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图片来自在科技创新板终止上市申请的“大众图片”,汽车销量持续下滑。最近吉利似乎不太顺利。6月25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披露,因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调整,撤回科技创新板上市申请。同时披露,其合资公司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已决定,极氪汽车将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另一方面,长城汽车6月28日高调宣布,目标到2025年实现年销量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80%,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为此未来5年累计R&D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对手永远不可小觑。2018年前后,吉利当时的销量几乎是长安长城的总和,但这两年,领先优势越来越小,大有被赶超的趋势。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在外界印象中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事实反映在销量上。2020年,比亚迪、广汽、宝骏、BAIC、奇瑞、长城位列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前10名,但没有吉利;友商要么以智能高端为主,要么强调长续航性能,要么以性价比高的滑板车为主,吉利还没有拿出一款有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如火如荼的汽车赛道上,吉利突破的希望应该寄托在哪里?吉利很忙。回顾2021年上半年,吉利内外动作不断。无论是与百度、富士康、腾讯、FF官方的一系列合作,还是寻求与沃尔沃的合作,成立全新的电动车公司“Jikry”,撤销吉利回归A的上市申请,吉利的操作都是猛如虎,但又透露出些许慌乱。1月13日,吉利宣布与富士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1月19日,吉利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数字营销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2月24日,沃尔沃汽车有限公司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宣布,在达成最佳合并方案、保持独立公司架构的前提下,深化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合作;3月23日,吉利汽车宣布与母公司吉利控股签署框架协议,拟出资20亿元共同设立子公司,研发、采购和销售电动出行相关产品,包括极牌智能纯电动汽车。3月24日,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声明取消合并计划,但会更紧密合作。4月15日,吉利控股旗下氪品牌发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ZEEKR 001。热衷于“买买买”的吉利帝国已经相当庞大。目前,吉利控股集团由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科技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铭泰集团、吉利人才发展集团六大核心子集团组成,业务可横向细分为乘用车业务、商用车业务、科技、出行、汽车运动、金融和数字科技与教育七大业务模块。
吉利汽车集团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唯一的上市实体,旗下品牌包括吉利汽车、领克汽车、几何汽车、宝腾汽车、Smart,对集团销售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2017-2020年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的吉利,似乎一年多都无法在市场上有好的表现。根据吉利2020年年报,吉利品牌总销量为113.4万辆,同比下降7%。新能源方面,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6.81万辆,同比下降40%;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何品牌销量仅为1.03万辆,占集团总销量不足1%,同比下降15%。或许唯一的亮点是领克销量为17.5万辆,同比增长37%。吉利2021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中,除了出口和品牌增长不理想,其他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资本市场上,相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暴涨,传统车企的融资并没有那么容易。为此,吉利“结好关系”的一系列对外合作姿态,也是希望不断整合行业资源,贴近科技标签,讲好投资人乐见的“故事”,从而获得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然而,M&A在过去几年中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吉利的财务杠杆率大大提高,限制了吉利的融资。2021年以来,吉利股价从春节前33.46元的高点一路下跌。截至5月14日,几乎腰斩,收于17.40元。6月25日,9个月前就已经过会的吉利宣布撤回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申请。标普在研报中还指出,科技创新板上市审核终止,对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来说是一个重大挫折。因为错过了融资200亿的机会,吉利控股未来要想大幅降低杠杆,只能依靠沃尔沃汽车、氪等其他子公司的股权融资。有分析认为,吉利汽车突然宣布撤回IPO,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科技属性不够强。根据证监会2021年4月16日发布的《科技属性评价指引(实施)》对科技创新板上市的要求,吉利勉强符合科技创新板条件。有分析认为,吉利撤回IPO申请是主动撤退,从而将极氪推上前台,为极氪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从市场价值潜力来看,与其包装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不如推荐一个高端智能纯电动品牌单独上市,既能进一步强化极具科技感的标签,又能摆脱吉利电动车领域屡战屡败的阴影。无论哪种方式,都提示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趋势,吉利需要加速从“传统汽车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蓝色"黄色"行动。事实上,早在2015年底,吉利就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战略,决心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整个产品组合体系,并制定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90%以上的宏伟目标。然而,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事实上,2020年吉利汽车总销量达到13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贡献6.8万辆,占比仅为5%。2015-2019年,吉利新能源份额也一直徘徊在5%左右。相比在燃油车上的不俗成绩,吉利在新能源上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旗帜,在国内整体车市上也略有落后。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11.4%,其中豪华品牌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10.8%和1.7%,自主品牌这一数字达到24.7%。面对新能源领域的现实,吉利一直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一方面,吉利选择了“多生孩子”进行试错。从产品发布时间线上可以看出,吉利在产品布局上动作不断,但更热衷于推出现有车型的衍生车型,全新的产品很少。虽然衍生车型有助于吉利进一步填补市场份额,但子品牌过多容易导致亲……ct重叠和内耗。
另一方面,吉利一直对燃油车“复制粘贴”到新能源车上的成功抱有很大期待。但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简单粗放的“油改电”策略,忽略了燃油车市场与新能源市场的需求差异,从一开始就给新能源销售挖了一个坑。以目前吉利的“寿巴子”帝豪车型销量为例,该系列有四款对应的新能源车型。对于首次购车者来说,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能否解决“里程焦虑”是说服他们为此买单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吉利看似漫不经心的油改电复刻做法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技术优势,其新能源车型普遍比相应的燃油版本价格略高,性价比更低,导致换购用户更难买单。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吉利在2019年推出了全新的高端纯电动品牌“几何”,并在一年后推出了几何A和几何C两款车型。但新车被吐槽抄袭了吉利品牌博瑞和帝豪的设计思路。平台依然是“油改电”不换药。价格对于刚需人群来说过于“高端”,处于尴尬地位。结果很明显几何没有达到缓解吉利新能源缺口的预期。对于吉利来说,彻底拆分一个新品牌,改造集团形象迫在眉睫。踩下“开关”,肩负起弥补吉利在电动车领域空白的重任,氪被推到舞台中央。今年3月,吉利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成立极氪智能科技公司,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李书福担任极氪公司董事长,安聪慧亲自担任极氪公司CEO,可见吉利对极氪的重视。据官方透露,在智能纯电领域,吉利控股此前投资孵化的智能电力领域资源将由极氪管理。4月15日,氪空间品牌发布会在杭州湾氪空间工厂举行。基于SEA浩瀚架构的首款量产机型氪001正式上线,预定频道开启。据现场介绍,氪001预计今年10月交付。氪001是基于2020年9月发布的概念车柯灵零概念。在此基础上,在设计、功耗、续航、控制等软硬件方面进一步优化。因此,LECK ZEEKR 001更名为KEK ZEEKR 001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热议和高度期待。独立分拆并建立新品牌后,“极氪不仅可以直接获得传统基础和优势,还可以通过新成立的公司吸引大量跨界人才,从体制上真正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和面向用户的企业。”安聪慧说。
6月30日,极氪App上线。虽然安聪慧一再强调“吉利在5年前就开始规划极氪和海阔天空的架构”,但这并未能掩盖极氪品牌的痕迹。4月15日新车发布当天,宁波极地氪工厂,高德地图位置仍显示“柯灵工厂”名称;天眼查的工商信息显示,宁波纪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23日由浙江柯灵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更名而来。而且氪001虽然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但是实际的交付时间和销售业绩还没有定论。此前,相关负责人在上市发布会第二天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订单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七八千台”的预期,因此年内产能压力很大。6月15日,距离约定的交付时间不到4个月,氪空间宣布,由于2021年可交付订单已全部售罄,产能不足,将停止接收意向金。根据6月30日亿欧EqualOcean的查询,在极氪App首页选择了预订,页面显示预计发货时间已安排在2022年春节后。2015年提出的蓝色吉利运营失败后,掌门人李书福很乐观,坦言没必要沮丧。“这不是战略方向的失误,也不是战略实施的失败,而是历史时机不成熟,外部战略条件没有形成。这种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国汽车公司中,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公司中。”2021年初,吉利再次提到了“一分为二”的蓝色吉利行动,推出了混合动力和纯电并举的解决方案——规划以节能传统汽车为重点,将混合动力汽车比例提升至90%;第二个计划是推出纯电动smart汽车,面对smart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安聪慧明确表示:“蓝色吉利的第一个动作将由吉利和Link品牌执行,蓝色吉利的第二个动作将由氪和几何承担。”这次吉利深踩开关,不知道以它过去的动力还能不能坚持千里。
标题图片来自在科技创新板终止上市申请的“大众图片”,汽车销量持续下滑。最近吉利似乎不太顺利。6月25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在港交所披露,因公司经营决策和战略调整,撤回科技创新板上市申请。同时披露,其合资公司极氪智能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已决定,极氪汽车将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另一方面,长城汽车6月28日高调宣布,目标到2025年实现年销量400万辆,新能源汽车占比80%,营业收入超过6000亿元,为此未来5年累计R&D投资将达到1000亿元。对手永远不可小觑。2018年前后,吉利当时的销量几乎是长安长城的总和,但这两年,领先优势越来越小,大有被赶超的趋势。尤其是在新能源领域,吉利在外界印象中似乎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掀起多大波澜。事实反映在销量上。2020年,比亚迪、广汽、宝骏、BAIC、奇瑞、长城位列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前10名,但没有吉利;友商要么以智能高端为主,要么强调长续航性能,要么以性价比高的滑板车为主,吉利还没有拿出一款有代表性的新能源汽车产品。在如火如荼的汽车赛道上,吉利突破的希望应该寄托在哪里?吉利很忙。回顾2021年上半年,吉利内外动作不断。无论是与百度、富士康、腾讯、FF官方的一系列合作,还是寻求与沃尔沃的合作,成立全新的电动车公司“Jikry”,撤销吉利回归A的上市申请,吉利的操作都是猛如虎,但又透露出些许慌乱。1月13日,吉利宣布与富士康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1月19日,吉利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在智能驾驶舱、自动驾驶、数字营销等领域开展全方位战略合作。2月24日,沃尔沃汽车有限公司与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宣布,在达成最佳合并方案、保持独立公司架构的前提下,深化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新四化”合作;3月23日,吉利汽车宣布与母公司吉利控股签署框架协议,拟出资20亿元共同设立子公司,研发、采购和销售电动出行相关产品,包括极牌智能纯电动汽车。3月24日,吉利汽车和沃尔沃汽车联合声明取消合并计划,但会更紧密合作。4月15日,吉利控股旗下氪品牌发布首款量产纯电动车ZEEKR 001。热衷于“买买买”的吉利帝国已经相当庞大。目前,吉利控股集团由吉利汽车集团、沃尔沃汽车集团、吉利科技集团、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集团、铭泰集团、吉利人才发展集团六大核心子集团组成,业务可横向细分为乘用车业务、商用车业务、科技、出行、汽车运动、金融和数字科技与教育七大业务模块。
吉利汽车集团作为吉利控股集团唯一的上市实体,旗下品牌包括吉利汽车、领克汽车、几何汽车、宝腾汽车、Smart,对集团销售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然而,2017-2020年连续四年蝉联中国品牌乘用车销量冠军的吉利,似乎一年多都无法在市场上有好的表现。根据吉利2020年年报,吉利品牌总销量为113.4万辆,同比下降7%。新能源方面,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6.81万辆,同比下降40%;新能源汽车品牌几何品牌销量仅为1.03万辆,占集团总销量不足1%,同比下降15%。或许唯一的亮点是领克销量为17.5万辆,同比增长37%。吉利2021年上半年的成绩单中,除了出口和品牌增长不理想,其他板块均有不同程度的下滑。
在资本市场上,相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暴涨,传统车企的融资并没有那么容易。为此,吉利“结好关系”的一系列对外合作姿态,也是希望不断整合行业资源,贴近科技标签,讲好投资人乐见的“故事”,从而获得资本市场的积极反馈。然而,M&A在过去几年中的劣势也非常明显。吉利的财务杠杆率大大提高,限制了吉利的融资。2021年以来,吉利股价从春节前33.46元的高点一路下跌。截至5月14日,几乎腰斩,收于17.40元。6月25日,9个月前就已经过会的吉利宣布撤回在科技创新板上市的申请。标普在研报中还指出,科技创新板上市审核终止,对吉利汽车母公司吉利控股来说是一个重大挫折。因为错过了融资200亿的机会,吉利控股未来要想大幅降低杠杆,只能依靠沃尔沃汽车、氪等其他子公司的股权融资。有分析认为,吉利汽车突然宣布撤回IPO,一个重要原因是其科技属性不够强。根据证监会2021年4月16日发布的《科技属性评价指引(实施)》对科技创新板上市的要求,吉利勉强符合科技创新板条件。有分析认为,吉利撤回IPO申请是主动撤退,从而将极氪推上前台,为极氪探索不同的外部融资方案。从市场价值潜力来看,与其包装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不如推荐一个高端智能纯电动品牌单独上市,既能进一步强化极具科技感的标签,又能摆脱吉利电动车领域屡战屡败的阴影。无论哪种方式,都提示电动化、智能化是汽车产业不可逆转的趋势,吉利需要加速从“传统汽车企业”向“科技企业”转型。蓝色"黄色"行动。事实上,早在2015年底,吉利就发布了“蓝色吉利行动”战略,决心专注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创新整个产品组合体系,并制定了2020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总销量90%以上的宏伟目标。然而,现实与理想相去甚远。事实上,2020年吉利汽车总销量达到132万辆,其中新能源汽车仅贡献6.8万辆,占比仅为5%。2015-2019年,吉利新能源份额也一直徘徊在5%左右。相比在燃油车上的不俗成绩,吉利在新能源上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旗帜,在国内整体车市上也略有落后。乘联会数据显示,2021年5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零售渗透率达到11.4%,其中豪华品牌和主流合资品牌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分别为10.8%和1.7%,自主品牌这一数字达到24.7%。面对新能源领域的现实,吉利一直在努力寻找突破口。一方面,吉利选择了“多生孩子”进行试错。从产品发布时间线上可以看出,吉利在产品布局上动作不断,但更热衷于推出现有车型的衍生车型,全新的产品很少。虽然衍生车型有助于吉利进一步填补市场份额,但子品牌过多容易导致亲……ct重叠和内耗。
另一方面,吉利一直对燃油车“复制粘贴”到新能源车上的成功抱有很大期待。但某种程度上,正是这种简单粗放的“油改电”策略,忽略了燃油车市场与新能源市场的需求差异,从一开始就给新能源销售挖了一个坑。以目前吉利的“寿巴子”帝豪车型销量为例,该系列有四款对应的新能源车型。对于首次购车者来说,电动车的续航里程是他们关注的重点,能否解决“里程焦虑”是说服他们为此买单的主要考虑因素。而吉利看似漫不经心的油改电复刻做法并没有体现出太多的技术优势,其新能源车型普遍比相应的燃油版本价格略高,性价比更低,导致换购用户更难买单。
意识到这些问题后,吉利在2019年推出了全新的高端纯电动品牌“几何”,并在一年后推出了几何A和几何C两款车型。但新车被吐槽抄袭了吉利品牌博瑞和帝豪的设计思路。平台依然是“油改电”不换药。价格对于刚需人群来说过于“高端”,处于尴尬地位。结果很明显几何没有达到缓解吉利新能源缺口的预期。对于吉利来说,彻底拆分一个新品牌,改造集团形象迫在眉睫。踩下“开关”,肩负起弥补吉利在电动车领域空白的重任,氪被推到舞台中央。今年3月,吉利汽车与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成立极氪智能科技公司,其中吉利汽车持股51%,吉利控股集团持股49%,李书福担任极氪公司董事长,安聪慧亲自担任极氪公司CEO,可见吉利对极氪的重视。据官方透露,在智能纯电领域,吉利控股此前投资孵化的智能电力领域资源将由极氪管理。4月15日,氪空间品牌发布会在杭州湾氪空间工厂举行。基于SEA浩瀚架构的首款量产机型氪001正式上线,预定频道开启。据现场介绍,氪001预计今年10月交付。氪001是基于2020年9月发布的概念车柯灵零概念。在此基础上,在设计、功耗、续航、控制等软硬件方面进一步优化。因此,LECK ZEEKR 001更名为KEK ZEEKR 001的消息一经发布,便引发了热议和高度期待。独立分拆并建立新品牌后,“极氪不仅可以直接获得传统基础和优势,还可以通过新成立的公司吸引大量跨界人才,从体制上真正成为互联网科技企业和面向用户的企业。”安聪慧说。
6月30日,极氪App上线。虽然安聪慧一再强调“吉利在5年前就开始规划极氪和海阔天空的架构”,但这并未能掩盖极氪品牌的痕迹。4月15日新车发布当天,宁波极地氪工厂,高德地图位置仍显示“柯灵工厂”名称;天眼查的工商信息显示,宁波纪可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于2021年3月23日由浙江柯灵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更名而来。而且氪001虽然获得了很高的认可度,但是实际的交付时间和销售业绩还没有定论。此前,相关负责人在上市发布会第二天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订单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当初“七八千台”的预期,因此年内产能压力很大。6月15日,距离约定的交付时间不到4个月,氪空间宣布,由于2021年可交付订单已全部售罄,产能不足,将停止接收意向金。根据6月30日亿欧EqualOcean的查询,在极氪App首页选择了预订,页面显示预计发货时间已安排在2022年春节后。2015年提出的蓝色吉利运营失败后,掌门人李书福很乐观,坦言没必要沮丧。“这不是战略方向的失误,也不是战略实施的失败,而是历史时机不成熟,外部战略条件没有形成。这种失败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中国汽车公司中,在欧洲、美国、日本和韩国汽车公司中。”2021年初,吉利再次提到了“一分为二”的蓝色吉利行动,推出了混合动力和纯电并举的解决方案——规划以节能传统汽车为重点,将混合动力汽车比例提升至90%;第二个计划是推出纯电动smart汽车,面对smart纯电动汽车市场的竞争。安聪慧明确表示:“蓝色吉利的第一个动作将由吉利和Link品牌执行,蓝色吉利的第二个动作将由氪和几何承担。”这次吉利深踩开关,不知道以它过去的动力还能不能坚持千里。
蓝鲸汽车7月9日讯,宝马集团今日对外透露,已经与大众、博世、SAP(思爱普)等9家德国企业共同建立量子技术与应用联盟(QUTAC),探索将量子计算进一步发展为行业应用。
1900/1/1 0:00:00据部统计,截至2021年6月,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84亿辆,其中汽车292亿辆;机动车驾驶人469亿人,其中汽车驾驶人431亿人。
1900/1/1 0:00:00本周,国内外汽车行业有哪些大事件发生?继滴滴出行下架后,滴滴企业版等25款APP遭“团灭”据国家网信办9日消息,根据举报,经检测核实,
1900/1/1 0:00:00蓝鲸汽车7月9日讯,福特中国今日公布了公司2021年上半年在华共销售汽车306707辆,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24。其中,福特品牌乘用车上半年共销售汽车116015辆,较去年同期增长6。
1900/1/1 0:00:00蓝鲸汽车7月9日讯,蓝鲸汽车获悉沃尔沃控股的电动汽车品牌Polestar极星正洽谈与GoresGuggenheim特殊目的收购公司(SPAC)合并上市事宜。
1900/1/1 0:00:00在美国关税规则变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厂商赴美修建电动车电池厂。当地时间周四,据消息人士向媒体透露,韩国三星SDI可能将在美国建立一座电池工厂,以支持汽车行业向电气化转型。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