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最新一季财报发布会再次将自己卷入风波,毛利率减半,管理模式转变,高层突然换血,让人措手不及。
在这次变革中,李要宣布公司将升级为矩阵式组织,同时沈亚男将卸任总裁,离开李董事会,加入流程委员会,服务于李变革平稳过渡到明年6月。马东辉总工程师将接替沈亚男出任李的总裁,并加入董事会,全面负责和供应集团。
值得注意的是,ideal CTO一职从年初CTO开始就一直空缺,而在此次改革中,李欲提拔从华为挖来不到一年的系统部门负责人出任公司CTO,全面负责系统和计算事业部。
李想表示,这一轮改革是因为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千亿规模和万亿营收做准备。”
但是,沈亚男为什么会突然离开呢?为什么李想让从未管理过供应链的马东辉负责整合供应链?为什么内部自动驾驶团队的一号位是CTO谢衍,而不是郎咸鹏?雷锋。com了解到,在过去的半年里,Ideal还在积极招聘一名有自动驾驶背景的CTO。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风暴预警前追溯。本文将尝试探索答案。
IPD只是向华为学习的第一步。
2020年IPO后,李想不仅在扩充自己的团队,也在学习如何让组织和管理更先进。因为他自己也预言过,理想的未来有机会冲击年收入1000亿。决定公司能否突破千亿营收规模的关键是将公司升级为矩阵式组织。
在中国,采用矩阵式结构的企业很少,因为这种管理结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而成功实践这种结构的西方企业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各有不同。
华为是国内少有的成功实施矩阵式组织的企业。
李想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他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研究大公司,阿里、华为、字节跳动,他都深入研究过。
矩阵式组织是向华为学习一年的理想成果。在新的规划下,目前有五个横向管理的实体部门,包括战略部、产品部、商务部、供应部、工艺部、组织部和财务部。
和华为一样,李想在这七个横向管理部门设置了七个一级流程,分别是DSTE(从战略到执行)、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销售、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ISC(集成供应链)、BT &;IT,LTD,IFS(综合金融转型)形成矩阵组织的最小闭环运作。
在这七个一级流程中,最重要的是IPD、IPMS和ISC。
从去年开始,理想正在逐步引入IPD系统。2021年,李想在公司内部成立大产品部,构建IPD体系。2022年1月,李想还召开了内部董事会议,正式宣布IPD开业,并任命了相关负责人。
李想表示,2022年他的核心OKR之一就是学习华为的IPD流程并推广。为了推动IPD的实施,他还找了一家咨询公司在进口培训员工,还引进了有华为背景的资深专家孟在战略部负责梳理和搭建流程。理想的二代机型,包括L9、L8、L7,都是这种集中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品。
IPD是向华为学习的理想的第一步。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以产品为目标,推动产品定义、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这种以产品推动研发的思路很个人化。
但是在这种机制下,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很重要。如果他没有李想那样对产品有足够的感知和对市场的独立判断,一旦某个环节或流程出了问题,影响就不是一点点了。
李某的退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利一的加速退市给理想带来了8.03亿元的亏损,利一中的拨备相关事项也影响了车辆的毛利率。第三季度,理想单车毛利率减半至12%,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9.2个百分点。
虽然创始人李想在李一停产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当时集团内部的IPD流程打通了产品和开发团队,却没能打通销售,导致管理混乱。
虽然IPD一直在理想中运行,但仍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进。为了弥补IPD对市场的误判,李想引入了IPMS流程。
IPMS是一套源自IPD的流程,在所有操作节点上与IPD相同。而IPMS更注重产品的市场反馈,其流程设计的核心逻辑是从销售人员的角度解读IPD节点的产品准备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上市准备动作,进一步规范和精简,最终形成IPMS流程,从销售人员的角度可以理解为IPD。
IPD负责产品开发进度,而IPMS负责产品上市进度和质量。因为操作节点相同,所以开发进度质量和产品投放进度质量是环环相扣的。李想说,“当整个系统变得复杂时,信息对齐是不够的,所有部门必须在关键环节(感知、决策和执行)锁定在一起。”
IPMS是让华为手机卖得好的关键营销流程。李要向华为学习,这关系到理想的汽车能否赢得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
但是,IPMS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到跨部门的合作、信息传递等问题,对人员的依赖很大。一个产品从策划到退市需要很长时间,对人员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技巧要求很高。一旦一个人被调动或者辞职,文件的交接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借鉴以往李一个人停产的经验,在这次调整中,李想全面掌控了IPMS。
为什么不让沈亚男管理ISC?
除了IPMS和IPD,ISC(集成供应链)系统是理想组织升级面前的另一座大山。
美团创始人王兴刚2019年投李的时候,就警告李要提前布局供应链,告诉他扩大生产规模的损失无非就是提前建厂浪费一两亿。如果市场增长,产能跟不上,造成几十亿、几百亿的损失。
但李想当时并没有下定决心,而是在IPO之后去布局。这步棋来的有点晚,因为李想没想到上海疫情会影响后勤i……2022年4月江苏,导致常州工厂仅运行一周,停产三周。同时,他也没想到,碳酸锂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会导致电池组成本上涨近50%,以至于在李一中的价格上涨了一万多。
很多教训让李想明白了控制供应链的迫切性。
在这次改革中,李想没有让沈亚楠继续管理制造、供应链、质量部门,而是让总工程师马东辉负责这部分。马东辉虽然有近20年的汽车硬件开发经验,但相比前任总裁沈亚楠,他对供应链管理知之甚少。
李为什么要冒险?
沈亚男被李湘称为最信任的人,陪伴李湘走过一个又一个黑暗的时刻,是李至关重要的一员。李想他在全体员工的信中也肯定了这一点。李想说,沈亚男帮助他这个只有互联网创业经验的创始人,共同打造了一家生存难度极大的智能电动车创业公司。
早期李想只让沈亚楠负责供应链,后来逐渐把制造和销售交给他管理。他管理的“用户事业群”有制造、供应链、质量安全以及销售、充电网、售后、海外六个一级部门,可见李想对他的信任。
然而,今年发生了变化。对于沈亚男的离开,李想回应说是沈亚男自己的决定。"他的决定没有给公司留下多少时间。"
不过,有业内人士推测,沈亚男辞职可能与其负责的产能规划不足有关。
李ONE是最理想的第一款量产车。推出至今才三年。李ONE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成为30万元以上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
按照理想之前的计划,李原本想在9月份实现理想L-9万辆以上的交付,中大型SUV理想L8将在2022年11月初发布,一发布就交付,并提供六座版和五座VIP版两款车型。事实上,在理想L9发布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成为了李ONE的替代机型L8。
当时只有常州工厂在正常运转是比较理想的。虽然北京有一个生产基地,但它仍在升级过程中,每年计划生产10万辆汽车。2022年初,理想拍下了重庆113.34万平方米的二类工业用地,被外界视为理想的第三工厂,但工厂要到2024年才能正式投产。
扩建后的常州工厂规划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无法达到理想产能。截至今年11月30日,Ideal累计交付23.6万辆。以李现有10万辆的年产能计算,产能利用率已超过257%。
然而,缺乏能力规划并不完全是沈亚男的问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雷锋网。com认为产能规划与资质有关,工厂没有投产是因为一些资质没有取得。[我们将推出一系列关于车厂等待政府许可的专题文章,敬请关注。也欢迎和知情者和作者微信(ysl1075442629)聊天。]
至于沈亚男离职的真正原因,据说与他不完全赞同在全公司推行矩阵式组织有关。
李想在这次公开改变管理模式之前就有在公司推行矩阵式组织的想法,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沈亚楠的大力支持。
与IPD流程相比,改变“集成供应链”流程的挑战要大得多,因为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公司内部的销售、采购、制造、物流和客户服务,以及公司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一旦供应链系统以流线型的方式管理,就意味着公司供应链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变得公开透明。集成供应链可能涉及一些人的利益。
李想的人事调整……s时代也印证了之前的传言和猜想。
沈亚男离开李不是没有预兆的。今年9月,在公司陷入舆论漩涡时,他在5天内连续两次抛售李股份,减持100万股,套现1316.3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113万元。
李想说,沈亚男是可遇不可求的顶级搭档。找一个能直接代替他的人不容易。未来,马东辉将负责量产项目相关的软硬件研发和供应链相关工作。“它是一种长期形式,因为R&D和供应应该密切协调。”所以,之前不紧吗?
郎咸鹏为什么不上位?
在这次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命中,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是,谢衍是CTO。有两个理想的CTO,一个是王锴,一个是谢衍。
2020年,理想上市后,团队开始扩充,自动驾驶的研发也有所布局。虽然产品和效率是理想的优势,但理想自动驾驶的研发一直是魏小利的垫底。当时理想自动驾驶团队只有20多人,计算团队10多人,向副总裁范浩宇汇报。
虽然大部分理想的副总裁都是从公司内部培养出来的,但李想一直想招一个高管来负责软件研发。于是在2020年8月,李想聘请了来自伟世通的王锴担任公司的CTO。
在来到理想后,从广汽招聘的韩国人负责交付2021款李ONE智能驾驶。
同时,理想是向华为学习,也要学会把产品和研发分开,R&D由马东辉和王锴共同承担,产品交付部分原来由范浩宇承担,后来交给了黄大年。
当时提倡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分开做是比较理想的(这也是IPD的精髓之一)。主张马东辉两年内负责量产研发,三年以上负责技术研发。
在这种结构下,与大规模生产密切相关并负责交付2021辆李ONE的必须向马东辉报告,而前自动驾驶团队一号人物郎咸鹏的报告对象由马东辉改为。
这种安排给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的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
对于是否自行开发智能驾驶,郎咸鹏和王锴意见不一。最理想的是从2020年10月开始决定改变李ONE的驾驶辅助的硬件架构,但具体怎么做还没有统一结论。
以王锴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公司辅助驾驶的R&D团队不到100人,有能力开发代码的员工不到一半,无法支持完全的自研,主张与供应商合作,但前提是要求对方的自动驾驶算法代码开放,即所谓的“白盒模式”,必要时公司会派人到供应商那里进行修改。
雷锋。com了解到,当时DJI汽车负责人沈敏明曾与李想谈及共同开发智能驾驶系统,甚至愿意将代码开源给Ideal(这实际上违背了DJI的传统制度),但Ideal最终选择了Horizon。这种与供应商合作进行智能驾驶研发的状态将持续到2021年初。
在理想内部,也有一股提倡自驾自研的力量,以郎咸鹏为代表。李最新一季财报发布会再次将自己卷入风波,毛利率减半,管理模式转变,高层突然换血,让人措手不及。
在这次变革中,李要宣布公司将升级为矩阵式组织,同时沈亚男将卸任总裁,离开李董事会,加入流程委员会,服务于李变革平稳过渡到明年6月。马东辉总工程师将接替沈亚男出任李总裁,并加入董事会,全面负责和供应业务……作为一个整体。
值得注意的是,ideal CTO一职从年初CTO开始就一直空缺,而在此次改革中,李欲提拔从华为挖来不到一年的系统部门负责人出任公司CTO,全面负责系统和计算事业部。
李想表示,这一轮改革是因为公司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千亿规模和万亿营收做准备。”
但是,沈亚男为什么会突然离开呢?为什么李想让从未管理过供应链的马东辉负责整合供应链?为什么内部自动驾驶团队的一号位是CTO谢衍,而不是郎咸鹏?雷锋。com了解到,在过去的半年里,Ideal还在积极招聘一名有自动驾驶背景的CTO。
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任何事情都可以在风暴预警前追溯。本文将尝试探索答案。
IPD只是向华为学习的第一步。
2020年IPO后,李想不仅在扩充自己的团队,也在学习如何让组织和管理更先进。因为他自己也预言过,理想的未来有机会冲击年收入1000亿。决定公司能否突破千亿营收规模的关键是将公司升级为矩阵式组织。
在中国,采用矩阵式结构的企业很少,因为这种管理结构在中国历史上没有出现过,而成功实践这种结构的西方企业也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理论,各有不同。
华为是国内少有的成功实施矩阵式组织的企业。
李想曾经在采访中说过,他最好的学习方式就是研究大公司,阿里、华为、字节跳动,他都深入研究过。
矩阵式组织是向华为学习一年的理想成果。在新的规划下,目前有五个横向管理的实体部门,包括战略部、产品部、商务部、供应部、工艺部、组织部和财务部。
和华为一样,李想在这七个横向管理部门设置了七个一级流程,分别是DSTE(从战略到执行)、IPD(集成产品开发)和IPMS(集成产品营销&销售、集成产品营销与销售)、ISC(集成供应链)、BT &;IT,LTD,IFS(综合金融转型)形成矩阵组织的最小闭环运作。
在这七个一级流程中,最重要的是IPD、IPMS和ISC。
从去年开始,理想正在逐步引入IPD系统。2021年,李想在公司内部成立大产品部,构建IPD体系。2022年1月,李想还召开了内部董事会议,正式宣布IPD开业,并任命了相关负责人。
李想表示,2022年他的核心OKR之一就是学习华为的IPD流程并推广。为了推动IPD的实施,他还找了一家咨询公司在进口培训员工,还引进了有华为背景的资深专家孟在战略部负责梳理和搭建流程。理想的二代机型,包括L9、L8、L7,都是这种集中产品开发流程的产品。
IPD是向华为学习的理想的第一步。这种管理方式的好处是可以以产品为目标,推动产品定义、研发、生产、销售的全过程。这种以产品推动研发的思路很个人化。
但是在这种机制下,每个项目的负责人很重要。如果他没有李想那样对产品有足够的感知和对市场的独立判断,一旦某个环节或流程出了问题,影响就不是一点点了。
李某的退市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利一的加速退市给理想带来了8.03亿元的亏损,利一中的拨备相关事项也影响了车辆的毛利率。第三季度,理想单车毛利率减半至12%,同比下降9.1个百分点,环比下降9.2个百分点。
虽然创始人李想在李一停产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当时集团内部的IPD流程打通了产品和开发团队,却没能打通销售,导致管理混乱。
虽然IPD一直在理想中运行,但仍需根据自身情况进行改进。为了弥补IPD对市场的误判,李想引入了IPMS流程。
IPMS是一套源自IPD的流程,在所有操作节点上与IPD相同。而IPMS更注重产品的市场反馈,其流程设计的核心逻辑是从销售人员的角度解读IPD节点的产品准备情况,从而做出相应的上市准备动作,进一步规范和精简,最终形成IPMS流程,从销售人员的角度可以理解为IPD。
IPD负责产品开发进度,而IPMS负责产品上市进度和质量。因为操作节点相同,所以开发进度质量和产品投放进度质量是环环相扣的。李想说,“当整个系统变得复杂时,信息对齐是不够的,所有部门必须在关键环节(感知、决策和执行)锁定在一起。”
IPMS是让华为手机卖得好的关键营销流程。李要向华为学习,这关系到理想的汽车能否赢得万亿美元的消费市场。
但是,IPMS并不容易,因为它涉及到跨部门的合作、信息传递等问题,对人员的依赖很大。一个产品从策划到退市需要很长时间,对人员管理和项目管理的技巧要求很高。一旦一个人被调动或者辞职,文件的交接就会遇到很大的困难。
借鉴以往李一个人停产的经验,在这次调整中,李想全面掌控了IPMS。
为什么不让沈亚男管理ISC?
除了IPMS和IPD,ISC(集成供应链)系统是理想组织升级面前的另一座大山。
美团创始人王兴刚2019年投李的时候,就警告李要提前布局供应链,告诉他扩大生产规模的损失无非就是提前建厂浪费一两亿。如果市场增长,产能跟不上,造成几十亿、几百亿的损失。
但李想当时并没有下定决心,而是在IPO之后去布局。这步棋来的有点晚,因为李想没想到上海疫情会影响后勤i……2022年4月江苏,导致常州工厂仅运行一周,停产三周。同时,他也没想到,碳酸锂原材料成本的上涨,会导致电池组成本上涨近50%,以至于在李一中的价格上涨了一万多。
很多教训让李想明白了控制供应链的迫切性。
在这次改革中,李想没有让沈亚楠继续管理制造、供应链、质量部门,而是让总工程师马东辉负责这部分。马东辉虽然有近20年的汽车硬件开发经验,但相比前任总裁沈亚楠,他对供应链管理知之甚少。
李为什么要冒险?
沈亚男被李湘称为最信任的人,陪伴李湘走过一个又一个黑暗的时刻,是李至关重要的一员。李想他在全体员工的信中也肯定了这一点。李想说,沈亚男帮助他这个只有互联网创业经验的创始人,共同打造了一家生存难度极大的智能电动车创业公司。
早期李想只让沈亚楠负责供应链,后来逐渐把制造和销售交给他管理。他管理的“用户事业群”有制造、供应链、质量安全以及销售、充电网、售后、海外六个一级部门,可见李想对他的信任。
然而,今年发生了变化。对于沈亚男的离开,李想回应说是沈亚男自己的决定。"他的决定没有给公司留下多少时间。"
不过,有业内人士推测,沈亚男辞职可能与其负责的产能规划不足有关。
李ONE是最理想的第一款量产车。推出至今才三年。李ONE累计产量突破20万辆,成为30万元以上最畅销的新能源汽车。
按照理想之前的计划,李原本想在9月份实现理想L-9万辆以上的交付,中大型SUV理想L8将在2022年11月初发布,一发布就交付,并提供六座版和五座VIP版两款车型。事实上,在理想L9发布不到半年的时间里,它已经成为了李ONE的替代机型L8。
当时只有常州工厂在正常运转是比较理想的。虽然北京有一个生产基地,但它仍在升级过程中,每年计划生产10万辆汽车。2022年初,理想拍下了重庆113.34万平方米的二类工业用地,被外界视为理想的第三工厂,但工厂要到2024年才能正式投产。
扩建后的常州工厂规划年产能将达到20万辆,无法达到理想产能。截至今年11月30日,Ideal累计交付23.6万辆。以李现有10万辆的年产能计算,产能利用率已超过257%。
然而,缺乏能力规划并不完全是沈亚男的问题。一位知情人士告诉雷锋网。com认为产能规划与资质有关,工厂没有投产是因为一些资质没有取得。[我们将推出一系列关于车厂等待政府许可的专题文章,敬请关注。也欢迎和知情者和作者微信(ysl1075442629)聊天。]
至于沈亚男离职的真正原因,据说与他不完全赞同在全公司推行矩阵式组织有关。
李想在这次公开改变管理模式之前就有在公司推行矩阵式组织的想法,但他的想法并没有得到沈亚楠的大力支持。
与IPD流程相比,改变“集成供应链”流程的挑战要大得多,因为它涵盖的范围更广,包括公司内部的销售、采购、制造、物流和客户服务,以及公司外部的客户和供应商。一旦供应链系统以流线型的方式管理,就意味着公司供应链的所有信息都必须变得公开透明。集成供应链可能涉及一些人的利益。
李想的人事调整……s时代也印证了之前的传言和猜想。
沈亚男离开李不是没有预兆的。今年9月,在公司陷入舆论漩涡时,他在5天内连续两次抛售李股份,减持100万股,套现1316.38万美元,约合人民币9113万元。
李想说,沈亚男是可遇不可求的顶级搭档。找一个能直接代替他的人不容易。未来,马东辉将负责量产项目相关的软硬件研发和供应链相关工作。“它是一种长期形式,因为R&D和供应应该密切协调。”所以,之前不紧吗?
郎咸鹏为什么不上位?
在这次组织架构和人事任命中,另一个值得玩味的是,谢衍是CTO。有两个理想的CTO,一个是王锴,一个是谢衍。
2020年,理想上市后,团队开始扩充,自动驾驶的研发也有所布局。虽然产品和效率是理想的优势,但理想自动驾驶的研发一直是魏小利的垫底。当时理想自动驾驶团队只有20多人,计算团队10多人,向副总裁范浩宇汇报。
虽然大部分理想的副总裁都是从公司内部培养出来的,但李想一直想招一个高管来负责软件研发。于是在2020年8月,李想聘请了来自伟世通的王锴担任公司的CTO。
在来到理想后,从广汽招聘的韩国人负责交付2021款李ONE智能驾驶。
同时,理想是向华为学习,也要学会把产品和研发分开,R&D由马东辉和王锴共同承担,产品交付部分原来由范浩宇承担,后来交给了黄大年。
当时提倡技术研发和产品研发分开做是比较理想的(这也是IPD的精髓之一)。主张马东辉两年内负责量产研发,三年以上负责技术研发。
在这种结构下,与大规模生产密切相关并负责交付2021辆李ONE的必须向马东辉报告,而前自动驾驶团队一号人物郎咸鹏的报告对象由马东辉改为。
这种安排给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的管理带来了一些问题。
对于是否自行开发智能驾驶,郎咸鹏和王锴意见不一。最理想的是从2020年10月开始决定改变李ONE的驾驶辅助的硬件架构,但具体怎么做还没有统一结论。
以王锴为首的“保守派”认为,公司辅助驾驶的R&D团队不到100人,有能力开发代码的员工不到一半,无法支持完全的自研,主张与供应商合作,但前提是要求对方的自动驾驶算法代码开放,即所谓的“白盒模式”,必要时公司会派人到供应商那里进行修改。
雷锋。com了解到,当时DJI汽车负责人沈敏明曾与李想谈及共同开发智能驾驶系统,甚至愿意将代码开源给Ideal(这实际上违背了DJI的传统制度),但Ideal最终选择了Horizon。这种与供应商合作进行智能驾驶研发的状态将持续到2021年初。
在理想内部,也有一股提倡自驾自研的力量,以郎咸鹏为代表。郎咸鹏的观点是,如果采用供应商方案,各种流程的对接和沟通肯定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未来几乎没有供应商能做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这条路肯定走不远。
2021年初,郎咸鹏和李想立下“不自研就辞职”的军令状,启动了名为“卫城”的智能驾驶项目,赢得了李想的信任,成为李一中智能驾驶研发的实际领导者。
不久,黄大年离开了他的理想。一位知情人告诉雷锋网。在黄达之前……安来到理想,他在广汽主要负责供应链,没有做过自动驾驶方面的研发。
王锴也很快离职,理想的CTO位置由马东辉管理。
在离开后,李急于寻找CTO,曾调动猎头公司的资源,帮助他们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中招聘合适的人选。只要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人”,不管在哪个城市,李想都会满满的诚意,抓紧时间飞到对岸面试。
滴滴自动驾驶的魏峻青也出现在猎头名单中,但他的理想无法匹配他的报价。
猎头还向李想推荐了BAT中一个高P的CTO人选。候选人在老东家的年薪超过2000万,但李想只能分一半给他(1200万左右)。几轮谈判下来,只能再给他300万。最后,候选人头也不回地选择了一个平台更大、薪资更高的offer。
在加盟李湘之前,李湘并没有提拔郎咸鹏为CTO。郎咸鹏自研智能驾驶计划宣布“成功”实现全栈自研。
目前市场上自动驾驶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用纯视觉和强感知技术做自动驾驶;一种是有视野和高精地图的解决方案,以小鹏为代表;还有视觉+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以Mimo智行为代表。
郎咸鹏在2018年来李之前在百度工作了六年。而郎在李倡导的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方案,依然是依托于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小鹏新车发布之所以延迟,是因为其辅助驾驶不具备高精地图资质,这已经证明了“视觉+高精地图”的解决之路的艰难。发展自驾,首先要取得高精地图资质。
这是理想的另一大困难。一位高德地图专家曾对雷锋网说。com(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com)认为高精地图行业有众所周知的规定,外资企业拿不到这个资格,包括蔚来、小鹏、理想。
可想而知,郎咸鹏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计划是否已经在理想中成功实施。
当时负责理想智能驾驶AI算法的王一伦参与了郎咸鹏卫城项目。2020年12月,加入了李。他是华为汽车的高级BU专家,也是宽凳科技的首席AI架构师。宽凳科技专注于自动驾驶的高精地图。创始人刘军之前是百度地图部门的负责人,他创业时的合伙人是王一伦。
王一伦负责Ideality的感知算法团队,向郎咸鹏汇报。然而,今年10月,王一伦也离开了。
对于王一伦离开的原因,Ideality并未给予正面回应。
压力或是他离职的部分原因。自己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入李后,工作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他在高强度加班后,体重增加了20阿津。此前,李想也曾表示,理想自动驾驶团队晚上加班到12点是常事,周六日也经常加班。
另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表示,王一伦离职的原因也可能是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难以扩大,并且因为成本原因没有批准足够的工作指标。截至2021年底,李的智能驾驶团队数量已从2020年底的40个增加到600个。同期蔚来智能驾驶团队近800-900人,小鹏4500名R&D人员中,约三分之一与自动驾驶相关。一位猎头告诉雷锋网。com认为目前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是700人左右。
在新的组织模式下,李想提拔懂操作系统的做CTO,是现有条件下最好的选择,因为理想能给的薪酬和空间,不允许招聘一个有自动驾驶研发背景的人来负责理想的软件研发团队。
加入李之前,在阿里参与领导操作系统AliOS的开发,离开阿里后在华为管理操作系统的业务。谢衍不仅是国产操作系统的核心人才,也熟悉华为的IPD系统。选他来领导公司的系统开发组比较合适。
谢衍的一个加分点是成功建立了理想驾驶舱实验室,以及理想驾驶舱的基础研发和技术产品研发。
谢衍还得到了范浩宇的支持,范浩宇是他理想中的灵魂人物和元老。谢和范都是阿里云OS的同事,谢的加入也源于范的推荐。谢衍的另一个身份是美团王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同学,他那个技术还行但是回来做外卖的老同学也会在日常聊天中提到。值得一提的是,王兴是最重要的投资人。
简而言之,组织架构的升级,是李想的断腕,是他过去几年对内部各种问题的问责;也是对未来成为十亿营收公司会遇到的挑战的预判和调整。
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拭目以待吧。
[认识作者,更多隐藏内幕见本文]微信ysl1075442629,作者下期话题为“理想向左,问世界向右”,欢迎与关注的两大造车势力交流所需商品。
[封面图片来源:网名视觉中国,所有者:签约投稿人]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郎咸鹏的观点是,如果采用供应商方案,各种流程的对接和沟通肯定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未来几乎没有供应商能做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这条路肯定走不远。
2021年初,郎咸鹏和李想立下“不自研就辞职”的军令状,启动了名为“卫城”的智能驾驶项目,赢得了李想的信任,成为李一中智能驾驶研发的实际领导者。
不久,黄大年离开了他的理想。一位知情人告诉雷锋网。在黄大年来到Ideal之前,他主要负责广汽的供应链,并没有在自动驾驶方面做任何研发。
王锴也很快离职,理想的CTO位置由马东辉管理。
在离开后,李急于寻找CTO,曾调动猎头公司的资源,帮助他们在各大互联网公司中招聘合适的人选。只要他认为自己是“对的人”,不管在哪个城市,李想都会满满的诚意,抓紧时间飞到对岸面试。
滴滴自动驾驶的魏峻青也出现在猎头名单中,但他的理想无法匹配他的报价。
猎头还向李想推荐了BAT中一个高P的CTO人选。候选人在老东家的年薪超过2000万,但李想只能分一半给他(1200万左右)。几轮谈判下来,只能再给他300万。最后,候选人头也不回地选择了一个平台更大、薪资更高的offer。
在加盟李湘之前,李湘并没有提拔郎咸鹏为CTO。郎咸鹏自研智能驾驶计划宣布“成功”实现全栈自研。
目前市场上自动驾驶的路径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向。一种是以特斯拉为代表,用纯视觉和强感知技术做自动驾驶;一种是有视野和高精地图的解决方案,以小鹏为代表;还有视觉+激光雷达的解决方案,以Mimo智行为代表。
郎咸鹏在2018年来李之前在百度工作了六年。而郎在李倡导的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方案,依然是依托于高精地图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小鹏新车发布之所以延迟,是因为其辅助驾驶不具备高精地图资质,这已经证明了“视觉+高精地图”的解决之路的艰难。发展自驾,首先要取得高精地图资质。
这是理想的另一大困难。一位高德地图专家曾对雷锋网说。com(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com)认为高精地图行业有众所周知的规定,外资企业拿不到这个资格,包括蔚来、小鹏、理想。
可想而知,郎咸鹏自主研发的自动驾驶计划是否已经在理想中成功实施。
当时负责理想智能驾驶AI算法的王一伦参与了郎咸鹏卫城项目。2020年12月,加入了李。他是华为汽车的高级BU专家,也是宽凳科技的首席AI架构师。宽凳科技专注于自动驾驶的高精地图。创始人刘军之前是百度地图部门的负责人,他创业时的合伙人是王一伦。
王一伦负责Ideality的感知算法团队,向郎咸鹏汇报。然而,今年10月,王一伦也离开了。
对于王一伦离开的原因,Ideality并未给予正面回应。
压力或是他离职的部分原因。自己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入李后,工作几乎成了生活的全部。他在高强度加班后,体重增加了20阿津。此前,李想也曾表示,理想自动驾驶团队晚上加班到12点是常事,周六日也经常加班。
另一位接近理想的人士表示,王一伦离职的原因也可能是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难以扩大,并且因为成本原因没有批准足够的工作指标。截至2021年底,李的智能驾驶团队数量已从2020年底的40个增加到600个。同期蔚来智能驾驶团队近800-900人,小鹏4500名R&D人员中,约三分之一与自动驾驶相关。一位猎头告诉雷锋网。com认为目前理想的自动驾驶团队是700人左右。
在新的组织模式下,李想提拔懂操作系统的做CTO,是现有条件下最好的选择,因为理想能给的薪酬和空间,不允许招聘一个有自动驾驶研发背景的人来负责理想的软件研发团队。
加入李之前,在阿里参与领导操作系统AliOS的开发,离开阿里后在华为管理操作系统的业务。谢衍不仅是国产操作系统的核心人才,也熟悉华为的IPD系统。选他来领导公司的系统开发组比较合适。
谢衍的一个加分点是成功建立了理想驾驶舱实验室,以及理想驾驶舱的基础研发和技术产品研发。
谢衍还得到了范浩宇的支持,范浩宇是他理想中的灵魂人物和元老。谢和范都是阿里云OS的同事,谢的加入也源于范的推荐。谢衍的另一个身份是美团王兴在美国特拉华大学的同学,他那个技术还行但是回来做外卖的老同学也会在日常聊天中提到。值得一提的是,王兴是最重要的投资人。
简而言之,组织架构的升级,是李想的断腕,是他过去几年对内部各种问题的问责;也是对未来成为十亿营收公司会遇到的挑战的预判和调整。
至于效果如何,还是拭目以待吧。
[认识作者,更多隐藏内幕见本文]微信ysl1075442629,作者下期话题为“理想向左,问世界向右”,欢迎与关注的两大造车势力交流所需商品。
[封面图片来源:网名视觉中国,所有者:签约投稿人]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天眼查APP显示,12月20日,威马汽车科技(四川)有限公司发生多项工商变更,其中股东行列新增绵阳安州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绵阳安州投资公司);注册资本由17亿人民币增至5
1900/1/1 0:00:0012月22日,以“512时代:为车而来”为主题的北醒新品暨战略发布会在北京举行。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12月15日,全球最大的铝业公司之一挪威海德鲁(NorskHydro)表示,从2023年起,该公司将为梅赛德斯奔驰的一系列车型(包括电动EQ系列)供应低碳铝。
1900/1/1 0:00:0012月22日,江淮汽车发布公告称,该公司拟收购蔚来汽车(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为:安徽蔚来)持有的在建工程设备安装工程相关项目资产(包括设备、工装类资产等),预计交易价格1704亿元。
1900/1/1 0:00:00第一电动从大众汽车官方获悉,大众汽车计划未来几年在纯电平台上加大投入并进一步研发,MEB平台将成为MEB平台。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德国初创公司ScantinelPhotonics宣布在A轮融资中筹得1000万欧元,以加速开发其调频连续波(FMCW)激光雷达(LiDAR)。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