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市场换技术”了30多年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终于觉醒了,意外地找到了合资品牌在混动上的空白地带,成功开始了新一轮的混动。
这个漏洞就是走混联路线的插电式混动车型。这一次的“燎原之火”是从比亚迪的DM-i车型开始的。当然,在混动技术上深耕的不止比亚迪一家。确切的说,这是自主品牌的第二波集体爆发,正在进入“勾兑2.0时代”。
而且中国混合动力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有与纯电动汽车竞争的迹象。这一切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以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弯道超车”突然又爆出了鱼龙混杂的“程”呢?
混合动力对于赛道来说,“三大件”都变了。
事实上,自比亚迪率先推出DM-i产品,引发市场需求,以及2022-2023年长城、吉利、奇瑞等其他自主品牌相继进入混动产品年以来,这一产品因素就是推动中国市场混动(尤其是PHEV+HEV混动)迎来真正“第二春”的三重因素之一。
随着升级后的外挂2.0产品的火爆,业内人士也发出了“外挂是短期爆发还是长期利好?”问题。但在产品爆发的前提下,据东吴证券测算,2021-2025年混合动力渗透率将从7%提升至50%,有望复制2011-2016年自主SUV的增长路径。
另外两个长期利好因素,一个是政策因素。在2025年百公里油耗降至5L(NEDC)的国家政策目标下,以及前期PHEV政策的支持下,“最新版双积分+节能路线2.0版技术版图”中HEV强混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这背后是2025年混合普及率40%的国家目标。
第二是技术因素。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DHT插电式混动车型爆发的背后。,他们最新一代的“双电机DHT混合动力系统”方案,真正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达到了“动力-经济-成本”的最佳平衡,效果比德系尤其是日系更好。
在这里,这个列入“十三五”国家863项目的“双电机DHT混合动力系统”对国内自主品牌车企有什么意义?
其实意义在于,“双电机DHT混动系统”技术彻底改造了燃油车的平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混动平台,使得整车性能在能耗、动力、平顺性等方面都超越了传统燃油车。
而且最重要的是,采用双电机DHT混动系统后,原来的“三大件”都变了。采用该技术后,动力系统不再需要纯燃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组合,而是改造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双电机DHT和混合动力专用电池。
这一变化意味着国内车企不再“卡”在车辆核心零部件上,德系、美系、日系、韩系车企在燃油车核心零部件上原有的垄断优势荡然无存。换句话说,终于突破了原来的“三大件”格局。
而且业内人士分析,在混动专用发动机方面,合资车企的技术进步落后于自主品牌车企。日系、美系、韩系车企领先但不垄断;德国车企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垄断。“双电机DHT”也是如此,日美车企领先但不垄断;德国车企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垄断。至于混合动力专用动力电池,中国的实力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知道,HEV强混是日本人曾经设置超高专利壁垒的领域。不过,此次推出的新一轮混动车型才是真正的升级产品。所以“大家发现原来合资公司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表现出了这么大的缺陷。”比亚迪DM-i车型的压倒性销量就是证明。合资汽车公司意识到“独木舟已经越过了万重山”。
自上而下的发展势头
当然,这款混动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主品牌“双电机DHT混动系统”技术的爆发。这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支持。
十三五以来,“双电机同桥耦合DHT混合动力系统”项目让我们看到了自主研发的突破。这是“市场换技术”无法替代的,自力更生的结果也证明了新能源不仅仅是纯电动的一条路线。
2020年12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路线图2.0”)。指出到2025/2030/2035年,混合动力占比分别达到40%/45%/50%,2025/2030/2035年油耗目标为百公里5.6L/4.8L/4.0L。而且48V轻混技术很难实现,需要HEV强混技术。
随后,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新能源汽车创新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炳刚对外界解读路线图2.0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HEV+PHEV)要同步发展,到2035年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比例要各占一半,因此用“全面电驱动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更实际。
顶层设计基于“双碳+双积分”的政策,“政策+市场需求”也助推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比例。显然,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加快了用混合动力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速度。而且随着油价的飙升,消费者也需要高性价比的混合动力产品来帮助降低使用成本。
所以2022年混合进程明显加快了。那么,在纯电动的情况下,混合动力的发展势头如何?
让我们看看3月份联合会的报告,我们就会知道PHEV的这一波相当强劲。第一季度,PHEV车型累计销量增长达到211.2%,在所有新能源车型中表现最为突出。
截至目前,虽然BEV汽车的销量仍占新能源汽车的70%,但这一份额将继续下降。而且,一份疑似比亚迪3月份的网上会议纪要透露,未交付订单约40万辆,DM-i和BEV车型比例为3:1,2021年仍为0.85:1,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总体来说,插电式和混动式正在成长为主流车型,这是符合上面说的发展趋势的。
目前市场也显示“两个市场都用纯电动,插电加速燃油车换代。”虽然这是华西证券给出的判断,但市场和车企确实是这样演变的,背后是有规律的。(本文主题是讨论混动的问题,这里跳过纯电动。)
正如王运青老师所说,“市场最终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插电是比纯电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10 ~ 20万元区间是这个纺锤形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包括补贴退坡和去年以来原材料大幅涨价带来的价格上涨,这个主要群体对纯电的接受度并不太高。
< img alt = "比亚迪、丰田、奇瑞、长城、发现" src = "/eeimg/{ HostI }/img/20230303191319461725/7。……g"/>
2021年终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保险数据
根据交强险的数据我们知道,2021年车型销量超过43万,其中比亚迪占比过半,以李ONE、自由行、天界SF5为代表的增程在10万左右,构成了消费的主要格局。仅今年第一季度,插电式车型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3.5万辆。
2022年,比亚迪提出了120万辆的销售目标,其中PHEV和纯电各占一半。那么参考其2021年的市场份额,以及PHEV一季度超过200%的增长率,2022年超过100万辆的PHEV市场规模是没有问题的。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35%,销量据业内估计将达到500-600万辆。PHEV占20%以上并不困难。基于自主品牌的技术突破,成本问题的解决,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双电机DHT混动系统车型的放量指日可待。
“成本大法”让日本人黯然失色。
对于自主车企的“全品牌混动”,我和康勤在我们之前的文章《全品牌混动将成为常态》中已经提出了这个判断。当然,之前混动车型普及的障碍主要是成本。
毕竟HEV和PHEV车型复杂的两套动力系统要贵很多。但在成本上,国内车企这种混联模式的“双电机DHT系统”,如比亚迪DM-i车型率先实现了与燃油车的平价(成本仅高出一万元),基于DM-i技术的秦、宋、唐、韩等车型实现了爆发式的销量。
事实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价格比同燃油汽车高出不到3万元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其他自主车企已经或将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与燃油车的“平价”,再加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体验。比如长城的摩卡PHEV,奇瑞瑞虎8鲲鹏e+已经上市,那么2022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加速燃油车换代”的局面就要来了。
这次不同的是,在上市初期,插电式和混动式车型普遍的50公里纯续航误导了车企和消费者双方,认为50公里就够了,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充电,造成了消费者的“充电强迫症”。
这次根据奇瑞研发鲲鹏DHT过程中的消费者调研,百公里以上的续航可以满足用户92%的需求。所以这次各车企上市的插电式混动2.0车型,基本都是1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续航里程。
而且正如业内专家朱玉龙所说,从成本上来看,20kWh的差价在15000元左右,但在使用上却能带来很大的差异。综合来看,与合资混合动力车型相比,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
比如比亚迪秦加DM-i的起步价是10.58万,比亚迪自己在凡尔赛买了一辆。“有一次,一个朋友把DM-i型号拿回去研究,结果证明是可以生产的,但是至少要三年,成本16W+。”也就是说,骑行成本比比亚迪至少高5万元。
动力方面,丰田卡罗拉双擎E+最大电机功率仅为53kW,最大扭矩为207n·m(55km版比亚迪秦加DM-i为132kW和316n·m),电机功率不到秦加DM-i的一半,但价格却接近两倍。在消费者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之所以在去年年底开始出现“比亚迪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丰田THS为代表的日系HEV混合动力和比亚迪DM-I为代表的双电机DHT混合动力技术,来理解这也是燃油和纯电、机械传动和电传动两种模式和两个时代的本质区别
< img alt = "比亚迪、丰田、奇瑞、长城、发现" src = "/ee……g/{ HostI }/img/20230303191319461725/10 . jpg "/>
具体来说,THS是一种以发动机为主,电机为辅的混合动力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燃油车。比亚迪DM-i是以电机为主,发动机为辅的混动技术,本质上接近于纯电车。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这两种模式的代差造成了市场差异。在“以市场换技术”了30多年之后,中国汽车工业终于觉醒了,意外地找到了合资品牌在混动上的空白地带,成功开始了新一轮的混动。
这个漏洞就是走混联路线的插电式混动车型。这一次的“燎原之火”是从比亚迪的DM-i车型开始的。当然,在混动技术上深耕的不止比亚迪一家。确切的说,这是自主品牌的第二波集体爆发,正在进入“勾兑2.0时代”。
而且中国混合动力市场的趋势越来越有与纯电动汽车竞争的迹象。这一切让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以纯电动为主的“新能源弯道超车”突然又爆出了鱼龙混杂的“程”呢?
混合动力对于赛道来说,“三大件”都变了。
事实上,自比亚迪率先推出DM-i产品,引发市场需求,以及2022-2023年长城、吉利、奇瑞等其他自主品牌相继进入混动产品年以来,这一产品因素就是推动中国市场混动(尤其是PHEV+HEV混动)迎来真正“第二春”的三重因素之一。
随着升级后的外挂2.0产品的火爆,业内人士也发出了“外挂是短期爆发还是长期利好?”问题。但在产品爆发的前提下,据东吴证券测算,2021-2025年混合动力渗透率将从7%提升至50%,有望复制2011-2016年自主SUV的增长路径。
另外两个长期利好因素,一个是政策因素。在2025年百公里油耗降至5L(NEDC)的国家政策目标下,以及前期PHEV政策的支持下,“最新版双积分+节能路线2.0版技术版图”中HEV强混的重要性得到了加强。这背后是2025年混合普及率40%的国家目标。
第二是技术因素。比亚迪、长城、吉利、奇瑞等自主品牌DHT插电式混动车型爆发的背后。,他们最新一代的“双电机DHT混合动力系统”方案,真正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达到了“动力-经济-成本”的最佳平衡,效果比德系尤其是日系更好。
在这里,这个列入“十三五”国家863项目的“双电机DHT混合动力系统”对国内自主品牌车企有什么意义?
其实意义在于,“双电机DHT混动系统”技术彻底改造了燃油车的平台,构建了一个全新的混动平台,使得整车性能在能耗、动力、平顺性等方面都超越了传统燃油车。
而且最重要的是,采用双电机DHT混动系统后,原来的“三大件”都变了。采用该技术后,动力系统不再需要纯燃油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组合,而是改造为:混合动力专用发动机、双电机DHT和混合动力专用电池。
这一变化意味着国内车企不再“卡”在车辆核心零部件上,德系、美系、日系、韩系车企在燃油车核心零部件上原有的垄断优势荡然无存。换句话说,终于突破了原来的“三大件”格局。
而且业内人士分析,在混动专用发动机方面,合资车企的技术进步落后于自主品牌车企。日系、美系、韩系车企领先但不垄断;德国车企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垄断。“双电机DHT”也是如此,日美车企领先但不垄断;德国车企既不是第一,也不是垄断。至于混合动力专用动力电池,中国的实力就更不用说了。
我们知道,HEV强混是日本人曾经设置超高专利壁垒的领域。不过,此次推出的新一轮混动车型才是真正的升级产品。所以“大家发现原来合资公司在传统燃油汽车市场表现出了这么大的缺陷。”比亚迪DM-i车型的压倒性销量就是证明。合资汽车公司意识到“独木舟已经越过了万重山”。
自上而下的发展势头
当然,这款混动的发展最重要的原因还是自主品牌“双电机DHT混动系统”技术的爆发。这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支持。
十三五以来,“双电机同桥耦合DHT混合动力系统”项目让我们看到了自主研发的突破。这是“市场换技术”无法替代的,自力更生的结果也证明了新能源不仅仅是纯电动的一条路线。
2020年12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以下简称“路线图2.0”)。指出到2025/2030/2035年,混合动力占比分别达到40%/45%/50%,2025/2030/2035年油耗目标为百公里5.6L/4.8L/4.0L。而且48V轻混技术很难实现,需要HEV强混技术。
随后,在全球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创新大会上,新能源汽车创新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炳刚对外界解读路线图2.0时表示,新能源汽车和节能汽车(HEV+PHEV)要同步发展,到2035年混合动力汽车和新能源汽车比例要各占一半,因此用“全面电驱动计划”代替“禁燃时间表”更实际。
顶层设计基于“双碳+双积分”的政策,“政策+市场需求”也助推了混合动力汽车的比例。显然,自动驾驶汽车公司加快了用混合动力汽车取代传统燃油汽车的速度。而且随着油价的飙升,消费者也需要高性价比的混合动力产品来帮助降低使用成本。
所以2022年混合进程明显加快了。那么,在纯电动的情况下,混合动力的发展势头如何?
让我们看看3月份联合会的报告,我们就会知道PHEV的这一波相当强劲。第一季度,PHEV车型累计销量增长达到211.2%,在所有新能源车型中表现最为突出。
截至目前,虽然BEV汽车的销量仍占新能源汽车的70%,但这一份额将继续下降。而且,一份疑似比亚迪3月份的网上会议纪要透露,未交付订单约40万辆,DM-i和BEV车型比例为3:1,2021年仍为0.85:1,很能说明问题。
所以总体来说,插电式和混动式正在成长为主流车型,这是符合上面说的发展趋势的。
目前市场也显示“两个市场都用纯电动,插电加速燃油车换代。”虽然这是华西证券给出的判断,但市场和车企确实是这样演变的,背后是有规律的。(本文主题是讨论混动的问题,这里跳过纯电动。)
正如王运青老师所说,“市场最终给出了自己的选择——对于普通家庭来说,插电是比纯电更好的解决方案。”因为10 ~ 20万元区间是这个纺锤形市场的主要消费群体,在充电基础设施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包括补贴退坡和去年以来原材料大幅涨价带来的价格上涨,这个主要群体对纯电的接受度并不太高。
< img alt = "比亚迪、丰田、奇瑞、长城、发现" src = "/eeimg/{ HostI }/img/20230303191319461725/7。……g"/>
2021年终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保险数据
根据交强险的数据我们知道,2021年车型销量超过43万,其中比亚迪占比过半,以李ONE、自由行、天界SF5为代表的增程在10万左右,构成了消费的主要格局。仅今年第一季度,插电式车型累计销量已经超过23.5万辆。
2022年,比亚迪提出了120万辆的销售目标,其中PHEV和纯电各占一半。那么参考其2021年的市场份额,以及PHEV一季度超过200%的增长率,2022年超过100万辆的PHEV市场规模是没有问题的。
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预计,今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到35%,销量据业内估计将达到500-600万辆。PHEV占20%以上并不困难。基于自主品牌的技术突破,成本问题的解决,以及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双电机DHT混动系统车型的放量指日可待。
“成本大法”让日本人黯然失色。
对于自主车企的“全品牌混动”,我和康勤在我们之前的文章《全品牌混动将成为常态》中已经提出了这个判断。当然,之前混动车型普及的障碍主要是成本。
毕竟HEV和PHEV车型复杂的两套动力系统要贵很多。但在成本上,国内车企这种混联模式的“双电机DHT系统”,如比亚迪DM-i车型率先实现了与燃油车的平价(成本仅高出一万元),基于DM-i技术的秦、宋、唐、韩等车型实现了爆发式的销量。
事实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价格比同燃油汽车高出不到3万元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其他自主车企已经或将实现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与燃油车的“平价”,再加上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的电动化和智能化体验。比如长城的摩卡PHEV,奇瑞瑞虎8鲲鹏e+已经上市,那么2022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加速燃油车换代”的局面就要来了。
这次不同的是,在上市初期,插电式和混动式车型普遍的50公里纯续航误导了车企和消费者双方,认为50公里就够了,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更多的充电,造成了消费者的“充电强迫症”。
这次根据奇瑞研发鲲鹏DHT过程中的消费者调研,百公里以上的续航可以满足用户92%的需求。所以这次各车企上市的插电式混动2.0车型,基本都是100公里以上的纯电动续航里程。
而且正如业内专家朱玉龙所说,从成本上来看,20kWh的差价在15000元左右,但在使用上却能带来很大的差异。综合来看,与合资混合动力车型相比,有着巨大的竞争优势。
比如比亚迪秦加DM-i的起步价是10.58万,比亚迪自己在凡尔赛买了一辆。“有一次,一个朋友把DM-i型号拿回去研究,结果证明是可以生产的,但是至少要三年,成本16W+。”也就是说,骑行成本比比亚迪至少高5万元。
动力方面,丰田卡罗拉双擎E+最大电机功率仅为53kW,最大扭矩为207n·m(55km版比亚迪秦加DM-i为132kW和316n·m),电机功率不到秦加DM-i的一半,但价格却接近两倍。在消费者日益成熟的情况下,如何选择显而易见。
之所以在去年年底开始出现“比亚迪现象”,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丰田THS为代表的日系HEV混合动力和比亚迪DM-I为代表的双电机DHT混合动力技术,来理解这也是燃油和纯电、机械传动和电传动两种模式和两个时代的本质区别
< img alt = "比亚迪、丰田、奇瑞、长城、发现" src = "/ee……g/{ HostI }/img/20230303191319461725/10 . jpg "/>
具体来说,THS是一种以发动机为主,电机为辅的混合动力技术,本质上是一种燃油车。比亚迪DM-i是以电机为主,发动机为辅的混动技术,本质上接近于纯电车。此外,中国汽车工业加速进入电动化和智能化时代,这两种模式的代差造成了市场差异。
标签: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根据汽车行业数据预测公司AutoForecastSolutions(以下简称为AFS)的最新数据,截至4月24日,由于芯片短缺,今年全球汽车市场累计减产量约为158
1900/1/1 0:00:00分享凡尔赛C5XFM版还配备了智能前视摄像头和毫米波雷达,搭载L2
1900/1/1 0:00:00在“市场换技术”三十多年之后,中国汽车行业终于清醒,而且,意外地发现了合资品牌在混动方面的空白地带,并且成功地开启了新一轮的混动“燎原”之势。
1900/1/1 0:00:00日前,在海外社交媒体上疯传一张现世界首富马斯克与前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聊天截图,从图片中马斯克向盖茨问道是否曾经用5亿美元做空特斯拉,盖茨给出了肯定答复,并马上转移话题想要谈论慈善事业,
1900/1/1 0:00:004月17日,智己汽车首款车型智己L7官宣上市。目前智己L7共推出2款车型,其中智己L7Dynamic售价为3688万元,智己L7Pro售价为4088万元。
1900/1/1 0:00:00“买电动汽车只能用新能源指标吗?”这是我一位北京的朋友前几天刚问过我的问题。在北京至少也是待了好几年的人,买车竟然还不清楚用什么指标?带着我的好奇和疑问,我又特意和几位经常拼车的邻居聊了聊。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