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部图片来源:零跑官方
作者|崔秋阳
编辑|王艳
当车企纷纷交出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时,重新开放、展望未来也成为行业关键词。
1月12日凌晨,相关节目拍摄完毕。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带着整车、智能网联、电驱动、电池、智能驾驶、电子电气架构等六大技术板块的负责人出现在媒体面前,做年终总结。
CO1上市、成功登陆港交所、提前年交付量突破10万辆,是零跑汽车交出的2022年成绩单。但在新能源市场的突围战中,目前需求疲软是市场的大背景,而补贴下降、上游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于七年的零跑来说,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销量能否持续增长,何时扭亏为盈。
激进扩张,自研降本增效
对朱来说,2022年遇到的困难是具体的。2022年10月,虽然新能源的销量还在增长,但由于经济放缓,投资大幅减少,环境寒冷。回忆起当时对IPO的影响,朱记忆犹新,“从我们定价到发牌,两个星期我每天都在煎熬。大家都很着急,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
之后,零跑成为继蔚来、理想、小鹏之后的第四张IPO船票,获得造车新动力。但在资本市场更加务实的情况下,也意味着新生力量应该会产生更好的业绩。
单从交付数据来看,零跑2022年交付量超过1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54%。参照12万辆的年度目标,年度目标完成率为92.64%,在新生力量中的年度交付排名也来到了第五位。
2022年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在疫情入侵、供应链问题频发的2022年这一年,很多车企都没能实现既定目标。蔚来和理想都实现了目标销量的80%左右,而Xpeng Motors没有达到目标销量的一半。
这与过去一年线下渠道咄咄逼人的扩张速度是分不开的。根据蓝捷路的分析数据,2022年1月,有303个零售点,覆盖100个城市。截至目前,中国零售门店数量达到582家,增速超过80%,覆盖180个城市。
此外,全球自研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供应链紧张对生产和销售的影响。
据其介绍,目前除了电芯、内外饰外包、底盘、汽车电子电器为自主研发外包外,其他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生产。除2月份外,零跑的月交付量稳定在8000-10000辆左右。
在朱看来,除了保证供应,自研的好处还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述部分,包括整车、电池、电驱动、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软硬件,已经覆盖了整车70%的成本。“10万元的费用,其中7万元是零配件自制的。如果外包有10%的毛利率差,零配件就比别人多7000元。”
他还表示,随着规模效应的扩大,未来将会有更多的R&D成本被平均分摊。
来源:零跑官方
同时,零跑现阶段平台零件通用化率达到了88%。此外,今年推出的CTC动力电池架构技术,这些软硬件的深入自研自产也使得零跑的财务数据逐渐好转。
根据2022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数据,最新的毛利率数据已经达到-8.9%,也就是……与2022年第二季度和2021年第三季度的-25.6%和-44.5%相比显著改善。朱和京华都定下了目标,“2023年零跑的毛利率数据一定会转正”。
此外,今年20-30万元零跑价格区间的C01也正式上市交付。零跑第三季度单车均价已经达到12万元,比上半年均价上涨2.3万元左右。
为了提高效率,2022年底,零跑还调整了组织架构。
具体来说,零跑前20名部门整合为十二个一级组织,分别是战略发展、市场与用户、销售与服务、整车产品线、电子与信息产品线、电驱动产品线、电池产品线、供应链、资金与管理支持,以及三个职能组织,全部直接向朱汇报。
上述十二家一级机构中,整车、电子与信息、电驱动、电池四条产品线六个技术板块的负责人分别是(整车产品线)、周(智能网联)、吴村(电驱动产品线)、(电池产品线)、王耀农(智能驾驶)、宁(电子电气架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线的主要领导都是在零跑成立之初加入公司的。
零跑透露,目前R&D在车内、电池+电驱以及整个智能板块的团队数量在1000人左右,智能驾驶板块更重要的算法和数据的团队规模在100人以上。相比之下,理想、小鹏、蔚来的自驾团队数量都在1000人左右。
挑战很多,但新势力还是要“碾压”研发。
随着国家的退群,以及近期车企开始的“价格战”,2023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特斯拉一个月两次降低订单量,比亚迪、爱安、吉利等车企都打出涨价牌,幅度在2000-9000元不等。攻防之间,也对车企提出了更多的考验。
在朱看来,零跑有充分的信心打好价格竞争,而且“2023年3月初,我们还将发布所有产品价格和性能规模变化。”
其即将推出的产品中包括首款B系列中大型SUV B11,将搭载lidar和NVIDIA Orin芯片。“(B系列)是区间产品,中间价位区间15万。”
此外,零跑还透露,未来三年将发布7款产品,包括两款轿车和5款SUV,未来还会有皮卡、MPV和跨界车型。
拓宽自己产品矩阵的前提是要有平台生产的效率,控制好成本。在这方面,零跑的思路与ideal类似,即以统一的车辆、智能驾驶舱、驾驶平台/架构来满足不同车型的研发。
朱透露,目前零跑的整车架构可以覆盖A/B/C三个平台,从A0到C,都将有纯电动+增程双动力驱动。C01增程版也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此外,基于高通8295芯片的驾驶舱系统也将适合跨平台应用。“2024年(零跑),所有汽车都可以基于8295实现完全平台化。”
零跑自研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底盘电池集成技术CTC 2.0、800V高压超快充电技术、新一代油冷电驱动等技术也将于今年发布。
但是把蛋糕做大也需要冒一些风险。朱表示,坚持全球自研的缺点是初期投入的资源较多,不仅需要相当的时间,还需要同等产能的重资产生产线。
目前,除了年产能20万辆的金化工厂,还有三个总年产能78万辆的电池基地(其中一个还在建设中)以及配套的电驱动和智能驾驶硬件产品线。
< img alt = "蔚来、小鹏、爱安、比亚迪、零跑汽车" sr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03175503921189/3。……g"/>
来源:零跑官方
有了相当规模的重资产,你可以把核心零部件的供应控制在自己手里,避免因供应问题对生产和销售端造成负面影响,但你也需要形成规模效应来分摊成本,否则就会出现“卖一辆车赔一辆车”的局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零跑一直被毛利率为负的问题困扰。
朱明江认为,一旦达到20万辆的年销量,目前各部门都可以实现盈利。“20万以上,我觉得完全可以覆盖所有R&D团队或者节约成本。”
除了要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补齐智能短板也是零跑2023年的主要目标。目前蔚来、理想、小鹏的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功能(NOA)已经大规模上线。
为了赶上头部新势力的智能化步伐,零跑也在加大软硬件投入。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零售R&D投资为4.04亿元,较上一季度有较大提升,但仍需继续加大投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占据先机。
可以预见,虽然新的一年将面临不同层面的挑战,但在算法滚动、材料堆砌的智能车市场,加大R&D投入、寻求差异化仍是车企应对竞争的上策。
未来汽车日报
头部图片来源:零跑官方
作者|崔秋阳
编辑|王艳
当车企纷纷交出过去一年的成绩单时,重新开放、展望未来也成为行业关键词。
1月12日凌晨,相关节目拍摄完毕。零跑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带着整车、智能网联、电驱动、电池、智能驾驶、电子电气架构等六大技术板块的负责人出现在媒体面前,做年终总结。
CO1上市、成功登陆港交所、提前年交付量突破10万辆,是零跑汽车交出的2022年成绩单。但在新能源市场的突围战中,目前需求疲软是市场的大背景,而补贴下降、上游原材料涨价、芯片短缺等问题依然存在。
对于七年的零跑来说,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需要解答,比如销量能否持续增长,何时扭亏为盈。
激进扩张,自研降本增效
对朱来说,2022年遇到的困难是具体的。2022年10月,虽然新能源的销量还在增长,但由于经济放缓,投资大幅减少,环境寒冷。回忆起当时对IPO的影响,朱记忆犹新,“从我们定价到发牌,两个星期我每天都在煎熬。大家都很着急,但我们还是坚定地迈出了这一步。”
之后,零跑成为继蔚来、理想、小鹏之后的第四张IPO船票,获得造车新动力。但在资本市场更加务实的情况下,也意味着新生力量应该会产生更好的业绩。
单从交付数据来看,零跑2022年交付量超过11万辆,同比增长超过154%。参照12万辆的年度目标,年度目标完成率为92.64%,在新生力量中的年度交付排名也来到了第五位。
2022年新能源市场竞争激烈。在疫情入侵、供应链问题频发的2022年这一年,很多车企都没能实现既定目标。蔚来和理想都实现了目标销量的80%左右,而Xpeng Motors没有达到目标销量的一半。
这与过去一年线下渠道咄咄逼人的扩张速度是分不开的。根据蓝捷路的分析数据,2022年1月,有303个零售点,覆盖100个城市。截至目前,中国零售门店数量已达582家,增长率超过80%,覆盖……ng 180个城市。
此外,全球自研的做法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供应链紧张对生产和销售的影响。
据其介绍,目前除了电芯、内外饰外包、底盘、汽车电子电器为自主研发外包外,其他零部件均为自主研发生产。除2月份外,零跑的月交付量稳定在8000-10000辆左右。
在朱看来,除了保证供应,自研的好处还在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上述部分,包括整车、电池、电驱动、智能驾驶舱、智能驾驶软硬件,已经覆盖了整车70%的成本。“10万元的费用,其中7万元是零配件自制的。如果外包有10%的毛利率差,零配件就比别人多7000元。”
他还表示,随着规模效应的扩大,未来将会有更多的R&D成本被平均分摊。
来源:零跑官方
同时,零跑现阶段平台零件通用化率达到了88%。此外,今年推出的CTC动力电池架构技术,这些软硬件的深入自研自产也使得零跑的财务数据逐渐好转。
根据2022年第三季度未经审计的财报数据,最新的毛利率数据已经达到-8.9%,相比2022年第二季度和2021年第三季度的-25.6%和-44.5%有明显改善。朱和京华都定下了目标,“2023年零跑的毛利率数据一定会转正”。
此外,今年20-30万元零跑价格区间的C01也正式上市交付。零跑第三季度单车均价已经达到12万元,比上半年均价上涨2.3万元左右。
为了提高效率,2022年底,零跑还调整了组织架构。
具体来说,零跑前20名部门整合为十二个一级组织,分别是战略发展、市场与用户、销售与服务、整车产品线、电子与信息产品线、电驱动产品线、电池产品线、供应链、资金与管理支持,以及三个职能组织,全部直接向朱汇报。
上述十二家一级机构中,整车、电子与信息、电驱动、电池四条产品线六个技术板块的负责人分别是(整车产品线)、周(智能网联)、吴村(电驱动产品线)、(电池产品线)、王耀农(智能驾驶)、宁(电子电气架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产品线的主要领导都是在零跑成立之初加入公司的。
零跑透露,目前R&D在车内、电池+电驱以及整个智能板块的团队数量在1000人左右,智能驾驶板块更重要的算法和数据的团队规模在100人以上。相比之下,理想、小鹏、蔚来的自驾团队数量都在1000人左右。
挑战很多,但新势力还是要“碾压”研发。
随着国家的退群,以及近期车企开始的“价格战”,2023年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
特斯拉一个月两次降低订单量,比亚迪、爱安、吉利等车企都打出涨价牌,幅度在2000-9000元不等。攻防之间,也对车企提出了更多的考验。
在朱看来,零跑有充分的信心打好价格竞争,而且“2023年3月初,我们还将发布所有产品价格和性能规模变化。”
其即将推出的产品中包括首款B系列中大型SUV B11,将搭载lidar和NVIDIA Orin芯片。“(B系列)是区间产品,中间价位区间15万。”
此外,零跑还透露,未来三年将发布7款产品,包括两款轿车和5款SUV,未来还会有皮卡、MPV和跨界车型。
扩大我们自己的产品矩阵的前提是拥有e……平台生产效率及成本控制。在这方面,零跑的思路与ideal类似,即以统一的车辆、智能驾驶舱、驾驶平台/架构来满足不同车型的研发。
朱透露,目前零跑的整车架构可以覆盖A/B/C三个平台,从A0到C,都将有纯电动+增程双动力驱动。C01增程版也将于今年下半年上市。
此外,基于高通8295芯片的驾驶舱系统也将适合跨平台应用。“2024年(零跑),所有汽车都可以基于8295实现完全平台化。”
零跑自研中央集成电子电气架构、底盘电池集成技术CTC 2.0、800V高压超快充电技术、新一代油冷电驱动等技术也将于今年发布。
但是把蛋糕做大也需要冒一些风险。朱表示,坚持全球自研的缺点是初期投入的资源较多,不仅需要相当的时间,还需要同等产能的重资产生产线。
目前,除了年产能20万辆的金化工厂,还有三个总年产能78万辆的电池基地(其中一个还在建设中)以及配套的电驱动和智能驾驶硬件产品线。
来源:零跑官方
有了相当规模的重资产,你可以把核心零部件的供应控制在自己手里,避免因供应问题对生产和销售端造成负面影响,但你也需要形成规模效应来分摊成本,否则就会出现“卖一辆车赔一辆车”的局面,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零跑一直被毛利率为负的问题困扰。
朱明江认为,一旦达到20万辆的年销量,目前各部门都可以实现盈利。“20万以上,我觉得完全可以覆盖所有R&D团队或者节约成本。”
除了要尽快实现规模化效益,补齐智能短板也是零跑2023年的主要目标。目前蔚来、理想、小鹏的高速导航辅助驾驶功能(NOA)已经大规模上线。
为了赶上头部新势力的智能化步伐,零跑也在加大软硬件投入。2022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零售R&D投资为4.04亿元,较上一季度有较大提升,但仍需继续加大投入,才能在竞争激烈的新能源市场占据先机。
可以预见,虽然新的一年将面临不同层面的挑战,但在算法滚动、材料堆砌的智能车市场,加大R&D投入、寻求差异化仍是车企应对竞争的上策。
未来汽车日报
日前,车质网从海外媒体获取到了一组新款捷尼赛思GV80车型的谍照。
1900/1/1 0:00:00从突然宣布迪斯“下课”,到保时捷的高调上市,再到与地平线成立软件合资企业,2022年的大众集团,着实发生了几件大事,且桩桩件件都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1900/1/1 0:00:001月19日,国新办举行保障春节市场供应、促进节日消费新闻发布会。
1900/1/1 0:00:00近日,我们从海外媒体获悉,美国怀俄明州(Wyoming)在近日提出了一项全新提案:“至2035年完全停止销售新的电动汽车。
1900/1/1 0:00:00日前,车质网从海外媒体处获取到了一组全新一代福特全顺Courier的测试谍照,新车和大众开迪是同平台车型,定位为紧凑型MPV。
1900/1/1 0:00:002022年过去,ENCAP评选出不同细分领域中,过去一年最安全的车型,相当有意思,我们一起来看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