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和环境保护压力,还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推动中国从传统汽车大国向现代汽车强国转变。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各类投资者争相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增长53.8%和53.3%,分别是2012年的63.3倍和60.7倍,连续三年位居全球产销第一,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半以上。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积聚。目前,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新能源汽车市场产能过剩的风险。警惕产能过剩风险的增加。首先,计划产能已经远远超出预期,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积聚。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确定了到2020年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能达到200万辆的发展目标。然而,根据中国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从2015年到2017年6月底,中国有200多个新能源汽车项目,相关投资超过1000亿元。各汽车公司已公开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2000万辆,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设定目标的10倍。上述数据表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已经显现。二是各类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迅速形成大量产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各类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造车运动”。一方面,传统汽车公司已经宣布了生产和销售的几何增长计划。例如,北汽新能源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产销50万辆,比亚迪计划投资150亿元,到2020年达到60万辆的产能。另一方面,乐视、蔚来、车和家等一批新兴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对这些车企进行了投资。此外,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例如,格力集团、五粮液集团、中信集团和汉能集团都以各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特别是,许多没有造车经验的投资者进入市场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大量产能,为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第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迅速,动力电池产能严重过剩。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动力电池产业。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2014-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2016年,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据估计,如果目前的产能完全释放,将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约为目前实际市场需求的7倍,每年可满足500万辆电动客车和50万辆电动公交车的总需求。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中国不会达到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过度风险的三个原因首先,过度补贴等产业政策增加了产能过剩的风险。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支持……
e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如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补贴、对技术研发的支持以及税收优惠。尤其是政府财政补贴是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最大来源。除了中央补贴外,许多地方政府还按照1:1的比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两级政府的补贴总额高达6万~10万元,一些小型电动汽车已经为零甚至为负。在高额补贴的诱惑下,大量企业没有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超额生产,有些企业甚至违规弄虚作假、进行弥补,从而埋下产能过剩的隐患。根据威尔逊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如果扣除政府补贴,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成交均价是合资品牌的两倍,也就是说,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优势主要由政府补贴维持。未来,随着补贴退市制度的实施甚至完全取消,面对合资品牌强大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大量通过政策激励建立的国内车企将面临市场清洗,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其次,单一的GDP成就观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目前,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高风险与地方政府单方面追求GDP有关。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产值大、利润高、驱动力强的特点。一旦新项目的生产能力形成,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例如,某汽车集团在某省的一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建成后,按年产60万辆计算,年产值将高达600亿元,占该省GDP的1.5%。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热衷于开发新能源汽车。目前,在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背后都有地方政府支持。这种不顾当地发展条件,盲目跟风推出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的做法,将为未来产能过剩埋下隐患。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影响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阻碍了优势企业和高效产能的进入,使弱势企业和僵尸企业得以生存,加剧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此外,该行业进入门槛低,也容易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与传统汽车制造业极高的进入壁垒相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更低,主要集中在电池等几个大型核心零部件上。据估计,传统燃油车的盈亏平衡点为200万辆,而电动汽车的盈亏平衡点将只有10万~20万辆。正是相对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让新能源汽车很容易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目前,一些不具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力,甚至缺乏造车经验的企业,利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门槛低的优势,通过控股、合资、切入供应链等投资方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为了继续优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我们应该根据最新的行业和市场发展变化,研究制定新版新能源汽车行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各级产业发展的战略和目标……
开发阶段,避免盲目开发造成产能过剩。完善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出台相关采购规则,通过技术标准控制和比例控制,促进政府采购活动有序开展,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问题。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克服政府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产业政策滞后,政策执行效率低下。二是优化政府补贴方式,加强行业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目录的技术门槛,对进入目录的相关产品进行动态调整;
将现行补贴“普惠制”改为“奖优扶强”,提高财政补贴效率。为了防止过度补贴,建议地方政府的补贴方向从鼓励购买转向支持使用,使用环节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出台停车费减免、公路通行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支持力度。借鉴国外经验,实施“汽车折扣退款”以旧换新政策等,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针对“作弊”行为,建议政府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监督,同时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和奖惩办法,利用互联网和媒体实现社会监督。第三,改变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标准,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改变GDP绩效评价的单一观点,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标准,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统一各地财政政策,中央将制定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和型号目录,取消地方目录,强制进入目录的新能源车辆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集中采购管理,推动政府、国有企业、公共交通等单位在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招标程序上更加公开透明,防止地方车企的发生。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和发展消费市场。加强示范推广,开展消费者引导。提高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数量和质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消费者引导,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同从低碳出行理念等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包括引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硬件”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售后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消费市场。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国内过剩产能走出去,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知名自主品牌。在商业模式上,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或电池租赁服务、车辆或固定充电桩共享服务、分时租赁。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中国重点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也是《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发展领域之一。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不仅可以缓解能源和环境保护压力,还可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也可以推动中国从传统汽车大国向现代汽车强国转变。由于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国内各类投资者争相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2017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9.4万辆和77.7万辆,同比增长53.8%和53.3%,分别是2012年的63.3倍和60.7倍,连续三年位居全球产销第一,占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一半以上。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该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积聚。目前,应采取积极措施解决新能源汽车市场产能过剩的风险。警惕产能过剩风险的增加。首先,计划产能已经远远超出预期,产能过剩的风险正在积聚。2012年6月,国务院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确定了到2020年,生产能力……
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销量将达到200万辆。然而,根据中国流通协会发布的数据,从2015年到2017年6月底,中国有200多个新能源汽车项目,相关投资超过1000亿元。各汽车公司已公开规划新能源汽车产能超过2000万辆,是《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设定目标的10倍。上述数据表明,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产能过剩已经显现。二是各类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迅速形成大量产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大力支持,各类资本涌入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了全国范围的“造车运动”。一方面,传统汽车公司已经宣布了生产和销售的几何增长计划。例如,北汽新能源计划到2020年实现年产销50万辆,比亚迪计划投资150亿元,到2020年达到60万辆的产能。另一方面,乐视、蔚来、车和家等一批新兴互联网公司跨界进入新能源汽车市场,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都对这些车企进行了投资。此外,一些其他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领域。例如,格力集团、五粮液集团、中信集团和汉能集团都以各种方式投资新能源汽车行业。特别是,许多没有造车经验的投资者进入市场后,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了大量产能,为产能过剩埋下了隐患。第三,新能源汽车配套产业发展迅速,动力电池产能严重过剩。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销的快速增长,推动了相关配套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动力电池产业。数据显示,中国目前的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市场份额的70%以上。2014-2016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368%、324%和78.6%。2016年,动力电池领域的投资额超过1000亿元。据估计,如果目前的产能完全释放,将形成170GWh/年的巨大产能,约为目前实际市场需求的7倍,每年可满足500万辆电动客车和50万辆电动公交车的总需求。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中国不会达到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过度风险的三个原因首先,过度补贴等产业政策增加了产能过剩的风险。新世纪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如对企业和消费者的补贴、对技术研发的支持、税收优惠等。尤其是政府财政补贴是拉动新能源汽车消费的最大来源。除了中央补贴外,许多地方政府还按照1:1的比例对新能源汽车进行补贴。两级政府的补贴总额高达6万~10万元,一些小型电动汽车已经为零甚至为负。在高额补贴的诱惑下,大量企业没有根据市场实际需求进行超额生产,有些企业甚至违规弄虚作假、进行弥补,从而埋下产能过剩的隐患。根据威尔逊咨询发布的《2016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报告》,如果扣除政府补贴,国内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的市场成交均价是合资品牌的两倍,也就是说,自主品牌汽车的价格优势主要由政府补贴维持。未来,随着补贴退市制度的实施甚至完全取消,面对合资品牌强大的技术和市场竞争优势,大量通过政策激励建立的国内车企将面临市场清洗,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严重的产能过剩危机。其次,单一的GDP成就观和地方保护主义加剧了……
产能过剩。目前,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的高风险与地方政府单方面追求GDP有关。作为新兴产业之一,新能源汽车产业具有产值大、利润高、驱动力强的特点。一旦新项目的生产能力形成,将极大地促进当地经济增长。例如,某汽车集团在某省的一个新能源乘用车项目建成后,按年产60万辆计算,年产值将高达600亿元,占该省GDP的1.5%。在利益的驱动下,地方政府热衷于开发新能源汽车。目前,在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15家企业中,大部分企业背后都有地方政府支持。这种不顾当地发展条件,盲目跟风推出新能源汽车相关项目的做法,将为未来产能过剩埋下隐患。此外,地方保护主义也阻碍了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化进程,影响了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阻碍了优势企业和高效产能的进入,使弱势企业和僵尸企业得以生存,加剧了行业低端产能过剩的风险。此外,该行业进入门槛低,也容易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与传统汽车制造业极高的进入壁垒相比,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入壁垒更低,主要集中在电池等几个大型核心零部件上。据估计,传统燃油车的盈亏平衡点为200万辆,而电动汽车的盈亏平衡点将只有10万~20万辆。正是相对较低的行业进入门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让新能源汽车很容易成为资本追逐的“香饽饽”。目前,一些不具备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和制造能力,甚至缺乏造车经验的企业,利用新能源汽车行业进入门槛低的优势,通过控股、合资、切入供应链等投资方式进入新能源汽车制造领域,容易在短时间内形成大量低端过剩产能,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是促进行业健康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要继续优化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要根据最新的行业和市场发展变化,研究制定新版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进一步明确各发展阶段的产业发展战略和目标,避免盲目发展造成产能过剩。完善新能源汽车政府采购制度,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对新能源汽车的优先采购和强制采购,出台相关采购规则,通过技术标准控制和比例控制,促进政府采购活动有序开展,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产能过剩问题。推动“政产学研”相结合,建立新能源汽车产业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发展新能源汽车行业,以克服政府和企业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问题,产业政策滞后,政策执行效率低下。二是优化政府补贴方式,加强行业监督管理。进一步提高新能源汽车产品进入目录的技术门槛,对进入目录的相关产品进行动态调整;
将现行补贴“普惠制”改为“奖优扶强”,提高财政补贴效率。为了防止过度补贴,建议地方政府的补贴方向从鼓励购买转向支持使用,使用环节可以延长使用寿命,出台停车费减免、公路通行费减免等优惠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的补贴支持力度。借鉴国外经验,实施“汽车折扣退款”以旧换新政策等,加强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监管。针对“作弊”行为,建议政府部门与相关行业协会联合监督,同时建立匿名举报机制和奖惩办法,利用互联网和媒体实现社会监督。第三,改变地方政府的绩效评估标准,打击地方保护主义。改变GDP绩效评价的单一观点,建立多元化的地方政府绩效评价标准,遏制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统一各地财政政策,中央将制定统一的新能源汽车标准和型号目录,取消地方目录,强制进入目录的新能源车辆在政府采购、市场准入和财政补贴等方面享受同等待遇。加强集中采购管理,推动政府、国有企业、公共交通等单位在采购新能源汽车的招标程序上更加公开透明,防止地方车企的发生。第四,加大宣传力度,培育和发展消费市场。加强示范推广,开展消费者引导。提高新能源汽车推广的数量和质量,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健康发展。同时,加强消费者引导,加强政府与企业的合作,共同从低碳出行理念等方面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从“软件”和“硬件”两个方面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软件”包括引入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方案,“硬件”包括充电桩、充电站、售后服务站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培育消费市场。主要围绕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进程,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努力开拓国际国内市场,支持国内过剩产能走出去,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知名自主品牌。在商业模式上,探索推广电动汽车或电池租赁服务、车辆或固定充电桩共享服务、分时租赁。
在汽车行业普遍触“电”、纯电动车市场正挤得无处下脚之时,我们突然发现,有不少企业投身燃料电池车,氢燃料汽车的呼声渐渐高涨,并被誉为是更为可持续发展的资源。
1900/1/1 0:00:002018年初,曾有外媒报道,2017年中国科技创业公司的融资总额达588亿美元,其中出行行业是吸金最多的领域之一。国内科技公司在全年最大的一笔融资为55亿美元,融资方为滴滴出行。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作为英国AutoAir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米尔布鲁克试验场(Millbrookprovingground)将配置5G移动基础设施,使该设施转变为全球领先的全独立式5G试验场,
1900/1/1 0:00:00电动汽车的快速增长是否将导致石油需求崩溃?在跨国油气巨头英国石油公司(BP)看来,即便电动汽车增长速度再快,上述观点也无法得到数据支撑。
1900/1/1 0:00:00编者按2018北京国际车展将于4月25日启幕,在此之前,第一电动网将与车企高管展开对话,推出《车展群英荟》系列报道,分享各家企业的首发新车、发展战略、技术理念和经营之道,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Chronicle对车管局(DMV)的两位高管进行了采访,探讨了自动驾驶法规制定的相关问题,小编整理了其采访稿译文,供读者品鉴。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