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马斯克有点烦。
10月初,正当所有人都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特斯拉的股价在一周内暴跌了近16%。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跌停不休”,跌幅扩大至44%。
分析师表示,特斯拉股价下跌,与马斯克的“骚操作”有关。
据了解,为了套现足够的现金来购买Twitter,马斯克自今年以来已经出售了超过150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今年4月,他们出售了85亿美元的股票;8月份,它卖出了69亿美元。
作为公司的掌舵人,马斯克率先套现,特斯拉股价不跌反升。但是,马斯克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情况多么糟糕,都可以通过“画饼”来扭转局面。Dogecoin以前是这样,现在特斯拉的股价也是这样。
“特斯拉将有一个史诗般的年终结局,对第四季度的需求有一个良好的预测,无论经济衰退与否,特斯拉都不会以任何方式减产。”
“开发团队的主要重点是开发下一代车型。尺寸会更小,产量会超过特斯拉所有产品的总和。至于成本问题,希望能实现50%的降低。”
“特斯拉的市值很可能超过苹果和Saudi Aramco市值的总和。”
不久前,在特斯拉Q3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接连画了三个大蛋糕,而且蛋糕各不相同。更离奇的是,投资者会吃这一套,特斯拉股价的上涨也印证了这一点。

不得不说,从特斯拉的整体运营和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马斯克画的三块蛋糕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尤其是第四季度交付量爆发,Model Q成本下降一半,很符合特斯拉的调性。
不过相比之下,雷军画的饼就有些遥不可及,华而不实了。
雷军画饼,华而不实。
无独有偶,就在马斯克“中”后,雷军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对电动汽车的看法。
不过,与马斯克的尴尬不同,雷军在小米汽车2024年只能量产的情况下,定下了“年销量1000万辆”、“全球前五”的目标。如此大的愿景,最后似乎汇聚成一句话:羽翼未丰的“雷斯克”有伟大的计划。
在雷军看来,电动车的制造门槛大大降低。不仅3万个零件高度模块化,而且制造难度降低;电池的成本在过去十年也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成本下降空间。
其实从这里来说,还是很中肯的,只是接下来的一句话有些震撼。
“所以,我认为电动汽车是一种以智能、软件、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形式。汽车行业的本质将从机械发展到消费电子,市场份额将高度集中在顶级玩家手中。”
是的,没错。在雷军眼里,此时的电动车和消费电子没什么区别,那么换个角度问:是不是和造一个四个轮子的手机差不多?


我相信雷军不会犯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至少在安全方面,汽车和消费电子有本质区别。
但换个角度,如果只看功能性能和行业发展趋势,电动车和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的娱乐属性确实在趋同,理想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电动汽车而言,大部分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地归于头部车企,如特斯拉和比亚迪。
基于这样的背景,雷军再次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当电动车行业发展成熟后,全球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
虽然我同意前一句,后一句...
据了解,目前全球年销量超过1000万辆的车企只有两家,丰田和大众。更别说电动车完全取代燃油车还要多久。就算比特斯拉好,去年销量也只有936172辆。
的确,可以承认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未来的时代必然属于电动车,但这些想法的前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环境足够好。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电动车企业,累计销量118万辆。但即便如此,距离雷军所说的1000万台的目标,距离还是9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量产车上没见过的小米汽车能一年卖1000万台?
小米标签,智能平等
俗话说:“寻找上面的那个,你就会得到它;寻求其中的精华;索取的人没有任何收获。"
抛开时间,瞄准世界前五,雷军的眼光值得尊重。而且从营销的角度来说,雷军的蛋糕画绝对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实小米营销能力的不足从来都没有,只是还没有开始发力。
不信你看,如今汽车圈流行的直销模式、社群建设、用户文化,哪一个不是小米的余部玩法?
当然,光有营销能力是不够的。小米汽车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需要两个资质:
一是国家发改委的许可资质,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在两年内建厂,三年内开始销售车辆;第二,工信部的认可资质需要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才能进入市场。
此前有消息称,小米正在与宝沃汽车进行深度接触,但由于双方估值差距过大,谈判陷入僵局。不,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又有新的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将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
无风不起浪。如果这些消息属实,那么小米汽车最明显的短板很快就会补齐。只是后面的重要一步,也是小米造车最难的一步——小米,你想造什么样的车?
特斯拉曾经吹嘘自己要做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蔚来的豪华和客服得到广泛认可;理想在家用车市场,处处攻城略地;那么,小米汽车要不要和小米手机一样的“性价比”?
在今年8月的小米秋季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决定将自动驾驶作为第一个突破方向。一期研发投入33亿,专属团队规模已超过500人。
按照雷军的解释,之所以选择自动驾驶作为突破点,是因为自动驾驶不仅技术密度高,而且与安全高度相关,也是智能电动车制胜的关键点。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小鹏在G9模型中的失败基本上宣告了智能标记的失败。至少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智能化还不足以支撑一款高端车的品牌力。
那么,小米汽车能否将智能与性价比结合起来呢?
绕来绕去总是轮回,好的产品总是精雕细琢。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如此,电动汽车更是如此。而小米汽车想要打造一款颠覆行业的产品。最合适的标签无非四个字——聪明平等。
简而言之,智能平等就是将一种行业内的高级智能能力赋能到一辆廉价的汽车上。
看小米汽车的发展战略,大概会走上智能标签的道路。但有了小鹏的教训,小米汽车还是需要思考如何解决智能技术无法有效转化为汽车产品实力的问题。
退一步说,如果小米汽车真的能实现10 ~ 20万价格区间内电动车的智能平等,虽然不敢说全球前五,但国产电动车前五肯定会有小米汽车的位置。
不过,想象中的那一天至少要等到2024年以后。最近马斯克有点烦。
10月初,正当所有人都在享受国庆假期的时候,特斯拉的股价在一周内暴跌了近16%。今年以来,特斯拉股价“跌停不休”,跌幅扩大至44%。
分析师表示,特斯拉股价下跌,与马斯克的“骚操作”有关。
据了解,为了套现足够的现金来购买Twitter,马斯克自今年以来已经出售了超过150亿美元的特斯拉股票。今年4月,他们出售了85亿美元的股票;8月份,它卖出了69亿美元。
作为公司的掌舵人,马斯克率先套现,特斯拉股价不跌反升。但是,马斯克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情况多么糟糕,都可以通过“画饼”来扭转局面。Dogecoin以前是这样,现在特斯拉的股价也是这样。
“特斯拉将有一个史诗般的年终结局,对第四季度的需求有一个良好的预测,无论经济衰退与否,特斯拉都不会以任何方式减产。”
“开发团队的主要重点是开发下一代车型。尺寸会更小,产量会超过特斯拉所有产品的总和。至于成本问题,希望能实现50%的降低。”
“特斯拉的市值很可能超过苹果和Saudi Aramco市值的总和。”
不久前,在特斯拉Q3季度财报电话会议上,马斯克接连画了三个大蛋糕,而且蛋糕各不相同。更离奇的是,投资者会吃这一套,特斯拉股价的上涨也印证了这一点。

不得不说,从特斯拉的整体运营和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马斯克画的三块蛋糕都有很大的可能性。尤其是第四季度交付量爆发,Model Q成本下降一半,很符合特斯拉的调性。
不过相比之下,雷军画的饼就有些遥不可及,华而不实了。
雷军画饼,华而不实。
无独有偶,就在马斯克“中”后,雷军也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自己对电动汽车的看法。
但与马斯克的尴尬不同,雷军在小米汽车2024年只能量产的情况下,定下了“年卖1000万辆”和“全球前五”的目标。如此大的愿景,最后似乎汇聚成一句话:羽翼未丰的“雷斯克”有伟大的计划。
在雷军看来,电动车的制造门槛大大降低。不仅3万个零件高度模块化,而且制造难度降低;电池的成本在过去十年也下降了80%,未来至少还有50%的成本下降空间。
其实从这里来说,还是很中肯的,只是接下来的一句话有些震撼。
“所以,我认为电动汽车是一种以智能、软件、用户体验为核心的消费电子形式。汽车行业的本质将从机械发展到消费电子,市场份额将高度集中在顶级玩家手中。”
是的,没错。在雷军眼里,此时的电动车和消费电子没什么区别,那么换个角度问:是不是和造一个四个轮子的手机差不多?


我相信雷军不会犯这种本末倒置的错误。至少在安全方面,汽车和消费电子有本质区别。
但换个角度,如果只看功能性能和行业发展趋势,电动车和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的娱乐属性确实在趋同,理想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电动汽车而言,大部分市场份额越来越多地归于头部车企,如特斯拉和比亚迪。
基于这样的背景,雷军再次给出了自己的结论——
“当电动车行业发展成熟后,全球前五大品牌将占据80%以上的市场份额。换句话说,我们成功的唯一途径是成为前五名之一,每年出货量超过1000万辆。”
虽然我同意前一句,后一句...
据了解,目前全球年销量超过1000万辆的车企只有两家,丰田和大众。更别说电动车完全取代燃油车还要多久。就算比特斯拉好,去年销量也只有936172辆。
的确,可以承认新能源汽车在中国的普及率在不断提高,未来的时代必然属于电动车,但这些想法的前提是需要很长的时间,环境足够好。
今年前三季度,比亚迪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第一电动车企业,累计销量118万辆。但即便如此,距离雷军所说的1000万台的目标,距离还是9倍。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在量产车上没见过的小米汽车能一年卖1000万台?
小米标签,智能平等
俗话说:“寻找上面的那个,你就会得到它;寻求其中的精华;索取的人没有任何收获。"
抛开时间,瞄准世界前五,雷军的眼光值得尊重。而且从营销的角度来说,雷军的蛋糕画绝对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其实小米营销能力的不足从来都没有,只是还没有开始发力。
不信你看,如今汽车圈流行的直销模式、社群建设、用户文化,哪一个不是小米的余部玩法?
当然,光有营销能力是不够的。小米汽车生产销售新能源汽车需要两个资质:
一是国家发改委的许可资质,在国家发改委批准的基础上,企业需要在两年内建厂,三年内开始销售车辆;第二,工信部的认可资质需要满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规定》才能进入市场。
此前有消息称,小米正在与宝沃汽车进行深度接触,但由于双方估值差距过大,谈判陷入僵局。不,亦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又有新的披露。预计小米汽车工厂将于2023年6-7月获得汽车生产资质。
无风不起浪。如果这些消息属实,那么小米汽车最明显的短板即将补齐。只是后面的重要一步,也是小米造车最难的一步——小米,你想造什么样的车?
特斯拉曾经吹嘘自己要做新能源汽车时代的大众;蔚来的豪华和客服得到广泛认可;理想在家用车市场,处处攻城略地;那么,小米汽车要不要和小米手机一样的“性价比”?
在今年8月的小米秋季发布会上,雷军表示,小米汽车决定将自动驾驶作为第一个突破方向。一期研发投入33亿,专属团队规模已超过500人。
按照雷军的解释,之所以选择自动驾驶作为突破点,是因为自动驾驶不仅技术密度高,而且与安全高度相关,也是智能电动车制胜的关键点。
然而,不容忽视的是,小鹏在G9模型中的失败基本上宣告了智能标记的失败。至少从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看,智能化还不足以支撑一款高端车的品牌力。
那么,小米汽车能否将智能与性价比结合起来呢?
绕来绕去总是轮回,好的产品总是精雕细琢。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产品如此,电动汽车更是如此。而小米汽车想要打造一款颠覆行业的产品。最合适的标签无非四个字——聪明平等。
简而言之,智能平等就是将一种行业内的高级智能能力赋能到一辆廉价的汽车上。
看小米汽车的发展战略,大概会走上智能标签的道路。但有了小鹏的教训,小米汽车还是需要思考如何解决智能技术无法有效转化为汽车产品实力的问题。
退一步说,如果小米汽车真的能实现10 ~ 20万价格区间内电动车的智能平等,虽然不敢说全球前五,但国产电动车前五肯定会有小米汽车的位置。
不过,想象中的那一天至少要等到2024年以后。
日前,网络上公开了一个特斯拉CEO马斯克聊天的视频,马斯克大赞中国微信很方便,称收购推特,就是想复制中国的微信模式。
1900/1/1 0:00:0010月26日,福特汽车公司发布今年第三季度财报,并宣布转变自动驾驶战略。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特斯拉将因为安全带问题在美国召回超过24万辆2017至2022款Model3。
1900/1/1 0:00:00此刻,如果要为今年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定个调,想必“逆势向上”会显得莫名的恰当。即便受限于大环境骤变所带来的种种不利冲击,但绚烂绽放的速度仍远超想象。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福特汽车和大众汽车投资的无人驾驶初创公司ArgoAI即将关停。“在与股东的协调下,Argo决定不再继续其公司使命。
1900/1/1 0:00:001劲爆售价39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