.31%,是主要收入来源。
在杰氢科技的招股说明书中,其主要营业收入为燃料电池系统、系统组件、燃料电池堆、备件和技术服务。目前最大的营业收入来源也是燃料电池系统。这也意味着Jethydrogen上市后,很可能会重走老路……f易华通。
不过Jethydrogen还有一个“杀手锏”——燃料电池堆。
燃料电池堆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氢氧发生电化学反应发电的场所。多层膜电极和双极板交替堆叠,单体之间嵌有密封件,由两侧端板压紧紧固,形成燃料电池堆。
目前,何洁科技已成功完成PROME M3燃料电池堆平台产品和PROME P3燃料电池系统平台产品的R&D和量产。
Jethydrogen技术的目标也很准确,“要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国内第一台燃料电池堆发电出货量”。
此外,根据招股书,杰氢科技的燃料电池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未来如果杰氢科技盈利,其对燃料电池堆的投资必不可少。
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在燃料电池堆中,郭虹氢能、氢普创能、熊涛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扎根市场多年,实力雄厚。在这些企业中获得市场份额恐怕不容易。
这条赛道很难走
在氢能赛道上,单个企业不可能盈利,需要整个行业、社会、政策共同前行。
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但基本都处于长期投入却没有回报的“吃力不讨好”的局面。
氢气生产、储存和运输的高成本是一个普遍现象。国内氢能市场仍面临核心技术和材料短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政策激励有限三大问题。
单从政策激励来看,目前我国的政策基本都集中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对氢能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技术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氢燃料汽车想要大规模获得政策补贴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即便如此,氢能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在双碳背景下,这样一种清洁、高效、灵活、应用广泛的能源载体自然是各方所期待的。
每一个企业的布局,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一条宽阔的河流。虽然没有太大的水花,但是持续投入已经成为一件心照不宣的事情。
不仅是SAIC,东风、长城、长安、比亚迪等国有汽车集团基本都把宝押在了氢能赛道上。
在2020年北京车展上,东风展出了其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舟e H2,并宣布成立氢能子品牌“东风氢舟”。
今年,长安汽车推出了国内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深蓝SL03氢能版,并对外开放预售。
长城汽车将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欲建立“制氢-储氢-运输-加氢-应用”的完整生态。此外,长城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威视能源,负责氢能业务的发展。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氢能代表着未来,是不可或缺的拼图。然而,氢能“烧钱不赚钱”的现状让人又爱又恨。
杰氢科技作为国有汽车集团中第一家启动分拆上市的下属企业,为行业开了一个好头。氢能子公司分拆上市自负盈亏似乎是一个极好的选择,既不会拖累母公司的财报,又能加速资金的发展。
杰氢科技的分拆上市,其实是SAIC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现阶段,SAIC旗下的零束科技已改制为子公司,而樊菲汽车已实现独立运营。据SAIC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思杰透露,其旗下的钟海婷和联创电子也将分拆上市。
因此,杰氢科技的上市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如果杰氢科技融资成功,其他国有汽车集团也有可能分拆许多业务……顺利,其业务公开,上市后甚至盈利。
杰氢科技能否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还需要做和看。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SAIC的“科创小巨人”终于迈出了登陆科技创新板的第一步。
6月28日,SAIC旗下上海杰氢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杰氢科技”)在上交所披露招股说明书,拟申请在科创板上市。本次分拆完成后,SAIC的股权结构不会发生变化,仍将保持对杰氢科技的控制权。
公开资料显示,杰氢科技成立于2018年6月27日,是SAIC旗下专注于氢燃料电池的公司。公司致力于为行业提供燃料电池产品和工程服务,已完成多种燃料电池电堆和燃料电池系统的产品开发,功率从6 kW到260 kW,已应用于乘用车、轻型客车、城市客车、道路客车、轻、中、重型卡车、机车、叉车和拖车。
刚刚成立四年,叠加氢赛道还处于发展初期。即使有SAIC做后盾,杰氢科技这次登陆科创板也显得有点“压力山大”。
如何盈利?
从去年开始,市场上就有捷氢科技有意分拆上市的消息,SAIC也多次公开声称将“分拆多家子公司上市”。
今年5月,SAIC正式通过了杰氢的分拆上市议案,使杰氢成为第一家开始分拆上市的国有汽车集团子公司。科技创新板作为专门为中小科技创新型企业服务的板块,对企业的科技创新和R&D能力有很高的门槛。Jethydrogen作为氢能电路的先驱,在这方面符合科技创新局的“人性化设计”。
招股书显示,何洁科技近三年的R&D费用分别为2938.95万元、9476.35万元和1.12亿元,累计R&D费用为2.37亿元,占最近三年累计营业收入的25.01%。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R&D人员121人,占员工总数的54.26%。
高R&D投资,成立四年,专注氢能和科技创新板,似乎很难把这几个字加起来不亏。
杰氢科技目前确实没有实现盈利,一直靠外部“输血”生存。2019年、2020年、2021年,何洁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12亿元、2.47亿元、5.87亿元,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分别亏损3487.81万元、9426.48万元、5875.03万元。
2021年,Jethydrogen的亏损似乎有所减少,但值得注意的是,其2021年的R&D费用仅比2020年增加了1772.73万元。R&D投资占营业收入的比重也下降到19.16%。
从我国乃至世界氢能发展现状来看,既然已经选择了氢能主轨,亏损是意料之中的,短时间内可能难以扭转。
据同花顺统计,截至6月,科创板282家上市公司中,16家为不盈利企业。如果JetHydrogen上市成功,这个数字可能会变成“17”。
以科创板的氢能“前身”易华通为例。易华通于2020年8月10日登陆科技创新板,上市两年仍处于亏损状态。宜华通营业总收入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19.54%,但净利润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91.34%。
易华通的主要营业收入为三大项:燃料电池系统、零配件、技术开发和服务。其中,燃料电池系统占运行I的82.31%并且是主要的收入来源。
在杰氢科技的招股说明书中,其主要营业收入为燃料电池系统、系统组件、燃料电池堆、备件和技术服务。目前最大的营业收入来源也是燃料电池系统。这也意味着,Jethydrogen上市后,很可能会重蹈怡化通的老路。
不过Jethydrogen还有一个“杀手锏”——燃料电池堆。
燃料电池堆是燃料电池动力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氢氧发生电化学反应发电的场所。多层膜电极和双极板交替堆叠,单体之间嵌有密封件,由两侧端板压紧紧固,形成燃料电池堆。
目前,何洁科技已成功完成PROME M3燃料电池堆平台产品和PROME P3燃料电池系统平台产品的R&D和量产。
Jethydrogen技术的目标也很准确,“要在十四五期间达到国内第一台燃料电池堆发电出货量”。
此外,根据招股书,杰氢科技的燃料电池堆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也逐年上升。未来如果杰氢科技盈利,其对燃料电池堆的投资必不可少。
但我们还是要看到,在燃料电池堆中,郭虹氢能、氢普创能、熊涛有限公司等企业已经扎根市场多年,实力雄厚。在这些企业中获得市场份额恐怕不容易。
这条赛道很难走
在氢能赛道上,单个企业不可能盈利,需要整个行业、社会、政策共同前行。
目前虽然很多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但基本都处于长期投入却没有回报的“吃力不讨好”的局面。
氢气生产、储存和运输的高成本是一个普遍现象。国内氢能市场仍面临核心技术和材料短缺、加氢站等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政策激励有限三大问题。
单从政策激励来看,目前我国的政策基本都集中在氢燃料电池汽车上,对氢能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非常有限。如果技术没有实质性的进步,氢燃料汽车想要大规模获得政策补贴很可能只是一句空话。
即便如此,氢能的优势还是很明显的。在双碳背景下,这样一种清洁、高效、灵活、应用广泛的能源载体自然是各方所期待的。
每一个企业的布局,就像一块石头扔进了一条宽阔的河流。虽然没有太大的水花,但是持续投入已经成为一件心照不宣的事情。
不仅是SAIC,东风、长城、长安、比亚迪等国有汽车集团基本都把宝押在了氢能赛道上。
在2020年北京车展上,东风展出了其首款氢燃料电池汽车——氢舟e H2,并宣布成立氢能子品牌“东风氢舟”。
今年,长安汽车推出了国内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深蓝SL03氢能版,并对外开放预售。
长城汽车将布局氢能全产业链,欲建立“制氢-储氢-运输-加氢-应用”的完整生态。此外,长城还专门成立了一家公司——威视能源,负责氢能业务的发展。
对于汽车行业来说,氢能代表着未来,是不可或缺的拼图。然而,氢能“烧钱不赚钱”的现状让人又爱又恨。
杰氢科技作为国有汽车集团中第一家启动分拆上市的下属企业,为行业开了一个好头。氢能子公司分拆上市自负盈亏似乎是一个极好的选择,既不会拖累母公司的财报,又能加速资金的发展。
杰氢科技的分拆上市,其实是SAIC市场化改革的一部分。现阶段,SAIC旗下的零束科技已改制为子公司,而樊菲汽车已实现独立运营。根据……SAIC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司杰还透露,旗下的钟海婷和联创电子也将分拆上市。
因此,杰氢科技的上市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如果杰氢科技融资顺利,业务开放,甚至上市后盈利,其他国有汽车集团分拆很多业务也不是不可能。
杰氢科技能否起到“领头羊”的作用,还需要做和看。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日前,博泰车联网与BlackBerry(黑莓)宣布,博泰车联网智能座舱将采用黑莓QNX技术,并已获得5家汽车制造商、10余款车型的量产项目订单,
1900/1/1 0:00:00分享2022年,兰博基尼庆祝并致敬其经典的V12发动机。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大众旗下品牌Elli与德国东部最大的地区配电系统运营商MITNETZSTROM在德国范围内启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一体化试点项目。
1900/1/1 0:00:00近日,天赐材料电解液全球运营白皮书amp新品发布会在成都召开。天赐材料发布了三款重磅新品,即非氟类锂电池粘结剂、NMP替换溶剂TinciE100以及动力电池模组封装胶。
1900/1/1 0:00:006月22日17时20分,在蔚来位于上海嘉定区的全球总部,一辆测试车从停车楼三楼冲出坠落,消息很快在大大小小的行业群里传播开来。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由于电机问题,特斯拉不得不暂停交付柏林超级工厂生产的部分ModelY车型。图片来源:特斯拉目前,柏林和得州超级工厂的提产是特斯拉的重中之重。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