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亮点仍然属于新能源汽车。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中造车新势力作为关键力量,是一种内卷化升级。虽然还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排名相比往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10万辆造车近在咫尺,新势力严重介入。
2021年造车新势力销量排名中,第一梯队阵容相对稳定,最后时刻上演惊天大逆转的小鹏冲到销量第一,蔚来和理想分列二三名。第二梯队也不甘落后。哪吒、威马、零跑都实现了销量的同比大幅增长,表现格外抢眼。
作为最大的赢家,小鹏的销售数据尤为抢眼。2021年共交付新车98,155辆,同比增长263%,销量增长3倍多。小鹏销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2021年推出的小鹏P5车型。凭借相对接近的价格和全球首款量产激光雷达智能车的地位,2021年12月交付5030辆,已经超过小鹏P7的增速。相比蔚来和理想,哪吒汽车2021年表现最为抢眼,2021年共交付新车69674辆,较2020年同期大幅增长361.7%,成为主流新势力品牌中增速最高的品牌。此外,虽然零跑排名没有变化,但凭借T03车型的优异表现,2021年交付了43121辆新车,依然取得了同比增长278.6%的好成绩。相比之下,威马是造车新军中唯一一个销量增幅不到2倍的品牌,排名也较2020年略有下滑,但年交付量也达到了相当可观的44157辆。
传统车企和跨界企业相继入场造车,新生力量正在夹击。
与前几年相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今的造车新势力并不“孤独”。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转型加入新能源阵营,诞生了ARCFOX、极氪、蓝兔等一系列高端品牌,以及欧拉、r等大众品牌,由于出身传统汽车厂商,这些品牌天生具有影响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将对造车新势力产生较大冲击。以蓝兔为例,2021年8月开始交付的蓝兔自由行表现可圈可点。12月交付3330辆,成为最快单月交付超过3000辆的电动汽车新品牌。
如果说我们对明朝的传统车企早有准备的话,那么大量隐藏在暗处的跨界企业,真的让新生力量造车无从下手。继苹果、百度、小米之后,一直徘徊在造车边缘的华为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自主头部品牌长安与电池巨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奥伊塔,在上市前就已经展示了其在电驱动技术和无人泊车服务方面的强大实力。此外,华为的鸿蒙系统驾驶舱深度授权AITO文杰M5已经在量产的路上,预计2月份小批量交付,3月份首批top 5,000用户交付。
除了一批ICT信息通信技术公司,更多的家电企业也瞄准了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曾经的彩电大王创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EV6,选择用“健康牌”实现差异化竞争……开着。第二次进入汽车圈的美的,将目光投向芯片制造领域,意图开辟新的盈利轨道。现阶段造车新势力还能凭借智能网联技术的优势占据先机,但随着更多高科技企业进入市场,这种优势很可能会被逐渐削弱。
政策红利消退,成本控制和产能可能决定发展。
造车新势力诞生初期,由于资金和成本的制约,在定价上没有优势。但当时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红利最强的时期。在可观补贴的呵护下,造车新势力车型的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但随着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下降30%,大部分新造车车型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哪吒、小鹏、零跑等许多新品牌都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其车型的价格,从2000元到6000元不等。还有一些造车新势力选择自己承担补贴差价,暂时保持价格不变。
补贴的大幅下降必然增加成本控制的难度,尚未形成量产的造车新势力无疑将承受巨大的考验。对于选择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新势力来说,品牌忠诚度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销量下降。对于消化自身成本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也可能进入恶性循环,导致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此外,OEM模式也将成为制约造车新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建工厂的特斯拉已经走出了产能和销量受限的困境。2021年,484,130辆的年交付量同比增长235%,接近50万辆的年交付大关。相应的,国内造车新势力还在为跨过年销量10万的线而发愁。即使是同比增长263%,超越蔚来夺得第一的小鹏,也仅售出98155辆,可见产能对销量增长的限制不容忽视。面对贴牌模式导致的产能提升不足,造车新势力的销量可能会长期陷入增长瓶颈期。
销量和投诉都在上升,质量和服务还是需要关注的。
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造车新势力多年来积累的质量和服务问题也逐渐得到释放。根据车知的投诉数据。com,2021年主流造车势力新品牌投诉525起,较2020年激增650%。其中,纯质量类投诉188件,服务类投诉201件,服务问题投诉量较大,投诉较为集中。
从具体来看,质量问题中,“座椅故障”占比较高,考虑到来自单一品牌,所以不具备共性。此外,“影音系统故障”和“续航里程不准”的投诉量也较高,其中“续航里程不准”还涉及多个品牌,反映出造车新势力的核心三电系统技术仍有提升空间。
服务问题中,“隐瞒相关信息”成为投诉量最高的问题,同样来自单一品牌,属于个案。相比之下,“系统升级问题”和“销售承诺未兑现”的投诉较为集中,其中“系统升级问题”主要体现在OTA升级后系统故障或续航下降,严重影响用车体验。但“销售承诺未兑现”主要来自于新品牌采用的直销+经销商模式,在与消费者沟通时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consu受损……斯普斯卡共和国的权益。
总结: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2022年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虽然头部梯队已经稳定,但销售增长很可能受到成本控制和产能爬坡的影响,增速会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经历了前几年疯狂扩张的造车新势力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核心三电体系和车系缺陷明显、服务模式漏洞频发、整体口碑有待提升等。2021年,中国汽车市场的亮点仍然属于新能源汽车。中汽协数据显示,去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七年位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车快速增长的背后,是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其中造车新势力作为关键力量,是一种内卷化升级。虽然还是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排名相比往年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
10万辆造车近在咫尺,新势力严重介入。
2021年造车新势力销量排名中,第一梯队阵容相对稳定,最后时刻上演惊天大逆转的小鹏冲到销量第一,蔚来和理想分列二三名。第二梯队也不甘落后。哪吒、威马、零跑都实现了销量的同比大幅增长,表现格外抢眼。
作为最大的赢家,小鹏的销售数据尤为抢眼。2021年共交付新车98,155辆,同比增长263%,销量增长3倍多。小鹏销量的快速增长主要归功于2021年推出的小鹏P5车型。凭借相对接近的价格和全球首款量产激光雷达智能车的地位,2021年12月交付5030辆,已经超过小鹏P7的增速。相比蔚来和理想,哪吒汽车2021年表现最为抢眼,2021年共交付新车69674辆,较2020年同期大幅增长361.7%,成为主流新势力品牌中增速最高的品牌。此外,虽然零跑排名没有变化,但凭借T03车型的优异表现,2021年交付了43121辆新车,依然取得了同比增长278.6%的好成绩。相比之下,威马是造车新军中唯一一个销量增幅不到2倍的品牌,排名也较2020年略有下滑,但年交付量也达到了相当可观的44157辆。
传统车企和跨界企业相继入场造车,新生力量正在夹击。
与前几年相比,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今的造车新势力并不“孤独”。随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转型加入新能源阵营,诞生了ARCFOX、极氪、蓝兔等一系列高端品牌,以及欧拉、r等大众品牌,由于出身传统汽车厂商,这些品牌天生具有影响力和市场规模优势,将对造车新势力产生较大冲击。以蓝兔为例,2021年8月开始交付的蓝兔自由行表现可圈可点。12月交付3330辆,成为最快单月交付超过3000辆的电动汽车新品牌。
如果说我们对明朝的传统车企早有准备的话,那么大量隐藏在暗处的跨界企业,真的让新生力量造车无从下手。继苹果、百度、小米之后,一直徘徊在造车边缘的华为正式宣布进军汽车领域。自主头部品牌长安与电池巨头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打造的奥伊塔,在上市前就已经展示了其在电驱动技术和无人泊车服务方面的强大实力。此外,华为的鸿蒙系统驾驶舱深度授权AITO·文杰·M5已经在量产的路上……n,并且预计2月份小批量发货,3月份首批top 5,000用户发货。
除了一批ICT信息通信技术公司,更多的家电企业也瞄准了新能源汽车这块大蛋糕。曾经的彩电大王创维推出首款纯电动车EV6,选择用“健康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第二次进入汽车圈的美的,将目光投向芯片制造领域,意图开辟新的盈利轨道。现阶段造车新势力还能凭借智能网联技术的优势占据先机,但随着更多高科技企业进入市场,这种优势很可能会被逐渐削弱。
政策红利消退,成本控制和产能可能决定发展。
造车新势力诞生初期,由于资金和成本的制约,在定价上没有优势。但当时正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补贴红利最强的时期。在可观补贴的呵护下,造车新势力车型的价格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但随着2022年新能源汽车补贴大幅下降30%,大部分新造车车型价格大幅上涨。目前,哪吒、小鹏、零跑等许多新品牌都直接或间接提高了其车型的价格,从2000元到6000元不等。还有一些造车新势力选择自己承担补贴差价,暂时保持价格不变。
补贴的大幅下降必然增加成本控制的难度,尚未形成量产的造车新势力无疑将承受巨大的考验。对于选择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的新势力来说,品牌忠诚度很可能会受到影响,导致销量下降。对于消化自身成本的造车新势力来说,也可能进入恶性循环,导致利润率进一步下降。
此外,OEM模式也将成为制约造车新势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自建工厂的特斯拉已经走出了产能和销量受限的困境。2021年,484,130辆的年交付量同比增长235%,接近50万辆的年交付大关。相应的,国内造车新势力还在为跨过年销量10万的线而发愁。即使是同比增长263%,超越蔚来夺得第一的小鹏,也仅售出98155辆,可见产能对销量增长的限制不容忽视。面对贴牌模式导致的产能提升不足,造车新势力的销量可能会长期陷入增长瓶颈期。
销量和投诉都在上升,质量和服务还是需要关注的。
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造车新势力多年来积累的质量和服务问题也逐渐得到释放。根据车知的投诉数据。com,2021年主流造车势力新品牌投诉525起,较2020年激增650%。其中,纯质量类投诉188件,服务类投诉201件,服务问题投诉量较大,投诉较为集中。
从具体来看,质量问题中,“座椅故障”占比较高,考虑到来自单一品牌,所以不具备共性。此外,“影音系统故障”和“续航里程不准”的投诉量也较高,其中“续航里程不准”还涉及多个品牌,反映出造车新势力的核心三电系统技术仍有提升空间。
在服务问题中,“隐瞒相关信息”已成为……投诉数量最多,同样来自单一品牌,属于一个案例。相比之下,“系统升级问题”和“销售承诺未兑现”的投诉较为集中,其中“系统升级问题”主要体现在OTA升级后系统故障或续航下降,严重影响用车体验。而“销售承诺未兑现”主要来源于新品牌采用的直销+经销商模式,在与消费者沟通时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导致消费者权益受损。
总结:对于造车新势力来说,2022年依然充满不确定性。虽然头部梯队已经稳定,但销售增长很可能受到成本控制和产能爬坡的影响,增速会明显放缓。与此同时,经历了前几年疯狂扩张的造车新势力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如核心三电体系和车系缺陷明显、服务模式漏洞频发、整体口碑有待提升等。
盖世汽车讯锂空气电池被视为很有前景的电动汽车潜在电源,其能量密度可与汽油相媲美,并大大超过传统的锂离子电池。
1900/1/1 0:00:00三星、LG竞标特斯拉订单1月20日,据外媒消息,特斯拉抛出了价值数十亿美元的摄像头模组订单,吸引了LGInnotek和三星电机等多家公司参与竞标,预计竞标会在一季度完成。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松下计划对其日本生产设施投资大约800亿日元(约705亿美元),该公司最早将从2023年开始为特斯拉生产新型锂电池。
1900/1/1 0:00:00近日,岚图汽车在昆明的首家岚图空间南亚风情店正式开业,作为云贵地区的首家岚图空间,该店将在一定程度上辐射昆明及云南的周边区域,为该区域内的消费者购买岚图产品提供便捷。
1900/1/1 0:00:00近日,岚图汽车宣布将牵手京东,在汽车生态方面展开深度合作,共同探索“汽车互联网”全新模式与机会,为消费者带来更多元化的用车体验。
1900/1/1 0:00:00自动驾驶产业落地不断加速,临近春节,行业再次释放好消息。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