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记者吴博峰)“目前,基于全新纯电动驱动平台设计车型已成为市场主流,国产品牌已逐步在新能源高端市场站稳脚跟,市场份额超过50%。”1月16日,以“新发展模式与汽车产业转型”为主题,举办了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议云论坛(2021)(以下简称云论坛)。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肖亚庆在论坛上表示,未来加快核心技术研究是中国新能源汽车能否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在这方面,行业需要对降低成本、提高安全性和全天候适用性等问题进行技术研究,不断改善消费者的驾驶体验。
作为汽车行业的盛大开幕式,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年度论坛将吸引各界关注。从本次论坛的主题不难看出,让新能源汽车适应新的市场格局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去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0.9%,为稳定汽车消费市场做出了重要贡献。据业内猜测,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预计将比去年同比增长40%,实现历史性跨越。
良好的市场环境需要整个行业为消费者创造高品质的驾驶体验,这直接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年一度的论坛每年都在寒冷的冬季举行,再加上今年北方地区寒潮的到来,气温骤降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能力提出了挑战。为了防止车辆续航里程迅速减少,一些新能源车主甚至对打开加热系统犹豫不决。这些使用问题引发了消费市场上“吐槽”的集中。
在云论坛上,中国电动汽车百人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表示,电动汽车低温续航里程缩短的根本原因是电池性能下降。同时,供暖能耗高于制冷能耗,电力系统效率较低,引发消费者里程焦虑。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环境适应性技术亟待解决。
如果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即使车辆的续航里程很高,在寒冷天气下的显著衰减问题也会极大地限制消费者的使用范围。
欧阳明高建议采取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效率、针对冬季条件综合利用电力系统能量、在充电场景中插对电池进行隔热和脉冲加热等措施,逐步缓解车辆低温续航里程收缩的问题。例如,优化电池热管理系统的效率,通过安装电机激励加热方法,在电机静止时通过由电机线圈和电池组成的电路加热电池。
据《中国消费者报》记者了解,北汽新能源正在开发新技术,利用电池在低温下增加的内阻,通过高频大电流脉冲充电实现快速加热效果。
此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热安全问题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事实上,电池的热安全问题本质上是由电池自身产生的热连锁反应引起的热失控。
比亚迪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传福在云论坛上表示,此前,消费者最关心的是范围。如今,每个人都希望能够驾驶一辆安全的新能源汽车,而消费者态度的变化需要汽车公司注意安全。新能源汽车的关键在于动力电池,而针刺测试是验证动力电池安全性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据了解,动力电池击穿试验尚未纳入强制性行业标准。因此,王传福建议,在将该测试作为强制性标准的同时,应大幅增加热扩散测试所需的当前时间,以确保……
车辆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
在云论坛上,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小秋介绍说,上汽集团本月新推出的智能电动汽车品牌智基汽车将采用上汽集团新开发的专用电动汽车架构和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通过构建开放式三电系统集成能力,为消费者提供20万公里永不自燃、零衰减的电池,极大缓解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安全焦虑和充电焦虑。
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售比例将达到20%。未来几年,新能源汽车将按下发展的“快进键”。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城市已经率先实现了这一推广目标。记者从云论坛了解到,2020年,深圳和上海的乘用车电动化渗透率均超过20%,去年12月上海的电动汽车渗透率超过35%。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主席陈清泰表示,电动化是这场汽车革命的前奏。大约五年后,当前消费市场关心的充电难、续航里程等基本使用问题将成为过去。未来将深刻改变人们出行体验的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这也是未来汽车公司竞争的焦点。
盖世汽车讯1月19日,保时捷发布了入门版Taycan,当前新车已经开始接受预订,将在2021年早春到达美国经销商处。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近日,大众汽车对外宣布,普通版高尔夫车型将不再在美国供应,但依旧会提供GTI和R版本。同时,大众墨西哥工厂已经停止了美国规格高尔夫的生产,标准版车型目前在美国市场为停产在售的状态。
1900/1/1 0:00:00新浪科技讯1月21日早间消息,据报道,在过去的一年里,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一直忙着在德国建厂,而德国正是老牌车企大众的总部所在地,在这样的背景下,大众汽车首席执行官也坐不住了,
1900/1/1 0:00:00广汽集团自主品牌销售一路走低陷入亏损,管理层的激励成了废纸,定增机构亦大幅浮亏。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松下汽车系统美国公司在2021CES上宣布推出两种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提供有效的车载充电,满足大多数车载充电系统的要求。
1900/1/1 0:00:00北京商报讯1月20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司长刘多表示,下一步将继续与有关部门和北京市加强协同,继续加大对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支持力度。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