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DJI和五菱打造的2023款宝骏KiWi EV终于量产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行业预测10万元的代步车,搭载了DJI提供的智能驾驶系统,名为灵犀智能驾驶。
林夕智能驾驶系统拥有一个前视双目摄像头,四个鱼眼环绕,一个前向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覆盖了从行驶到停车的出行场景,可以实现行驶过程中识别任意障碍物、辅助拥堵场景、维护先进车道等功能。停车容量方面,可以实现任意角度停车,全方位出站。
目前,全新宝骏KiWi EV的官方售价尚未正式公布。据新智家透露,这款车型将于9月中旬正式上市。
像“老司机”一样的驾驶风格
距离宝骏KiWi EV在上海车展首次亮相已经一年了。科技制造商DJI和汽车公司五菱的跨界合作,已经为市场积蓄了足够的期待。时隔一年,宝骏KiWi EV终于从展厅走向了市场。
8月23日,新智家来到宝骏KiWi EV试驾现场,率先体验。
新智家赶到的时候,宝骏KiWi EV已经整齐的排列在酒店门口了。相比市面上的其他车型,宝骏KiWi EV的外观可以说非常有个性。车身分层设计,整车看起来像一个移动的太空舱。车身前方安装有左右摄像头。
下午四点,新智佳正式坐上宝骏KiWi EV,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试乘。整个行驶过程穿越了高速公路和城市的几个路段。
基于这样的体验,分享一下试乘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
体验连续性
宝骏KiWi EV起步、行驶、驻车一气呵成,整个行驶过程比较平稳。
上车时,驾驶员直接通过方向盘左侧的按键启动智能驾驶辅助,车辆通过语音提醒车主开启或关闭智能驾驶辅助,比很多基于杠杠的车企更省时省力。
试乘时间是下午4点。虽然不是高峰时间,但路上车辆很多。行驶过程中遇到高速拥堵,车辆变道,车道线不清。在不断变化的场景中,宝骏KiWi EV能够保持车道,即使在通过曲率较大的弯道后,车辆也能在车道内平稳行驶。
据介绍,DJI独有的图像视觉&双目点云多模态融合检测与跟踪技术、视觉惯性导航融合定位技术、双目车道线监测等一系列技术,为林夕智能驾驶提供了在线局部感知能力,在线自标定技术有助于获取驾驶过程中环境的深度信息,驾驶过程中应用鱼眼镜头可以获取近距离拥堵反应和车道线偏差信息。
基于此,宝骏KiWi EV无需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即可实现ADAS的核心能力,可自如应对大货车侧翻、拥堵路段变道、弯道调速、拉杆变道等14种驾驶场景。
宝骏KiWi EV具备自主泊车能力。当到达停车位附近时,车辆会自动监控方位,并通过语音提示驾驶员开启智能屏幕上的自主泊车功能,这是驾驶员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宝骏KiWi EV独立泊车时,新智佳计时,从启动独立泊车功能到完成泊车,仅用了30秒。
人类驾驶特征
在处理一些具体场景的时候,处理方式非常贴近人的风格。
宝骏KiWi EV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根据周围车辆和环境情况实现自适应调速,全程无需人为干预。正常行驶情况下,车速保持在50-70km/h,但在拥堵路段会减速,大致在10-30km/h浮动,但全程平稳。宝骏KiWi EV在行驶过程中,最高时速80 km/h。
市面上的其他辅助驾驶系统产品,经常在卡死的时候出现急刹车……也就是一旦它们在启动后被卡住,就会立即刹车。宝骏KiWi EV的做法类似于人类驾驶员先松开油门的方式,不需要紧急制动,而是慢慢停下来,现在的车移动后能很快跟上。
人机联合驾驶
当然,出于性价比的考虑,灵犀智嘉没有配备高精地图、激光雷达等高端配置,在处理转弯时需要依靠人工驾驶。但当驾驶员需要接管时,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启和结束可以说是自由切换。
DJI表示,从用户体验和成本上来说,林西智能驾驶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的是“人机共驾”,而不是“人机对战”。
在这次驾驶中,新智体验了一把。过去,司机在大转弯时必须同时转动方向盘和刹车。然而,在DJI特色的“人机驾驶”下,驾驶员只需轻轻转动方向盘,汽车就能自动完成转弯。换道完成后,系统自动接管,完成姿态调整和车道保持。
当车处理不了的时候,灵犀智嘉会自动降级,提醒司机接手。
据了解,DJI将通过OTA更新系统,推送记忆泊车,优化驾驶功能,比如形成从家到公司的固定路线,彻底解放司机双手。
总的来说,这种试乘的体验和驾驶人车没有太大区别。当市场追求无人驾驶时,林夕智能驾驶系统更倾向于在保障安全方面起到辅助作用。虽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比10万级别的车性价比高。
人人买得起的智能驾驶。
DJI和五菱想在智能驾驶市场玩什么花样?
双方给出的答案都很明确:打造人人买得起的智能驾驶。在这次合作中,双方的分工也非常明确。DJI负责R&D工程能力的设计和制造,而五菱负责产品的生产。双方都在10万级别的智能驾驶车型。
智能驾驶赛道的选手很多,但一直以来更像是少数人的狂欢。
电气化和智能化无疑是社会的两大趋势。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60万辆。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开始进入智能化的门槛。
纵观智能驾驶赛道,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举起了智能化的大旗。2021年,小米和360等赛道玩家也互相撒娇,智能驾驶赛道上的玩家互相“碾压”。
为了赢得市场,这些玩家下了很大的注,开始基于激光雷达的数量、特定波长、拼功率等等,随之而来的是智能驾驶系统价格的上涨。
可以说,玩家高兴,消费者却望而却步。
这种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智能驾驶市场还存在消费者不懂用、不会用、不敢用、不常用的问题。看似高端的产品,并没有真正触及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当华而不实。
其次,智能驾驶系统的高昂价格也“说服”了一批消费者。配备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往往价格在20万元以上。虽然部分消费者愿意为更高的智能科技买单,但10万元的消费需求却被市场忽视。
正如DJI公共关系总监谢钦迪所说,智能驾驶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堆积”的竞技场。
智能驾驶市场在偷换概念,“消费者想要更高层次的体验”被偷换成了“想要更贵的硬件”。
此前,包括长安、吉利、BAIC和SAIC在内的许多车企都关注10万元赛道,也推出了某些车型。但是这个市场并不是大家的主力点,真的很难掀起什么风浪。
DJI和五菱跨界进入智能驾驶领域的第一步,就是突破更广阔的10万元市场。
tec之间的合作……ology公司和汽车公司在智能驾驶市场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DJI和五菱的合作更有趣。
五菱专攻低价汽车市场,之前与智能驾驶赛道无关,而DJI有自己的智能产品序列,但并未涉足智能驾驶领域。
一个是“人们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的汽车企业,一个是将无人机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的科技厂商。基于一贯的价值逻辑,双方的合作更像是一拍即合。
双方一直强调,这次打造的智能驾驶是基于用户体验、可实现能力和一个真实的口号,不需要过分强调计算能力、激光雷达、高像素摄像头等配置。
DJI进入智能驾驶轨道的信心在哪里?
DJI已经在无人机领域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影响力。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系统虽然都属于智能产品的行列,但是具体的轨迹不同,玩法和规则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激烈的竞争中,DJI进入智能驾驶赛道的信心何在?
DJI汽车定位于智能驾驶1层,提供L2智能驾驶量产方案。
早在2016年,DJI就开始布局智能汽车赛道,并与大众和SAIC合作。直到去年的上海车展,DJI终于打响了智能驾驶的第一。智能汽车在DJI的大规模生产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一步。
如今智能驾驶赛道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变为产品打造,也就是说在拥有技术的前提下,谁能率先量产,谁就能在智能驾驶赛道中脱颖而出。
从技术上来说,DJI作为技术厂商,拥有智能系统开发的积累和沉淀,可以极大地赋能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此外,DJI此前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感知、定位、决策和控制能力,在智能驾驶领域可以得到极大的重用。
就量产能力而言,核心算法优势不仅可以节省研发时间,提高效率,打造自身成本优势,还有助于打通设计、研发、制造、量产、交付流程。
基于这些能力,DJI构建了智能驾驶系统,并成功进入智能驾驶行列。
在线自标定技术为双目视觉的设计提供了技术经验。强大的硬件承载自研算法,从而帮助实现更接近人类驾驶状态的一些功能,意图预测和多模态决策调控技术,提高系统的在线感知能力,摆脱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从而实现更低的成本,在原有系统上持续实现数据迭代。
灵犀智能驾驶系统成为DJI进入智能驾驶轨道的一步。接下来怎么走?
谢钦迪表示,传感器、算法、计算能力、数据是智能驾驶的“四座大山”。四点中没有哪一点的突破可以拉近我们与智能驾驶时代的距离。DJI现在需要做的是一起攀登这四座山。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由DJI和五菱打造的2023款宝骏KiWi EV终于量产交付。
值得注意的是,这款行业预测10万元的代步车,搭载了DJI提供的智能驾驶系统,名为灵犀智能驾驶。
林夕智能驾驶系统拥有一个前视双目摄像头,四个鱼眼环绕,一个前向毫米波雷达和12个超声波雷达,覆盖了从行驶到停车的出行场景,可以实现行驶过程中识别任意障碍物、辅助拥堵场景、维护先进车道等功能。停车容量方面,可以实现任意角度停车,全方位出站。
目前,全新宝骏KiWi EV的官方售价尚未正式公布。据新智家透露,这款车型将于9月中旬正式上市。……像“老司机”一样的驾驶风格
距离宝骏KiWi EV在上海车展首次亮相已经一年了。科技制造商DJI和汽车公司五菱的跨界合作,已经为市场积蓄了足够的期待。时隔一年,宝骏KiWi EV终于从展厅走向了市场。
8月23日,新智家来到宝骏KiWi EV试驾现场,率先体验。
新智家赶到的时候,宝骏KiWi EV已经整齐的排列在酒店门口了。相比市面上的其他车型,宝骏KiWi EV的外观可以说非常有个性。车身分层设计,整车看起来像一个移动的太空舱。车身前方安装有左右摄像头。
下午四点,新智佳正式坐上宝骏KiWi EV,开始了一个多小时的试乘。整个行驶过程穿越了高速公路和城市的几个路段。
基于这样的体验,分享一下试乘过程中最直观的感受。
体验连续性
宝骏KiWi EV起步、行驶、驻车一气呵成,整个行驶过程比较平稳。
上车时,驾驶员直接通过方向盘左侧的按键启动智能驾驶辅助,车辆通过语音提醒车主开启或关闭智能驾驶辅助,比很多基于杠杠的车企更省时省力。
试乘时间是下午4点。虽然不是高峰时间,但路上车辆很多。行驶过程中遇到高速拥堵,车辆变道,车道线不清。在不断变化的场景中,宝骏KiWi EV能够保持车道,即使在通过曲率较大的弯道后,车辆也能在车道内平稳行驶。
据介绍,DJI独有的图像视觉&双目点云多模态融合检测与跟踪技术、视觉惯性导航融合定位技术、双目车道线监测等一系列技术,为林夕智能驾驶提供了在线局部感知能力,在线自标定技术有助于获取驾驶过程中环境的深度信息,驾驶过程中应用鱼眼镜头可以获取近距离拥堵反应和车道线偏差信息。
基于此,宝骏KiWi EV无需高精度地图和激光雷达即可实现ADAS的核心能力,可自如应对大货车侧翻、拥堵路段变道、弯道调速、拉杆变道等14种驾驶场景。
宝骏KiWi EV具备自主泊车能力。当到达停车位附近时,车辆会自动监控方位,并通过语音提示驾驶员开启智能屏幕上的自主泊车功能,这是驾驶员唯一需要做的事情。
宝骏KiWi EV独立泊车时,新智佳计时,从启动独立泊车功能到完成泊车,仅用了30秒。
人类驾驶特征
在处理一些具体场景的时候,处理方式非常贴近人的风格。
宝骏KiWi EV在行驶过程中,可以根据周围车辆和环境情况实现自适应调速,全程无需人为干预。正常行驶情况下,车速保持在50-70km/h,但在拥堵路段会减速,大致在10-30km/h浮动,但全程平稳。宝骏KiWi EV在行驶过程中,最高时速80 km/h。
市面上的其他辅助驾驶系统产品,在卡死的时候往往会有急刹车,也就是一旦启动后卡死,就会立刻刹车。宝骏KiWi EV的做法类似于人类驾驶员先松开油门的方式,不需要紧急制动,而是慢慢停下来,现在的车移动后能很快跟上。
人机联合驾驶
当然,出于性价比的考虑,灵犀智嘉没有配备高精地图、激光雷达等高端配置,在处理转弯时需要依靠人工驾驶。但当驾驶员需要接管时,辅助驾驶系统的开启和结束可以说是自由切换。
DJI表示,从用户体验和成本上来说,林西智能驾驶系统在某种程度上追求的是“人机共驾”,而不是“人机对战”。
在这次驾驶中,新智体验了一把。过去,司机必须转弯……大转弯时同时打方向盘和刹车。然而,在DJI特色的“人机驾驶”下,驾驶员只需轻轻转动方向盘,汽车就能自动完成转弯。换道完成后,系统自动接管,完成姿态调整和车道保持。
当车处理不了的时候,灵犀智嘉会自动降级,提醒司机接手。
据了解,DJI将通过OTA更新系统,推送记忆泊车,优化驾驶功能,比如形成从家到公司的固定路线,彻底解放司机双手。
总的来说,这种试乘的体验和驾驶人车没有太大区别。当市场追求无人驾驶时,林夕智能驾驶系统更倾向于在保障安全方面起到辅助作用。虽然在功能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比10万级别的车性价比高。
人人买得起的智能驾驶。
DJI和五菱想在智能驾驶市场玩什么花样?
双方给出的答案都很明确:打造人人买得起的智能驾驶。在这次合作中,双方的分工也非常明确。DJI负责R&D工程能力的设计和制造,而五菱负责产品的生产。双方都在10万级别的智能驾驶车型。
智能驾驶赛道的选手很多,但一直以来更像是少数人的狂欢。
电气化和智能化无疑是社会的两大趋势。工信部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突破260万辆。随着市场渗透率的提高,消费者对电动车的态度变得更加开放。现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开始进入智能化的门槛。
纵观智能驾驶赛道,新势力和传统车企都举起了智能化的大旗。2021年,小米和360等赛道玩家也互相撒娇,智能驾驶赛道上的玩家互相“碾压”。
为了赢得市场,这些玩家下了很大的注,开始基于激光雷达的数量、特定波长、拼功率等等,随之而来的是智能驾驶系统价格的上涨。
可以说,玩家高兴,消费者却望而却步。
这种现象有两个主要原因:
第一,智能驾驶市场还存在消费者不懂用、不会用、不敢用、不常用的问题。看似高端的产品,并没有真正触及用户的实际需求,相当华而不实。
其次,智能驾驶系统的高昂价格也“说服”了一批消费者。配备智能驾驶系统的汽车往往价格在20万元以上。虽然部分消费者愿意为更高的智能科技买单,但10万元的消费需求却被市场忽视。
正如DJI公共关系总监谢钦迪所说,智能驾驶市场已经成为一个“堆积”的竞技场。
智能驾驶市场在偷换概念,“消费者想要更高层次的体验”被偷换成了“想要更贵的硬件”。
此前,包括长安、吉利、BAIC和SAIC在内的许多车企都关注10万元赛道,也推出了某些车型。但是这个市场并不是大家的主力点,真的很难掀起什么风浪。
DJI和五菱跨界进入智能驾驶领域的第一步,就是突破更广阔的10万元市场。
科技公司和汽车公司之间的合作在智能驾驶市场上并不新鲜,但DJI和五菱之间的合作更有趣。
五菱专攻低价汽车市场,之前与智能驾驶赛道无关,而DJI有自己的智能产品序列,但并未涉足智能驾驶领域。
一个是“人们需要什么,五菱就制造什么”的汽车企业,一个是将无人机普及到“寻常百姓家”的科技厂商。基于一贯的价值逻辑,双方的合作更像是一拍即合。
双方一直强调,此次打造的智能驾驶是基于用户体验、可实现能力,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口号,没有必要过分强调计算能力、激光雷达、高像素摄像头等等……配置。
DJI进入智能驾驶轨道的信心在哪里?
DJI已经在无人机领域建立了自己的产品影响力。无人机和智能驾驶系统虽然都属于智能产品的行列,但是具体的轨迹不同,玩法和规则也有很大的不同。在激烈的竞争中,DJI进入智能驾驶赛道的信心何在?
DJI汽车定位于智能驾驶1层,提供L2智能驾驶量产方案。
早在2016年,DJI就开始布局智能汽车赛道,并与大众和SAIC合作。直到去年的上海车展,DJI终于打响了智能驾驶的第一。智能汽车在DJI的大规模生产是这一领域的重要一步。
如今智能驾驶赛道的竞争已经从单纯的技术竞争转变为产品打造,也就是说在拥有技术的前提下,谁能率先量产,谁就能在智能驾驶赛道中脱颖而出。
从技术上来说,DJI作为技术厂商,拥有智能系统开发的积累和沉淀,可以极大地赋能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此外,DJI此前在无人机领域积累的感知、定位、决策和控制能力,在智能驾驶领域可以得到极大的重用。
就量产能力而言,核心算法优势不仅可以节省研发时间,提高效率,打造自身成本优势,还有助于打通设计、研发、制造、量产、交付流程。
基于这些能力,DJI构建了智能驾驶系统,并成功进入智能驾驶行列。
在线自标定技术为双目视觉的设计提供了技术经验。强大的硬件承载自研算法,从而帮助实现更接近人类驾驶状态的一些功能,意图预测和多模态决策调控技术,提高系统的在线感知能力,摆脱对高精度地图的依赖,从而实现更低的成本,在原有系统上持续实现数据迭代。
灵犀智能驾驶系统成为DJI进入智能驾驶轨道的一步。接下来怎么走?
谢钦迪表示,传感器、算法、计算能力、数据是智能驾驶的“四座大山”。四点中没有哪一点的突破可以拉近我们与智能驾驶时代的距离。DJI现在需要做的是一起攀登这四座山。
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近日,ET5首批生产线预生产Preproduction车辆,在NeoPark新桥智能电动汽车产业园区内的蔚来第二先进制造基地正式下线。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8月24日,福特表示,将推迟在西班牙的生产投资,理由是“公司调整了对欧洲的投资前景”。不过,福特表示仍将致力于在瓦伦西亚(Valencia)工厂生产电动汽车。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日本《产经新闻》8月24日报道,本田汽车正在考虑建立一条单独的供应链,以降低对中国供应链的依赖,作为日本的主要汽车制造商之一,本田此举意义重大。
1900/1/1 0:00:008月25日,华域汽车公布2022年上半年财报。
1900/1/1 0:00:00日前,海外特斯拉车主在社交媒体上吐槽特斯拉FSD测试版不好用,并称FSD问题如此之多,特斯拉竟然还要调高软件选装费的价格,马斯克以极为不满的情绪回怼了自己的客户。
1900/1/1 0:00:00近日,智能新能源卡车造车新势力公司DeepWay宣布成功完成46亿元A轮融资,投后估值30亿。本轮融资是DeepWay首轮外部融资,创造了智能新能源卡车造车新势力最大融资规模的纪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