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利义乌动力基地气缸盖生产线上,一名工人正在进行凸轮轴精度测量。龚晓召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我们不仅要统筹补短板、锻长板,还要针对行业薄弱环节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尽快解决一批“卡脖子”问题,在产业优势领域下功夫,创造更多独特技能,还要实施产业基础再造,为基础零部件、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等打下坚实基础。围绕这一主题,工业经济出版社最近推出了“中国制造,强链强供应链”系列报道,展示近年来中国在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方面的新实践和新成就,探索补短板、强弱项的努力方向——编辑以每分钟5500转、满载的高速连续奔跑259小时46分45秒,累计里程为51955公里。。。2020年的最后一天,长安汽车(000625,古巴)蓝鲸NE1.5T发动机完成了最长的台架测试挑战,吸引了近2500万网友的关注。台架试验的成功完成是近年来中国汽车行业在解决薄弱环节、锻造长板以及应对核心技术挑战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缩影。动力总成技术取得突破,但核心技术国产化水平仍有待提高。2018年4月底,一汽、广汽、吉利与日本爱信精密机械有限公司有限公司联合生产6AT自动变速器的消息一度引起汽车行业的关注。近三年后,当其他项目成功投产时,吉利已经叫停了爱信项目,并充分利用了自主研发的7DCT。吉利的电力业务部门长期以来一直对内部和外部供应商开放。每个模型研发项目团队可以根据模型定位、技术指标和成本目标进行独立选择,我们称他们为内部客户。”吉利汽车集团高级副总裁、动力研究院院长王瑞平介绍,吉利与沃尔沃联合开发的7DCT项目于2014年启动,2017年底量产,2018年开始加紧生产。尽管该项目投资巨大,技术先进,测试和验证标准远超国际同类产品,就像主要设备遇到的“第一套”问题一样,但内部客户最初对选择自己的变速器没有信心。此外,产能暂时无法满足数百万辆的年产销,与爱信合资生产成熟的6AT自动变速器是一个现实的选择。由于在集团内推广新技术的优势,再加上有竞争力的成本,7DCT越来越多地被内部客户选择。在三年内,总装机容量已超过100万辆。不仅动力转换效率和驾驶性能广受好评,可靠性也经受住了考验。PPM迅速大幅下降,内部客户甚至开始“争夺”资源。王瑞平表示,吉利宁波春晓变速器工厂60万台的年产能严重不足,湖州新工厂30万台的一期项目即将投产,今年有望实现年装100万台的目标。不仅如此,该变速器还进入了欧洲市场,受到了多家豪华车公司的青睐。吉利在双离合自动变速器领域的突破是“十三五”期间中国汽车核心动力总成领域的众多突破性成果之一。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张金华表示,中国主要汽车制造商开发的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正在逐步接近40%的国际先进水平;
自动变速器也实现了技术和产业的突破,形成了多条技术路线齐头并进的发展格局。然而,动力总成系统的一些核心技术仍掌握在跨国供应商手中,国产化程度不高。张金华表示,下一步动力总成研究应主要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是支持关键重要部件研发的核心技术,如发动机机电控制系统技术、高压直喷、稀薄燃烧、可变压缩比、排放后处理、基本电磁阀等,以及先进的涡轮增压技术;二是支持关键核心零部件的制造和加工技术。核心零部件的自主性水平相对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加工技术水平的制约。“张金华表示,目前,中国的精密制造工艺工程能力尚未得到批量验证,成品性能尚未达标,这限制了汽车产业供应链的发展。1月13日,智己汽车发布了两款量产定型电动汽车,具有全球领先的p动力电池技术和互补的材料链和基本通用技术,最大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和20万公里,零衰减,无自燃。这两款新车搭载了上汽集团和宁德时代(300750,股吧)联合研发的电池,首次采用“掺硅补锂”技术。单个能量密度达到300瓦时/公斤,预计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大规模生产和交付。就在四天前,NIO Motors发布了其首款轿车ET7,并同时推出了单次能量密度为360瓦时/公斤、最大续航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半固态电池组产品。计划于2022年第四季度交付。与“硅掺杂锂补充”技术和即将大规模生产的半固态电池带来的纯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大幅增加不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技术的突破更多地集中在降低油耗、排放和成本上。今年1月,比亚迪发布了“DM-i超级混合动力技术”,即使在低功率条件下,也能实现每百公里3.8升的低油耗。上汽乘用车还发布了“3.0T绿色浪涌动力”系列产品,该系列产品基于全球首款十速第二代EDU智能电驱动变速器等领先技术。动力输出与主流3.0T燃油车相当,百公里最低油耗仅为1.1升。近年来,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取得了积极成果,掌握了电池、电机和电子控制等核心技术,在动力电池技术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表示,相继在电池组技术领域取得创新突破。“一位动力电池行业专家表示,宁德时代的CTP和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显著提高了能量密度,显著降低了磷酸铁锂电池组的成本,在安全性能方面具有明显优势。据悉,宁德时报的新技术旨在解决“停电”问题在电机和电子控制领域,由精进电气、华为、上汽、比亚迪、零跑科技等公司自主研发的三合一和多合一智能电驱动系统已逐渐成为行业主流;
长安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智能车域控制器和精进电气生产的500kW高压碳化硅控制器也代表了未来电控技术的发展方向。张金华表示,为确保产业链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控性,强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重点是继续开展动力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膜电极等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加快固态动力电池、锂硫电池等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强高效、高度集成、低振动噪声、低成本电驱动组件系统的技术突破。供应链的重点是突破稀土永磁材料、耐高温绝缘材料、高性能隔膜材料的产业化瓶颈,推动关键生产设备、高端测试仪器、开发工具等基础共性技术的研发创新,以及高性能的自动检测设备。1月5日,高端纯电动品牌上汽R汽车宣布获得中国5G终端电信设备入网许可。除了之前获得无线电管理委员会的车载级终端产品认证外,即将推出的5G智能电动SUV MARVEL R将成为全球首款可以上市的5G智慧电动汽车。“没有通信车载终端,5G技术就无法应用于智能汽车。”上汽集团(600104,股吧)副总裁兼总工程师祖旭杰介绍,上汽集团旗下联创汽车电子基于华为自主研发的5G Baron 5000芯片,为这款5G智能电动汽车定制了车联网iBOX智能终端,不仅确保了5G车联网功能的实现,还实现了车辆与智能交通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为实现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奠定了基础。联创汽车电子还在国内首次量产了自主研发的智能驾驶计算平台和智能制动系统。不仅是上汽,许多公司在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国产化方面也取得了突破。据张金华介绍,包括IGBT功率半导体、AI芯片、计算芯片、高精度传感器、操作系统、自动驾驶算法等在内的多家企业在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了国产化突破。星半导体、比亚迪、中车时代等已经大规模生产了车载级IGBT,预计在2-3年内实现部分国产替代。在汽车级芯片领域,地平线推出了矩阵计算平台,搭载了自主研发的Journey 2.0芯片,并与长安、广汽等车企展开了量产合作,装机容量超过10万台;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车级智能驾驶芯片领芯01已全面搭载整车;
华为推出了一系列智能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集成了自研芯片和实时操作系统。但2019年,与全球汽车芯片475亿美元的市场规模相比,中国自主汽车芯片产业规模不到150亿元,市场份额不到5%,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智能汽车时代,人工智能计算芯片是数字引擎,以其为核心的车载计算平台将成为竞争的主战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去年发布的《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中提到,五大产业集群中有三个与芯片直接相关。地平线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于凯博士指出,汽车级芯片的研发周期通常长达五年,一旦建立了先发优势,就很难打破。为了实现产业链的自主可控,中国汽车行业必须实现突破协同创新链,利用政府、工业、学术和研究之间的协同创新优势实现技术突破。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打磨产品,不断迭代升级,才能真正成熟, “于凯说。过去,国内汽车公司习惯于使用成熟的国外产品,这使得国内零部件公司由于缺乏市场而难以快速增长。建议在市场竞争的原则下,学习新能源汽车的支持政策,鼓励和引导车企增加对国内零部件的使用r芯片。“这些问题是建设制造业强国必须啃的‘硬骨头’。”肖亚庆指出,工信部将发挥新型国家体制优势,实施产业基础再造,聚焦产业薄弱环节,开展关键基础技术和产品的工程化研究,布局建设一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加共性产业技术供给,加快相关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本文仅代表合作贡献者的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全球芯片短缺使汽车制造商承压严重,为汽车产业从疫情危局中复苏再添新阻碍。周一,美国汽车制造商福特表示,由于芯片短缺、需求疲软,即日起至2月19日,福特位于德国萨尔路易市的工厂将进入停工停产。
1900/1/1 0:00:00前段时间,比亚迪今年重磅车型之一秦Plus开启预售,共有四款车型,预售价为10781478万,将于今年3月初正式上市。
1900/1/1 0:00:00汽车情报局1定名“五菱征途”五菱首创青春型皮卡2全新日产逍客将搭ePower系统3奔驰EQA内饰效果图发布4
1900/1/1 0:00:00新华社圣地亚哥1月19日电智利能源部与智利交通和电信部19日联合启动一项电动出租车置换项目,旨在推广电动出行。中国比亚迪公司中标获得项目第一阶段唯一供应商资格,为项目供应50辆纯电动车。
1900/1/1 0:00:00日前,多位业内大佬疑似“隔空对话”,不仅将动力电池行业彻底点燃,更是将有关“石墨烯电池”的讨论推至高潮。
1900/1/1 0:00:00新华社芝加哥1月19日电意大利美国汽车制造商菲亚特克莱斯勒公司和法国汽车制造商标致雪铁龙集团合并成立的新公司斯特兰蒂斯19日在纽交所上市交易。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