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过不到两个月,2022年就过去了。站在当前的节点,回过头去看全球最火的车企特斯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更像是今天文章的标题“麻烦”。
德国柏林工厂和美国德州工厂建成后,产能的爬坡速度不及预期,加上各种外部不可抗力,甚至包括马斯克老板收购Twitter期间各种事故和反转频发,150万辆的交付目标难以实现。特斯拉似乎进入了新一轮的水逆周期。
最终全部反馈到了股价和市值上,两个数据都比之前的峰值下跌了50%以上。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1月11日收盘,每股股价仅收于195.970美元,市值仅为6188亿美元。
在不久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特斯拉也明确表示面临多重压力。“尽管我们实现了行业领先的利润,但我们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和许多工厂的低效率影响了我们的盈利能力。”
此外,美车公司还提到,物流的不稳定和供应链的瓶颈仍然是其迫切的痛点。同时,从中长期来看,电池供应链的约束将是电动汽车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就是,一个谁都逃不掉的寒冬即将到来,这总比特斯拉需要降低预期,咬紧牙关强。
而且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上述内容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就在最近,后者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寒冷的寒意。
被迫两次“降价”
事实上,这一次的“寒意”,或者说更棘手麻烦的源头,是特斯拉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偏差不大。
首先把时间线倒回到10月24日,特斯拉突然宣布:即日起,调整Model 3和Model Y在的价格。调整后,Model 3的起步价为26.59万元人民币;特斯拉Model Y元起288人民币(均为补贴价格)。
下面还补充: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车辆不再享受补贴。
消息一出,特斯拉的销售人员可以用“蜂拥而出”来形容。从微信朋友圈展示的场景来看,用“抢白菜”来形容Model 3和Model Y降价后的终端反馈并不为过。
很快,行业内慢慢出现了一种声音:特斯拉的操作直接扼杀了一些自主品牌推进电动化的希望。性价比更高的Model 3和Model Y已经收割了主流轿车和SUV细分市场的所有潜在客户。
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是完全有失偏颇的,正如《特斯拉降价,无需神话》一文中所分析的:这种操作更多是因为在中国持有的累计订单量骤降,无法支撑更为充裕的产能。
更简单的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随着竞争对手陆续出牌,终端消费活力下降,逐渐卖不出去,只能被迫“以价换量”。
众所周知,就在上周,这家美国车企突然再次宣布:11月8日(含)至11月30日(含),购买现车及合作保险机构的车险组合,并按期完成交车,尾款可减8000元;12月1日(含)至12月31日(含),余额可减少4000元。
是的,你没有看错。短短两周,特斯拉再次祭出优惠方案。至于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第一次降价后新单数量远不如预期,只能继续被迫出牌。另一方面,我想敦促已经拿定主意的车主们,加快速度去提车。
然而,更大的麻烦也出现了。连续两次调价,无疑是在严重透支品牌在自家车主心中的信任。
目前,正如车迷创始人孙在微博中所言,“新订单不够,你想交付的车无法交付。你不想提它。这就是特斯拉目前的尴尬处境。”
而以国产Model 3为例,由于最低点的价格一度达到23.5万元,成为了很多人认为是时候入手的“引爆点”。此外,网络中前者和Model Y明年将迎来改款的消息可谓此起彼伏,随后诞生了越来越多的“等待党”。
最终各种不利因素叠加,特斯拉不得不面对之前屡试不爽的惯用方法的麻烦,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一场离奇的“事故”
如果说短短两周内的两次降价透支了特斯拉在自家车主心中的信任,那么刚刚过去的周末在网络上疯传的另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则损害了该品牌在众多潜在客户心中的信誉。
从现场曝光的图片和视频,以及自称肇事司机的亲戚“詹”微博发布的长文描述可以看出,11月5日,车主将白色Model Y开到自家水泥店门口,准备靠边停车。当他踩下刹车踏板时,发现刹车踏板用力过猛,根本停不下来,然后按下P档也没有停下来。继续往前走的路是一个缺口,他稍微向左打了个方向在水泥路上行驶。
不过没想到车子突然加速,中途急刹车也没什么效果。车速越来越快,行驶了1.2公里左右,我无法避免撞上同方向行驶的两轮摩托车,然后又撞上了对面车道的自行车。在左前轮爆胎的情况下,又跑了1.4公里,撞上了一辆三轮摩托车,然后撞上了一个骑自行车的高中女生,再撞上了停在店门口的大货车、面包车、小货车,造成摩托车司机和司机。
同时,该微博用户还表示,“特斯拉存在突然加速刹车失灵的问题,车主还在医院,希望国家机关和媒体尽快查明事故真相。”
很快,对于此次事故,特斯拉官方借用部分媒体进行了回应:从现有的事故视频中可以看到,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刹车灯长时间不亮。这与背景数据一致。车辆开关长时间深按,一次保持100%,全程没有踩刹车的动作。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短暂按下P按钮四次,然后迅速松开。与此同时,刹车灯迅速打开和关闭。
随后,特斯拉还继续声明,“目前正在寻求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还原事故真相,我们将积极提供必要的协助。请不要听信谣言,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谢谢关注。”
当所有信息汇总后,“剧情”又开始变得似曾相识。肇事车主坚称车辆突然加速刹车失灵;特斯拉认为是车主操作失误造成的,车辆本身没有问题。
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不想去揣测结果,用明显的立场去判断对错。同时也想呼吁更多的人冷静客观的等待真正的答案。
从这个角度看,我忍不住想吐槽,还是这家美国车企在中国经历每一次“风波”时糟糕的舆论处理能力。的确,即使问题不在特斯拉本身,但得益于其强大的产品力和话语权,最终也能抹平一切烦恼。
但在整个过程中,品牌公信力的丧失往往是不可逆的。不管承认与否,在一些潜在客户心中,对特斯拉的安全性一直有很大的怀疑。而这些积累的顽疾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且要知道,随着自主新能源车企新进程的加快,“非Model 3,Model Y不选”的时代早已过去。所以,就整体对外形象而言,这家美国车企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否则极有可能被攻击。
至于未来,可以预见的是,特斯拉遇到的麻烦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毕竟在寒冷的冬天,造车并不容易。
当然,类似的建议适用于所有人。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将是一片布满荆棘的丛林。再过不到两个月,2022年就过去了。站在当前的节点,回过头去看全球最火的车企特斯拉。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更像是今天文章的标题“麻烦”。
德国柏林工厂和美国德州工厂建成后,产能的爬坡速度不及预期,加上各种外部不可抗力,甚至包括马斯克老板收购Twitter期间各种事故和反转频发,150万辆的交付目标难以实现。特斯拉似乎进入了新一轮的水逆周期。
最终全部反馈到了股价和市值上,两个数据都比之前的峰值下跌了50%以上。截至美国东部时间11月11日收盘,每股股价仅收于195.970美元,市值仅为6188亿美元。
在不久前发布的第三季度财报中,特斯拉也明确表示面临多重压力。“尽管我们实现了行业领先的利润,但我们也遇到了严峻的挑战。原材料成本的上升和许多工厂的低效率影响了我们的盈利能力。”
此外,美车公司还提到,物流的不稳定和供应链的瓶颈仍然是其迫切的痛点。同时,从中长期来看,电池供应链的约束将是电动汽车市场持续快速增长的主要限制因素。
总结一下,中心思想就是,一个谁都逃不掉的寒冬即将到来,这总比特斯拉需要降低预期,咬紧牙关强。
而且需要再次强调的是,上述内容绝非危言耸听。因为就在最近,后者又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寒冷的寒意。
被迫两次“降价”
事实上,这一次的“寒意”,或者说更棘手麻烦的源头,是特斯拉一直引以为傲的中国市场,偏差不大。
首先把时间线倒回到10月24日,特斯拉突然宣布:即日起,调整Model 3和Model Y在的价格。调整后,Model 3的起步价为26.59万元人民币;特斯拉Model Y元起288人民币(均为补贴价格)。
下面还补充:2022年,国家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于2022年12月31日终止,之后上牌车辆不再享受补贴。
消息一出,特斯拉的销售人员可以用“蜂拥而出”来形容。从微信朋友圈展示的场景来看,用“抢白菜”来形容Model 3和Model Y降价后的终端反馈并不为过。
很快,行业内慢慢出现了一种声音:特斯拉的操作直接扼杀了一些自主品牌推进电动化的希望。性价比更高的Model 3和Model Y已经收割了主流轿车和SUV细分市场的所有潜在客户。
但在我看来,这样的观点是完全有失偏颇的,正如《特斯拉降价,无需神话》一文中所分析的:这种操作更多是因为在中国持有的累计订单量骤降,无法支撑更为充裕的产能。
更简单的说,特斯拉在中国市场,随着竞争对手陆续出牌,终端消费活力下降,逐渐卖不出去,只能被迫“以价换量”。
众所周知,就在上周,这家美国车企突然再次宣布:11月8日(含)至11月30日(含),购买现车及合作保险机构的车险组合,并按期完成交车,尾款可减8000元;12月1日(含)至12月31日(含),余额可减少4000元。
是的,你没有看错。短短两周,特斯拉再次祭出优惠方案。至于背后的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第一次降价后新单数量远不如预期,只能继续被迫出牌。另一方面,我想敦促已经拿定主意的车主们,加快速度去提车。
然而,更大的麻烦也出现了。连续两次调价,无疑是在严重透支品牌在自家车主心中的信任。
目前,正如车迷创始人孙在微博中所言,“新订单不够,你想交付的车无法交付。你不想提它。这就是特斯拉目前的尴尬处境。”
而以国产Model 3为例,由于最低点的价格一度达到23.5万元,成为了很多人认为是时候入手的“引爆点”。此外,网络中前者和Model Y明年将迎来改款的消息可谓此起彼伏,随后诞生了越来越多的“等待党”。
最终各种不利因素叠加,特斯拉不得不面对之前屡试不爽的惯用方法的麻烦,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一场离奇的“事故”
如果说短短两周内的两次降价透支了特斯拉在自家车主心中的信任,那么刚刚过去的周末在网络上疯传的另一起严重交通事故则损害了该品牌在众多潜在客户心中的信誉。
从现场曝光的图片和视频,以及自称肇事司机的亲戚“詹”微博发布的长文描述可以看出,11月5日,车主将白色Model Y开到自家水泥店门口,准备靠边停车。当他踩下刹车踏板时,发现刹车踏板用力过猛,根本停不下来,然后按下P档也没有停下来。继续往前走的路是一个缺口,他稍微向左打了个方向在水泥路上行驶。
不过没想到车子突然加速,中途急刹车也没什么效果。车速越来越快,行驶了1.2公里左右,我无法避免撞上同方向行驶的两轮摩托车,然后又撞上了对面车道的自行车。在左前轮爆胎的情况下,又跑了1.4公里,撞上了一辆三轮摩托车,然后撞上了一个骑自行车的高中女生,再撞上了停在店门口的大货车、面包车、小货车,造成摩托车司机和司机。
同时,该微博用户还表示,“特斯拉存在突然加速刹车失灵的问题,车主还在医院,希望国家机关和媒体尽快查明事故真相。”
很快,对于此次事故,特斯拉官方借用部分媒体进行了回应:从现有的事故视频中可以看到,车辆高速行驶过程中,刹车灯长时间不亮。这与背景数据一致。车辆开关长时间深按,一次保持100%,全程没有踩刹车的动作。驾驶过程中,驾驶员短暂按下P按钮四次,然后迅速松开。与此同时,刹车灯迅速打开和关闭。
随后,特斯拉还继续声明,“目前正在寻求第三方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还原事故真相,我们将积极提供必要的协助。请不要听信谣言,不要传播未经证实的信息,谢谢关注。”
当所有信息汇总后,“剧情”又开始变得似曾相识。肇事车主坚称车辆突然加速刹车失灵;特斯拉认为是车主操作失误造成的,车辆本身没有问题。
作为一个旁观者,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我不想去揣测结果,用明显的立场去判断对错。同时也想呼吁更多的人冷静客观的等待真正的答案。
从这个角度看,我忍不住想吐槽,还是这家美国车企在中国经历每一次“风波”时糟糕的舆论处理能力。的确,即使问题不在特斯拉本身,但得益于其强大的产品力和话语权,最终也能抹平一切烦恼。
但在整个过程中,品牌公信力的丧失往往是不可逆的。不管承认与否,在一些潜在客户心中,对特斯拉的安全性一直有很大的怀疑。而这些积累的顽疾显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而且要知道,随着自主新能源车企新进程的加快,“非Model 3,Model Y不选”的时代早已过去。所以,就整体对外形象而言,这家美国车企更应该爱惜自己的羽毛,否则极有可能被攻击。
至于未来,可以预见的是,特斯拉遇到的麻烦只会增加而不会减少。毕竟在寒冷的冬天,造车并不容易。
当然,类似的建议适用于所有人。2023年,中国的新能源市场将是一片布满荆棘的丛林。
日前,我们从相关渠道获得了蔚来三代换电站更多细节专利,能看到专利图中有22块电池组,可以进一步提升对蔚来旗下纯电动车产品的补能速度。同时有消息表示,首批蔚来三代换电站将会在上海市嘉定区南翔落地。
1900/1/1 0:00:001奥迪RSetronGT将于11月15日开启预售零百加速3
1900/1/1 0:00:00从追随到平视,再到致力于引领,中国汽车品牌向上的力量终于被世界看见。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Solutions(以下简称为“AFS”)的最新数据,截至11月13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约390
1900/1/1 0:00:00时代变了,中国汽车不一样了。从落后到先进,从输入到输出,从廉价到高端,从拆解别人到被别人拆解从2万辆到200万辆,20年来,中国汽车产业“征战”全球,整车出口量已跃居全球第二。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美国半导体供应商格芯(GlobalFoundries)将开始裁员,并已冻结招聘。11月11日,格芯通知员工即将进行裁员,但没有透露具体的裁员时间或哪些部门将受到影响。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