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这句话的背后,有一句雷军说的话,“只有长出一双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在目前的共享出行市场,后半句已经越来越关键。
“一边是冰,一边是火”是旅行市场最真实的写照。从滴滴出行来看,美股退市以来,港股IPO一直相当不理想。80多亿元的罚单背后,原有近90%的市场份额被同行蚕食。
官方微博最新更新停留在9月22日,微信公众号断网半年多。滴滴出行APP能否重新上线,能否尽快上市,依然充满疑问。
而在市场的另一边,却是相反的。新老玩家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随之而来的是加速上市。包括曹操之旅、如企之旅在内的旅游平台,都有消息称最快明年在香港上市。与此同时,自行车共享企业专注于下沉市场,也有消息称将在一级资本市场有所动作。
滴滴的“撤退”似乎并没有给出行市场泼冷水,更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旅游市场的蛋糕怎么分?大家都知道补贴烧钱,但是要靠什么来改变盈利困境呢?
谁会是下一个“滴滴”?
图片来源:滴滴出行
NBA著名球员科比曾经说过,第二名才是最大的输家。但如果是在出行市场,从滴滴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来看,这句话言之过早。
从2012年成立到2014年,滴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开始了与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在双方股东腾讯和阿里的支持下,滴滴和快的烧了近20亿,小投资者难以承受。最后两家公司在2015年合并。
当时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打车app的用户市场,合计份额超过99%。以至于合并后的滴滴长期占据90%左右的市场份额。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国已对接1300万司机和3.77亿打车用户,市场份额超过80%。
但数据合规等安全问题在庞大的用户规模上不断涌现,为滴滴赴美上市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今年6月,滴滴正式从纽交所退市,一年内市值蒸发600多亿美元。
滴滴背后是一地鸡毛,但其他出行玩家要想利用这个机会独霸江山,并不容易。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滴滴7月国内市场份额跌至69%,半年来稳定在70%左右。在各大出行平台的攻势下,滴滴盘子里的蛋糕并没有太大变化。
用户习惯很难改变,滴滴十年打下的市场基础短时间内无法撼动。但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出行市场的格局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目前还很难判断。
2021年9月,曹操对母集团吉利进行数亿元战略投资,完成38亿元B轮融资。时隔一个月,T3完成高达77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一汽、东风、长安、阿里、腾讯等老股东。这也是2018年以来网约车市场最大的单笔融资案例。
12月,儒奇旅游获得了文远知行的战略投资。2022年4月,公司完成由文远智行、马骁智行、广汽参与的A轮融资,金额超过10亿人民币。今年8月,香岛旅行完成了超10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SAIC和Momenta。相比之下,迪达公司、首汽约车等公司这两年都没有融资的消息。
上述被资本看好的出行平台,背后都是车企。比如曹操之行背后是吉利,T3是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央企和腾讯、阿里一起组成的,而广汽则站在如骑之行背后,享受着客场之旅。它是在赛里面孵化的……这些旅游平台都透露了上市融资的计划。郭盛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网约车是考验商业布局、产品实力、技术、运营能力、资本实力、公共服务能力的赛道。这也决定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极高,需要持续的资金、技术和运营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滴滴前后有23轮披露融资,融资总额接近200亿美元。此外,IPO融资约44亿美元,累计融资超过240亿美元。但从近十年的融资情况来看,共享出行赛道已经从最初的“十级风口”转为降温,现在已经进入了冷静期。
可能很难看到一个出行平台像滴滴一样吸引如此多的关注。IPO无疑是国内旅游企业缩小差距的最佳途径。
去年10月,T3旅行CEO崔大勇向国内媒体证实,公司内部已经启动IPO计划,预计不会等太久。今年,曹操之旅和如皋之旅被多次传出最快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可以明确的是,国内旅游企业加快了IPO的步伐。如果滴滴继续“按兵不动”,其寡头垄断地位可能难以长期维持。
谁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旅游巨头,这将是未来几年的问题。股市变幻莫测,不断有新玩家入市。光守“本分”是不够的。
共享出行的下一个契合点在哪里?
图片来源:儒奇游记
网约车行业主要有三点:一是运营能力,有多少司机提供能力,平台如何管理这些能力;其次是算法平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匹配运力供给,比如减少高峰时段用户等待时间,合理规划路线;最后是流量能力,平台端的用户规模往往和盈利挂钩。
早期的旅游平台就是如此。三大抓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流量的补贴大战硝烟弥漫。但随着高德、百度等聚合平台的出现,一些小规模的旅游公司开始以运力为主要发力点,流量和算法支持依赖聚合平台。
尽管如此,旅游市场的战争并没有就此停止。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2年11月30日,国内共有294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证,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驾驶证501万张,车辆运输证206.4万张,环比分别增长2.5%和1.7%。
同时,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11月份共接单5.08亿单,环比下降11.4%。国内网约车市场从小到大,从混乱到逐渐合规。由于物理空间和需求,增速开始放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这意味着,旅行平台要想真正跻身第一梯队吃肉,就必须有更强的抓手或者更多的触角。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几乎所有的旅游平台都在不约而同地拓展新业务。除了大规模的网约车服务,平台包括曹操出行、T3出行、儒启出行等。已经将业务扩展到搭便车和专车等领域。
以曹操的行为为例,平台在推出顺风车服务时,表示会先发展吉利的车主成为顺风车车主。一方面,出行平台背后有车企的车队基础做保障,另一方面,车企也能间接受益于共享出行市场。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约为270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增速首次下降。到2021年,市场恢复增长,达到2344亿元,同比增长2.99%。
此外,外卖、跑腿、社区团购、同城货运等创新业务也被视为共享出行平台的潜在市场。
比如滴滴的橙心优选和美团优选在长沙等地激战,两家优选的商品配送基本由各自的网约车平台负责。不过今年早些时候,烧了几百亿的橙心最好全线关停。
“烧钱,难盈利”是旅游市场的普遍现象。除去投资收益,滴滴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盈利,这与其不断加大业务投入和研发支出是分不开的。2021年,滴滴的R&D投资增长49.0%,至94.15亿元,占总营收的5.4%。
滴滴出行调整EBITA(亿元);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尽管如此,从近年来共享出行平台的发展和大额融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成为共享出行市场的下一个赛点,也可能是改变出行公司成本结构、提升毛利的关键。
一方面,出行平台遵循政策倡导,采用新能源车队可以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成本;另一方面,无人操作也可以大大降低驾驶员的运营成本,提高驾驶安全性。各大出行平台,包括滴滴出行、曹操出行、如皋出行、T3等。,正在布局Robotaxi业务。
要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数据和算法迭代是关键。在推广方面,各家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选择自己做研究的,比如滴滴,2016年组建自己的团队进场;也有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的公司,如T3旅行和轻舟智行,如齐旅行和智行,以及曹操旅行和小马智行。两条路线各有利弊,国内主流旅游平台似乎更倾向于“轻研发”的选项。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曾表示,如骑出行要打造成为落地robotaxi场景的科技运营平台。崔大勇此前也指出,成为无人驾驶核心运营商是T3出行的战略目标。
郭盛证券指出,在Robotaxi circuit的竞争中,基于技术各有优势,谁的运营经验和共享出行网络最强,谁的胜算就更大。CICC的研究报告认为,基于新能源汽车的Robotaxi有望改变出行生态,创造“移动即服务”(MaaS)的商业模式。
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暂且不考虑城市规划和政策监管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下一阶段的资本竞争中,共享出行市场的竞争焦点很可能会回归到产品和服务本身。
这和造车新势力的情况差不多。“超越特斯拉”是每个车企的目标,但最终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技术。
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这句话的背后,有一句雷军说的话,“只有长出一双翅膀,才能飞得更高。”在目前的共享出行市场,后半句已经越来越关键。
“一边是冰,一边是火”是旅行市场最真实的写照。从滴滴出行来看,美股退市以来,港股IPO一直相当不理想。80多亿元的罚单背后,原有近90%的市场份额被同行蚕食。
官方微博最新更新停留在9月22日,微信公众号断网半年多。滴滴出行APP能否重新上线,能否尽快上市,依然充满疑问。
而在市场的另一边,却是相反的。新老玩家完成了一轮又一轮的融资,随之而来的是加速上市。包括曹操之旅、如企之旅在内的旅游平台,都有消息称最快明年在香港上市。与此同时,自行车共享企业专注于下沉市场,也有消息称将在一级资本市场有所动作。
滴滴的“撤退”似乎并没有给出行市场泼冷水,更多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比如旅游市场的蛋糕怎么分?大家都知道补贴烧钱,但是要靠什么来改变盈利困境呢?
谁会是下一个“滴滴”?
图片来源:滴滴出行
NBA著名球员科比曾经说过,第二名才是最大的输家。但如果是在出行市场,从滴滴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差距来看,这句话言之过早。
从2012年成立到2014年,滴滴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开始了与快的打车的补贴大战。在双方股东腾讯和阿里的支持下,滴滴和快的烧了近20亿,小投资者难以承受。最后两家公司在2015年合并。
当时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打车app的用户市场,合计份额超过99%。以至于合并后的滴滴长期占据90%左右的市场份额。截至2021年3月31日,滴滴在中国已对接1300万司机和3.77亿打车用户,市场份额超过80%。
但数据合规等安全问题在庞大的用户规模上不断涌现,为滴滴赴美上市后的危机埋下了伏笔。今年6月,滴滴正式从纽交所退市,一年内市值蒸发600多亿美元。
滴滴背后是一地鸡毛,但其他出行玩家要想利用这个机会独霸江山,并不容易。海通证券的研究报告显示,滴滴7月国内市场份额跌至69%,半年来稳定在70%左右。在各大出行平台的攻势下,滴滴盘子里的蛋糕已经没有c了……变化很大。
用户习惯很难改变,滴滴十年打下的市场基础短时间内无法撼动。但随着资本的不断涌入,出行市场的格局是否会出现新的变化,目前还很难判断。
2021年9月,曹操对母集团吉利进行数亿元战略投资,完成38亿元B轮融资。时隔一个月,T3完成高达77亿元的A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一汽、东风、长安、阿里、腾讯等老股东。这也是2018年以来网约车市场最大的单笔融资案例。
12月,儒奇旅游获得了文远知行的战略投资。2022年4月,公司完成由文远智行、马骁智行、广汽参与的A轮融资,金额超过10亿人民币。今年8月,香岛旅行完成了超10亿元的B轮融资,投资方包括SAIC和Momenta。相比之下,迪达公司、首汽约车等公司这两年都没有融资的消息。
上述被资本看好的出行平台,背后都是车企。比如曹操之行背后是吉利,T3是一汽、东风、长安三家央企和腾讯、阿里一起组成的,而广汽则站在如骑之行背后,享受着客场之旅。它是在SAIC孵化的。
这些旅游平台都透露了上市融资的计划。郭盛证券在研报中指出,网约车是考验商业布局、产品实力、技术、运营能力、资本实力、公共服务能力的赛道。这也决定了网约车的准入门槛极高,需要持续的资金、技术和运营投入。
据不完全统计,滴滴前后有23轮披露融资,融资总额接近200亿美元。此外,IPO融资约44亿美元,累计融资超过240亿美元。但从近十年的融资情况来看,共享出行赛道已经从最初的“十级风口”转为降温,现在已经进入了冷静期。
可能很难看到一个出行平台像滴滴一样吸引如此多的关注。IPO无疑是国内旅游企业缩小差距的最佳途径。
去年10月,T3旅行CEO崔大勇向国内媒体证实,公司内部已经启动IPO计划,预计不会等太久。今年,曹操之旅和如皋之旅被多次传出最快2023年在港交所上市。可以明确的是,国内旅游企业加快了IPO的步伐。如果滴滴继续“按兵不动”,其寡头垄断地位可能难以长期维持。
谁最有希望成为下一个旅游巨头,这将是未来几年的问题。股市变幻莫测,不断有新玩家入市。光守“本分”是不够的。
共享出行的下一个契合点在哪里?
图片来源:儒奇游记
网约车行业主要有三点:一是运营能力,有多少司机提供能力,平台如何管理这些能力;其次是算法平台,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匹配运力供给,比如减少高峰时段用户等待时间,合理规划路线;最后是流量能力,平台端的用户规模往往和盈利挂钩。
早期的旅游平台就是如此。三大抓手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围绕流量的补贴大战硝烟弥漫。但随着高德、百度等聚合平台的出现,一些小规模的旅游公司开始以运力为主要发力点,流量和算法支持依赖聚合平台。
尽管如此,旅游市场的战争并没有就此停止。据全国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统计,截至2022年11月30日,国内共有294家网约车平台公司取得网约车平台经营许可证,环比增加4家;各地共发放驾驶证501万张,车辆运输证206.4万张,环比分别增长2.5%和1.7%。
同时,网约车监管信息交互系统11月份共接单5.08亿单,环比下降11.4%。国内网约车市场从小到大,从混乱到逐渐合规。由于物理空间和需求,增速开始放缓,市场进入存量竞争时代。这意味着,旅行平台要想真正跻身第一梯队吃肉,就必须有更强的抓手或者更多的触角。
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几乎所有的旅游平台都在不约而同地拓展新业务。除了大规模的网约车服务,平台包括曹操出行、T3出行、儒启出行等。已经将业务扩展到搭便车和专车等领域。
以曹操的行为为例,平台在推出顺风车服务时,表示会先发展吉利的车主成为顺风车车主。一方面,出行平台背后有车企的车队基础做保障,另一方面,车企也能间接受益于共享出行市场。
根据智研咨询发布的数据,2019年中国共享出行市场规模约为2700亿元。2020年,受疫情影响,市场增速首次下降。到2021年,市场恢复增长,达到2344亿元,同比增长2.99%。
此外,外卖、跑腿、社区团购、同城货运等创新业务也被视为共享出行平台的潜在市场。
比如滴滴的橙心优选和美团优选在长沙等地激战,两家优选的商品配送基本由各自的网约车平台负责。不过今年早些时候,烧了几百亿的橙心最好全线关停。
“烧钱,难盈利”是旅游市场的普遍现象。除去投资收益,滴滴自成立以来一直没有盈利,这与其不断加大业务投入和研发支出是分不开的。2021年,滴滴的R&D投资增长49.0%,至94.15亿元,占总营收的5.4%。
滴滴出行调整EBITA(亿元);来源:光大证券研究所
尽管如此,从近年来共享出行平台的发展和大额融资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新能源和自动驾驶技术正在成为共享出行市场的下一个赛点,也可能是改变出行公司成本结构、提升毛利的关键。
一方面,出行平台遵循政策倡导,采用新能源车队可以降低车辆全生命周期的碳排放成本;另一方面,无人操作也可以大大降低驾驶员的运营成本,提高驾驶安全性。各大出行平台,包括滴滴出行、曹操出行、如皋出行、T3等。,正在布局Robotaxi业务。
要实现Robotaxi的商业化,数据和算法迭代是关键。在推广方面,各家采取的策略也不尽相同。
选择自己做研究的,比如滴滴,2016年组建自己的团队进场;也有与自动驾驶公司合作的公司,如T3旅行和轻舟智行,如齐旅行和智行,以及曹操旅行和小马智行。两条路线各有利弊,国内主流旅游平台似乎更倾向于“轻研发”的选项。
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红曾表示,如骑出行要打造成为落地robotaxi场景的科技运营平台。崔大勇此前也指出,成为无人驾驶核心运营商是T3出行的战略目标。
郭盛证券指出,在Robotaxi circuit的竞争中,基于技术各有优势,谁的运营经验和共享出行网络最强,谁的胜算就更大。CICC的研究报告认为,基于新能源汽车的Robotaxi有望改变出行生态,创造“移动即服务”(MaaS)的商业模式。
电气化和智能化的浪潮势不可挡。暂且不考虑城市规划和政策监管带来的不确定性,在下一阶段的资本竞争中,共享出行市场的竞争焦点很可能会回归到产品和服务本身。
这和造车新势力的情况差不多。“超越特斯拉”是每个车企的目标,但最终还是要耐得住寂寞,忍得住技术。
据研究机构EVTank、伊维经济研究院联合中国电池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中国钠离子电池行业发展白皮书(2022年)》,根据钠离子电池各潜在应用场景对电池的需求量进行测算,理论上,
1900/1/1 0:00:00巴菲特再出售价值3443万美元比亚迪股票港交所的一份文件显示,沃伦巴菲特旗下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以2
1900/1/1 0:00:002022年12月16日,腾势汽车与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碳中和实验室(以下简称:腾讯SSV)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举行签约仪式。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12月13日,电池制造商松下控股(PanasonicHoldings)表示,已达成一项供应协议,将向电动汽车制造商Lucid集团供应锂离子电池。
1900/1/1 0:00:0012月12日,蔚来汽车利用了一下午的时间,由总裁秦力洪为我们解读了企业在2022年目前为止所取得的成绩,同时也透露了一些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
1900/1/1 0:00:00我们从企查查了解到,奇瑞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发生工商变更,股东新增宁波梅山保税港区问鼎投资有限公司,后者由宁德时代全资控股。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