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由于动力电池的价格上涨,各大车企无法承受成本的上涨,最终将成本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据不完全统计,在短时间内,各大新能源汽车公司基本都宣布涨价。不到几千,超过一万。消费者大呼天太黑了,但汽车公司也受到了影响。涨价还没有包括在他们自己的口袋里,他们必须继续支付并增加消费者的钱才能寄给电池制造商。你认为电池制造商应该大笑起来吗。不,电池制造商只是走过场。他们口袋里真正装着这些钱的是用于制造电池的原材料。
据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初,电池级碳酸锂每吨仅为5万元,但现在价格已超过50万元,一年增长了10倍!电池级镍、钴和其他原材料的价值翻了一番。最近,恶魔镍战争导致镍期货价格在短短几天内上涨了5倍。按照这样的价格增长速度,动力电池的价格很快就会超过汽车本身的价格。
而且,之前预定的车主已经开始了“订单转让”的业务,有1000元的定金,转让后可以卖到1万元,这让许多汽车爱好者感叹,买一辆新能源汽车简直就是理财!
一位朋友开玩笑说,如果你将来不想买房地产,你可以买一辆电动汽车放在那里。无论你是否驾驶它,你都可以在几年内翻倍出售,因为光伏电池中的材料将在几年后涨到这个价格。当然,这一说法是夸大其词,但它也间接地表明了一个我们以前忽视或低估的问题: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电力的碳排放可以达到零,所以我们想发展电动汽车,但问题是,储能电池的原材料能支持这么多电动汽车吗?汽车领域的碳中和道路中国目前的碳排放总量约为130亿吨,其中能源领域的碳排放量约为100亿吨,约占总排放量的76%,是碳排放量的绝对最大部分。考虑到风电、光伏等近零碳能源的成本低于传统火电,能源领域碳中和的路径十分明确:使所有能源使用地尽可能变为电能,然后使所有电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实现碳中和,这就是所谓的:能源电气化,电力零碳化。
根据清华大学的相关研究,在2060年中国碳中和的情景下,电力在终端能源使用中的比例将从今天的约27%上升到约80%。我们现在能想象到的几乎所有能源都将转化为电力,比如热水器、燃气灶和家用燃气锅炉。当然,这一比例不可能达到100%,因为在一些地方,在目前的技术下,能源消耗无法通过电力实现,例如温度高、空间大、热量均匀、流动快的大型窑炉。这些领域的碳中和途径只能通过零碳燃料实现,例如绿色氢或生物质燃料。简言之,只要技术可行,电力就是电力。汽车行业包括在那80%还是20%?从目前发布的政策和趋势来看,汽车领域的碳中和道路基本上是基于电气化的。在无法通电的地方,使用氢能作为补充,因此基本上在80%以内。因为从技术上讲,电动汽车根本没有问题。然而,除了技术方面,我们可能忽略了另一个问题——资源问题。新能源汽车的初衷是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我们先来讲述一下双碳时代之前,由于资源问题,汽车行业转型的故事。事实上,电动汽车和氢动力汽车最初不是为了碳中和,而是为了应对石油危机。石油作为现代社会文明发展最必要的资源之一,是稀缺的。一旦不可预见的原因导致油价飙升,将对整个经济造成重大打击。一旦维持经济系统运行的车辆“血液系统”耗尽燃料,所有这些都会变成铁块,整个经济运行将陷入停滞。为了摆脱汽车对石油的依赖,出现了电动汽车、氢动力汽车,以及甲醇和乙醇汽车等替代能源。因为这些能源可以来自可再生能源,如煤炭、生物质、风能、太阳能和水。然而,石油危机并没有继续发生。一般来说,石油危机在上升时会回落,所以人们在好转时会忘记痛苦。新能源汽车的开发也是一个停滞不前的过程,直到全球碳中和时代的到来,新能源汽车才成为一种气候。
碳中和不是一个停滞不前的事情。这将是未来几十年世界的主旋律,那么你还想要什么呢?卷起袖子,努力工作。因此,相关技术取得了快速进步,电动汽车变得越来越强大,续航里程更长,价格更低,似乎一切都在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直到有一天,人们发现,尽管新能源汽车可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但它们似乎仍然没有摆脱对资源的依赖。摆脱对石油的依赖被认为是摆脱资源依赖吗……
流行?众所周知,汽车需要移动,而以目前的技术水平,不可能实现边跑边充电。因此,汽车需要一个储存电能的装置,也就是动力电池。目前,动力电池的主流技术是基于锂离子电池,统称为锂电池。锂元素是一种数量稀少、分布不均的稀有金属,被称为“白色石油”。尽管中国也有许多锂矿,但大部分锂原材料仍然依赖进口。2021,中国65%以上的锂原料是从国外进口的,主要来自澳大利亚和智利。美国的财政更加拮据。为了确保在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战争中获得竞争优势,美国极有可能推出《国防生产法》,并将锂、镍、钴和石墨等动力电池的重要原材料纳入其中,以刺激国内企业探索和生产动力电池所需的矿物。
因此,尽管我们已经从汽油动力汽车过渡到电动汽车,以摆脱对石油的依赖,但我们仍然没有摆脱对资源的依赖。如果拥有最多锂矿的国家出现轻微动荡,整个产业链将不得不效仿。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目前,全球电动汽车保有量不到总保有量的5%,而且原材料已经短缺。如果这个比例达到20%、50%,甚至100%,那么这款动力电池的价格可能真的像前面提到的朋友一样。如果你现在在家里买一辆电动汽车,几年后价格会翻一番。因此,我几乎可以得出结论,基于锂离子的动力电池技术不可能实现汽车的全面电能替代。如何摆脱对资源的依赖不管前面的路有多难,碳中和是必须的,所以车辆的碳中和是必须的。那么,如何在不依赖资源的情况下实现汽车的碳中和呢?让我们从下到上梳理出可行的技术路径。首先是电池。电动汽车技术是可行的,电池储能也是可行的。但由于锂稀缺,因此无法依赖。我们能找到像光伏板这样无处不在的元素来制造电池吗?下图显示了地壳中元素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钠取代锂作为电池,就不会有资源依赖的问题。海水中有大量的钠。目前,钠电池确实在出现的过程中,但各项指标仍有待优化。
更进一步的是能量储存,而制造电池的目的是储存能量。然而,电池并不是储能的唯一方向。氢燃料电池是储能的另一个方向——将能量储存在氢气中,氢气可以在需要时通过电池组转化为电能,而氢气可以通过电解水产生。这种方式也完美地避免了对微量元素的依赖。但当葫芦被按下时,氢能的储存和运输是一个大问题。众所周知,氢是最轻的元素,在室温和压力下的密度仅为0.089g/L,不到空气密度的7%。如果你在室温和压力下运输氢气,车辆的负载必须是负的,而且它比空车更轻。当然,这种氢气对卡车本身来说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对其进行冷却和加压,以增加氢气密度,从而增加负载。但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氢气液化的临界温度可能低至-240摄氏度。因此,几乎不可能实现商业化的液氢运输,因此只有高压氢气运输才有可能。但即使氢气在高压下运输,其有效载荷也少得可怜。目前,我国普遍采用20Mpa气体高压储氢和束管车辆运输方式,单车装载能力仅为350公斤。短途旅行是可以的,但如果你长途旅行,你甚至可能需要支付一半的运费。因此,现在正在研究其他储氢方法,例如以含氢化合物的形式储氢,如甲醇/氨,以及各种氢吸附方法,如met……
吸附。就我个人而言,我对甲醇/氨的储氢方法持乐观态度,但我不确定它是否会成为未来的主流。
再往上走就是让电车在不储存能量的情况下行驶,没错,这就是无线传输。这听起来有点科幻。在小说《三体》中,曾经描述过,每辆车的顶部都有一个伞式装置,用来收集地下核聚变电站发射的电能,然后汽车就可以在不充电或储存能量的情况下四处行驶。当然,这项技术还没有实现,现在甚至没有一个研究方向可以探索。因此,至少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这条道路是绝对不可行的。总结广泛的讨论,让我们做一个总结。电池价格的上涨提醒我们,在当前电池技术条件下,我们不能将汽车领域的所有碳中和宝藏都放在电动汽车上。我们应该同时开发氢能及其衍生能源。生物质能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向。当然,如果钠离子电池能够达到甚至超过目前锂离子电池的技术规格,那么我没有说前一句话。《碳中和时代》,作者:老王!帮助您在碳中和时代找到自己的位置!这篇文章首次发布在微信公众号上:老王聊到了碳中和。文章内容属于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和讯网络的立场。投资者应据此操作,并承担风险。
导读:新能源汽车销量走高,而燃油车市场受疫情、油价高企等因素影响低迷,此消彼长之下,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升。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延续快速增势。
1900/1/1 0:00:00经济观察网记者周菊此前表示短期内不涨价的蔚来,也加入到了新能源车涨价大潮中。
1900/1/1 0:00:004月11日消息,网上一段视频显示,一辆通用汽车旗下自动驾驶公司Cruise的无人驾驶测试车,在旧金山被拦下。
1900/1/1 0:00:00欢迎来到2022年新一期《有问必答》,本期准备了很多日常很少回答的、偏门的、大尺度的问题哟。并且礼物也十分有诚意,只要您的问题够奇葩就有机会获得。
1900/1/1 0:00:00最近在网上曝光出一组坦克400的路试谍照,图片里虽然是哈弗H9的车身,但细心的网友还是看出来后轮是有明显前移的,所以谍照中是套壳测试车。
1900/1/1 0:00:004月11日消息,据GizChina爆料,高通下一代旗舰处理器骁龙8Plus最快会在6月份上市,比往年更早。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