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在这次上海疫情中,无人驾驶、无人配送都不应该出现这个样子。
一个月来,上海的疫情牵动着全国成千上万人的心。从疫情发展速度到避难所建设、后勤保障,一个又一个事件像魔镜一样撕掉了上海往日精致自信的基调,影响最恶劣的是上海人的“吃货难”。
“你根本想象不到早上6点打铃,8点半打包马匹的艰辛,以及一整天努力不去抢一根胡萝卜的落差和焦虑。”随着封城时间的延长,这座常住人口2500万的城市就沉浸在这样的焦虑中。
为了填饱肚子,消除焦虑,成千上万来自千千的“人头”在上海成千上万的社区中涌现出来。他们义务协调统计居民需求,同时联系供应商,帮助商家顺利将物资送到居民手中。
是什么创造了如此神奇的现象?
是能力不足!在4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坦言,“从目前来看,保供的节点、网点、人力、运能都需要进一步恢复,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么难的问题,难道无人驾驶、无人配送就不能解决吗?
回顾上海的疫情,“无人送餐”的案例并不多。除了3月底百度apollo志愿者团队在安亭送菜外,只有美团、JD.COM、顺丰、新石器、Mimo智行在社区、办公园区投放无人智能车,实现固定场景无接触配送。
看起来涉及的企业很多,但上海人的感受似乎很少,主要是无人配送的应用太少,在偌大的上海看不到一丝涟漪。但很难解决“送菜难”的问题,无人配送也比较琐碎,很难解决上海目前面临的问题。
正如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所说,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是蔬菜配送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问题。最后一公里是从菜市场到小区,主要涉及车辆运输的无人驾驶环节,而最后一百米是小区内的配送场景,分别是百度apollo志愿者团队、美团、JD.COM在本次疫情中解决的问题。
在边肖看来,无论是无人驾驶的最后一公里,还是无人配送的最后一百米,都应该更大胆一些。上海封锁的背景是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消除交往风险;第二,被叫停的城市道路是空的,这样的因素会成为相关企业有前景的利好支撑。
况且上海也有这样的发展条件。
早在2018年3月1日,上海率先发布《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SAIC和蔚来成为中国首批获得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企业。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上海已授予21家企业148辆车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涉及轿车、货车、环卫车、作业车等。,企业数量和牌照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同时,测试范围也在逐渐增加。截至目前,上海共开放测试道路243条,长度559.37公里,有效测试时长1.17万小时,有效测试里程39.7万公里,测试数据1.68亿条。
虽然如此完善的基础设计为无人驾驶的最后一公里创造了条件,但目前相关法律的滞后让这一想法成为空谈。
目前国内正在测试的无人驾驶属于L2的范畴,硬件实力可能已经达到L3。但由于安全员对事故责任的限制,试验车辆必须有人驾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限制和日常人们开车四处走亲访友没什么区别。在即将测试的L3级自动驾驶中,车企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这种设定使得车辆有可能“抛弃”安全人员,人们对无人送餐的幻想也只能在这个时期成为现实。
相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居民区和公园最后100米的固定场景有实力率先实现。无论是小区道路狭窄、停车不规范所涉及的行驶路径问题,还是居民送菜上门时需要及时告知的沟通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
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待在室内的情况下,无人配送确实不是问题。但平时小区的车流量和人流对无人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人配送的发展,进而导致无人配送规模小,无法解决最后100米的根本问题。
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海“吃货难”、“团长”的现状,这个可悲的角色承载了太多的无奈。希望相关行业的工作者被相关“掌门人”的故事所感动,同时也能多反思。毕竟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让无人驾驶、无人配送成为新时代的“掌门人”,解决特定时期的后顾之忧,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无论从行业发展的角度,还是从资源配置的角度,在这次上海疫情中,无人驾驶、无人配送都不应该出现这个样子。
一个月来,上海的疫情牵动着全国成千上万人的心。从疫情发展速度到避难所建设、后勤保障,一个又一个事件像魔镜一样撕掉了上海往日精致自信的基调,影响最恶劣的是上海人的“吃货难”。
“你根本想象不到早上6点打铃,8点半打包马匹的艰辛,以及一整天努力不去抢一根胡萝卜的落差和焦虑。”随着封城时间的延长,这座常住人口2500万的城市就沉浸在这样的焦虑中。
为了填饱肚子,消除焦虑,成千上万来自千千的“人头”在上海成千上万的社区中涌现出来。他们自愿协调居民需求的统计,并在第……同时联系供应商,帮助商家顺利将物资运送到居民手中。
是什么创造了如此神奇的现象?
是能力不足!在4月9日的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坦言,“从目前来看,保供的节点、网点、人力、运能都需要进一步恢复,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的矛盾更加突出。”这么难的问题,难道无人驾驶、无人配送就不能解决吗?
回顾上海的疫情,“无人送餐”的案例并不多。除了3月底百度apollo志愿者团队在安亭送菜外,只有美团、JD.COM、顺丰、新石器、Mimo智行在社区、办公园区投放无人智能车,实现固定场景无接触配送。
看起来涉及的企业很多,但上海人的感受似乎很少,主要是无人配送的应用太少,在偌大的上海看不到一丝涟漪。但很难解决“送菜难”的问题,无人配送也比较琐碎,很难解决上海目前面临的问题。
正如上海市商务委主任顾军所说,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是蔬菜配送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问题。最后一公里是从菜市场到小区,主要涉及车辆运输的无人驾驶环节,而最后一百米是小区内的配送场景,分别是百度apollo志愿者团队、美团、JD.COM在本次疫情中解决的问题。
在边肖看来,无论是无人驾驶的最后一公里,还是无人配送的最后一百米,都应该更大胆一些。上海封锁的背景是减少人与人的直接接触,消除交往风险;第二,被叫停的城市道路是空的,这样的因素会成为相关企业有前景的利好支撑。
况且上海也有这样的发展条件。
早在2018年3月1日,上海率先发布《上海市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管理办法(试行)》,同时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开放道路测试牌照。SAIC和蔚来成为中国首批获得智能网联汽车道路测试的企业。
经过近四年的发展,上海已授予21家企业148辆车辆自动驾驶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资质,涉及轿车、货车、环卫车、作业车等。,企业数量和牌照数量均居全国第一。同时,测试范围也在逐渐增加。截至目前,上海共开放测试道路243条,长度559.37公里,有效测试时长1.17万小时,有效测试里程39.7万公里,测试数据1.68亿条。
虽然如此完善的基础设计为无人驾驶的最后一公里创造了条件,但目前相关法律的滞后让这一想法成为空谈。
目前国内正在测试的无人驾驶属于L2的范畴,硬件实力可能已经达到L3。但由于安全员对事故责任的限制,试验车辆必须有人驾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限制和日常人们开车四处走亲访友没什么区别。在即将测试的L3级自动驾驶中,车企承担相应的事故责任。这种设定使得车辆有可能“抛弃”安全人员,人们对无人送餐的幻想也只能在这个时期成为现实。
相对于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不完善的基础设施,居民区和公园最后100米的固定场景有实力率先实现。无论是小区道路狭窄、停车不规范所涉及的行驶路径问题,还是居民送菜上门时需要及时告知的沟通问题,都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
在疫情期间大家都待在室内的情况下,无人配送确实不是问题。但平时小区的车流量和人流对无人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无人配送的发展,进而导致无人配送规模小,无法解决最后100米的根本问题。
无人驾驶、无人配送的缺位,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上海“吃货难”、“团长”的现状,这个可悲的角色承载了太多的无奈。希望相关行业的工作者被相关“掌门人”的故事所感动,同时也能多反思。毕竟技术是为人服务的,让无人驾驶、无人配送成为新时代的“掌门人”,解决特定时期的后顾之忧,才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标签:蔚来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意法半导体(STMicroelectronics)宣布推出汽车音频放大器TDA7901,集成了用于G类电源开关的降压控制器,并支持高清音频,
1900/1/1 0:00:004月12日,据新浪财经报道,日前,福建省宁德市出现新冠肺炎病例,随即有市场传闻称,“宁德市工信局通知,各服务企业根据现有物料安排生产,不再进原料,而截至4月11日没发货的物料在当晚10点之后,
1900/1/1 0:00:004月12日,长城汽车旗下魏牌发布了关于产品价格调整的说明。
1900/1/1 0:00:004月12日,中共中央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视察了吉利商用车上饶低碳数智工厂。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就目前的电动出行而言,电力主要朝一个方向流动,即从充电点流入车辆。借助于车辆到电网(vehicletogrid)应用,这种情况或许很快就会改变。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一位Instagram网友4月2日发布的视频显示,一辆Cruise自动驾驶汽车被美国旧金山拦截。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