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日系vs德美,自动驾驶进入“站队”时刻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细看沉寂已久的自动驾驶行业,如今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分庭抗礼的姿态。6月底的一份报告显示了端倪。据悉,为了加入软银和丰田的合资公司Monet,五十铃、铃木、斯巴鲁、大发和马自达五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打算各出资5710万日元,以换取2%的股份。就在三个月前,本田和日野分别向莫奈投资2.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80万元),从而分别获得合资公司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软银和丰田的股份将分别被稀释至35%左右。同时,莫奈还将从汽车工厂获得八个“爸爸”,以便他们一起工作,收集和共享数据,并提供出行服务。在地球的另一边,同样的故事不知疲倦地被讲述着。德国柏林当地时间7月4日,已经牵手的宝马和戴姆勒进一步加深关系,宣布将优先合作开发辅助驾驶系统技术、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技术、自动泊车技术等。双方计划将上述技术独立应用于各自的车型。同期,德国商报报道称,大众集团与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联盟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双方将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合作将于7月11日获批。有意思的是,就在宝马和戴姆勒共同亮相的前一天,这两家老牌巨头联合大众、百度、Ambofo、Intel等11家铁杆玩家共同宣布成立自动驾驶联盟,并签署发布了《自动驾驶安全第一》白皮书,详细阐述了安全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测试和验证框架。从联盟成员来看,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自动驾驶领域最广泛的联盟,几乎涵盖了欧美所有主流玩家。至此,世界大势已定。“一步到位”的日系联盟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日系联盟还是欧美车企,似乎都在尽可能避免对抗。自诞生之日起,Monet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移动出行企业,旨在将丰田移动服务平台(MSPF)与软银数据收集分析平台物联网平台相结合,完成人与车之间的数据匹配,优化供需关系。正因如此,联盟中的8家车企也将数据共享作为重中之重。据了解,这家于2019年正式成立的公司将分两步走:第一阶段,Monet计划为日本公关机构和私人公司提供实时车辆调度服务,包括按需出行(在线订车)和公司班车服务(类似于中国的定制班车服务)。第二阶段:2020年后,Monet将推出按需移动服务,借助丰田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平台e-Palette和软银的物联网平台,提供各种移动服务。该公司将于2025年至2030年首先实现机器人做饭的自动驾驶送餐,并提供医疗检查服务。换句话说,莫奈的模型为消费者提供了包括共享出行、物流、移动商店、办公室、厨房等一系列延伸服务。在小巴模式基础上的自动驾驶功能。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可以在这辆自动驾驶汽车上得到满足。

Toyota, BMW, Volkswagen, Mazda, Honda

所有这些想法都基于丰田章男在2018年CES上宣布的e-Palette旅行平台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Palette更像是一个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纯电动底盘,装配在上面的车身长度从4米到7米不等,不同的使用场景使用不同的车厢。当时,丰田还为其e-palette平台成立了一个“移动出行合作联盟”,成员包括马自达、优步、滴滴、必胜客和亚马逊。丰田打算开放车辆控制接口,让合作伙伴安装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和车辆管理技术。其实早在2016年,丰田就推出了移动出行服务平台(MSPF)进行试水。该产品可提供租车、车队保险、大数据管理等一整套服务,并支持……移动旅游服务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显然,在其他主机厂展出外形各异、性能相近的无人驾驶概念车时,丰田选择了“出行平台”的概念,回避了何时致力于无人车量产的话题。如今丰田自动驾驶联盟中的几家日系巨头也相当认可这个决定。除了Monet,他们还计划与其他90多家公司联手,共同建立移动出行服务生态系统,通过整合不同的交通出行服务和手机应用服务,“一站式”解决出行需求。面对自动驾驶技术,日本人充分发挥了自己谨慎的特点。丰田首席安全技术官助理Seigo Kuzumaki曾表示,丰田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首要任务是确保汽车驾驶员的安全,并不急于考虑如何取代他们:“我们的首要任务永远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交通事故,而不是盲目追求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对比欧美车企选择“一步一步迭代”,欧美玩家在自动驾驶汽车这件事上更执着。宝马和戴姆勒这两个对立了百年的“冤家对头”,现在能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希望共同开发一个“可扩展的自动驾驶平台”,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所有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最高可达L5。同时,该联盟还希望包括其他汽车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并可能向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结果。据悉,宝马和戴姆勒预计新团队将在五年内捕获4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在2024年正式向公众出售配备该级别技术的车辆。后期双方将继续协商扩大合作范围,研发覆盖更密集城区和城市行驶条件的高度自动化驾驶,针对RoboTaxi服务。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两位老板甚至直接表示,参与此次合作的1200名技术员工根本不够用,招聘工作还会继续。从具体业务来看,联盟的研发目标与戴姆勒近两年的努力高度一致。根据计划,奔驰和博世共同专注于城市道路的公共交通和自动驾驶技术,其停车场自动泊车技术有望在两年内正式推出。而宝马也在努力在2021年前正式推出L3级自动驾驶技术。根据宝马此前公布的计划,该公司第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将搭载在Vision iNEXT上,并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麦格纳国际、Mainland China、英特尔和Mobileye组成自动驾驶联盟,共同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计划到2021年,这一覆盖L3-L5自动驾驶技术的开放平台将全面投放市场,届时将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如今,这个成立于2016年的自动驾驶联盟的成员已经包括了英特尔、Mobileye、Mainland China、德尔福、FCA、HERE等众多厂商。相对于日本自动驾驶联盟中的全能代工或科技公司的身份,宝马主导的联盟几乎构建了一个微供应链。

Toyota, BMW, Volkswagen, Mazda, Honda

大众NAV联盟遵循同样的逻辑。2018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与英伟达、博世、大陆和Aquantia四大供应商组成自动驾驶汽车联网联盟(简称“NAV”),向行业内更多车企和供应商抛出橄榄枝,共同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联盟成员包括高端网络设备制造商NVIDIA +Aquantia的组合,旨在优化自动驾驶汽车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延迟。因此,这种结合将大概率帮助联盟解决数据传输中的技术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现在越来越近的欧美两个国家的大规模自动驾驶联盟。宝马R&D负责人Klaus Frorich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在prin……ple,该集团愿意与所有汽车制造商讨论:“大众汽车也可能接近我们。”各方承诺的自动驾驶技术量产节点迫在眉睫,快速补齐短板,通过联盟最大程度分担成本无可厚非。技术一旦完成,事实证明这条路线是可以走的,L3到L5自动驾驶的道路自然顺畅。“拼视觉”还是“做生意”?虽然短期来看,日联和欧美车企在自动驾驶的路径规划上确实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大车企已经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平台”的企业使命正式纳入蓝图。甚至宝马和戴姆勒在2月合作之初就率先在出行领域达成协议,宣布共同投资10亿欧元,成立5家合资公司,各持股50%。这五家公司,即ReachNow、ChargeNow、FreeNow、ParkNow和ShareNow,将在在线租车、停车、充电、物流和货运以及汽车租赁方面提供“五位一体”的服务。那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自动驾驶的原点:日系车企的“一步到位”转型方案和欧美公司的“分步迭代”路线哪个更好?在这一最高战略的指导下,日本自动驾驶联盟希望直接完成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的任务。这些巨头显然不满足于造一辆能畅销几年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毕竟,相对于几近饱和的汽车销售市场,未来出行行业为企业提供的是前景无限的纯增量业务。同时,这也意味着百年车企应该开始学会面对优步等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对抗节奏的骤然加快,使得巨头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新一轮的产品规划和架构整合。所以来自欧美的自动驾驶联盟选择了相对迂回的手段。即使看似其业务目标仍局限于C端市场,实际上是在为发展B端出行业务积蓄能量。其中最聪明的一点,就是打造一个易于掌控的“专属”产业链,自主开启从基础研发到装机应用的闭环。网联一级巨头的好处不仅仅是降低整合成本,整合软硬件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升级现有平台,利用彼此的资源推动与其他汽车厂商的商业化进程。这背后反映了欧美厂商长期以来对供应商的绝对控制能力。两人执政,日本同盟更侧重于“愿景”,每次亮相都伴随着惊人的果实。欧美车企在这件事上完全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习惯在安排好每一步后,实时向业界“汇报”自己的行踪。无论如何,车企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势在必行。单从自动驾驶的角度来看,这种竞争态势也在迫使玩家抓紧时间“排队”。细看沉寂已久的自动驾驶行业,如今已经开始呈现出一种分庭抗礼的姿态。6月底的一份报告显示了端倪。据悉,为了加入软银和丰田的合资公司Monet,五十铃、铃木、斯巴鲁、大发和马自达五家日本汽车制造商打算各出资5710万日元,以换取2%的股份。就在三个月前,本田和日野分别向莫奈投资2.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280万元),从而分别获得合资公司10%的股权。交易完成后,软银和丰田的股份将分别被稀释至35%左右。同时,莫奈还将从汽车工厂获得八个“爸爸”,以便他们一起工作,收集和共享数据,并提供出行服务。在地球的另一边,同样的故事不知疲倦地被讲述着。德国柏林当地时间7月4日,已经牵手的宝马和戴姆勒进一步加深关系,宣布将优先合作开发辅助d……行驶系统技术、高速公路自动驾驶技术和自动停车技术。双方计划将上述技术独立应用于各自的车型。同期,德国商报报道称,大众集团与福特汽车公司的战略联盟谈判已进入最后阶段,双方将共同开发自动驾驶汽车和电动汽车,合作将于7月11日获批。有意思的是,就在宝马和戴姆勒共同亮相的前一天,这两家老牌巨头联合大众、百度、Ambofo、Intel等11家铁杆玩家共同宣布成立自动驾驶联盟,并签署发布了《自动驾驶安全第一》白皮书,详细阐述了安全自动驾驶车辆的研发、测试和验证框架。从联盟成员来看,这可以说是迄今为止自动驾驶领域最广泛的联盟,几乎涵盖了欧美所有主流玩家。至此,世界大势已定。“一步到位”的日系联盟有意思的是,无论是日系联盟还是欧美车企,似乎都在尽可能避免对抗。自诞生之日起,Monet就将自己的使命定义为移动出行企业,旨在将丰田移动服务平台(MSPF)与软银数据收集分析平台物联网平台相结合,完成人与车之间的数据匹配,优化供需关系。正因如此,联盟中的8家车企也将数据共享作为重中之重。据了解,这家于2019年正式成立的公司将分两步走:第一阶段,Monet计划为日本公关机构和私人公司提供实时车辆调度服务,包括按需出行(在线订车)和公司班车服务(类似于中国的定制班车服务)。第二阶段:2020年后,Monet将推出按需移动服务,借助丰田的自动驾驶电动汽车平台e-Palette和软银的物联网平台,提供各种移动服务。该公司将于2025年至2030年首先实现机器人做饭的自动驾驶送餐,并提供医疗检查服务。换句话说,莫奈的模型为消费者提供了包括共享出行、物流、移动商店、办公室、厨房等一系列延伸服务。在小巴模式基础上的自动驾驶功能。消费者的日常需求可以在这辆自动驾驶汽车上得到满足。

Toyota, BMW, Volkswagen, Mazda, Honda

所有这些想法都基于丰田章男在2018年CES上宣布的e-Palette旅行平台计划。从某种意义上来说,e-Palette更像是一个具有自动驾驶能力的纯电动底盘,装配在上面的车身长度从4米到7米不等,不同的使用场景使用不同的车厢。当时,丰田还为其e-palette平台成立了一个“移动出行合作联盟”,成员包括马自达、优步、滴滴、必胜客和亚马逊。丰田打算开放车辆控制接口,让合作伙伴安装自己的自动驾驶系统和车辆管理技术。其实早在2016年,丰田就推出了移动出行服务平台(MSPF)进行试水。该产品可以提供租车、车队保险、大数据管理等一整套服务,支撑移动出行服务公司的运营和发展。显然,在其他主机厂展出外形各异、性能相近的无人驾驶概念车时,丰田选择了“出行平台”的概念,回避了何时致力于无人车量产的话题。如今丰田自动驾驶联盟中的几家日系巨头也相当认可这个决定。除了Monet,他们还计划与其他90多家公司联手,共同建立移动出行服务生态系统,通过整合不同的交通出行服务和手机应用服务,“一站式”解决出行需求。面对自动驾驶技术,日本人充分发挥了自己谨慎的特点。丰田首席安全技术官助理Seigo Kuzumaki曾表示,丰田研发自动驾驶技术的第一要务是确保汽车驾驶员的安全,并不急于考虑如何取代他们:“我们的首要任务永远是将交通事故降至最低,……。而不是盲目追求完全无人驾驶的汽车。“与选择‘循序渐进迭代’的欧美车企相反,在自动驾驶汽车这件事上,欧美的玩家更加执着。宝马和戴姆勒这两个对立了百年的“冤家对头”,现在能走到一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他们希望共同开发一个“可扩展的自动驾驶平台”,可以根据需要提供所有不同级别的自动驾驶技术,最高可达L5。同时,该联盟还希望包括其他汽车制造商和技术提供商,并可能向原始设备制造商提供结果。据悉,宝马和戴姆勒预计新团队将在五年内捕获4级自动驾驶技术,并在2024年正式向公众出售配备该级别技术的车辆。后期双方将继续协商扩大合作范围,研发覆盖更密集城区和城市行驶条件的高度自动化驾驶,针对RoboTaxi服务。在这种野心的驱使下,两位老板甚至直接表示,参与此次合作的1200名技术员工根本不够用,招聘工作还会继续。从具体业务来看,联盟的研发目标与戴姆勒近两年的努力高度一致。根据计划,奔驰和博世共同专注于城市道路的公共交通和自动驾驶技术,其停车场自动泊车技术有望在两年内正式推出。而宝马也在努力在2021年前正式推出L3级自动驾驶技术。根据宝马此前公布的计划,该公司第一代自动驾驶系统将搭载在Vision iNEXT上,并与菲亚特克莱斯勒(FCA)、麦格纳国际、Mainland China、英特尔和Mobileye组成自动驾驶联盟,共同开发下一代自动驾驶系统。计划到2021年,这一覆盖L3-L5自动驾驶技术的开放平台将全面投放市场,届时将实现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和全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如今,这个成立于2016年的自动驾驶联盟的成员已经包括了英特尔、Mobileye、Mainland China、德尔福、FCA、HERE等众多厂商。相对于日本自动驾驶联盟中的全能代工或科技公司的身份,宝马主导的联盟几乎构建了一个微供应链。

Toyota, BMW, Volkswagen, Mazda, Honda

大众NAV联盟遵循同样的逻辑。2018年7月,大众汽车集团与英伟达、博世、大陆和Aquantia四大供应商组成自动驾驶汽车联网联盟(简称“NAV”),向行业内更多车企和供应商抛出橄榄枝,共同解决自动驾驶汽车“在路上”的问题。值得一提的是,联盟成员包括高端网络设备制造商NVIDIA +Aquantia的组合,旨在优化自动驾驶汽车数据的传输速度和延迟。因此,这种结合将大概率帮助联盟解决数据传输中的技术问题。就是这样一个现在越来越近的欧美两个国家的大规模自动驾驶联盟。宝马R&D负责人克劳斯·弗罗瑞希(Klaus Frorich)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原则上,该集团愿意与所有汽车制造商进行讨论:“大众也可能会接近我们。”各方承诺的自动驾驶技术量产节点迫在眉睫,快速补齐短板,通过联盟最大程度分担成本无可厚非。技术一旦完成,事实证明这条路线是可以走的,L3到L5自动驾驶的道路自然顺畅。“拼视觉”还是“做生意”?虽然短期来看,日联和欧美车企在自动驾驶的路径规划上确实存在分歧,但不可否认的是,各大车企已经将“转型为移动出行服务平台”的企业使命正式纳入蓝图。甚至宝马和戴姆勒在2月合作之初就率先在出行领域达成协议,宣布共同投资10亿欧元,成立5家合资公司,各持股50%。这五家公司,即ReachNow、ChargeNow、FreeN……,ParkNow和ShareNow将在在线租车、停车、充电、物流货运和汽车租赁方面提供“五位一体”的服务。那么问题似乎又回到了自动驾驶的原点:日系车企的“一步到位”转型方案和欧美公司的“分步迭代”路线哪个更好?在这一最高战略的指导下,日本自动驾驶联盟希望直接完成向移动出行公司转型的任务。这些巨头显然不满足于造一辆能畅销几年的无人驾驶电动汽车。毕竟,相对于几近饱和的汽车销售市场,未来出行行业为企业提供的是前景无限的纯增量业务。同时,这也意味着百年车企应该开始学会面对优步等互联网公司的竞争。对抗节奏的骤然加快,使得巨头们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新一轮的产品规划和架构整合。所以来自欧美的自动驾驶联盟选择了相对迂回的手段。即使看似其业务目标仍局限于C端市场,实际上是在为发展B端出行业务积蓄能量。其中最聪明的一点,就是打造一个易于掌控的“专属”产业链,自主开启从基础研发到装机应用的闭环。网联一级巨头的好处不仅仅是降低整合成本,整合软硬件能力,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升级现有平台,利用彼此的资源推动与其他汽车厂商的商业化进程。这背后反映了欧美厂商长期以来对供应商的绝对控制能力。两人执政,日本同盟更侧重于“愿景”,每次亮相都伴随着惊人的果实。欧美车企在这件事上完全摆出了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习惯在安排好每一步后,实时向业界“汇报”自己的行踪。无论如何,车企向移动出行服务商转型势在必行。单从自动驾驶的角度来看,这种竞争态势也在迫使玩家抓紧时间“排队”。

标签:丰田宝马大众马自达本田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雄韬股份:估计3-5年公司氢燃料电池利润贡献将占绝对比例

雄韬股份00273310日在互动平台上回复投资者称,目前公司的业务板块有氢燃料燃料电池电池、锂离子电池及铅酸电池。

1900/1/1 0:00:00
长城与澳大利亚锂矿商签附加协议 继续供应锂辉石精矿

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锂矿商PilbaraMinerals于7月9日表示,已与中国汽车制造商长城汽车有限公司GreatWallMotorCoLtd

1900/1/1 0:00:00
宝马中国与中国联通达成5G合作 推进未来出行战略布局

7月10日,宝马(中国)汽车贸易有限公司正式宣布与中国联通达成5G移动通信业务合作,为宝马产品顺利驶入5G时代铺就通信基础。至此,宝马成为首家与中国联通达成5G移动网络服务的国际整车制造商。

1900/1/1 0:00:00
LG化学计划2024年将EV电池销量提升5倍

日前,LG化学发布了截止到2024年的新一个5年计划,该公司计划将他们的总销售数字从282万亿韩元(约合240亿美元)提升到595万亿韩元(约合500亿美元)。

1900/1/1 0:00:00
滴滴调价

7月9日,滴滴宣布,自2019年7月11日起,在北京市调整网约车价格。新规则显示,滴滴车费的构成不变,不过会根据区域、时间段调整。

1900/1/1 0:00:00
杨裕生:双积分应与节能挂钩 而非里程

近期多起电动车起火事件,使得新能源车安全问题成为当下关注重点。7月10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在首届中国国际电动汽车安全技术创新大会上,多角度分析了起火的原因。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