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一辈买了车,三厢叫轿车;80后买车很好,但我不买;90后买车,不买别的,可以买BBA;00后买车,既要聪明又要科技。最好不要自己开。“虽然是个笑话,但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消费者购车偏好的变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需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不同时代的消费者对汽车有不同的理解。

从汽车造型到品牌影响力再到现在泛滥的智能化,消费者的购车标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化、电驱动、无人驾驶大有取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传统汽车的趋势,成为新时代“三大车”的新标准。
“新三大件”能否赢得未来?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新四化”为利刃的造车新势力,把业界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雷达、芯片、相机等。都成为了很多人买车的重要标准,而动力系统和底盘系统的考量却被逐渐遗忘。
擅长动力调教和底盘舒适性的传统车企,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了。无论他们怎么折腾,都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传统车企没有流量,连丰田都不关注。”每当和同行聚会的时候,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而原本谈论侃侃从产品力到品牌布局的媒体人,也逐渐补充了原有科技圈的知识,比如芯片、算力,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从这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理想L9的上市绝对是一个标志性事件。6月22日,理想L9正式上市的第二天,汽车公社编辑部因为这款车吵了两个小时。有人认为,理想中的L9击中了用户痛点,每个座椅可电动调节的舒适性以及众多屏幕带来的用车方式的改变,将成为其竞争市场的法宝。有人认为花近50万买一台1.5T发动机的车型不划算。
不只是汽车公社的编辑在讨论,整个行业都在研究整个现象级产品。随后,随着华为M7的到来,他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增程式技术的讨论,甚至长城汽车副总裁&威品牌CEO直接发微博称: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已是业界共识。
从理想L9上市之初对智能化的讨论,到M7的到来,传统车企直击其动力系统的软肋。这两个现象可以看得很清楚。新的汽车品牌采取错位竞争的方式,避而不谈传统车企擅长的三大事情,寻求在智能驾驶、汽车系统等方面做文章,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新产品时会考虑汽车的智能化程度。

但是,智能体验好的前提是硬件性能足够优秀。虽然避开了底盘性能,但很多新造车品牌还是继续不断提升产品力。早期车型宽松宽松,后期新车逐渐紧俏,驾驶体验的改变基本适合每一个白手起家的新造车企业。
大家都能看到变化,但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新生力量还是有点不成熟。近日,理想L9因急刹车导致空气悬架爆裂的消息再次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基础不牢”的基础性能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些许焦虑,延缓了电动、智能、无人驾驶“新三件”取代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三件的进程。
是吗……tealing概念或用户需要什么?
虽然在考虑新品牌智能化表现的同时,必须重视悬架、底盘等硬件系统,但智能化的比重越来越强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韦小立是传统汽车行业向智能电动车突破的开始,机器人的集中则大大拓展了“智能汽车”的边界。雷达布局和芯片计算能力也成为了这家“车企”对外传播的主旋律。再加上很多场景化的想法,未来的汽车行业似乎根本容不下传统车企的影子。
不可否认,随着电动化的发展和诸多线控技术的应用,传统车企引以为傲的“动力输出平顺”、“底盘性能扎实”等传统竞争壁垒的优势正在下降,但对产品硬实力的关注不应止于此。
虽然边肖没做过实验,但我相信以90迈的速度飞过20厘米坑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在传统车企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突出智能性能,畅想未来出行场景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是对自身产品硬实力不足的掩盖,用“偷”这个概念来形容是不够的。
从舆论场来看,新品牌的汽车和智能继续占据榜单的主导地位,消费者对此的满意度在逐渐增加,这可能是传统车企不再讨喜的关键。

如果理想L9提供的完美家居场景对新爸爸有吸引力,那么车内越来越多的“婴儿屏”会对这些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在他们眼里,汽车只是单纯的移动工具吗?上车继续用车载屏幕打开家里还没看完的动画片,会成为最熟悉的动作。
长此以往,上车只是为了娱乐/办公而搬到另一个地方的观念,会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逐渐开花结果。至于车开起来什么感觉,已经不重要了。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小时候车需要爸爸开,长大后无人驾驶取代了父母的角色。
这样车辆就回归到简单出行工具的原始属性,操控感也将成为赛车爱好者口中的专属名词。届时,智能化将是检验车企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准,也将是车企反映用户需求的最后阵地。毕竟,到那时,私家车可能早已成为历史。“老一辈买了车,三厢叫轿车;80后买车很好,但我不买;90后买车,不买别的,可以买BBA;00后买车,既要聪明又要科技。最好不要自己开。“虽然是个笑话,但实际上反映了中国消费者购车偏好的变化。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需求。由于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不同时代的消费者对汽车有不同的理解。

从汽车造型到品牌影响力再到现在泛滥的智能化,消费者的购车标准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智能化、电驱动、无人驾驶大有取代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三大传统汽车的趋势,成为新时代“三大车”的新标准。
“新三大件”能否赢得未来?
近年来,汽车工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新四化”为利刃的造车新势力,把业界的大部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己身上。雷达、芯片、相机等。都成为了很多人买车的重要标准,而动力系统和底盘系统的考量却被逐渐遗忘。
擅长动力调教和底盘舒适性的传统车企,似乎已经被时代抛弃了。无论他们怎么折腾,都很难引起消费者的注意。“传统车企没有流量,连丰田都不关注。”每当和同行聚会的时候,都能听到类似的声音,而原本谈论侃侃从产品力到品牌布局的媒体人,也逐渐补充了原有科技圈的知识,比如芯片、算力,以迎接即将到来的新时代。

从这几年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理想L9的上市绝对是一个标志性事件。6月22日,理想L9正式上市的第二天,汽车公社编辑部因为这款车吵了两个小时。有人认为,理想中的L9击中了用户痛点,每个座椅可电动调节的舒适性以及众多屏幕带来的用车方式的改变,将成为其竞争市场的法宝。有人认为花近50万买一台1.5T发动机的车型不划算。
不只是汽车公社的编辑在讨论,整个行业都在研究整个现象级产品。随后,随着华为M7的到来,他们再次将目光投向了增程式技术的讨论,甚至长城汽车副总裁&威品牌CEO直接发微博称: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已是业界共识。
从理想L9上市之初对智能化的讨论,到M7的到来,传统车企直击其动力系统的软肋。这两个现象可以看得很清楚。新的汽车品牌采取错位竞争的方式,避而不谈传统车企擅长的三大事情,寻求在智能驾驶、汽车系统等方面做文章,效果已经初步显现。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新产品时会考虑汽车的智能化程度。

但是,智能体验好的前提是硬件性能足够优秀。虽然避开了底盘性能,但很多新造车品牌还是继续不断提升产品力。早期车型宽松宽松,后期新车逐渐紧俏,驾驶体验的改变基本适合每一个白手起家的新造车企业。
大家都能看到变化,但是在极端的情况下,新生力量还是有点不成熟。近日,理想L9因急刹车导致空气悬架爆裂的消息再次引起了业界的广泛关注。“基础不牢”的基础性能让很多消费者产生了些许焦虑,延缓了电动、智能、无人驾驶“新三件”取代底盘、发动机、变速箱等传统三件的进程。
是吗……tealing概念或用户需要什么?
虽然在考虑新品牌智能化表现的同时,必须重视悬架、底盘等硬件系统,但智能化的比重越来越强是不争的事实。

如果说韦小立是传统汽车行业向智能电动车突破的开始,机器人的集中则大大拓展了“智能汽车”的边界。雷达布局和芯片计算能力也成为了这家“车企”对外传播的主旋律。再加上很多场景化的想法,未来的汽车行业似乎根本容不下传统车企的影子。
不可否认,随着电动化的发展和诸多线控技术的应用,传统车企引以为傲的“动力输出平顺”、“底盘性能扎实”等传统竞争壁垒的优势正在下降,但对产品硬实力的关注不应止于此。
虽然边肖没做过实验,但我相信以90迈的速度飞过20厘米坑的情况绝对不会出现在传统车企身上。从这个角度来说,突出智能性能,畅想未来出行场景的优势,某种程度上是对自身产品硬实力不足的掩盖,用“偷”这个概念来形容是不够的。
从舆论场来看,新品牌的汽车和智能继续占据榜单的主导地位,消费者对此的满意度在逐渐增加,这可能是传统车企不再讨喜的关键。

如果理想L9提供的完美家居场景对新爸爸有吸引力,那么车内越来越多的“婴儿屏”会对这些孩子产生什么影响?在他们眼里,汽车只是单纯的移动工具吗?上车继续用车载屏幕打开家里还没看完的动画片,会成为最熟悉的动作。
长此以往,上车只是为了娱乐/办公而搬到另一个地方的观念,会在这一代年轻人身上逐渐开花结果。至于车开起来什么感觉,已经不重要了。唯一的区别可能是小时候车需要爸爸开,长大后无人驾驶取代了父母的角色。
这样车辆就回归到简单出行工具的原始属性,操控感也将成为赛车爱好者口中的专属名词。届时,智能化将是检验车企竞争力的最重要标准,也将是车企反映用户需求的最后阵地。毕竟,到那时,私家车可能早已成为历史。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知情人士透露,由于英国政坛变动,软银集团(SoftBankGroup)暂停了旗下芯片业务Arm在伦敦上市的谈判,同时继续寻求在纽约对该业务进行首次公开募股(IPO)。
1900/1/1 0:00:00前段时间,同事和我说,总感觉自己家的车辆底盘有“咯吱咯吱”的异响声,同时在行驶过程中方向盘还有一定跑偏的问题,问我到底是哪儿毛病。我认真听完之后,当时第一反应就怀疑是悬挂衬套老化损毁所导致的。
1900/1/1 0:00:00艾里斯(ALRies)在其《定位》一书里提过,企业竞争的终极战场,永远是用户心智。品牌只有在用户心智中占据某个位置,才有商业竞争的资格,营销里最重要的是,消费者认为你是什么,能不能记住你。
1900/1/1 0:00:00欧萌达以92912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当地时间7月20日,特斯拉公布了第二季度财报。得益于车型售价的调整帮助抵消了中国地区疫情对生产带来的负面影响,特斯拉第二季度利润高于预期。
1900/1/1 0:00:007月22日,从福特官方获悉,福特发布动力电池新增产能计划,锁定电池上游原材料供应,与动力电池巨头宁德时代等达成战略合作,计划至2023年在全球达到60万辆电动汽车年化产能,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