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大家都以为锂电池行业可以“躺着赚钱”,各路热钱涌入,企图分一杯羹。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2019年动力电池行业逐渐进入寒冬,资本回归审慎理性,锂电池行业和并购明显放缓。
据高科锂电初步盘点,2019年1-12月初,锂电产业链并购案例仅20起(不含终止收购),其中动力电池2起,上游材料4起,设备领域2起,锂矿资源4起,海外案例6起,涉及金额约277亿元。与前两年的并购规模相比,2019年的数量和金额都有明显减少。并购的案例和金额也说明了当前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格局的变化。与往年相比,2019年锂电池产业链并购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2019年锂电池产业链并购/资本热度明显下降。首先,从事件来看,据高科锂电不完全统计,2017年并购案例54起,涉及金额超过550亿元;2018年也恰好达到54起,涉案金额超过860亿元。2019年共发生20起并发并购,总金额277亿元。显然,行业相关的并发并购热情已经熄灭了一大半。其次,从金额上看,2018年有数百亿收购,如天齐锂业260亿元(40.66亿美元)收购SQM 23.77%股权,中利集团100亿收购BIC电池(后终止);但2019年动力电池收购金额仅为77亿元(洛阳钼业收购海外钴矿企业)。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剪短,大部分锂电池企业苦不堪言,面临“价格战、应收账款增加、营收净利润下滑、业绩失败”等多重困境。巨人注资不得不更加谨慎,考虑很多。二是并发并购主体发生变化,跨国并购减少,产业链投资增加。在跨国热潮下,在过去的几年里,出现了大量的巨额外部资本。通过并购锂电行业有前途或潜力的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新能源领域,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跨界企业来自各个领域,如房地产商荣盛控股收购蒙古力电力、复星战略投资Gateway Power、电缆公司中利集团收购BIC电池等。然而到了2019年,上述现象已经很少见了。除恒大在金奈的跨境并购案例外,其余均为锂电池产业链的投资并购,以满足自身业务需求。如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杉杉股份、华友、赣锋锂业均以钴锂资源为主,多氟多、普泰来、中材投资氟化物、针状焦、隔膜等材料,把握原料供应,控制成本。第三,在投资减少的同时,终止收购的案例增多。都说资本有进有出,但目前的情况明显是出的多,进的少。据高科锂电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锂电行业终止收购案例已超过15起,击败了锂电市场,如中利集团终止收购BIK电力、八菱科技终止收购玉兔电池、美都能源终止29亿元收购瑞福锂业等。这些跨国并购在赶上资本热潮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问题,比如收购方与目标资源不匹配,导致新能源业务难以对接或启动。还有估值过高、竞争力下降、失败概率大、补贴政策变化等投资风险。这些风险是锂电池跨界企业新手难以解决的,最终双方在谈判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终止收购。第四,锂电池豪失败,并购失利。除了上述跨界企业,他们先一脚看风,然后“临战而退”。还有一种现象是虽然完成了收购,但是锂电池标净利润下滑,业绩对失败,母公司业绩受牵连,巨额商誉被收回。首当其冲的公司是东方精工、ST富友、卢晓科技、富临精工和胜利精密。2018年累计计提商誉减值59.01亿元。2019年,它还会继续“打雷”,“卢晓科技笑停了,精准的胜利也失败了。三年前,东方精工以47.5亿元的高溢价买下普莱达的来料动力电池领域,如今又以15亿元的低价出售。四年前,胜利精密两次以11亿收购苏州李杰,现在18亿转到了恩杰,不知道是亏还是赚。总的来说,老话讲,跨行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锂电池企业跨国并购除了头脑发热,还需要看资金充足、控制能力强、面对风险不稳定等硬实力。对于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来说,产业链企业的横向和纵向并购可以更好地巩固自身实力,优化相关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锂电池标准是否足够好,是否有核心技术的实力,reso……ce整合能力,优质客户,产能等等,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应该放慢脚步,先练好内功,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后再延伸产业链。前几年大家都以为锂电池行业可以“躺着赚钱”,各路热钱涌入,企图分一杯羹。但随着新能源汽车补贴,2019年动力电池行业逐渐进入寒冬,资本回归审慎理性,锂电池行业和并购明显放缓。
据高科锂电初步盘点,2019年1-12月初,锂电产业链并购案例仅20起(不含终止收购),其中动力电池2起,上游材料4起,设备领域2起,锂矿资源4起,海外案例6起,涉及金额约277亿元。与前两年的并购规模相比,2019年的数量和金额都有明显减少。并购的案例和金额也说明了当前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行业格局的变化。与往年相比,2019年锂电池产业链并购事件主要有以下特点:一、2019年锂电池产业链并购/资本热度明显下降。首先,从事件来看,据高科锂电不完全统计,2017年并购案例54起,涉及金额超过550亿元;2018年也恰好达到54起,涉案金额超过860亿元。2019年共发生20起并发并购,总金额277亿元。显然,行业相关的并发并购热情已经熄灭了一大半。其次,从金额上看,2018年有数百亿收购,如天齐锂业260亿元(40.66亿美元)收购SQM 23.77%股权,中利集团100亿收购BIC电池(后终止);但2019年动力电池收购金额仅为77亿元(洛阳钼业收购海外钴矿企业)。2019年新能源补贴政策剪短,大部分锂电池企业苦不堪言,面临“价格战、应收账款增加、营收净利润下滑、业绩失败”等多重困境。巨人注资不得不更加谨慎,考虑很多。二是并发并购主体发生变化,跨国并购减少,产业链投资增加。在跨国热潮下,在过去的几年里,出现了大量的巨额外部资本。通过并购锂电行业有前途或潜力的企业,可以快速切入新能源领域,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些跨界企业来自各个领域,如房地产商荣盛控股收购蒙古力电力、复星战略投资Gateway Power、电缆公司中利集团收购BIC电池等。然而到了2019年,上述现象已经很少见了。除恒大在金奈的跨境并购案例外,其余均为锂电池产业链的投资并购,以满足自身业务需求。如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Limited、杉杉股份、华友、赣锋锂业均以钴锂资源为主,多氟多、普泰来、中材投资氟化物、针状焦、隔膜等材料,把握原料供应,控制成本。第三,在投资减少的同时,终止收购的案例增多。都说资本有进有出,但目前的情况明显是出的多,进的少。据高科锂电不完全统计,2018年以来锂电行业终止收购案例已超过15起,击败了锂电市场,如中利集团终止收购BIK电力、八菱科技终止收购玉兔电池、美都能源终止29亿元收购瑞福锂业等。这些跨国并购在赶上资本热潮的同时,也留下了很多问题,比如收购方与目标资源不匹配,导致新能源业务难以对接或启动。还有估值过高、竞争力下降、失败概率大、补贴政策变化等投资风险。这些风险是锂电池跨界企业新手难以解决的,最终双方在谈判过程中无法达成一致,终止收购。第四,锂电池豪失败,并购失利。除了上述跨界企业,他们先一脚看风,然后“临战而退”。还有一种现象是虽然完成了收购,但是锂电池标净利润下滑,业绩对失败,母公司业绩受牵连,巨额商誉被收回。首当其冲的公司是东方精工、ST富友、卢晓科技、富临精工和胜利精密。2018年累计计提商誉减值59.01亿元。2019年,它还会继续“打雷”,“卢晓科技笑停了,精准的胜利也失败了。三年前,东方精工以47.5亿元的高溢价买下普莱达的来料动力电池领域,如今又以15亿元的低价出售。四年前,胜利精密两次以11亿收购苏州李杰,现在18亿转到了恩杰,不知道是亏还是赚。总的来说,老话讲,跨行有风险,投资需谨慎。锂电池企业跨国并购除了头脑发热,还需要看资金充足、控制能力强、面对风险不稳定等硬实力。对于锂电池产业链企业来说,产业链企业的横向和纵向并购可以更好地巩固自身实力,优化相关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锂电池标准是否足够好,是否有核心技术的实力,reso……ce整合能力,优质客户,产能等等,也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应该放慢脚步,先练好内功,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后再延伸产业链。
标签:
罗素先生说,当心灵回到起点时,它已经在过程中有了新的觉悟。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如果一个人在遭受足够多的挫折以及磨难以后,仍旧遵循于他的信念,那未必证明他自身的顽固,而是内心对这种信念有了新的诠释。
1900/1/1 0:00:00据外媒报道,保时捷对特斯拉的最新V10软件很感兴趣,特别是SmartSummon功能。
1900/1/1 0:00:00据外媒消息报道,语音控制对于汽车而言一直都面临着一个问题:车内噪音会干扰语音指令的理解。
1900/1/1 0:00:00近日,汽车零部件供应商马勒宣布,收购贝洱海拉服务(BHS)全部股权的计划如期进行。自2020年1月1日起,贝洱海拉服务的所有业务将归属马勒,马勒售后市场事业部也将拥有完整的热管理系统产品布局。
1900/1/1 0:00:00图片来自“特定授权”即便自动驾驶今年资本遇冷,但细分产业链上仍有些初创企业正悄悄兴起。
1900/1/1 0:00:00因产品缺陷,汽车制造商应按照法定要求和程序,召回并消除车辆存在的问题。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