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旧交替的时候,过去的繁华总会被取代。当广州车展再次拉开帷幕时,这一幕更加引人注目。占比超过50%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布,以中国车企为首的新能源品牌的出现,合资品牌都将核心战场移到了这里..................................................................................................................................
距离EV时代节点切换还有一段时间。丰田和福特还在固执地用Visa、卡罗拉Cross、林肯Z等车型为过去唱挽歌。但在中国,在蓝兔、氪、樊菲、沙龙的疯狂攻势下,这些残存的顽固还能激起多少波澜?已经无人知晓。
或许比丰田更好,它不会让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牛头标”的金字招牌依然有很强的品牌溢价,但随着丰田bZ4X和它的兄弟斯巴鲁Solterra把家安在了中国,他们说是“不慌”。谁会相信?
这两年,外界一直期待有一天,传统车企能够发力,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完成造车势力的新超越。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唐突了。合资品牌中,谨小慎微的风格制约着各家向上突破的边界;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内卷化”这个词足以概括。
只是相比之下,对于那些处于主流的自主车企来说,广州车展成为了他们炫技和造车新势力碰撞的第一战场,同时也埋下了太多的焦虑。市场是反复无常的,谁也不能确定在新旧势力的二次交锋下,胜利会向历史倾斜。
大众ID系列的辛酸,本田e:NP1/S1的焦虑,奥迪Q4/Q5 e-tron,宝马iX,凯迪拉克lyriq将要面临的危机,这些都是未来沙龙佳龙,蓝兔梦想家,知止L7,樊菲R7要经历的。没有人想逃跑。
这个时代,不再听历史。
新能源行业发展到现在,有点尴尬和迷茫没关系,但是请认真对待未来的趋势,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认真一点。中国车市是全球新能源发展的主阵地,也是见证产业兴衰的主要舞台,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据乘联会数据分析,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仍将大踏步迈过300万辆大关,即使在全行业芯片荒的极端压力考验下。
仅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36.8万辆,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48.1%。1-10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238.1万辆,同比增长204.3%。
在这样的成绩下,总有人说比亚迪DMi车型做到了“屠戮榜”,五菱洪光MINI EV攻占了小型车市场80%的份额。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产业切换的竞争中,中国一直在用最有力的声音回应:我们现在就知道谁强谁弱了。
否则,大众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也不会在取消美国之行后,转向沃尔夫斯堡大众员工大会,向所有大众员工发誓,“下一个高尔夫一定不是特斯拉!下一个高尔夫一定不是来自中国!下一个爆炸的一定是沃尔夫斯堡制造的三一!"
这种决定,从广州车展前预售的凯迪拉克Lyriq,到奥迪e-tron家族,奔驰EQ系列,甚至丰田、本田推出的一堆电动SUV,都不再曝光。
是的,当中国车市的裂变让国外车企感到紧张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曾经崇尚汽车工业力量的车企,真的把这次广州车展当成了全方位出击的新起点。但实际上,我们曾经认为“随着这些传统厂商开始发展新能源,中国汽车企业改变的汽车市场格局将再次面临重组”,现在看来并不那么绝对。
纵观整个车展,从奥迪Q4/Q5 e-tron、奔驰EQA/EQB以及日系车企推出的那些纯电动产品中,很难选出一款能在同价位面对线下的“威小李”。
只有直接把预售价拉到50万元的凯迪拉克Lyriq可以基于Autodyne电动车平台,拥有新一代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和超高配置用户交互设备。
至此,除了所谓的品牌光环,传统车企真的能在这场激战中杀出重围吗?这成为了本届广州车展最大的疑问。
回到一周前,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当主办方提出“各大汽车市场新销售的轿车和卡车应不晚于2035年全部为‘零排放’汽车,然后在2040年前淘汰燃油车”的议题时,丰田、大众、宝马、现代、本田、日产、Stellantis都拒绝签署这一协议。
这说明,从这些全球车企的角度来看,抛开中国市场,“世界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为零排放汽车做好准备”并不是丰田不与时俱进的借口,而是基于现实的真实说法。
他们之所以以如此激进的态度对待中国市场,无非是觊觎这里广阔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原因。
对了,在广州车展上,迟到三年的日产Ariya再次选择取消预约。你可以说这是日产迫于疫情、缺芯等客观因素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是一旦把所有合资车企的下一步规划和目前的市场表现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差距不是一下子就能填补的。
时间也,生命也。
等了两年,合资车企终于拿出了自己长期积累的技术沉淀。然而,谁能想到,小鹏G9和AION LX Plus等新车的发布,又一次保持了它们之间的差距。这两年用户圈和能量补充体系的完善,迫使后来者不得不寻找突破口。
为此,我已经感觉到赫伯特迪斯对大众的担忧,“没错,我担心的是沃尔夫斯堡”,不再是危言耸听。一瞬间的慷慨激昂,可以带来一瞬间的赞美,却很难成为新旧交替时的关键。
新旧交替的时候,“浮躁”是不可接受的。
上届广州车展,造车新锐企业的势力范围还局限在少数几个细分市场。在传统车企的围剿下,“韦小立”的实力未必能产生太大的威胁。合资品牌都这么认为,尤其是传统自主品牌。
目前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宝马直接把iX的价格定在85万元,奔驰和奥迪对EQA/EQB和Q4/Q5 e-tron依然无比自信,占据主场优势的中国车企其实更有实际的紧迫感。
不管合资车企愿不愿意奋起直追,面对构筑更加坚固防线的新生力量,以长城、葛为首的自主品牌……y知道“采花夕拾,拾尽凋零”的遗憾和孤独。
所以这一年来,从高喊“为女性消费者而活”并站稳脚跟的长城欧拉,到借氪001改变电气化发展趋势的吉利,自主品牌确实一个个站了起来。
在刚刚过去的10月,比亚迪也迎来了大获全胜。新车整体销量达88,898辆,同比增长90.9%,环比增长12.5%。其中,新能源实际达到80003辆,同比增长262.9%。其中DM-i车型38771辆,EV纯电动车41232辆,均创历史新高。
更有甚者,在五菱洪光MINI EV的摇旗呐喊下,连A00市场不仅立刻从原来的红海变“蓝”,还给了很多不知名的人抓住它的机会。
“攻防之间,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中国车企完成了弯道超车。”多少次,业内同行都开始表达这样的感慨。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我们才会认为,无论合资车企在下什么棋,第一批造车新势力似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新阶段。
然而,直到本届广州车展前夕,这些结论仍然受到质疑。
长安旗下高端纯电动品牌奥伊塔的发布,让大家明白了改变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我眼里,当广阔的排场与空洞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也足以证明故事的主人从来没有想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不否认,从奥伊塔的E11,到蓝兔的纯电动MPV造梦者,再到广州车展正式亮相的WEY Dream,再到新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龙的首款新车——佳龙,为了完成对中国车市未来的诠释,传统汽车企业的那些出格举动,应该算是当前最迫切也是最有必要做的事情了。
的确,广州车展总是在为下一阶段的市场竞争进行彩排。至此,自主车企的强势出击,让中国车市发展趋势突变。尤其是这两年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民族自信心被疫情弥漫,蓬勃发展的业绩不夸张的说,传统车企尝到了久违的红利。
0
而此时,另一方面,那些经历过生死的造车新势力,当“全靠同行出发”成为他们今天传统车企的电气化,他们的评论最多,当“实用主义”成为他们再次登陆广州车展的标签。我想,就像何肖鹏此刻所说的“用平凡的名字做不平凡的事”,无论是在G9上,还是在哪吒和零跑上,这次还在拼命喊着,PPT时代留下的那些糟粕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市场的冷静洞察。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那么,当新旧交替不再遵循过去的规律,如果随波逐流,就需要将心态“归零”,重新评估未来,更需要反思和感悟。或许在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外资品牌还能利用自己的老资历,在求利的道路上不愿意回头。但是,他们不想给中国的新旧势力留下叹息,请再次对市场保持敬畏。新旧交替的时候,过去的繁华总会被取代。当广州车展再次拉开帷幕时,这一幕更加引人注目。占比超过50%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布,以中国车企为首的新能源品牌的出现,合资品牌都将核心战场移到了这里..................................................................................................................................
距离EV时代节点切换还有一段时间。丰田和福特还在顽固地使用mo……像Visa,Corolla Cross和Lincoln Z这样的ls为过去唱挽歌。但在中国,在蓝兔、氪、樊菲、沙龙的疯狂攻势下,这些残存的顽固还能激起多少波澜?已经无人知晓。
或许比丰田更好,它不会让自己的地位受到影响。“牛头标”的金字招牌依然有很强的品牌溢价,但随着丰田bZ4X和它的兄弟斯巴鲁Solterra把家安在了中国,他们说是“不慌”。谁会相信?
这两年,外界一直期待有一天,传统车企能够发力,利用自身的技术积累,完成造车势力的新超越。现在看来,我们还是唐突了。合资品牌中,谨小慎微的风格制约着各家向上突破的边界;对于中国品牌来说,“内卷化”这个词足以概括。
只是相比之下,对于那些处于主流的自主车企来说,广州车展成为了他们炫技和造车新势力碰撞的第一战场,同时也埋下了太多的焦虑。市场是反复无常的,谁也不能确定在新旧势力的二次交锋下,胜利会向历史倾斜。
大众ID系列的辛酸,本田e:NP1/S1的焦虑,奥迪Q4/Q5 e-tron,宝马iX,凯迪拉克lyriq将要面临的危机,这些都是未来沙龙佳龙,蓝兔梦想家,知止L7,樊菲R7要经历的。没有人想逃跑。
这个时代,不再听历史。
新能源行业发展到现在,有点尴尬和迷茫没关系,但是请认真对待未来的趋势,里面的每个人都可以认真一点。中国车市是全球新能源发展的主阵地,也是见证产业兴衰的主要舞台,这并不意味着现有的所有人都能有机会去开辟一片新天地。
据乘联会数据分析,按照目前的增长趋势,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仍将大踏步迈过300万辆大关,即使在全行业芯片荒的极端压力考验下。
仅在刚刚过去的10月份,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36.8万辆,环比增长6.3%,同比增长148.1%。1-10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销量238.1万辆,同比增长204.3%。
在这样的成绩下,总有人说比亚迪DMi车型做到了“屠戮榜”,五菱洪光MINI EV攻占了小型车市场80%的份额。有什么不好?甚至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产业切换的竞争中,中国一直在用最有力的声音回应:我们现在就知道谁强谁弱了。
否则,大众CEO赫伯特·迪斯(Herbert Diess)也不会在取消美国之行后,转向沃尔夫斯堡大众员工大会,向所有大众员工发誓,“下一个高尔夫一定不是特斯拉!下一个高尔夫一定不是来自中国!下一个爆炸的一定是沃尔夫斯堡制造的三一!"
这种决定,从广州车展前预售的凯迪拉克Lyriq,到奥迪e-tron家族,奔驰EQ系列,甚至丰田、本田推出的一堆电动SUV,都不再曝光。
是的,当中国车市的裂变让国外车企感到紧张的时候,你会发现,这些曾经崇尚汽车工业力量的车企,真的把这次广州车展当成了全方位出击的新起点。但实际上,我们曾经认为“随着这些传统厂商开始发展新能源,中国汽车企业改变的汽车市场格局将再次面临重组”,现在看来并不那么绝对。
纵观整个车展,从奥迪Q4/Q5 e-tron、奔驰EQA/EQB以及日系车企推出的那些纯电动产品中,很难选出一款能在同价位面对线下的“威小李”。
只有直接把预售价拉到50万元的凯迪拉克Lyriq可以基于Autodyne电动车平台,拥有新一代Super Cruise超级辅助驾驶系统和超高配置用户交互设备。
至此,除了所谓的品牌光环,传统车企真的能在这场激战中杀出重围吗?这成为了本届广州车展最大的疑问。
回到一周前,在第26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6)上,当主办方提出“各大汽车市场新销售的轿车和卡车应不晚于2035年全部为‘零排放’汽车,然后在2040年前淘汰燃油车”的议题时,丰田、大众、宝马、现代、本田、日产、Stellantis都拒绝签署这一协议。
这说明,从这些全球车企的角度来看,抛开中国市场,“世界大部分地区还没有为零排放汽车做好准备”并不是丰田不与时俱进的借口,而是基于现实的真实说法。
他们之所以以如此激进的态度对待中国市场,无非是觊觎这里广阔的市场份额。除此之外,我想不出其他原因。
对了,在广州车展上,迟到三年的日产Ariya再次选择取消预约。你可以说这是日产迫于疫情、缺芯等客观因素不得不做出的无奈之举。但是一旦把所有合资车企的下一步规划和目前的市场表现结合起来,我们不得不承认,有些差距不是一下子就能填补的。
时间也,生命也。
等了两年,合资车企终于拿出了自己长期积累的技术沉淀。然而,谁能想到,小鹏G9和AION LX Plus等新车的发布,又一次保持了它们之间的差距。这两年用户圈和能量补充体系的完善,迫使后来者不得不寻找突破口。
为此,我已经感觉到赫伯特迪斯对大众的担忧,“没错,我担心的是沃尔夫斯堡”,不再是危言耸听。一瞬间的慷慨激昂,可以带来一瞬间的赞美,却很难成为新旧交替时的关键。
新旧交替的时候,“浮躁”是不可接受的。
上届广州车展,造车新锐企业的势力范围还局限在少数几个细分市场。在传统车企的围剿下,“韦小立”的实力未必能产生太大的威胁。合资品牌都这么认为,尤其是传统自主品牌。
目前唯一值得庆幸的是,相对于宝马直接把iX的价格定在85万元,奔驰和奥迪对EQA/EQB和Q4/Q5 e-tron依然无比自信,占据主场优势的中国车企其实更有实际的紧迫感。
不管合资车企愿不愿意奋起直追,面对构筑更加坚固防线的新生力量,以长城、葛为首的自主品牌……y知道“采花夕拾,拾尽凋零”的遗憾和孤独。
所以这一年来,从高喊“为女性消费者而活”并站稳脚跟的长城欧拉,到借氪001改变电气化发展趋势的吉利,自主品牌确实一个个站了起来。
在刚刚过去的10月,比亚迪也迎来了大获全胜。新车整体销量达88,898辆,同比增长90.9%,环比增长12.5%。其中,新能源实际达到80003辆,同比增长262.9%。其中DM-i车型38771辆,EV纯电动车41232辆,均创历史新高。
更有甚者,在五菱洪光MINI EV的摇旗呐喊下,连A00市场不仅立刻从原来的红海变“蓝”,还给了很多不知名的人抓住它的机会。
“攻防之间,随着新能源的发展,中国车企完成了弯道超车。”多少次,业内同行都开始表达这样的感慨。正是因为他们的到来,我们才会认为,无论合资车企在下什么棋,第一批造车新势力似乎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新阶段。
然而,直到本届广州车展前夕,这些结论仍然受到质疑。
长安旗下高端纯电动品牌奥伊塔的发布,让大家明白了改变从来不是理所当然的。甚至在我眼里,当广阔的排场与空洞的故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时候,也足以证明故事的主人从来没有想清楚接下来该怎么做。
我不否认,从奥伊塔的E11,到蓝兔的纯电动MPV造梦者,再到广州车展正式亮相的WEY Dream,再到新高端新能源品牌沙龙的首款新车——佳龙,为了完成对中国车市未来的诠释,传统汽车企业的那些出格举动,应该算是当前最迫切也是最有必要做的事情了。
的确,广州车展总是在为下一阶段的市场竞争进行彩排。至此,自主车企的强势出击,让中国车市发展趋势突变。尤其是这两年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民族自信心被疫情弥漫,蓬勃发展的业绩不夸张的说,传统车企尝到了久违的红利。
0
而此时,另一方面,那些经历过生死的造车新势力,当“全靠同行出发”成为他们今天传统车企的电气化,他们的评论最多,当“实用主义”成为他们再次登陆广州车展的标签。我想,就像何肖鹏此刻所说的“用平凡的名字做不平凡的事”,无论是在G9上,还是在哪吒和零跑上,这次还在拼命喊着,PPT时代留下的那些糟粕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对市场的冷静洞察。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一个浮躁的时代。那么,当新旧交替不再遵循过去的规律,如果随波逐流,就需要将心态“归零”,重新评估未来,更需要反思和感悟。或许在新能源竞争的下半场,外资品牌还能利用自己的老资历,在求利的道路上不愿意回头。但是,他们不想给中国的新旧势力留下叹息,请再次对市场保持敬畏。
隐忍了8个多月,沙龙汽车CEO文飞在沙龙之夜开场时有些泪目,一度哽咽。从无到有,从暗至明,一路上坎坷与热血,辛酸与温暖,其中滋味,文飞冷暖自知。
1900/1/1 0:00:00汽车产业的新赛道,从这一届广州车展开始,将被重新划分。2015年,时任卡特彼勒集团总裁托马斯派尔莱特认为,技术变革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中国制造业将迎来弯道超车的机遇。
1900/1/1 0:00:00福特和Rivian放弃了他们共同开发电动汽车的计划。近日,福特首席执行官Farley在接受《汽车新闻》采访时表示,由于到2023年年底,福特计划每年生产60万辆汽车,因此福特决定自己造电动车了。
1900/1/1 0:00:00近日据蔚来汽车官网表示,蔚来宣布已经完成了美国存托股票(ADS)在市场上的发行,每股相当于公司一股A类普通股。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11月18日,《消费者报告》公布了《2021年汽车品牌可靠性报告》。报告显示,雷克萨斯、马自达和丰田再次成为2021年度最可靠的三大汽车品牌,而Jeep、特斯拉和林肯则在排行榜上垫底。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11月19日,特斯拉手机端App突然出现宕机现象,导致许多车主无法通过手机连接汽车。随后马斯克在Twitter上进行了道歉,并且称问题已经解决,App已经重新上线。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