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很快,不会太远。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滴滴CTO张博透露了滴滴自动驾驶汽车落地的这样一些信息。他表示,未来还将在上海部署另外30辆测试车,待测试成熟后全面推广。滴滴CEO程维也提到,滴滴剥离无人驾驶公司,希望推动无人驾驶载人测试落地上海。
近两年,国内自动驾驶在技术层面不断得到验证和突破。2019年,推动技术的应用成为核心的行业趋势。最明显的变化是,去年我们还在讨论自动驾驶什么时候会到来,今年已经触手可及。2019年,百度、文远之星、中之星、滴滴等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已陆续获得城市路测牌照,并推进载人测试,小部分普通市民也体验了自动驾驶出租车。与其他玩家不同的是,滴滴作为在线汽车出行公司,是该领域的第一家。过去几年,滴滴一直在做电动化、共享化,但最受关注的还是无人驾驶。不久前的一次圆桌论坛上,滴滴另一位高管无意中透露,年底上海嘉定区的消费者可能会呼叫滴滴的无人网约车。这让普通消费者充满期待。临近年底,滴滴能否实现年内落地的目标?作为一家互联网出行公司,滴滴如何拿下自动驾驶的高地?更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因为网约车司机再次陷入风波。自动驾驶的到来能否成为滴滴的“救命稻草”?“夹在”巨头之间,滴滴如何超车?在市场和技术的驱动下,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已经崭露头角。纵观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和产品研发阵营,有通用、福特、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SAIC、广汽、一汽、东风、长城等国内车企;还有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有谷歌、百度、苹果等科技公司;优步、滴滴、Lyft等互联网出行公司也包括在内;以及文远知行、地平线、中智行、马骁知行等科技型创业公司。滴滴进军自动驾驶并不算早。2016年,滴滴成立自动驾驶团队,2017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研究所。后来在2018年5月和9月,滴滴分别获得了加州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牌照和北京自动驾驶技术道路测试牌照。这期间,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一直非常低调和神秘。直到今年8月,滴滴将自动驾驶部门拆分,成立独立公司,公司CTO张博出任新自动驾驶公司CEO,其自动驾驶项目的面纱才真正被揭开。然后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滴滴自动驾驶汽车问世。算起来,滴滴进入自动驾驶领域也就四年时间。无论是相比国外的Waymo、优步、Lyft,还是国内的百度、腾讯,滴滴都来的有点晚。
但与技术上的自动驾驶公司不同,滴滴的优势在于交通大数据和运营平台。如果说技术是制胜的核心,那么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最终目标就是场景的落地和商业化。对于C端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不会太关注太多的技术细节,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在旅行中真正体验到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家可以直达消费者的网约车平台公司,滴滴自动驾驶瞄准的是商业化的方向。张博表示,“新公司希望进一步开放与汽车主机厂和产业伙伴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真正成为走进每个人生活的产品服务。”在他看来,未来10年L4和L5无人驾驶技术最好的商业场景,不是在C端向消费者出售一辆没有方向盘和刹车的汽车,而是进入滴滴这样的出行网络,为人类和机器人提供混合调度模式。据了解,滴滴自动驾驶将主要采用混合调度模式,通过过往的路况大数据,根据用户的订单路线,将合适的订单分配给无人车。程维还认为,滴滴的优势在于商业化和数据化。短期内,无人车需要在特定的道路和环境下实现,滴滴可以在接客前判断路线是否适合无人车。那么,有了场景和数据,滴滴怎么做自动驾驶呢?据悉,一辆完整的自动驾驶汽车包括车辆、系统、高精地图、雷达、传感器、算法等不同层次的技术,但与自动驾驶公司采用的众包模式不同,滴滴的所有技术能力都来自于自己的技术团队。公开资料显示,其目前的自动驾驶项目拥有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数据标注、问题诊断、车辆改装、云控与车联网、车路协调、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团队。目前团队已在中美多地开展研发和测试,规模约200人。没有造车基因的滴滴选择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通过自研技术吸引资源,推进自动驾驶布局。这类似于优步和Lyft的模式,为其他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提供软件,将自动驾驶与出租车业务场景相结合,从而在商业化上获得回报。优先布局商业化,你急什么?滴滴入局不算早,但先商业化。为什么这么着急?在过去的一年里,即使是现在,滴滴也屡屡陷入司机引发的安全风暴。这些事件的背后,揭示的是出行平台对于安全的责任和压力。今年7月,滴滴宣布,自2018年修订安全标准以来,该公司已与超过30万名不符合该公司最新安全标准的司机终止合作,未来将使用更多自动驾驶出租车代替。司机已经成为网约车行业最不可控的因素……试试看。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程维也表示,滴滴从去年开始关注责任,更多考虑规模背后的安全和服务。在实践中,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从长远来看,程维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日常生活。我相信自动驾驶可以成倍地减少交通事故。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在一定条件下,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减少90%以上的事故。自动驾驶的到来和普及,可能会解决滴滴未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同时,在成本层面,当自动驾驶网络规模化后,也能为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解决更多的人力成本问题,可控性更强。此外,根据张博的数据,滴滴每天收到约3000万次打车需求,但只有75%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每天有750万人打不到出租车。在这种背景下,自动驾驶网络起到了补充运输能力的作用。程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这个市场的判断是,无人驾驶只有一两个,没有第三个。目前谷歌是第一名,滴滴想成为最后活下来的另一个。显然,程维对自动驾驶业务非常有信心,并抱有很高的期望。此外,更重要的一个信息是,自动驾驶对于滴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曾表示,BAT不会把自动驾驶当成“救命稻草”,而优步和滴滴则不同。“这些公司的自动驾驶关系到未来的生死,失败了就死了”。目前尚未盈利的滴滴,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无疑是营收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也是在线旅游领域的一次创新。但是,自动驾驶是一个高门槛、高技术、高投入、长落地的领域。滴滴虽然有自己的技术团队,但与其他科技公司相比,优势还不够明显。在接受新浪科技等媒体采访时,张博提到,现在自动驾驶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要真正把它变成一种商品,需要形成一个产业联盟,其中有四个非常关键:共享出行网络;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制造商;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滴滴来说,目前最缺的就是更多的资金。而其自驾板块独立成立公司,也被外界认为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融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有消息称滴滴与软银谈判,为自动驾驶业务寻求独立融资机会。但在经历了2018年的投资潮后,2019年资本在自动驾驶领域呈现出冷静观望的态势。此前,张博曾透露过一个消息,公司正在积极接触战略合作伙伴,期待战略联盟,尤其是大型车企。“这不仅会带来资本,还会带来造车能力。”或许,在未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可能会被传统汽车品牌战略投资,与其共同布局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理想高于现实?当然,理想往往高于现实,尤其是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一方面,从行业来看,今年广州、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发放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积极推动行业落地。但在这波政策红利下,泡沫不可避免,技术成熟度有待验证。其实这个行业的发展远没有市场表现的那么快。据行业老大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称,今年9月底,摩根士丹利将估值从1750亿美元下调至1050亿美元,降幅高达40%。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认为,下调Waymo估值的主要原因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速度慢于预期,再加上其拼车业务对安全驾驶员的持续需求,预计Waymo的亏损将继续增加。此外,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不仅解决技术问题,还将解决汽车与社会、汽车与人的关系。比如滴滴自动驾驶的消息一出,很多人关心滴滴司机的未来几何。他们会被裁员吗?张博还解释说,即使技术在未来使一个工作岗位消失,它也会自然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比如自动驾驶网络会诞生维修、运营、远程监控等岗位。“专车、豪车等服务还是需要有温度的人类司机。”比如在国外,Waymo屡次被扔石头,扎轮胎,被强制停车。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接受需要时间来过渡。
在一篇“你将尝试无人驾驶汽车”的网帖下,一些用户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尝试表示了担忧,比如安全问题、事故责任、技术成熟度等。目前法律政策上对监管和界定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对自动驾驶车辆的监管才刚刚开始。发展速度、亏损烧钱、安全等问题都将是未来自动驾驶商业化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挑战。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是影响无人驾驶汽车落地的考虑因素。就滴滴而言,按照“无人驾驶铁三角”的产业结构,科技公司负责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本身,汽车厂商承担大批量汽车的生产制造,出行平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车辆调度软件。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科技公司没有出行牌照,没有网约车牌照,也没有出租车牌照。他们只能通过合作模式运作。其中像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优势很大。但是,滴滴能否进入无人驾驶商业化的中心,也是一条漫漫长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数,七岁的滴滴可能要考虑清楚如何打好手中的组合牌。
预计很快,不会太远。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滴滴CTO张博透露了滴滴自动驾驶汽车落地的这样一些信息。他说……t未来还将在上海部署另外30辆测试车,待测试成熟后全面推广。滴滴CEO程维也提到,滴滴剥离无人驾驶公司,希望推动无人驾驶载人测试落地上海。
近两年,国内自动驾驶在技术层面不断得到验证和突破。2019年,推动技术的应用成为核心的行业趋势。最明显的变化是,去年我们还在讨论自动驾驶什么时候会到来,今年已经触手可及。2019年,百度、文远之星、中之星、滴滴等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已陆续获得城市路测牌照,并推进载人测试,小部分普通市民也体验了自动驾驶出租车。与其他玩家不同的是,滴滴作为在线汽车出行公司,是该领域的第一家。过去几年,滴滴一直在做电动化、共享化,但最受关注的还是无人驾驶。不久前的一次圆桌论坛上,滴滴另一位高管无意中透露,年底上海嘉定区的消费者可能会呼叫滴滴的无人网约车。这让普通消费者充满期待。临近年底,滴滴能否实现年内落地的目标?作为一家互联网出行公司,滴滴如何拿下自动驾驶的高地?更值得注意的是,滴滴因为网约车司机再次陷入风波。自动驾驶的到来能否成为滴滴的“救命稻草”?“夹在”巨头之间,滴滴如何超车?在市场和技术的驱动下,无人驾驶汽车产业已经崭露头角。纵观全球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和产品研发阵营,有通用、福特、奔驰、宝马等国际车企。SAIC、广汽、一汽、东风、长城等国内车企;还有特斯拉、蔚来、小鹏等造车新势力;也有谷歌、百度、苹果等科技公司;优步、滴滴、Lyft等互联网出行公司也包括在内;以及文远知行、地平线、中智行、马骁知行等科技型创业公司。滴滴进军自动驾驶并不算早。2016年,滴滴成立自动驾驶团队,2017年在美国硅谷成立研究所。后来在2018年5月和9月,滴滴分别获得了加州自动驾驶汽车测试牌照和北京自动驾驶技术道路测试牌照。这期间,滴滴在自动驾驶领域的布局一直非常低调和神秘。直到今年8月,滴滴将自动驾驶部门拆分,成立独立公司,公司CTO张博出任新自动驾驶公司CEO,其自动驾驶项目的面纱才真正被揭开。然后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滴滴自动驾驶汽车问世。算起来,滴滴进入自动驾驶领域也就四年时间。无论是相比国外的Waymo、优步、Lyft,还是国内的百度、腾讯,滴滴都来的有点晚。
但与技术上的自动驾驶公司不同,滴滴的优势在于交通大数据和运营平台。如果说技术是制胜的核心,那么对于自动驾驶来说,最终目标就是场景的落地和商业化。对于C端消费者来说,他们可能不会太关注太多的技术细节,但他们更关心的是什么时候能在旅行中真正体验到无人驾驶汽车。作为一家可以直达消费者的网约车平台公司,滴滴自动驾驶瞄准的是商业化的方向。张博表示,“新公司希望进一步开放与汽车主机厂和产业伙伴的战略合作,共同推动无人驾驶技术的商业化,真正成为走进每个人生活的产品服务。”在他看来,未来10年L4和L5无人驾驶技术最好的商业场景,不是在C端向消费者出售一辆没有方向盘和刹车的汽车,而是进入滴滴这样的出行网络,为人类和机器人提供混合调度模式。据了解,滴滴自动驾驶将主要采用混合调度模式,通过过往的路况大数据,根据用户的订单路线,将合适的订单分配给无人车。程维还认为,滴滴的优势在于商业化和数据化。短期内,无人车需要在特定的道路和环境下实现,滴滴可以在接客前判断路线是否适合无人车。那么,有了场景和数据,滴滴怎么做自动驾驶呢?据悉,一辆完整的自动驾驶汽车包括车辆、系统、高精地图、雷达、传感器、算法等不同层次的技术,但与自动驾驶公司采用的众包模式不同,滴滴的所有技术能力都来自于自己的技术团队。公开资料显示,其目前的自动驾驶项目拥有高精地图、感知、行为预测、规划与控制、基础设施与仿真、数据标注、问题诊断、车辆改装、云控与车联网、车路协调、信息安全等多个专业团队。目前团队已在中美多地开展研发和测试,规模约200人。没有造车基因的滴滴选择与汽车产业链上下游合作,通过自研技术吸引资源,推进自动驾驶布局。这类似于优步和Lyft的模式,为其他自动驾驶汽车厂商提供软件,将自动驾驶与出租车业务场景相结合,从而在商业化上获得回报。优先布局商业化,你急什么?滴滴入局不算早,但先商业化。为什么这么着急?在过去的一年里,即使是现在,滴滴也屡屡陷入司机引发的安全风暴。这些事件的背后,揭示的是出行平台对于安全的责任和压力。今年7月,滴滴宣布,自2018年修订安全标准以来,该公司已与超过30万名不符合该公司最新安全标准的司机终止合作,未来将使用更多自动驾驶出租车代替。司机已经成为网约车行业最不可控的因素……试试看。在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期间,程维也表示,滴滴从去年开始关注责任,更多考虑规模背后的安全和服务。在实践中,人工智能技术是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从长远来看,程维表示,下一步将推动自动驾驶技术进入日常生活。我相信自动驾驶可以成倍地减少交通事故。
根据麦肯锡的数据,在一定条件下,自动驾驶技术可以减少90%以上的事故。自动驾驶的到来和普及,可能会解决滴滴未来面临的最严峻的挑战。同时,在成本层面,当自动驾驶网络规模化后,也能为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解决更多的人力成本问题,可控性更强。此外,根据张博的数据,滴滴每天收到约3000万次打车需求,但只有75%的需求得到满足,这意味着每天有750万人打不到出租车。在这种背景下,自动驾驶网络起到了补充运输能力的作用。程维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对这个市场的判断是,无人驾驶只有一两个,没有第三个。目前谷歌是第一名,滴滴想成为最后活下来的另一个。显然,程维对自动驾驶业务非常有信心,并抱有很高的期望。此外,更重要的一个信息是,自动驾驶对于滴滴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创新工场董事长李开复曾表示,BAT不会把自动驾驶当成“救命稻草”,而优步和滴滴则不同。“这些公司的自动驾驶关系到未来的生死,失败了就死了”。目前尚未盈利的滴滴,自动驾驶的商业化无疑是营收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也是在线旅游领域的一次创新。但是,自动驾驶是一个高门槛、高技术、高投入、长落地的领域。滴滴虽然有自己的技术团队,但与其他科技公司相比,优势还不够明显。在接受新浪科技等媒体采访时,张博提到,现在自动驾驶已经进入商业化阶段,要真正把它变成一种商品,需要形成一个产业联盟,其中有四个非常关键:共享出行网络;自动驾驶技术;汽车制造商;充足的资金支持。对于滴滴来说,目前最缺的就是更多的资金。而其自驾板块独立成立公司,也被外界认为是为了以后更好的融资。值得一提的是,今年7月,有消息称滴滴与软银谈判,为自动驾驶业务寻求独立融资机会。但在经历了2018年的投资潮后,2019年资本在自动驾驶领域呈现出冷静观望的态势。此前,张博曾透露过一个消息,公司正在积极接触战略合作伙伴,期待战略联盟,尤其是大型车企。“这不仅会带来资本,还会带来造车能力。”或许,在未来,滴滴自动驾驶公司可能会被传统汽车品牌战略投资,与其共同布局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理想高于现实?当然,理想往往高于现实,尤其是面向未来的自动驾驶。一方面,从行业来看,今年广州、长沙、武汉、上海、北京等地发放自动驾驶测试牌照,积极推动行业落地。但在这波政策红利下,泡沫不可避免,技术成熟度有待验证。其实这个行业的发展远没有市场表现的那么快。据行业老大谷歌的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称,今年9月底,摩根士丹利将估值从1750亿美元下调至1050亿美元,降幅高达40%。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分析师认为,下调Waymo估值的主要原因是自动驾驶行业的发展速度慢于预期,再加上其拼车业务对安全驾驶员的持续需求,预计Waymo的亏损将继续增加。此外,自动驾驶汽车的未来不仅解决技术问题,还将解决汽车与社会、汽车与人的关系。比如滴滴自动驾驶的消息一出,很多人关心滴滴司机的未来几何。他们会被裁员吗?张博还解释说,即使技术在未来使一个工作岗位消失,它也会自然地创造新的工作岗位。比如自动驾驶网络会诞生维修、运营、远程监控等岗位。“专车、豪车等服务还是需要有温度的人类司机。”比如在国外,Waymo屡次被扔石头,扎轮胎,被强制停车。人们对自动驾驶的接受需要时间来过渡。
在一篇“你将尝试无人驾驶汽车”的网帖下,一些用户对无人驾驶汽车的尝试表示了担忧,比如安全问题、事故责任、技术成熟度等。目前法律政策上对监管和界定没有明确的规定,我国对自动驾驶车辆的监管才刚刚开始。发展速度、亏损烧钱、安全等问题都将是未来自动驾驶商业化道路上不可避免的挑战。此外,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也是影响无人驾驶汽车落地的考虑因素。就滴滴而言,按照“无人驾驶铁三角”的产业结构,科技公司负责研发无人驾驶技术本身,汽车厂商承担大批量汽车的生产制造,出行平台满足用户需求,提供车辆调度软件。研发无人驾驶技术的科技公司没有出行牌照,没有网约车牌照,也没有出租车牌照。他们只能通过合作模式运作。其中像滴滴这样的出行平台优势很大。但是,滴滴能否进入无人驾驶商业化的中心,也是一条漫漫长路。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数,七岁的滴滴可能要考虑清楚如何打好手中的组合牌。
(图片来源:Moixa)据外媒报道,近日,英国智能电池和电动汽车(EV)充电软件先锋Moixa宣布,其利用其智能软件GridShare优化日本1万户家庭中100MWh的电池,
1900/1/1 0:00:00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小鹏汽车11月13日宣布,从包括小米公司在内的投资者那里筹集近4亿美元。此前一天,以地产起家的中国恒大集团透露,今后3年将投资64亿美元在新能源汽车领域。
1900/1/1 0:00:00德国《汽车周刊》11月13日报道,特斯拉在德国电动车市场独霸鳌头。根据德国机动车管理局KBA数据,今年前十个月,特斯拉在德国销售了9301辆纯电动车,市场占有率高达176。
1900/1/1 0:00:00北京时间11月15日消息,瑞士信贷(CreditSuisse)周四指出,特斯拉在美国电动汽车市场上占有近80的份额,但该机构预计,
1900/1/1 0:00:00在车市寒冬大环境下,融资在新造车企中变得越来越难。11月13日,小鹏汽车宣布融资4亿美元,这让何小鹏无比欣喜,也给处于低迷的造车新势力注入一股强心剂。
1900/1/1 0:00:00如果你仔细观察全新的福特野马MachE会发现这辆车没有门把手,也没有采用那种隐藏弹出式的门把手,野马MachE采用了不同的方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