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事故640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数量增长32%。日均7起以上的惊人数据,再一次将“纯电动车自燃”这一老生常谈暴露在舆论面前,也给方兴未艾的纯电动车市场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云。
“电池热失控”成为罪魁祸首,动力电池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车知的数据。com,近三年来“汽车自燃”投诉量迅速增加。在2020年同比激增10倍后,2022年又出现一波增长,仅上半年就达到9起,占2021年投诉量的四分之三。纯电动汽车的起火原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电池组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其中,外界碰撞、高温天气是外因,而电池组件老化、电池热失控、高负荷都与动力电池质量有关,往往是自燃的直接导火索。
动力电池的材料、工艺和BMS决定了动力电池的质量。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其数量大幅增加,动力电池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据车质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动力电池故障”在所有纯电动汽车质量投诉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从2019年到2021年短短三年间,“动力电池故障”的投诉量增长了近三倍,2022年1-6月的投诉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9%。据此,今年的投诉量预计将超过1000起。具体到国家,自主品牌投诉量达到1898件,占比超过90%。德国品牌的投诉量为159件,占比7.7%。美系品牌、日系品牌、韩系品牌的投诉总量仅为17件,占比不到1%。从车辆属性来看,微型车成为投诉主体,投诉882件,占比超过40%。SUV、紧凑型车和小型车的投诉量比较接近,占比和微型车一样,其他车型投诉量较少。
从汽车厂商对“动力电池故障”投诉的态度来看,约半数汽车厂商的投诉回复率未达到100%,个别品牌的投诉回复率甚至为零。一方面反映出汽车厂商对车主诉求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动力电池故障”已经成为电动车的一大问题,且难以根除。
治标不治本,“锁电”难以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隐患。
为了降低电动汽车的火灾风险,一些汽车厂商采取“锁电”措施,通过降低动力电池的电压和电流来降低电池发热量,从而避免纯电动汽车在行驶或充电过程中发生火灾。但“断电”是以牺牲车辆续驶里程为代价的,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汽车厂商在进行“断电”时,往往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OTA升级修改电池管理系统(BMS),这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让消费者的体验变得更差,影响严重……品牌和产品声誉。
此外,目前行业内对热失控的动力电池往往采取“封堵”或“疏通”的技术方案。前者的缺点是单个电芯一旦热插失效,会给其他电芯模块带来麻烦。后者虽然更有效,但由于成本高,技术难度更大,目前只有部分汽车厂商掌握,少量使用纯电动车产品,效果有待观察。
为了进一步加强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需要提高电池安全标准。
无论是无视车主诉求,还是采取极端的“锁电”行为,都是对动力电池质量的不屑一顾。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作为动力电池制造和组装的主体,能否规避质量风险,与当前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密切相关。
从市场环境来看,微型电动车市场因为一些热销车型而迅速崛起。虽然价格足够有竞争力,但不断降低的成本必然会影响车辆的整体安全性和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此外,最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中对300km续航能力的要求,诱使一些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专注于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池容量,但往往忽视了动力电池的质量。
从政策法规来看,虽然早在2020年,工信部就制定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18384-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但仅涉及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测试要求,对于如何防止直接导致纯电动汽车起火的“电池热失控”没有规定。
今年一季度,工信部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启动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标准修订工作。这是自2021年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动力电池安全的又一大举措,意味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安全标准将较之前大幅提升。未来国产纯电动汽车将全面普及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及灭火装置。对于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来说,相比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池容量,安全性在未来动力电池的研发中将占据更高的比重。如何避免“电池热失控”现象,应该是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努力的方向,相信纯电动汽车的起火问题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总结:
据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0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和用户需求,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需要企业、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更加重视。只有不断提高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日前,国家应急管理部发布了2022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数据。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发生火灾事故640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今年一季度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数量增长32%。日均7起以上的惊人数据,再一次将“纯电动车自燃”这一老生常谈暴露在舆论面前,也给方兴未艾的纯电动车市场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云。
“电池热失控”成为罪魁祸首,动力电池质量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车知的数据。……om,近三年来“汽车自燃”投诉量快速增加。在2020年同比激增10倍后,2022年又出现一波增长,仅上半年就达到9起,占2021年投诉量的四分之三。纯电动汽车的起火原因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电池组件老化、外部碰撞、高温天气、电池热失控、高负荷。其中,外界碰撞、高温天气是外因,而电池组件老化、电池热失控、高负荷都与动力电池质量有关,往往是自燃的直接导火索。
动力电池的材料、工艺和BMS决定了动力电池的质量。随着纯电动汽车的快速普及,其数量大幅增加,动力电池的质量问题日益突出。据车质网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动力电池故障”在所有纯电动汽车质量投诉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从2019年到2021年短短三年间,“动力电池故障”的投诉量增长了近三倍,2022年1-6月的投诉量也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4.9%。据此,今年的投诉量预计将超过1000起。具体到国家,自主品牌投诉量达到1898件,占比超过90%。德国品牌的投诉量为159件,占比7.7%。美系品牌、日系品牌、韩系品牌的投诉总量仅为17件,占比不到1%。从车辆属性来看,微型车成为投诉主体,投诉882件,占比超过40%。SUV、紧凑型车和小型车的投诉量比较接近,占比和微型车一样,其他车型投诉量较少。
从汽车厂商对“动力电池故障”投诉的态度来看,约半数汽车厂商的投诉回复率未达到100%,个别品牌的投诉回复率甚至为零。一方面反映出汽车厂商对车主诉求重视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动力电池故障”已经成为电动车的一大问题,且难以根除。
治标不治本,“锁电”难以解决动力电池的安全隐患。
为了降低电动汽车的火灾风险,一些汽车厂商采取“锁电”措施,通过降低动力电池的电压和电流来降低电池发热量,从而避免纯电动汽车在行驶或充电过程中发生火灾。但“断电”是以牺牲车辆续驶里程为代价的,并没有实质性提高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可以说是治标不治本。而且汽车厂商在进行“断电”时,往往在车主不知情的情况下,通过OTA升级修改电池管理系统(BMS),这无疑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让消费者的体验变差,对品牌和产品口碑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目前行业内对热失控的动力电池往往采取“封堵”或“疏通”的技术方案。前者的缺点是单个电芯一旦热插失效,会给其他电芯模块带来麻烦。后者虽然更有效,但由于成本高,技术难度更大,目前只有部分汽车厂商掌握,少量使用纯电动车产品,效果有待观察。
为了进一步加强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需要提高电池安全标准。
无论是无视车主诉求,还是采取极端的“锁电”行为,都是对动力电池质量的不屑一顾。作为动力电池制造和组装的主体,汽车制造商……而电池厂商能够规避质量风险,与目前的市场环境、政策法规密切相关。
从市场环境来看,微型电动车市场因为一些热销车型而迅速崛起。虽然价格足够有竞争力,但不断降低的成本必然会影响车辆的整体安全性和动力电池的安全性。此外,最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中对300km续航能力的要求,诱使一些汽车制造商和电池制造商专注于提高动力电池的能量密度和电池容量,但往往忽视了动力电池的质量。
从政策法规来看,虽然早在2020年,工信部就制定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GB 18384-2020》、《电动客车安全要求GB 38032-2020》、《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但仅涉及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测试要求,对于如何防止直接导致纯电动汽车起火的“电池热失控”没有规定。
今年一季度,工信部发布《2022年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启动纯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安全标准修订工作。这是自2021年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实施以来,动力电池安全的又一大举措,意味着动力电池行业的安全标准将较之前大幅提升。未来国产纯电动汽车将全面普及动力电池热失控监控及灭火装置。对于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来说,相比提高电池能量密度和电池容量,安全性在未来动力电池的研发中将占据更高的比重。如何避免“电池热失控”现象,应该是汽车厂商和电池厂商努力的方向,相信纯电动汽车的起火问题也会得到有效控制。
总结:
据部统计,截至2022年6月底,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为1001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810.4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0.93%。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规模和用户需求,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性需要企业、消费者和监管部门更加重视。只有不断提高纯电动汽车的安全标准,保障动力电池的安全,才能实现新能源汽车的高质量发展。
标签:
大众上半年全球销量同比跌2226月份,大众集团全球销量同比下跌63至802万辆,在华销量同比增长272至3408万辆。
1900/1/1 0:00:00日前,据央广网报道,一辆理想L9参数询价悬架出现问题,车辆左前轮陷入车身当中,无法正常行驶,疑似车辆空气悬挂故障。据群聊内容显示,疑似一个急刹,理想L9的空气悬挂就发生断裂。
1900/1/1 0:00:00好多年,自主三强的座次,都落在长安、长城、吉利“御三家”。而且,吉利连续五年夺冠。但2022季,吃瓜群众们终于等来久违的变化。比亚迪顺利上位。“新三强”冉冉升起。
1900/1/1 0:00:00据国内领先的缺陷汽车产品信息收集平台车质网数据显示,2022年二季度共受理国内轿车投诉量累计为14266宗,乘联会数据显示同期国内轿车(除进口车)销量约为2292万辆。
1900/1/1 0:00:00本周,国内外汽车行业有哪些大事件发生?中国品牌乘用车市占率离“50”近了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达到472,比去年同期上升了53个百分点。
1900/1/1 0:00:00面对电动化转型,传统车企需要做的,不是如何靠营销手段在消费者面前刷“存在感”,而是实打实地进行产品升级和革新,在依然掌握主动权的时期,完成新能源的成功转化。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