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驾驶能否落地,何时落地?
虽然业内玩家在这个问题上各有各的看法,但无人驾驶发展的大方向已经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量。自2019年以来,中国和美国为无人驾驶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线,即车路协调和自行车智能。
“车辆与道路的配合决定了无人驾驶在中国的成败。同时也是慈之星现在着力的方向。”中之星CEO王锦说。
最近,辛芷佳和王锦进行了一次谈话。此时,距离王锦加盟中智行已经过去了一年。对于王锦和中之星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回顾的节点。
为什么选择车路协调?
事实上,在汽车走向无人驾驶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不外乎两条主流路线,即上文提到的自行车智能和车路协同。
那么,为什么车路协同是当今的大势所趋呢?
先说自行车智能。2020年3月,Navigant发布研究报告,对全球无人驾驶公司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前18家公司中,只有一家中国公司(百度)上榜,排名第四;特斯拉排在最后。
对此,王锦在与辛芷佳的对话中说:
虽然这份研究报告中的排名可能不完全公正客观,但前三名的公司基本都是业界公认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自行车智能化方面,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Waymo、Cruise等美国公司准备在安全人员身上“开刀”。由于路况和法律法规更加复杂,中国短期内需要安全人员坐在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座上。他进一步补充道:
过去我们也走自行车智能化的技术路线,但中国要想在自行车智能化上赶上美国前三,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车路协同是中国在无人驾驶弯道上超车的机会。王锦也开始带领众智行从自行车智能向车路协同转型。
总的来说,车路协同的路线似乎比自行车智能更有优势,比如安全高效、落地广、成本低。
安全高效
在车路协同技术的支持下,路侧单元传感器可以将捕捉到的信息传输给车辆,从而帮助车辆实现超视距的感知另外,路侧单元不受车载计算能力的限制,因此可以为车辆做出更多的决策,或者帮助车辆连接整个城市的大型计算中心,解决计算瓶颈问题。
罗定光
车路协调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网络为自行车的深度学习节省大量时间,也可以帮助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推动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进程。
低成本
谈到成本,王锦算了一笔账。中国同时拥有485万公里的道路和近3亿辆汽车。每辆车只要节约15000元的成本,每公里道路的改造就可以投入100万元。
鉴于上述关于成本的说法,王锦向新智家透露:
据内部测算,普通道路大规模升级为智能道路的成本每公里不到100万元。如果采用车路协同方案,我们每辆无人驾驶汽车将节省2万多元。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我们花费的成本更低。
当辛志佳问到影响成本的核心因素时,王锦也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他说,在智能道路改造的早期,一公里的成本最高可达每公里400万元。但是当时使用的设备都比较陈旧,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设备本身的成本也在降低,比如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基于此,未来道路改造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甚至降至每公里100万元以下。
车辆和道路怎么协调?
虽然上面这篇文章花了不少笔墨来阐述车路协同的优势,但不得不承认,车路协同目前在示范区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要想让它“出圈”,推广到大规模开放道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而且,正如王锦提到的,道路改造的成本在初期特别高,所以车辆和道路的配合在初期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这些成本是任何私营企业都负担不起的,只能通过中国市政府来实现。”王锦说。
好在车路协同已经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认可和支持。
今年2月,中央发改委11部委发布《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要走车路协调之路;在接下来的3月,局常务委员会(PSC)召开会议,提出了新基础设施的概念。在七个方向中,有三个核心方向与无人驾驶和车路协调有很强的相关性。
车路协同发展除了政府的支持,还需要三块坚实的基石——智能车、智能路、强大的云。
智能汽车作为无人驾驶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想必无需赘述。
路侧单元硬件是构建智慧道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王锦也认为,这些硬件所能承载的智能化程度才是真正的关键。他说:
它(路边设备)要判断什么?应该对车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评价?能达到什么样的精度?另外,如何规划区域计算单元的规模?区域计算单元的计算能力有多强?光纤如何部署,需要多大的通信带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智能汽车和智能道路的基础上,未来的城市交通就像一个巨大而不寻常的网络。
众多的路边设备是这个网络中的坚固节点;行驶在路上的汽车与基于AI、5G等技术的路边设备进行交互,成为链接所有节点的一条线。
在强大云能力的加持下,未来,中央智能系统将在全球层面控制城市血液的循环。
然而,在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最终实现之前,车企、设备商、通信服务商、云计算服务商等诸多角色都需要深度协同——“其中涉及的合作可能比单纯做自行车智能更难。”王锦坦率地说。
此外,车路协调在技术层面也面临一些挑战。以5G为例,王锦说:
4G不足以支撑车路协同的发展,但目前5G还没有大规模部署。而且很多车路协同的设备暂时没有专用通道,测试时还把5G网络和智能手机混在一起,以后肯定不行。
探索中国的智慧与实践
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积极布局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技术发展也在有序推进。作为深度专注车路协同领域的玩家,中之星在这方面早已开始探索。
早在去年3月,中之星就已经在博鳌论坛期间实现了车路协同的演示。当时,车辆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接收了200多名乘客。
王锦告诉新智家,中之星还对其公司到宿舍的道路进行了一些改造,做无人驾驶实验,运送员工上下班。
近日,中之星也与中企创智达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智能汽车技术。中汽创智由兵器装备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长安汽车、江宁经济发展科技公司共同投资160亿元成立。
对于车路协调的未来,王锦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车路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是:
先进行小规模实验,成功后再进行大规模实验,然后继续铺开。他说:
假设我们的技术验证阶段是100公里,我们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一段路的基础设施部署,在这一段路上顺利运行,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未来,车路协同发展还有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什么时候实现真正的运营,去掉安全员。王锦进一步补充道:
如果开始撤掉安全员,那么就进入大规模实验阶段。这可能需要几千平方公里。
所以从行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盈利和商业模式都不是现阶段的重点。
这一点也投射在王锦对公司战略层面的期望上。虽然中之星即将完成A轮融资,但公司目前仍会以技术验证为首要任务,IPO是更长远的事情。
不过,王锦也提到,未来车路协同商业模式的核心仍将围绕Robotaxi展开,赛道中的玩家可以从节省下来的车手费用中获益。此外,慈之星未来也可能承担运营商的角色,目前已经积累了相关人才。
新智慧驾驶综述
从车路协同的初级阶段向前看,其覆盖面之广,产业链之长,无形中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玩家的热情,也让外界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乐观前景。
不久前,车路协同领域的一项重大活动“新四跨越”在上海成功举办。
从数量上看,本次新四跨活动的参与单位超过100家,比两年前(三跨)增加了近5倍。内容方面,新四跨在去年四跨(跨模块、跨终端、跨车辆、跨CA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高精度地图和定位的支持,跨界协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消息都释放了一个……ong信号:车路协调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已经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潜在选择。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无人驾驶能否落地,何时落地?
虽然业内玩家在这个问题上各有各的看法,但无人驾驶发展的大方向已经出现了一个重要的变量。自2019年以来,中国和美国为无人驾驶选择了两条不同的路线,即车路协调和自行车智能。
“车辆与道路的配合决定了无人驾驶在中国的成败。同时也是慈之星现在着力的方向。”中之星CEO王锦说。
最近,辛芷佳和王锦进行了一次谈话。此时,距离王锦加盟中智行已经过去了一年。对于王锦和中之星来说,这是一个值得回顾的节点。
为什么选择车路协调?
事实上,在汽车走向无人驾驶终极目标的过程中,不外乎两条主流路线,即上文提到的自行车智能和车路协同。
那么,为什么车路协同是当今的大势所趋呢?
先说自行车智能。2020年3月,Navigant发布研究报告,对全球无人驾驶公司进行排名。结果显示,前18家公司中,只有一家中国公司(百度)上榜,排名第四;特斯拉排在最后。
对此,王锦在与辛芷佳的对话中说:
虽然这份研究报告中的排名可能不完全公正客观,但前三名的公司基本都是业界公认的。同时,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自行车智能化方面,中国与美国还有很大的差距。
尤其是最近几个月,Waymo、Cruise等美国公司准备在安全人员身上“开刀”。由于路况和法律法规更加复杂,中国短期内需要安全人员坐在自动驾驶车辆的驾驶座上。他进一步补充道:
过去我们也走自行车智能化的技术路线,但中国要想在自行车智能化上赶上美国前三,至少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
车路协同是中国在无人驾驶弯道上超车的机会。王锦也开始引领众智行从自行车智能到车路协同的转型。
总的来说,车路协同的路线似乎比自行车智能更有优势,比如安全高效、落地广、成本低。
安全高效
在车路协同技术的支持下,路侧单元传感器可以将捕捉到的信息传输给车辆,从而帮助车辆实现超视距的感知另外,路侧单元不受车载计算能力的限制,因此可以为车辆做出更多的决策,或者帮助车辆连接整个城市的大型计算中心,解决计算瓶颈问题。
罗定光
车路协调可以利用人工智能网络为自行车的深度学习节省大量时间,也可以帮助解决交通拥堵问题,推动智能交通和智慧城市的进程。
低成本
谈到成本,王锦算了一笔账。中国同时拥有485万公里的道路和近3亿辆汽车。每辆车只要节约15000元的成本,每公里道路的改造就可以投入100万元。
鉴于上述关于成本的说法,王锦向新智家透露:
据内部测算,普通道路大规模升级为智能道路的成本每公里不到100万元。如果采用车路协同方案,我们每辆无人驾驶汽车将节省2万多元。换句话说,从长远来看,我们花费的成本更低。
当辛志佳问到影响成本的核心因素时,王锦也做了进一步的补充。
他说,在智能道路改造的早期,一公里的成本最高可达每公里400万元。但是当时使用的设备都比较陈旧,而且随着技术的发展,很多设备本身的成本也在降低,比如激光雷达等传感器。基于此,未来道路改造成本将进一步降低,甚至降至每公里100万元以下。
车辆和道路怎么协调?
虽然上面这篇文章花了不少笔墨来阐述车路协同的优势,但不得不承认,车路协同目前在示范区的运用还是比较多的,要想让它“出圈”,推广到大规模开放道路,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而且,正如王锦提到的,道路改造的成本在初期特别高,所以车辆和道路的配合在初期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
“这些成本是任何私营企业都负担不起的,只能通过中国市政府来实现。”王锦说。
好在车路协同已经得到了政策层面的认可和支持。
今年2月,中央发改委11部委发布《中国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要走车路协调之路;在接下来的3月,局常务委员会(PSC)召开会议,提出了新基础设施的概念。在七个方向中,有三个核心方向与无人驾驶和车路协调有很强的相关性。
车路协同发展除了政府的支持,还需要三块坚实的基石——智能车、智能路、强大的云。
智能汽车作为无人驾驶最重要最直接的载体,其重要性想必无需赘述。
路侧单元硬件是构建智慧道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王锦也认为,这些硬件所能承载的智能化程度才是真正的关键。他说:
它(路边设备)要判断什么?应该对车的行为做出什么样的评价?能达到什么样的精度?另外,如何规划区域计算单元的规模?区域计算单元的计算能力有多强?光纤如何部署,需要多大的通信带宽?这些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智能汽车和智能道路的基础上,未来的城市交通就像一个巨大而不寻常的网络。
众多的路边设备是这个网络中的坚固节点;行驶在路上的汽车与基于AI、5G等技术的路边设备进行交互,成为链接所有节点的一条线。
在强大云能力的加持下,未来,中央智能系统将在全球层面控制城市血液的循环。
然而,在无人驾驶和智能交通最终实现之前,车企、设备商、通信服务商、云计算服务商等诸多角色都需要深度协同——“其中涉及的合作可能比单纯做自行车智能更难。”王锦坦率地说。
此外,车路协调在技术层面也面临一些挑战。以5G为例,王锦说:
4G不足以支撑车路协同的发展,但目前5G还没有大规模部署。而且很多车路协同的设备暂时没有专用通道,测试时还把5G网络和智能手机混在一起,以后肯定不行。
探索中国的智慧与实践
目前,很多地方已经开始积极布局车路协同的基础设施,技术发展也在有序推进。作为深度专注车路协同领域的玩家,中之星在这方面早已开始探索。
早在去年3月,中之星就已经在博鳌论坛期间实现了车路协同的演示。当时,车辆在没有任何监管的情况下接收了200多名乘客。
王锦告诉新智家,中之星还对其公司到宿舍的道路进行了一些改造,做无人驾驶实验,运送员工上下班。
近日,中之星也与中企创智达达成战略合作,共同研发智能汽车技术。中汽创智由兵器装备集团、中国一汽、东风公司、长安汽车、江宁经济发展科技公司共同投资160亿元成立。
对于车路协调的未来,王锦也有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车路协调发展的必然路径是:
先进行小规模实验,成功后再进行大规模实验,然后继续铺开。他说:
假设我们的技术验证阶段是100公里,我们什么时候能完成这一段路的基础设施部署,在这一段路上顺利运行,才能进入下一阶段?
未来,车路协同发展还有一个关键的时间节点——什么时候实现真正的运营,去掉安全员。王锦进一步补充道:
如果开始撤掉安全员,那么就进入大规模实验阶段。这可能需要几千平方公里。
所以从行业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盈利和商业模式都不是现阶段的重点。
这一点也投射在王锦对公司战略层面的期望上。虽然中之星即将完成A轮融资,但公司目前仍会以技术验证为首要任务,IPO是更长远的事情。
不过,王锦也提到,未来车路协同商业模式的核心仍将围绕Robotaxi展开,赛道中的玩家可以从节省下来的车手费用中获益。此外,慈之星未来也可能承担运营商的角色,目前已经积累了相关人才。
新智慧驾驶综述
从车路协同的初级阶段向前看,其覆盖面之广,产业链之长,无形中给这个行业的发展增加了一些不确定性。但另一方面,政府的大力支持和企业玩家的热情,也让外界看到了这个行业的乐观前景。
不久前,车路协同领域的一项重大活动“新四跨越”在上海成功举办。
从数量上看,本次新四跨活动的参与单位超过100家,比两年前(三跨)增加了近5倍。内容方面,新四跨在去年四跨(跨模块、跨终端、跨车辆、跨CA平台)的基础上,增加了对高精地图和定位的支持,跨界协作进一步拓展和深化。
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这些消息都释放了一个……ong信号:车路协调的大规模应用和推广已经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潜在选择。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作为高级智能驾驶发展路上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高精度地图正在迎来发展的关键期。
1900/1/1 0:00:00网易汽车11月7日报道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同期,“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主题为“开放合作共赢新形势下国际品牌汽车的机遇与挑战”。
1900/1/1 0:00:0011月7日,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办。
1900/1/1 0:00:0011月6日,东风集团旗下全新品牌岚图汽车中大型高端智能电动SUV白车身下线。据悉,白车身使用31的热成型钢以及高达75的高强钢,首款车型将于2021年第三季度上市。
1900/1/1 0:00:00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11月7日在第三届进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论坛上表示,坚定不移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
1900/1/1 0:00:002020年110月,广汽丰田的累计销量达612998辆,同比增长13。11月6日,广汽丰田发布10月销量数据。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