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碳排放量最大的五个行业是能源、制造业、建筑业、运输业和农业。其中,公路客运/货运是运输业最大的能源需求来源。汽车行业作为运输载体,其脱碳将直接影响运输业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工业“11月30日下午,2021”海思论坛“在国际节能环保论坛上,罗兰·伯杰管理咨询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大中华区副总裁郑云表示。在碳中和的背景下,郑云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发展汽车产业以及企业应如何应对:顶级产业政策、产业颠覆趋势,以及汽车零售玩家的反应,并提出建议。“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速,预计在未来十年或更长时间内将继续增长,而新能源汽车在生命周期中的碳排放量明显低于燃油汽车,这将有力推动中国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郑云认为,从整体进步速度来看,在完成对消费者的初步教育后,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正在上升,同时新能源汽车在成本方面的接受度也在上升。通过更好地满足用户端的需求,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今年可以超过250万辆,明年将发展到300万辆。碳中和战略正在重塑国家宏观经济和产业发展逻辑,重点放在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的有效途径是“低碳能源+高效利用”。智能电动汽车的“智能化”和“电动化”正在承担脱碳和减排两个方向。其中,电气化在产品和能源脱碳方面的优势显而易见。在智能方面,通过高效的交通和共享的出行方式,它也可以为减少碳排放做出贡献。在节能减排的趋势下,世界各主要经济体都制定了各自的新能源销售渗透率目标,以支持碳中和目标的实现。中国在这方面有明确的目标时间表。罗兰贝格预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将快于既定速度: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预计将达到25%,到2030年将达到5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今年1-10月,中国新能源汽车零售额达到213.9万辆,同比增长191.9%。新能源汽车的零售渗透率达到13%,较2020年5.8%的渗透率有了显著提升。同时,在移动出行、自动驾驶、电气化和数字化趋势的影响下,汽车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将有助于实现中国的碳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移动出行服务的出现重新思考了汽车产品的属性,从“汽车即资产”转向“出行即服务”。从长远来看,智能共享交通的实施将逐步改变人类的出行方式,从而影响自有汽车和新车销量的比例,进一步提高车辆利用率,并从优化总量减少碳排放开始,逐步使全球新车销量呈下降趋势。在郑云看来,“未来几十年,个人出行的整体需求将保持稳定。消费者对自动驾驶汽车的依赖程度加深将逐渐取代对私家车的需求——自行车使用量的增加将推动新车生产和销售的逐步下降。“自动驾驶和车路协同将有助于通过优化交通、降低能源消耗和提高车辆效率来实现交通脱碳和车辆脱碳。此外,基于数字化的工业4.0将通过减少工厂能源消耗、减少浪费、,以及加强回收利用。总的来说,新能源汽车从研发、生产制造到销售的整个产业链正在形成一个闭环,这将有助于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然而,郑云也指出,“有一个重要的缺失环节,即ca……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的ade利用和绿色回收,是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的重要发展机遇。“在他看来,电池银行等商业模式的应用将有助于动力电池生命周期的脱碳和减排。汽车零部件制造商正在加速拥抱碳中和。在碳中和和循环经济的浪潮下,世界各行各业都在加速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汽车行业是碳减排的关键领域之一,国内外汽车企业和相关产业链企业已经开始了低碳转型,加速拥抱碳中和,或者为实现碳中和制定了明确的时间表,或者启动了碳中和研究和战略。11月29日,日产汽车公司正式发布《日产2030愿景》,计划到2050年实现整个企业运营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碳中和。在最近闭幕的广州车展上,广汽集团(601238,股票吧)宣布,将通过全生命周期管理等一系列措施,到2050年实现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碳中和,进一步提高智能互联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的比例。本田宣布,到2050年将实现碳中和,到2040年实现纯电动和燃料电池车型100%的销售比例。此外,梅赛德斯-奔驰、大众、福特、现代、长城汽车(601633、古巴)等企业也制定了碳中和时间表和目标。同时,作为产业链排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身发展需求和主机制造商的推动下,包括米其林、博世、采埃孚等零部件企业也致力于并着手实现二氧化碳减排和碳中和的目标。米其林表示,到2025年,生产设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比2010年减少50%,到2050年,将达到碳中和。大陆集团计划从2022年起促进零排放汽车相关企业的碳中和,包括生产、上游采购和最终回收,到2040年实现生产中的碳中和,最迟到2050年全面实现碳中和。采埃孚计划到2030年将生产相关碳排放量与2018年相比减少80%,并最终在2040年实现整体碳中和。“对于汽车企业的碳中和行动,我们建议:首先,我们应该建立一个可以作为参考和基线的基础。其次,我们需要一个可持续的路线图和相应的灯塔项目。第三,我们应该在实施层面建立可持续发展治理组织、流程和工具,并建立新的KPI系统或将现有KPI系统纳入ESG评级框架,并建立可持续发展文化可以相对有序地开展碳中和相关工作。郑云总结道:“关键的挑战在于选择正确的行动方案,在可持续发展行动和公司盈利能力之间取得平衡,并根据详细的场景考虑可持续发展行动。”
财联社12月3日电,特斯拉有限公司向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备案了召回计划。
1900/1/1 0:00:00财联社讯,据报道,特朗普政府与中国贸易摩擦期间征收的关税正在推动汽车价格上涨,尤其是在一些关税的临时豁免在2020年底或今年年初到期之后。
1900/1/1 0:00:00新能源汽车风头正盛,大厂纷纷下场造车。近日,华为以188亿元竞得东莞松山湖26万平方米工业用地,产业类型为智能汽车部件制造。
1900/1/1 0:00:00新京报快讯记者从部交管局获悉,自今年12月10日起,在前期试点和分批推广应用基础上,
1900/1/1 0:00:0012月2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Cruise申请在旧金山提供收费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但旧金山公共交通管理机构对其提出质疑,称发布的宣传视频显示,乘客在乘坐其自动驾驶出租车时,
1900/1/1 0:00:00新浪科技讯12月2日上午消息,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原著新书《智能交通:影响人类未来1040年的重大变革》一书今日发布,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共33万字,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