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2021年一季报理想出炉。截至3月31日,公司共交付新车12,579辆,同比增长334.4%。第一季度汽车销售毛利率为16.9%,而营业亏损为4.077亿元,较2020年第一季度的2.342亿元增长74.1%,较2020年第四季度的7890万元增长416.7%。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份喜人的财报,不仅交付量持续上升,收入、毛利等参数也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继2020年Q4首次盈利后,今年一季度理想营业亏损再次保持正。对于理想来说,这种势头可能会更上一层楼。就在这份财报发布的前一天,2021款李ONE正式发布。与之前的车型相比,新的Li ONE在配置和价格方面将更具市场竞争力。这一点从发布会结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在第二天的媒体沟通会上,李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男透露,“昨晚开始的订单非常强劲,一些客户在发布会后的午夜去试驾,热情非常高。”
左:李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男右: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或许是在这种热情的支持下,再次给自己立下了一个颇为“疯狂”的大旗:今年9月,单车交付目标将突破1万辆。单车,单个配置,33.8万。如果他们真的能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这个目标,毫无疑问,理想将再次创造一个属于中国汽车品牌的全新纪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理想?
9月,目标是交付10,000台媒体:2021 Li ONE是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800万台相机的车型。系统开发的难点和好处是什么?李想:800万摄像头这一块,对这一块的感知是我们过去一直在积累的能力,但是在Mobileye时代我们没有能力发挥出来。我们可以在地平线上播放出来,我们可以识别交通灯,横向车辆,路牙和桩。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受制于它是一个“黑匣子”的方式,当我们看到它时,我们无法改变它。从感知的角度来说,一个公司路上跑的车越多,感知能力就会越好,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媒体:你谈到了算法。去年对自动驾驶的投入很大。到今年,我们的算法已经应用在量产车上。感觉这个进步还是很快的。如何实现这种进步?李想:我们在算法上有一些大牛,算法水平很高。另一方面,大家都很辛苦,工作到晚上12点很正常,尤其是自动驾驶团队大部分周六日都在工作。R&D团队非常希望尽快交付自己的作品。他们真的不想用别人的算法。当我们选择使用自己的算法时,他们高兴极了。他们加入智能电动车企业最大的希望就是用自己的算法上车,骨子里不会为任何一家汽车厂商服务。媒体:昨天我们发布了新的李ONE。根据官方披露的后台订单,我们接了多少新单?沈亚男:昨晚开始订单非常多。有客户在发布会结束后半夜去试驾,热情非常高。所以昨天的订单比我们每天的订单高很多倍。我们认为这个量会持续,会很热,但不方便说确切的量。媒体:2020年Q4和2021年Q1销量比较接近。很多人担心我们产品销售的增长空间。不知道大家对销售的增长空间怎么看?李想:2021年一季度,整个销量受春节影响。去年四季度,电动车企业基本上接了几个红包,一个是上海的政策,一个是郑州新能源的政策。第一季度的表现是这样的。媒体:2021年的李会有怎样的提升……昨天发布的对我们2021年的销售有什么样的目标?沈亚男:我们对2021年的李ONE非常有信心,目前的订单也有这样的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9月,月销量突破1万台,这也是目前的计划。媒体:我们的细分市场在北京、郑州、重庆领先,但在一些南方城市相对落后,比如上海、广州、杭州。下一步我们会有针对性的相关销售策略吗?沈亚男:在销售方面,我们在郑州、Xi和成都卖得很好,在南方城市深圳和广州也卖得很好。你说的江浙沪地区,我们在上海卖的还行,在杭州其实也卖的不错。总的来说,我们未来在国内不会有什么大的销售政策。目前可以看到市场份额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门店深度和各地的营销方式。接下来的营销手段和开店会因地制宜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媒体:希望今年下半年卖一万套。李的新计划是什么?沈亚楠:第二个问题,预计到9月份销量会突破1万辆。有两个方面来支撑。首先是进一步完善2021李一号产品。另一个支撑点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在54个城市有75家零售店,门店覆盖面有点落后蔚来。今天,我们将加快渠道的覆盖,以支持我们销售的进一步推广。
媒体:今年智能电动车竞争非常激烈。激光雷达的城市级L2和空悬已经达到30万,竞争逐渐加速。2021李ONE最大的亮点是地平线,我们的亮点不那么突出。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市场竞争?李想:很多东西还等着大家去送,他送的量是多少。花几十万买辆车做个demo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这套东西比正常的车贵,这是市场行为还是演示行为,需要以后看。从明年开始,自动驾驶的发展会有一个认知上的转变。我觉得现在主流车的人做的选择都是2020年之前做的,因为2020年之前,我觉得作为一个汽车行业,这方面的进步速度和传统车基本是一样的。2021年以后,整个自动驾驶的进步速度将进入摩尔定律甚至超过摩尔定律。通过L4的计算能力,包括lidar,基本上明年这个行业的一些玩家会陆续交付,然后大家交付之后我们再比较一些企业之间的实际水平和差异。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因为总会有新的东西,后面的人打出的牌总会比前面的人打出的牌新,永无止境。手机也是如此。后面像素肯定比前面好,后面处理器肯定比前面高。汽车还是有自己的周期,我们觉得自己的进步已经很慢了,我们的老车主也会觉得进步太快了。说到下一个产品,大家可能会想你进步多快。接下来的进度和之前不一样了。媒体:想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理想。智能驾驶有什么新进展吗?有没有阶段性目标?我看到了自研和自动驾驶的开始。谁会自研考虑供应商来做?上面的分工是怎么考虑的?李想:第一个问题,与特斯拉和小鹏相比,我们在自动驾驶方面正在补课。我们用了黑盒算法,所以应该先追上他们的能力。这是第一阶段目标。从R&D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软件、硬件、软件包括感知、决策、规划,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会做的,包括后续的操作系统和R&D供应链。我们在对外合作中设计的板卡(注:域控制器),这个板卡的实现和生产还是留给供应商,这不是我们擅长的。这是自动驾驶的全栈自研。媒体:有了《征途3》芯片,李的自动驾驶成为标配。对于系统来说,老款怎么升级?李想……NOA没有办法升级老车主。这个线束不一样。一点小问题就会造成大的安全问题,换线束基本没有可能,老车主也没办法升级。不过在2020年之前,李ONE的ADAS还会继续升级,比如可视泊车,还会继续升级。媒体:我们看到2021年李一个人的方案体现在高速公路的NOA。整个NOA对于城市道路的作用,城市道路是否配备激光雷达,后期能否采用?李想:在两个层面上,我们不会对第一个城市NOA做出任何承诺。成为一个城市NOA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高清地图对城区的覆盖几乎是凤毛麟角。我们要做的NOA,还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清地图。其实封闭的道路还没有做到全覆盖,这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从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激光雷达不标准,如果不去更高级别的,也没必要纠结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越来越便宜,相机越来越贵。一台800万的相机贵四五倍。800万像素用完了就去2000万像素,那个价格会更贵。看,四五年后,也许2000万像素的相机会和激光雷达一样贵。汽车的传感器融合没必要太纠结。这只是一个成本问题。只要成本到位,该做的融合就能做。人们就是这样来上班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各种传感器而言,一辆汽车不是靠任何一个单一的传感器就能工作的。完全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都不行。通过融合得到交互传感器的匹配,产生最佳结果。单个传感器的感测也将变得无效。还是要理性看待。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会直接撞上一辆水平的白色货车。至于3D视觉会怎么样,3D视觉相对于激光雷达是否依赖更高,尤其是更强的计算能力和摄像头,这是成本问题。激光雷达的一个问题是激光雷达的位置,然后对汽车碰撞的要求太高。现有的很多激光雷达布局方案在碰撞方面不一定合格,这也是一个问题。媒体:新Li ONE采用地平线的征途3,也是第一款量产。突破了传统的汽车模式,面向地平线的征途5芯片也研发成功。听说会晚一点上映。是否会继续用于理想产品中?李想:我们对第一地平线的合作模式很满意,因为他们的团队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和我们合作的,我们在做各种感知测试。在校准的时候,他们都有专业的工程师跟着我们,无论是常熟厂,实验厂,还是控制路,和之前的芯片厂商有很大的不同。虽然Horizon的创始人余凯曾经是一位技术大师,但他在客户管理方面所做的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的自驾团队之前接触过各种供应商,地平线是我们见过最合作最专业的团队。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一个芯片基本上要两年才能上总线。今年上半年,Nvidia发布了下一代Orin产品。他给出的成熟时间是2025年,自身芯片到各种测试的周期很长。汽车的规格比手机严格多了。地平线J5我们也与地平线团队保持着持续的沟通。像地平线JBOY3乐队,我们会先评估,达到评估标准后再做下一步判断。媒体:我们知道李明年会发布一款城市SUV,距离2020款李ONE上市也有两三年了。不知此时发布改款车型,如何评价新老客户的感受?发布会前发出“硬件管理升级模型”的微博,很好奇作为3级的产品经理,如何评价2021款李ONE?沈亚楠:行业本身在加速发展,我们无法阻止产品的进化。对于用户来说,还是更注重后续车辆的售后服务,增加大家的满意度。通过持续改进服务,让每个人都满意。李想:我不认为只有我一个人想这么做。我们团队在招人的时候也是这么严格。因为产品不好做,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对待这么重要的事情。产品团队就是R&D战略。企业的战略部门既重要又严肃,现有的制度必须具备。我们对产品团队的搭建要求非常高,包括2021李那个,我参与的比较少。基本上这个产品是团队掌握了这些能力之后做出来的。5月26日,2021年一季报理想出炉。截至3月31日,公司共交付新车12,579辆,同比增长334.4%。第一季度汽车销售毛利率为16.9%,而营业亏损为4.077亿元,较2020年第一季度的2.342亿元增长74.1%,较2020年第四季度的7890万元增长416.7%。不得不说,这确实是一份喜人的财报,不仅交付量持续上升,收入、毛利等参数也有所增长。与此同时,继2020年Q4首次盈利后,今年一季度理想营业亏损再次保持正。对于理想来说,这种势头可能会更上一层楼。就在这份财报发布的前一天,2021款李ONE正式发布。与之前的车型相比,新的Li ONE在配置和价格方面将更具市场竞争力。这一点从发布会结束就已经显现出来了。在第二天的媒体沟通会上,李的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男透露,“昨晚开始的订单非常强劲,一些客户在发布会后的午夜去试驾,热情非常高。”
左:李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男右: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或许是在这种热情的支持下,再次给自己立下了一个颇为“疯狂”的大旗:今年9月,单车交付目标将突破1万辆。单车,单个配置,33.8万。如果他们真的能在今年第三季度实现这个目标,毫无疑问,理想将再次创造一个属于中国汽车品牌的全新纪录。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理想?
9月,目标是交付10,000台媒体:2021 Li ONE是世界上第一款批量生产800万台相机的车型。系统开发的难点和好处是什么?李想:800万摄像头这一块,对这一块的感知是我们过去一直在积累的能力,但是在Mobileye时代我们没有能力发挥出来。我们可以在地平线上播放出来,我们可以识别交通灯,横向车辆,路牙和桩。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可以改变的,受制于它是一个“黑匣子”的方式,当我们看到它时,我们无法改变它。从感知的角度来说,一个公司路上跑的车越多,感知能力就会越好,这是一个成长的过程。媒体:你谈到了算法。去年对自动驾驶的投入很大。到今年,我们的算法已经应用在量产车上。感觉这个进步还是很快的。如何实现这种进步?李想:我们在算法上有一些大牛,算法水平很高。另一方面,大家都很辛苦,工作到晚上12点很正常,尤其是自动驾驶团队大部分周六日都在工作。R&D团队非常希望尽快交付自己的作品。他们真的不想用别人的算法。当我们选择使用自己的算法时,他们高兴极了。他们加入智能电动车企业最大的希望就是用自己的算法上车,骨子里不会为任何一家汽车厂商服务。媒体:昨天我们发布了新的李ONE。根据官方披露的后台订单,我们接了多少新单?沈亚男:昨晚开始订单非常多。有客户在发布会结束后半夜去试驾,热情非常高。所以昨天的订单比我们每天的订单高很多倍。我们认为这个量会持续,会很热,但不方便说确切的量。媒体:2020年Q4和2021年Q1销量比较接近。很多人担心我们产品销售的增长空间。不知道大家对销售的增长空间怎么看?李想:在第一个问题中……2021年rter,整个销量受春节影响。去年四季度,电动车企业基本上接了几个红包,一个是上海的政策,一个是郑州新能源的政策。第一季度的表现是这样的。媒体:昨天发布的2021款李ONE对我们2021年的销量有什么样的促进作用,有什么样的目标?沈亚男:我们对2021年的李ONE非常有信心,目前的订单也有这样的趋势。我们的目标是到今年9月,月销量突破1万台,这也是目前的计划。媒体:我们的细分市场在北京、郑州、重庆领先,但在一些南方城市相对落后,比如上海、广州、杭州。下一步我们会有针对性的相关销售策略吗?沈亚男:在销售方面,我们在郑州、Xi和成都卖得很好,在南方城市深圳和广州也卖得很好。你说的江浙沪地区,我们在上海卖的还行,在杭州其实也卖的不错。总的来说,我们未来在国内不会有什么大的销售政策。目前可以看到市场份额的差异主要是因为我们的门店深度和各地的营销方式。接下来的营销手段和开店会因地制宜的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媒体:希望今年下半年卖一万套。李的新计划是什么?沈亚楠:第二个问题,预计到9月份销量会突破1万辆。有两个方面来支撑。首先是进一步完善2021李一号产品。另一个支撑点是,到今天为止,我们在54个城市有75家零售店,门店覆盖面有点落后蔚来。今天,我们将加快渠道的覆盖,以支持我们销售的进一步推广。
媒体:今年智能电动车竞争非常激烈。激光雷达的城市级L2和空悬已经达到30万,竞争逐渐加速。2021李ONE最大的亮点是地平线,我们的亮点不那么突出。我们如何利用有限的市场竞争?李想:很多东西还等着大家去送,他送的量是多少。花几十万买辆车做个demo就另当别论了。如果这套东西比正常的车贵,这是市场行为还是演示行为,需要以后看。从明年开始,自动驾驶的发展会有一个认知上的转变。我觉得现在主流车的人做的选择都是2020年之前做的,因为2020年之前,我觉得作为一个汽车行业,这方面的进步速度和传统车基本是一样的。2021年以后,整个自动驾驶的进步速度将进入摩尔定律甚至超过摩尔定律。通过L4的计算能力,包括lidar,基本上明年这个行业的一些玩家会陆续交付,然后大家交付之后我们再比较一些企业之间的实际水平和差异。我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方法。因为总会有新的东西,后面的人打出的牌总会比前面的人打出的牌新,永无止境。手机也是如此。后面像素肯定比前面好,后面处理器肯定比前面高。汽车还是有自己的周期,我们觉得自己的进步已经很慢了,我们的老车主也会觉得进步太快了。说到下一个产品,大家可能会想你进步多快。接下来的进度和之前不一样了。媒体:想请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理想。智能驾驶有什么新进展吗?有没有阶段性目标?我看到了自研和自动驾驶的开始。谁会自研考虑供应商来做?上面的分工是怎么考虑的?李想:第一个问题,与特斯拉和小鹏相比,我们在自动驾驶方面正在补课。我们用了黑盒算法,所以应该先追上他们的能力。这是第一阶段目标。从R&D的角度来看,我们的软件、硬件、软件包括感知、决策、规划,这些都是我们自己会做的,包括后续的操作系统和R&D供应链。……我们对外合作设计的he板(注:域控制器),这个板的实现和生产还是留给供应商,这不是我们擅长的。这是自动驾驶的全栈自研。媒体:有了《征途3》芯片,李的自动驾驶成为标配。对于系统来说,老款怎么升级?李想:NOA没有办法升级老车主。这个线束不一样。一点小问题就会造成大的安全问题,换线束基本没有可能,老车主也没办法升级。不过在2020年之前,李ONE的ADAS还会继续升级,比如可视泊车,还会继续升级。媒体:我们看到2021年李一个人的方案体现在高速公路的NOA。整个NOA对于城市道路的作用,城市道路是否配备激光雷达,后期能否采用?李想:在两个层面上,我们不会对第一个城市NOA做出任何承诺。成为一个城市NOA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目前,高清地图对城区的覆盖几乎是凤毛麟角。我们要做的NOA,还是从安全的角度出发,结合高清地图。其实封闭的道路还没有做到全覆盖,这是相辅相成的。另一方面,从更高级别的辅助驾驶激光雷达不标准,如果不去更高级别的,也没必要纠结激光雷达。激光雷达越来越便宜,相机越来越贵。一台800万的相机贵四五倍。800万像素用完了就去2000万像素,那个价格会更贵。看,四五年后,也许2000万像素的相机会和激光雷达一样贵。汽车的传感器融合没必要太纠结。这只是一个成本问题。只要成本到位,该做的融合就能做。人们就是这样来上班的。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就各种传感器而言,一辆汽车不是靠任何一个单一的传感器就能工作的。完全靠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都不行。通过融合得到交互传感器的匹配,产生最佳结果。单个传感器的感测也将变得无效。还是要理性看待。从目前的技术来看,会直接撞上一辆水平的白色货车。至于3D视觉会怎么样,3D视觉相对于激光雷达是否依赖更高,尤其是更强的计算能力和摄像头,这是成本问题。激光雷达的一个问题是激光雷达的位置,然后对汽车碰撞的要求太高。现有的很多激光雷达布局方案在碰撞方面不一定合格,这也是一个问题。媒体:新Li ONE采用地平线的征途3,也是第一款量产。突破了传统的汽车模式,面向地平线的征途5芯片也研发成功。听说会晚一点上映。是否会继续用于理想产品中?李想:我们对第一地平线的合作模式很满意,因为他们的团队有很大一部分是直接和我们合作的,我们在做各种感知测试。在校准的时候,他们都有专业的工程师跟着我们,无论是常熟厂,实验厂,还是控制路,和之前的芯片厂商有很大的不同。虽然Horizon的创始人余凯曾经是一位技术大师,但他在客户管理方面所做的远远超过了我们的预期。我们的自驾团队之前接触过各种供应商,地平线是我们见过最合作最专业的团队。这大大超出了我们的预期。一个芯片基本上要两年才能上总线。今年上半年,Nvidia发布了下一代Orin产品。他给出的成熟时间是2025年,自身芯片到各种测试的周期很长。汽车的规格比手机严格多了。地平线J5我们也与地平线团队保持着持续的沟通。像地平线JBOY3乐队,我们会先评估,达到评估标准后再做下一步判断。媒体:我们知道李明年会发布一款城市SUV,距离2020款李ONE上市也有两三年了。不知此时发布改款车型,如何评价新老客户的感受?发布会前发出“硬件管理升级模型”的微博,很好奇作为3级的产品经理,如何评价2021款李ONE?沈亚男:这个行业本身正在加速发展,我们无法阻止这种发展……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还是更注重后续车辆的售后服务,增加大家的满意度。通过持续改进服务,让每个人都满意。李想:我不认为只有我一个人想这么做。我们团队在招人的时候也是这么严格。因为产品不好做,这么重要的事情大家都要认真对待。产品团队就是R&D战略。企业的战略部门既重要又严肃,现有的制度必须具备。我们对产品团队的搭建要求非常高,包括2021李那个,我参与的比较少。基本上这个产品是团队掌握了这些能力之后做出来的。从100亿到1000亿企业媒体:自动驾驶订阅服务是一个理想的标准,但目前很多其他厂商都在实施订阅制。这是否意味着你在未来的收入中不考虑增加软件服务的收入,而仅仅依靠汽车销售的收入?李想:不能说不提供软件服务,不需要这个收入。我们不能说我们正在建立一个“移动家园”,我们肯定需要这方面的软件服务。关于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我们还是希望能标配。我个人不太接受汽车高配低配的概念。一辆车有自动驾驶,一辆车没有自动驾驶,一辆车是高配,一辆车是低配。每个人对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们认为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我觉得我买的不是苹果手机,不管是4000多元的iphone6还是iphone 12 pro max,它的操作系统应该是一样的。我认为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系统,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媒体:你期望什么样的软件服务?李想:现在没办法做这么长远的预测,因为我们只有5万多辆。你现在谈这些软件的订阅收入还为时过早。我们也很难预测未来的车辆使用场景会是怎样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使用场景可以开放给用户,解放用户无需自驾的时间。今天仍然没有办法直接走电脑或者手机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大家以为手机的商业模式和电脑一样,后来就完全不一样了。其实智能汽车成熟以后,商业模式和手机不一样,很难搬以前时代的东西。媒体:筹码非常匮乏。《李一个人》出来之后,我们是怎么准备这个片的?沈亚男:关于芯片的供应,背景是今年的芯片非常紧张,紧张会持续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上半年。在整个大环境下,由于订单比较多,对我们芯片的需求也比较大,每天都在追货。同时,我们的全栈自研能力让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快速的应对。李想:我补充一下,这一轮芯片荒不是主芯片,而是功能芯片。一个NOA控制器,上面会有十几二十个不贵的芯片,但是没有一个不行。像高通和地平线这样的芯片并没有缺货。因为工艺先进,TSMC的整体产能在美国有很好的保证。媒体:2020年,整个R&D的比例可能会低于15%。昨天我也说了,以后会增加这部分。是什么样的?谢谢李想:今年R&D的投资大概会增加到30亿人民币,比去年高很多。[注:与2020年在R&D的投资(11亿元)相比,翻了一倍多。未来几年,在R&D的投资将继续增加。原因有二。一个原因是,未来几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完全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去年IPO之后我们确实有钱了。在IPO之前,R&D的投资会非常谨慎,为数不多的现金储备必须保证企业的正常流通和运营。融资最重要的目的是拉起研发。媒体:资本市场也很关注李。刚才……李想也说了,我们融资变有钱了。会考虑变得更有钱,用港股和a股融资吗?李想:钱越多越好。在这个行业,不仅我们造车,特斯拉也是,后面还有一堆百度、小米这样的超级富豪公司。打仗的时候后勤储备肯定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介意任何获得更多资本储备的方式,包括资本市场、二级市场,包括银行贷款,包括发行债券的各种方式。媒体:翔哥之前说过,特斯拉和苹果是你最有竞争力的对手。你觉得小米和百度会是对手吗?理想的行动相对较少。今年有什么扩张计划和投资计划?李想:百度,小米,汽车都很简单。大家都在说这个企业有多强。我觉得汽车讲的是产品。汽车产品在销量上是不能造假的,保险和牌照数据就是最好的体现。不会有资本市场说一个汽车厂商在造假销量,尤其是我们这种直营的,也没有缓存批发。这个车企好不好不用猜。汽车的发展出现在手机时代。手机时代,BAT也接触过手机,也参股过手机公司。各种无数人做手机都一样,现在又到了车玩的时候了。最后还是要看你能不能拿出真的产品,all in是不是真的在做这种产品,最后还得拿着产品去谈市场销量。其他的就不要猜了。我们自驾的规模现在是300辆,年底大概会达到600辆。这包括自动驾驶的软硬件,以及自动驾驶背后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链。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大型自动驾驶团队。媒体:我刚刚提到,你们未来面临的挑战会明显不同。你过去也是吸取了很多教训,从100亿到1000亿做了一个战略调整。你面临哪些挑战和调整?李想:我觉得第一个整体能力和挑战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研究过,所有的企业从这个收入规模到下一个销售规模,基本上都面临同样的挑战,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只做一款车,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多种车。包括我们原来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因为我们发现最大的挑战是一个智能电动车企业基本上会跨越多种组织形式。根据业务状态的不同,会跨越多种组织形式,比如供应链制造,以及成熟的技术体系组织模式,我们也会涉及到。做App,做互联网,做销售服务,比如互联网,也会全面参与,要有完整的能力和方法。未来,我们要获得开发各种汽车、模型和大型软件的能力,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组织。未来还要掌握更开放的L4级未来自动驾驶,以及开放复杂的能力。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方面,我们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学习不同领域的最佳行业最佳实践。例如,我想管理复杂的硬件和大型软件系统。华为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华为的IPD是最有效和庞大的管理系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借助数字化把四个象限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组织回归到一个空间,就像空军、陆军、海军,我们无法协同作战,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传统的不重视新的,新的不重视传统的。如何让每个人在一个世界里更高效地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真的比我们看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更难。这是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媒体:威马有“出海”计划,想问一下Ideal是否也在考虑相关问题?沈亚男:我们还在考虑“出海”。我们的战略和最终目标是成为全球汽车科技企业,这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我们现在正在认真研究海外市场的产品和渠道的铺设,目前团队已经成立。从100亿到1000亿企业媒体:A……opilot订阅服务是一个理想的标准,但目前许多其他制造商正在实施订阅系统。这是否意味着你在未来的收入中不考虑增加软件服务的收入,而仅仅依靠汽车销售的收入?李想:不能说不提供软件服务,不需要这个收入。我们不能说我们正在建立一个“移动家园”,我们肯定需要这方面的软件服务。关于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我们还是希望能标配。我个人不太接受汽车高配低配的概念。一辆车有自动驾驶,一辆车没有自动驾驶,一辆车是高配,一辆车是低配。每个人对自动驾驶和辅助驾驶的定义都不一样。我们认为辅助驾驶和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最底层的操作系统。我觉得我买的不是苹果手机,不管是4000多元的iphone6还是iphone 12 pro max,它的操作系统应该是一样的。我认为自动驾驶是智能电动车最底层也是最重要的系统,每个人的理解都不一样。
媒体:你期望什么样的软件服务?李想:现在没办法做这么长远的预测,因为我们只有5万多辆。你现在谈这些软件的订阅收入还为时过早。我们也很难预测未来的车辆使用场景会是怎样的。随着时代的变迁,越来越多的使用场景可以开放给用户,解放用户无需自驾的时间。今天仍然没有办法直接走电脑或者手机的商业模式。一开始大家以为手机的商业模式和电脑一样,后来就完全不一样了。其实智能汽车成熟以后,商业模式和手机不一样,很难搬以前时代的东西。媒体:筹码非常匮乏。《李一个人》出来之后,我们是怎么准备这个片的?沈亚男:关于芯片的供应,背景是今年的芯片非常紧张,紧张会持续到今年年底甚至明年上半年。在整个大环境下,由于订单比较多,对我们芯片的需求也比较大,每天都在追货。同时,我们的全栈自研能力让我们可以更加灵活快速的应对。李想:我补充一下,这一轮芯片荒不是主芯片,而是功能芯片。一个NOA控制器,上面会有十几二十个不贵的芯片,但是没有一个不行。像高通和地平线这样的芯片并没有缺货。因为工艺先进,TSMC的整体产能在美国有很好的保证。媒体:2020年,整个R&D的比例可能会低于15%。昨天我也说了,以后会增加这部分。是什么样的?谢谢李想:今年R&D的投资大概会增加到30亿人民币,比去年高很多。[注:与2020年在R&D的投资(11亿元)相比,翻了一倍多。未来几年,在R&D的投资将继续增加。原因有二。一个原因是,未来几年我们面临的挑战完全不同。第二个原因是去年IPO之后我们确实有钱了。在IPO之前,R&D的投资会非常谨慎,为数不多的现金储备必须保证企业的正常流通和运营。融资最重要的目的是拉起研发。媒体:资本市场也很关注李。刚才李想也说了,我们融资变富了。会考虑变得更有钱,用港股和a股融资吗?李想:钱越多越好。在这个行业,不仅我们造车,特斯拉也是,后面还有一堆百度、小米这样的超级富豪公司。打仗的时候后勤储备肯定是很重要的。我们不介意任何获得更多资本储备的方式,包括资本市场、二级市场,包括银行贷款,包括发行债券的各种方式。媒体:翔哥之前说过,特斯拉和苹果是你最有竞争力的对手。你觉得小米和百度会是对手吗?理想的行动相对较少。今年有什么扩张计划和投资计划?李想:百度,小米,还有……rs很简单。大家都在说这个企业有多强。我觉得汽车讲的是产品。汽车产品在销量上是不能造假的,保险和牌照数据就是最好的体现。不会有资本市场说一个汽车厂商在造假销量,尤其是我们这种直营的,也没有缓存批发。这个车企好不好不用猜。汽车的发展出现在手机时代。手机时代,BAT也接触过手机,也参股过手机公司。各种无数人做手机都一样,现在又到了车玩的时候了。最后还是要看你能不能拿出真的产品,all in是不是真的在做这种产品,最后还得拿着产品去谈市场销量。其他的就不要猜了。我们自驾的规模现在是300辆,年底大概会达到600辆。这包括自动驾驶的软硬件,以及自动驾驶背后的操作系统和开发工具链。我们正在寻找一个大型自动驾驶团队。媒体:我刚刚提到,你们未来面临的挑战会明显不同。你过去也是吸取了很多教训,从100亿到1000亿做了一个战略调整。你面临哪些挑战和调整?李想:我觉得第一个整体能力和挑战没有什么区别,因为我们研究过,所有的企业从这个收入规模到下一个销售规模,基本上都面临同样的挑战,只是管理方式不同而已。我们只做一款车,用不同的管理方式做多种车。包括我们原来还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因为我们发现最大的挑战是一个智能电动车企业基本上会跨越多种组织形式。根据业务状态的不同,会跨越多种组织形式,比如供应链制造,以及成熟的技术体系组织模式,我们也会涉及到。做App,做互联网,做销售服务,比如互联网,也会全面参与,要有完整的能力和方法。未来,我们要获得开发各种汽车、模型和大型软件的能力,这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组织。未来还要掌握更开放的L4级未来自动驾驶,以及开放复杂的能力。我们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一方面,我们如何在组织管理中学习不同领域的最佳行业最佳实践。例如,我想管理复杂的硬件和大型软件系统。华为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华为的IPD是最有效和庞大的管理系统。我们应该向他学习。第二个层面是如何借助数字化把四个象限中可能出现的不同组织回归到一个空间,就像空军、陆军、海军,我们无法协同作战,就像我们之前说的,传统的不重视新的,新的不重视传统的。如何让每个人在一个世界里更高效地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真的比我们看到的大型互联网公司的管理更难。这是我们接下来要面临的最大挑战。媒体:威马有“出海”计划,想问一下Ideal是否也在考虑相关问题?沈亚男:我们还在考虑“出海”。我们的战略和最终目标是成为全球汽车科技企业,这是我们的长期目标。我们现在正在认真研究海外市场的产品和渠道的铺设,目前团队已经成立。
2021,汽车救援员要如何“破圈”在最近举办的2021第六届中国汽车救援行业大会上传来两个好消息:一是“汽车救援员”进入了国家新职业大典,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5月27日,沃尔沃卡车宣布为其纯电动卡车开发独特的声音警报系统,可提醒行人和骑自习车的人等道路使用者有卡车驶近,从而提高道路安全性,但在其他状况下,该系统可保持安静。
1900/1/1 0:00:00分享全新C3XR承袭雪铁龙优秀设计DNA,并以致行新境美学带来了更富SUV力量感与年轻活力的外观,精致细腻、时尚简洁、充满科技感的内饰。
1900/1/1 0:00:00近日,由上汽集团、吉利控股集团、奇瑞集团、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联合牵头,成立了长三角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联盟(以下简称“联盟”),来自三省一市共73家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企业共同响应成立,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英国汽车杂志《Autocar》报道,大众汽车收到了价值75亿欧元(92亿美元)的收购兰博基尼品牌的报价,不过大众集团负责管理兰博基尼的奥迪品牌表示,将不会出售兰博基尼。
1900/1/1 0:00:00理想汽车的这场春季发布会,除了肩负着要推出新款车型的任务之外,似乎还有意要为拖家带口的中年奶爸们制造一个能集体呐喊的机会,以发泄一下积压已久的热情。对,呐喊,就是字面意思。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