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光伏产业链中一些环节的产能绝对过剩是不可避免的,残酷的重组也是不可避免的。
来源|黑鹰光伏
春天刚刚到来,洗牌已经开始。
在疯狂扩张生产、纵横联合经营、大规模跨境投资、激烈争夺定价权的背后,一场新的淘汰赛不可避免。
不是危言耸听!
过去的一些行业历史已经证明,乐观的人越来越富有,悲观的人越来越多——但当所有因素都颠倒过来时,悲观的人们站在舞台的中心,乐观的人们走向屋顶。
要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警惕风险,甚至“未雨绸缪”。
当然,我们认为,包括曹仁贤、李振国、刘汉元、南存辉、沈浩平、高纪凡、曲晓华、朱功山、李贤德、蔡浩、杨建良、李贤义、王延庆、王一鸣等在内的光伏企业家,历经沉浮磨炼,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槽,各有各的打算。
Shuffle从来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充分竞争的行业的正常现象。没有绝对的“好”或绝对的“坏”。
有的企业被淘汰,有的留下来,有的借势巩固竞争优势,甚至加速走向寡头;在商业中,在火和冰之间有一种平衡,知道温暖和寒冷。
本文旨在启发和提醒行业同仁重视风险和问题,共同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如果文章中有任何不恰当的地方,请纠正,拍砖吐槽。本文将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分析:
1、 在产能绝对过剩的情况下,一些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洗白”。
2、 供应链中的“战争”将开始,无法承受的企业将被无情地淘汰。
3、 业务分化明显,部分企业承受着巨大的转型风险和经营压力。
4、 集中度已经加快,寡头的趋势已经形成。“马太效应”的强大将永远是强大的。在未来的光伏发电中,没有弱者的容身之地。
5、 大量资本在光伏领域“跨界”,国有资本加速圈地,强烈影响光伏固有利益的分配和竞争格局。
6、 行业正式进入“后IPO时代”,这不仅是行业的竞争,也是资本的竞争。能否进入资本市场,深深影响着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存。
7、 中国逆变器行业正面临第五次大洗牌。
8、 以下12家光伏企业可能会被淘汰。
光伏产业链部分产能绝对过剩,部分二三线企业将不可避免地被“洗白”
2021将有多少新的光伏装置?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测,全球光伏装机容量为150-170GW,国内装机容量55-65GW。彭博社对新能源的最新乐观预期是,2021将新增209GW,未来两年将分别达到221和240GW。
但即使最终实现了这样的增长,光伏行业绝大多数环节的产能仍远超市场需求,形成了“绝对过剩”。
过度通常是竞争市场的常态,但绝对或大规模的过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激烈的竞争和强大的重组。
“疯狂扩产”是2020年至今的主题语,本轮扩产涉及产业链的方方面面。最新消息是,2月28日,保利协鑫与上海数控(603185,股吧)就颗粒硅的研发和生产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扩张目标为30万吨颗粒硅。
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硅片、电池和组件的扩张非常积极,六大组件公司2021的总发货量目标超过了今年潜在的全球需求。
让我们再看几组数据:
据黑鹰光伏统计,2020年新增光伏项目投资超过4000亿元!
其中,单笔投资额超过10亿元的项目多达82个,总投资额超过50亿元的有22个,总总投资额在100亿元以上的有15个。前三大投资项目的投资预算均超过200亿元。
截至2020年底,晶科投资350亿元,隆基投资287.85亿元,东方日升(300118,股吧)投资286亿元,通威投资235亿元,晶澳投资123.3亿元,五家公司总投资1282.5亿元。
3、各类零部件企业扩产总投资超过1075亿元。
4.到2021年底,只有福斯特(603806,股票吧)的电影生产能力将达到200GW,加上其他公司的生产能力,整个行业的电影生产容量也将达到300GW。
根据Solarwit的雨水控制统计,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新增电池生产线360多条,每条线的产能为400MW,相当于140GW+的新增电池产能。
根据Solarwit的雨水控制统计,2020年,中国光伏行业每年新增500条模块生产线,相当于超过200GW的产能。一年内扩大的产能超过了全球需求!
简而言之,过去一年,硅片、电池和组件的扩张能力已经超过了当年的全球市场需求。毫无疑问,随着产能的快速扩张,不同阶段的龙头企业在引入能够让后来者过得更好的先进技术之前,必然会利用成本和规模优势掀起市场淘汰赛。
可以预计,到2021,即使上述产能不能完全实现,光伏产业链某些环节的产能绝对过剩也是不可避免的,残酷的重组也是不可避免的。
02供应链的战争贯穿全年,“定价权”的矛盾和竞争也贯穿全年。“无法承受”的企业将被无情清洗
牛年春节过后,一场以“涨价”为特征的定价权争夺战已经开始。
在短短一周内,硅材料增加了10%以上,硅片每片又增加了3-4美分,组件预计将增加5美分/W。
光伏供应链的不平衡在去年加速凸显,尤其是对于越来越稀缺和供不应求的行业来说,供应链的竞争变得尤为激烈。
从机构、观察员、协会和其他方面来看,上游硅材料、玻璃和其他材料的短缺可能是2021光伏行业的主要主题。
Solarwit雨水控制分析:通过硅材料,我们看到了无数光伏公司的悲欢离合。由于硅材料短缺导致供应有限,组件阶段将是供应链中的一场战争。许多公司并不缺乏订单,而是缺乏交付能力;那些没有时间对硅材料进行战略布局的企业将面临2021有订单、没有材料、没有交货的困境。
在过去的一年到现在,通威、东方希望、大全、协鑫、特变电工等五大硅材料制造商几乎都被那些上门“觅食”的人超越了。
根据黑鹰光伏的统计,截至2020年底,通威有限公司(600438股)和江苏中能。,有限公司截至2021,新疆协鑫新能源、新疆大全、亚洲硅业、新特殊能源五大硅材料巨头已签约硅材料86.73万吨,约相当于226-23.70万吨。
尽管通威股份有限公司、有限公司、中能、大全和亚洲硅业已宣布计划将产量扩大20多万吨,但2021的产能释放仍然有限。
上游的硅材料稀缺,让聪明的女人很难在没有大米的情况下做饭!
这无疑会大大增加硅、电池和零部件公司的焦虑——他们必须争夺市场和供应——尤其是零部件公司:他们会在2020年继续“赔钱”供应的局面吗?
上游价格上涨会传导到零部件公司,那么我们会违约、撕毁订单并赔偿供应吗?由于终端爆炸,我们能否购买足够的数量来支持订单?
根据硅业分公司的判断,正常情况下,2021原产能将达到43万吨;如果新产能如期投产,可新增约5万吨产能,使2021国内硅材料总产量达到约48万吨。
海外OCI和瓦克的产能为8.7万吨,预计进口材料将保持在80-9万吨,年供应总量为56-58万吨。根据1W组件对应的3g硅材料,预计可支持180-190GW的组件输出。
硅产业分公司对2021硅材料供应状况的判断是“紧张平衡”。中信证券(600030,股吧)预计中短期硅料供应有限,导致产能释放放缓;2021和2022年,硅材料将供不应求。
该机构预计,2021至2022年间,全球新光伏机组的装机容量将达到165/200GW左右。考虑到容量比为1:1.2,预计全球新光伏机组装机容量的相应组件需求将分别为198GW和240GW。在单个GW组件硅材料需求为2900吨的情况下,对应于上述组件规模的硅材料需求约为58万吨和70万吨。
太阳雨控制被判断为“稀缺”:到2021第四季度,国内硅材料生产只能满足下游需求的60%;到2021年底,硅材料的生产能力将从年初的180GW勉强增加到193GW,而其他环节的生产能力则将异常增长,纷纷突破300GW的壁垒!
上图显示了硅材料在行业中的长期合同签订情况。根据长期合同总结,Solarwit得出结论,2021整个行业有限的527000吨硅材料生产通过长期合同锁定锁定了97%。
也就是说,之前无法全面布局硅材料产能的企业,未来可能会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局面。尽管我们也看到了玻璃、硅片等大量环节,但锁定率远未达到硅料夸张的情况。
与硅材料的供应情况类似,还有玻璃环节。去年的连续涨价尤其令人难忘。在供应短缺和价格持续上涨的背后,光伏玻璃扩张的加速键直到2020年第四季度才按下。
到2021,相应的核心环节往往将拥有300GW的生产能力,玻璃供应的短缺将不可避免地持续一段时间,随后逐步缓解,甚至再次出现过剩。
0
对于上游材料的“短缺”和“紧平衡”,以及价格的持续上涨,一些人和媒体呼吁“相关部门”进行调整。一些观察人士还呼吁“不要让光伏玻璃划伤整个行业”,“不要让硅烧毁整个光伏行业”等等。
但也有业内人士反对上游硅材料公司:“光伏行业赚钱最多的是硅材料厂吗?为什么没有人谈论硅片厂的持续高毛利?以前电池赚钱的时候,没有人说话?硅材料只赚了几天钱,就要把这个行业烧了。”
03.企业经营状况分化明显,有人喝汤,有人吃肉。部分二三线企业可能在新一轮洗牌中加速淘汰
“形势很好”这句话并不能完全概括一些光伏企业的经营状况。
从70多家发布2020年业绩预告的公司的数据中可以发现,包括ST天龙、Robertec(300757,股吧)、东旭蓝天(000040,股吧,都遭受了损失甚至重大损失。
其中,中利集团预计2020年亏损25.5亿元至28.45亿元。其公告显示,资产减值准备和刚性费用是中利集团2020年亏损的主要原因。
1
“损耗前性能”只是表面上最直观的数据。从多个角度来看,进入“十四五”规划后,许多光伏公司仍面临巨大的经营压力。
例如,截至2020年9月底,79家A股光伏上市公司的总债务规模为5600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加684.2亿元。许多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偿债压力,一些老牌企业出现逾期债务,甚至一些企业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在过去的一年里,许多企业都面临着控制权转让、退市、破产和重组的命运。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从企业管理和发展的角度来看,你可能做了99件正确的事情,但你可能无法做出重大的错误决定。因此,企业的战略决策必须既谨慎又谨慎。
同时,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随着市场的剧烈变化,缓慢的步伐调整也可能将企业一步步拖入泥潭。在过去的两三年里,由于过去的战略决策、技术创新的失误,几家光伏巨头也陷入了业务转型的阵痛……
e选择,或“滞后”。确定未来的方向仍然很困难。
光伏行业一直是一个“剩即是王”的行业,先进的技术取代了过时的技术,高性价比的产品取代了低性价比的产品,有竞争力的公司淘汰了失去竞争力的公司。而且,由于光伏设备的不断更新和进步,单位产能的投资额势必呈下降趋势,光伏技术的“新旧”趋势已不可避免。
2
3
4
04行业的集中度正在加快,寡头垄断的趋势不可避免。“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更加突出,未来光伏市场不会有“弱者”的Lebensraum
在过去的一年里,外国投资和扩大生产之间的激烈竞争往往发生在领先企业之间。
当有人比你更好、更强时,他们会比你更努力。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是“马太效应”,即强者依然强大。
除了疯狂扩产,光伏行业的另一大“奇迹”是纵横结合、“强强联合”。同时,通过各种合作模式,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在产业链上“垂直整合”或“踩在对方的地盘上”,并通过自己的投资和扩大生产来加强“纵向整合”。
这原本是一个迷信而神奇的商业区,但经过20年的产业大起大落,在企业竞争秩序方面,进入“十四五”后,在“寡头趋势”下,强者恒强,弱者变弱。二三线企业很难“逆袭”并实现超越。
5
什么是寡头?简单的解释是,垄断者是一种可以接管所有上游和下游的信托。曾经,资本规模进入光伏行业,没有竞争力的企业因为规模而破产。光伏“龙头”等计划推出后,政策的明确导向和市场压力共同推动了产业集中度的提高,产业和社会资源也加速向龙头企业集聚。
黑鹰公司进行了广泛的统计分析。近两三年来,在所有光伏上市公司中,排名前十的公司营收、净利润、订单规模、募资规模、对外投资现金流流出之和均占整体比例的60%以上,有些数据甚至超过90%。
6
在当前启动新一轮洗牌的时代,每一家光伏企业的“定位”都关系到它的兴衰、生死存亡:我的核心优势是什么?在不同的“强强联合”利益联盟和路线中,我的立场是什么?我的中长期利益来源是什么?如果我失去了我最直接的利益盟友,我能继续成长吗?
05巨额资本“跨界”光伏,国有资本加速圈地,强烈冲击光伏内在利益分配和竞争格局
在政策的引导下,以及资本和媒体的推动下,光伏发电的受欢迎程度已经超过了行业本身,导致许多行业外的公司跨界进入。
从过去两年投资光伏的资金来看,我认为主要有三类:
首先,众所周知,以“五大四小”为代表的国有资本大力进入光伏电站的投资过程,极大地改变了下游的竞争格局。进入“十四五”,国有资本将成为新能源电站投资的绝对主力军。
第二,以中煤集团、神华集团、中国石油(601857,古巴)、中海油、中石化等10多家传统煤炭和油气企业为代表的大型传统能源企业,对市场的不同环节进行了强有力的攻击……
到光伏产业链,光伏产业竞争格局的变数迅速增加。
再次,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一些无法与光伏技术竞争的公司开始了跨境光伏技术。即使在这些“跨界”玩家中,吉利集团也刚刚出现——这是在比亚迪这家汽车制造企业进入光伏领域之后。
7
8
9
这些“新势力”的加入将强烈冲击光伏行业固有的竞争格局,行业蛋糕或将被重新分割。
首先,光伏行业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对高效组件的追求继续推动着该行业的快速发展。产品迭代的速度在不断加快,落后的跨界巨头确实有机会弯道超车。
其次,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成熟,市场结构相对清晰,大蛋糕划分完整。这给那些落后的人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
再次,对于民营企业来说,其最大的短板是资金链紧张,缺乏专业的光伏人才,很可能在跨界之旅中翻船。对于国有企业和国有企业巨头来说,钱对他们来说不是问题。问题是,并购项目是否是一个高质量的项目,能否推动集团实现绿色转型是一个挑战。
06光伏正式进入“后IPO时代”,能否进入资本市场极大影响企业的竞争水平和市场话语权
对于许多光伏公司来说,它们应该上市还是不上市?
事实的问题是:我们能尽快上市吗?绝大多数企业都在想方设法进入资本市场。
什么要上市?通俗地说,这意味着将一家公司的所有权分成几小部分,并在市场上流通。如果机构或个人投资者对公司的行业或前景持乐观态度,他们可以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公司的股票。
上市后,有了更多的融资渠道,不同的公司结构,对股东的意义也不同,导致公司的知名度显著提高。总之,企业的潜在竞争力已经显著提高。
在过去的两三年里,超过30家光伏公司实现了“资本梦”的第一步,即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利用资本市场的力量实现重大扩张和新的发展阶段。对于那些想上市但尚未上市的公司来说,他们的管理团队、创始团队和潜在股东都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甚至焦虑。
黑鹰光伏团队对过去20年中国光伏资本市场的一些数据变量进行了详细统计,例如:
20年前,中国只有18家光伏上市公司,总市值达740亿元。
2.104家光伏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平均年龄为53岁。
3、尚德动力作为“霸屏”,连续6年市值排名第一。
上市首日,龙基股份(601012,股票吧)总市值仅为59亿元,到2021已超过4000亿元。
过去20年,中国光伏上市公司对外投资总额为13451亿元。
过去20年来,光伏上市公司通过股权或债务融资直接融资4979亿元。
从上市之时起,一些公司已经上市超过25年。但当时,大多数公司还没有从事光伏业务。
从全年上市公司数量来看,2010年、2011年、2017年和2020年,光伏行业成功上市公司数量最多。在刚刚过去的2020年里,多达16家光伏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在过去的20年里,许多曾经辉煌的光伏上市公司因各种原因被迫退出资本市场。例如,中电光伏、尚德、赛维、海润、英利等。
当然,在过去的三年里,海外上市公司之间的竞争发生了“变化”……
oltaic公司“重返A”。截至目前,天合光能和晶澳科技均已成功回归A股市场,此外,阿特拉斯、大全、晶科都在“路上”。
目前,光伏上市公司董事长有104人,年龄最大的是近年来78岁的大全新能源董事长徐光富;最年轻的是易石(300376,股吧)董事长何佳,今年36岁。根据黑鹰光伏的统计,中国光伏上市公司董事长的平均年龄为53岁。其中,60岁以上的董事长有15位。有8位“80年代”的主席。
“十四五”伊始,光伏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这不仅体现在产业层面,也体现在资本层面。上市与否对绝大多数企业来说意义重大,甚至关系到企业的生死存亡。目前,约有15家光伏公司在排队等待IPO。我相信,到2021,随着生产的不断扩大,光伏产业在资本层面的竞争和淘汰竞争将更加突出。
07光伏逆变器进入第五次大洗牌,竞争格局发生剧烈变化
在光伏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逆变器的竞争一直很激烈。自2018年5月31日以来,逆变器行业的竞争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公司突然发现很难找到自己的下落,而另一些公司则加快了发展。在这种起伏中,一些排名可能在2021再次发生重大变化。
我们可以统计到近年来大量“消失”或“易主”的逆变器公司,如茂硕电力(002660,股吧)、Omnik、大通电气、科鲁电气、江苏兆伏新能源、中兴昆腾、中国电气长城等。此外,近年来,市场竞争的一个重大“奇迹”是多家《财富》500强公司逐渐退出逆变器业务。
0
光伏逆变器行业的竞争异常激烈,甚至可以称之为“血腥”。看看这组数据:在2012年上海SNEC展览会上,与逆变器相关的制造商多达439家;
到2013年,只剩下286家公司,而从2013年4月到现在,中国只有大约30家公司出现在光伏逆变器的采购招标中,只有少数公司活跃在50%以上的国内招标项目中。
按照过去的市场发展模式,一两年一次的小洗牌,三到五年一次大洗牌。进入光伏“十四五”规划前后,光伏逆变器行业第五次大洗牌、大调整正在加速进行。
中国逆变器行业经历了四次大洗牌:
第一次洗牌:2010年前后,国内企业“蜂拥而至”,一些外国品牌退出中国市场。
第二次洗牌:2012年至2013年间,国内企业陷入价格战,大型机器寡头获胜。不变的是,这次改组仍然以价格战为主。阳光动力(300274,股吧)、上能电气等在大型机械制造领域具备技术和制造能力的企业引领行业洗牌。在此期间,Guriwat、Goodway和三井电气等小型机械企业主要专注于国外市场。
第三次洗牌:2014年,华为的强势进入和国外市场的变化导致了逆变器市场的第三次改组。此次重组后,阳光电源、华为和上能占据了地面电站80%以上的市场份额。2014年前后,国外光伏市场发生转型,古力瓦特、古德维、三井电气等公司开始逐步回归中国。
第四次:2018年,光伏“531新政”后,行业出现剧烈波动,逆变器领域再次出现洗牌调整。
目前,中国逆变器市场已经形成了两大阵营:
第一阵营主要代表阳光动力和华为等公司。
在第二阵营中,主要企业包括上能电气、金浪科技(300763,股吧)、古德维、特变电工(600089,股吧,正泰等。
此外,现在已经没有“第三阵营”了。由于资金、运营和管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公司已经退出了竞争轨道,这些公司也发现很难对第一阵营和第二阵营的公司构成威胁。
新一轮洗牌的特点和趋势是什么?首先,根据阳光电力董事长曹仁贤的分析,市场将向分布式微电网、家庭和企业等小型市场发展。与此同时,向大型电站项目的集群化也将更加明显。
阳光电力将紧跟市场,双手抓住上述市场,共克时艰。简而言之,制造大型机器的人想抢占小型机器的蛋糕,而制造小型机器的人也觊觎大型地面发电厂的份额。
其次,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未来的竞争将更加重视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华为智能光伏业务总裁陈国光曾分析称,光伏在整个能源系统中的比重相对较小,行业更注重上下游产业链。
未来,为了让光伏行业承担重大责任,有必要更多地融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应将重点从主线扩展到跨学科的产业网络,并与其他行业合作创新,以迅速将光伏行业的竞争力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未来必须是整个发电厂的上下游一体化,甚至是整个能源领域的协同控制,才能实现最佳发电。
第三,逆变器公司之间在资本层面的竞争越来越明显。近两年来,包括金浪科技、上能电气、古德维在内的公司成功登陆资本市场,并加大了技术研发、产能扩张和国际化布局,从而实现了更大的发展。上市与否将极大地影响逆变器公司未来的竞争力、话语权和生存。
08年以下12类光伏企业面临巨大压力和风险,可能被淘汰
“前景光明”这句话根本无法概括整个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就像……
《动物农场》游戏,强者吞噬弱者,大拳头战胜小拳头,商业竞争极其残酷。
基于光伏公司过去一年的大量财报数据,以及本轮洗牌和调整的特点,黑鹰光伏认为,以下12家光伏公司在新一轮产业整合和竞争中很可能面临重大风险,很可能相继被淘汰。
第一类:债务巨大、现金流长期受限、库存积压高、三角债务严重的企业。
第二类:骨子里不具备创新基因,在技术和商业模式上失去创新主动性,缺乏创新能力和动力的企业。
第三类:管理粗放型企业,跟不上规模发展和疯狂扩张的步伐。
第四类:热衷于与资本博弈,在资本市场上享受“忽悠”,制造业和工业基础薄弱的制造业企业。
第五类:供应链管理极为薄弱的企业。
第六类:在“纵向和横向联合,强强联合”的利益线上,站错队伍或不能站错队伍的企业。
第七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市场越来越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企业过度依赖某个区域市场。如果一家公司过于依赖某个国家或地区的市场,一旦政策或市场发生变化,公司的生存可能会立即陷入生存状态。
第八类:拖欠补贴严重的私营电厂投资者,如果后续发展资金跟不上,要么被纳入,要么破产。
第九种:技术路线的选择出现了巨大的错误,转型步伐太慢,无法跟上企业的需求和转型。
第十类:只想通过转型和机会主义实现“重生”的光伏企业可能难以为继。
第11类:不重视国际市场开发和资源配置的企业。
第十二:作为一支负责碳中和的国家团队,大型国有企业,尤其是能源型国有企业,面临着减排的艰巨任务,以往的光伏电站投资规模如门票一样可能已不在他们眼中。一些依赖“拉皮条”和街头的中小企业可能会失业。
最后,让我们以黑鹰光伏的一位资深读者的背景信息结束:
在我的印象中,“洗牌”这个词至少已经用了十年,淘汰和产能过剩也讨论了十年。价格战从未结束,设备和技术在一两年内进行了小规模翻新,在三五年内发生了重大变化。很难想象每瓦几十元的价格是多少。我总是觉得,从长远来看,当它能够稳定下来时,我看不到它。
对于光伏行业来说,对过去一年半的时间有一个清晰的看法是非常罕见的。机会转瞬即逝,等待决策和攻击往往意味着错过机会,错过利润。这感觉就像光伏发电的人在汹涌的海浪和沙子中逐渐漂走了。目前,对于那些急功近利的人和紧急出现的演员来说,这仍然不够,但仍然缺乏冷静和稳定。
在过去的一两年里,我们仍然处于重大企业转型的十字路口。还会有另一个风洞吗?愿我们都能长寿。致敬英利尚德等老牌企业对光伏技术的执着,俯视道路,仰望天空,为生活的美好而奔跑,不老不妥协!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阿尔法工坊研究院。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美能源部长宣布将在未来几年内投资数十亿美元加速EV普及凤凰网科技讯北京时间3月10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美国新任能源部长詹妮弗格兰霍姆JenniferGranholm周二宣布,
1900/1/1 0:00:003月9日晚,长安汽车000625股吧公布了最新销量数据。2月,长安汽车集团销量为162708,同比增长46582。12月累计售车414688,同比增长15389。
1900/1/1 0:00:00作者任娅斐编辑姚赟郭台铭的复仇计划已走到关键。3月1日,富士康联合高瓴创投完成对AutoCoreai的投资,融资金额近亿元。
1900/1/1 0:00:00高端旗舰SUV向来是兵家必争之一,这一领域BBA竞争尤为激烈,继奔驰GLS、宝马X7之后,奥迪家族旗舰SUV也要来了。
1900/1/1 0:00:00自哈弗大狗推出以来,长城汽车601633股吧似乎在车型命名上一发不可收拾。放飞自我也好,破圈营销也罢,宣传效果远超预期,赚足了眼球。
1900/1/1 0:00:00对于汽车来说,不同品牌可能也会有不同的车主受众群体,比如宝马,可能更受年轻、喜爱运动的年轻消费者欢迎。而奔驰品牌,则更受商务人士的青睐。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