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中国电池杀入欧美后花园 | 技术换市场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锂电池的原产地不是中国,而是中国的沃土让锂电池充分成长。

1991年,日本索尼研发出第一块商用锂离子电池;1996年,日产成功研发出首款电动车Prairie Joy EV配备圆柱形锂离子电池。2008年,特斯拉Roadster成为第一款使用锂离子电池的商用汽车...

总的来说,锂电池的早期开发和应用并没有传到中国,以至于前十年的动力电池历史大多是日本韩国美国的故事。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然而,自2010年国务院确定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当代安普科技、比亚迪、中创新航、郭萱高科等企业在政策的助推下迅速成长起来。

如今,步步为营的打法让中国进一步成为世界动力电池大国。但我们不能忘记,这十年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捍卫中国动力电池市场

毫不夸张的说,早期的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就像一个草根团队,不仅弱小,还被国外恶意专利欺负。

故事从一家名为魁北克水电的加拿大水电公司说起。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魁北克水电是加拿大最大的电力公司,也是加拿大第二大企业。

在动力电池的早期发展中,美国德州大学的Goodenough教授发明了磷酸铁锂电池。在karma的情况下,Goodenough教授将这项技术授权给魁北克水电,使其成为第一家获得磷酸铁锂电池专利的公司。

1997年,磷酸铁锂电池“三巨头”,美国威能科技、加拿大魁北克水电、美国A123系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申请磷酸亚铁锂专利,企图控制全球磷酸亚铁锂的发展,并从中获利。

2003年,魁北克水电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其专利要求几乎涵盖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所有制造技术。

2005年,威能科技和A123开始在中国设厂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磷酸亚铁锂正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相关专利成为悬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和一个枷锁。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据了解,当时基于CN 100421289C等专利,魁北克水电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包括:国内磷酸亚铁锂生产厂家需经其授权,入门费1000万美元,每吨磷酸亚铁锂至少需要支付250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毫无疑问,这种专利流氓漫天撒网的做法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电池行业的发展,各大电池企业甚至难以发展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动力电池技术的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再次陷入中国燃油车时代的境地,更谈不上中国汽车的崛起。

或许它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9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对魁北克水电公司磷酸亚铁锂相关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理后宣告其专利无效。

至此,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得到了喘息之机。然而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三元锂电池大战再次给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蒙上阴影。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2010年前后,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国家补贴的推动下,中国涌现出近1500家电池企业。包括今天的行业领导者,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国家队AVIC锂电池(中创新航)和成立于2011年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

但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之前,国内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都在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而三元锂电池的技术积累却很少。

据了解,大多数t……三元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3M公司、荷兰柯美公司、德国巴斯夫等企业手中,还向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企业授予了专利。

所以在国内三元锂电池技术不足的情况下,比亚迪“避战”,专心研究磷酸铁锂电池,而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现在也并非所向披靡,日韩电池厂商钻了一个大空子。

2015年后,三元锂电池大战正式打响。三星SDI在Xi安建了工厂,LG化学在南京建了工厂。为了垄断广阔的中国市场,韩国电池厂商也开始了价格战。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要知道,当时电池的生产成本一般在2.5元/wh左右,但韩国电池厂商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将电池出厂价降到1元/wh,亏本销售。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见效很快。很快,国内60%左右的新能源乘用车选择三星和LG作为供应商。就连以前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公交车也开始转向韩国公司。

对于LG新能源和三星来说,赔钱当然不是目标,但他们的野心是控制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如果形成垄断,不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被别人控制,甚至更多的财富会被掠夺。

就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节节败退的时候,国家祭出了一大杀手锏——“白名单”。

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工信部连续发布了四批动力电池企业目录。这样的白名单作用也很简单,让政府补贴与之挂钩。如果汽车制造商想要获得财政补贴,他们必须使用白名单上的企业提供的电池。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结果很明显,无论是LG新能源还是三星SDI,韩国电池厂商在国内市场“耀武扬威”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更何况当时还处于“萨德事件”的发酵期。在因素的影响下,韩国企业很难掀起什么风浪,韩国汽车也是如此。

白名单的效果出奇的好,政府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工具来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包括产能不足的电池厂商不给补贴,续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汽车不给补贴。

这种“限法”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四年的发展期;“利诱其利”极大地促进了电池厂商的积极性。

经过多年的基础,虽然2019年工信部正式废除了相关白名单,日韩企业也卷土重来,但此时的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和比亚迪已经成为占优一方的大腕;即使再来一场价格战,胜负还是未知数。

全球偶遇,美丽陷阱?

在这之后,事件的走向已经非常明朗。虽然LG新能源会时不时的出现在加载列表中,但是它的威胁真的小很多。至少在中国市场,所谓的中场休息战已经变成了国内电池厂商之间的“内战”。

比亚迪凭借自身的整车业务和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而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则全方位布局,态度“广撒网”,与各大车企都有业务联系,利益雪球越滚越大。

再加上中创新航、郭萱高科、蜂巢能源等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一波又一波挺进,此时的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已经基本“固化”。

由于诸多原因,电池企业越来越渴望增量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不得不说,LG新能源、SK on、松下等日韩电池厂商凭借在国际市场的先发优势,占据了除中国以外的大部分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而作为三大汽车市场中的两大市场的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显然不会被日韩电池厂商垄断。更何况,所谓的垄断局面,也不是国际市场希望看到的。

前不久有外媒消息称,美国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拟在美国建设的电池工厂已经到了最后的审查阶段。据了解,该工厂将投资50亿美元,目标年产能80GWh,为特斯拉、宝马、福特等车企提供产品,落户肯塔基州或南卡罗来纳州。

当然,除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远景电源等电池厂商也开始了出海战略。而且不仅在美国,在欧洲市场,国内电池企业也开始布局。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德国工厂的获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信号。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下海设厂,看似是“出人头地”的表现,但也充满了危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地缘加剧的情况下,去欧美,在当地投入真金白银,风险很大。

日韩电池厂商的经历或许是一个教训。

今年3月,韩国媒体报道了“韩国电池厂商被美国公司欺负”,LG新能源、SK On等韩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过程中,被相关车企要求“共享核心技术数据”。

据了解,LG新能源计划与通用汽车建立电池合资公司,并在美国设立三家工厂。但在谈判过程中,通用以“确认电池的安全性”为由,向LG新能源索要与电池稳定性直接相关的电池输出实验数据。

SK On在与福特汽车公司谈判电池合资计划时也被要求分享与电池密度相关的技术。虽然SK On表示难以共享韩国《产业技术保护法》的技术,但福特还是直接拜访了韩国产业资源通商部,要求确认SK On的说法有法律依据。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不难发现,在海外地区,如果想借助本土车企建立合资企业,并不一定是双赢。这其中,除了各种利益的分配,还有一些因素潜伏在细节中。

就像不久前,美国SEC再次将88只中国股票列入预退市名单,其中包括JD.COM、拼多多等公司。截至目前,“预退市”名单上的中国股票数量已升至105只,其中包括炙手可热的造车新势力suc……如未来、小鹏和理想。

平心而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真的会像预期的那么好吗?

去年10月,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授权现代Mobius CTP技术,开创了“技术换市场”的先河;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么零和博弈下的国际环境属于中国电池厂商的路,怎么可能一帆风顺?

其实“技术换市场”的机会一直都有,只是机会和风险并存。你渴望的越多,你遭受的风暴就越多。每个人都想聪明赚钱,但此时此刻,保持清醒尤为重要。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以至于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开始提价削减成本。作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等电池厂商也在一季度财报中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可以证明的是,去年人们讨论动力电池行业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产能扩张;现在,谈论最多的是原材料价格何时能恢复正常。

不过话说回来,有困难就只能原地踏步,不去寻求更多的成长?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中国动力电池的“技术换市场”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有想法的中国电池厂商一定能找到平衡点,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找准陷阱,实现自己的价值。

欧美所谓的“后花园”,为什么不闯进去?锂电池的原产地不是中国,而是中国的沃土让锂电池充分成长。

1991年,日本索尼研发出第一块商用锂离子电池;1996年,日产成功研发出首款电动车Prairie Joy EV配备圆柱形锂离子电池。2008年,特斯拉Roadster成为第一款使用锂离子电池的商用汽车...

总的来说,锂电池的早期开发和应用并没有传到中国,以至于前十年的动力电池历史大多是日本韩国美国的故事。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然而,自2010年国务院确定新能源汽车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来,当代安普科技、比亚迪、中创新航、郭萱高科等企业在政策的助推下迅速成长起来。

如今,步步为营的打法让中国进一步成为世界动力电池大国。但我们不能忘记,这十年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捍卫中国动力电池市场

毫不夸张的说,早期的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就像一个草根团队,不仅弱小,还被国外恶意专利欺负。

故事从一家名为魁北克水电的加拿大水电公司说起。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魁北克水电是加拿大最大的电力公司,也是加拿大第二大企业。

在动力电池的早期发展中,美国德州大学的Goodenough教授发明了磷酸铁锂电池。在karma的情况下,Goodenough教授将这项技术授权给魁北克水电,使其成为第一家获得磷酸铁锂电池专利的公司。

1997年,磷酸铁锂电池“三巨头”,美国威能科技、加拿大魁北克水电、美国A123系统,开始在全球范围内申请磷酸亚铁锂专利,企图控制全球磷酸亚铁锂的发展,并从中获利。

2003年,魁北克水电在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专利,其专利要求几乎涵盖了磷酸铁锂电池的所有制造技术。

2005年,威能科技和A123开始在中国设厂生产磷酸铁锂电池,磷酸亚铁锂正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相关专利成为悬在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头上的一把利剑和一个枷锁。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据了解,当时基于CN 100421289C等专利,魁北克水电提出了很多不合理的要求,包括:国内磷酸亚铁锂生产厂家需经其授权,入门费1000万美元,每吨磷酸亚铁锂至少需要支付2500美元的专利使用费...

毫无疑问,这种专利流氓漫天撒网的做法极大地制约了中国电池行业的发展,各大电池企业甚至难以发展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没有动力电池技术的支撑,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将受制于人,进而再次陷入中国燃油车时代的境地,更谈不上中国汽车的崛起。

或许它也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2009年,中国电池工业协会对魁北克水电公司磷酸亚铁锂相关专利提出无效宣告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经审理后宣告其专利无效。

至此,我国动力电池行业得到了喘息之机。然而好景不长。随之而来的三元锂电池大战再次给中国动力电池行业蒙上阴影。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2010年前后,在一系列强有力的国家补贴的推动下,中国涌现出近1500家电池企业。包括今天的行业领导者,成立于1995年的比亚迪,国家队AVIC锂电池(中创新航)和成立于2011年的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

但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之前,国内大部分动力电池企业都在生产磷酸铁锂电池,而三元锂电池的技术积累却很少。

据了解,大多数t……三元锂电池的核心技术掌握在美国3M公司、荷兰柯美公司、德国巴斯夫等企业手中,还向松下、LG化学、三星SDI等日韩企业授予了专利。

所以在国内三元锂电池技术不足的情况下,比亚迪“避战”,专心研究磷酸铁锂电池,而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现在也并非所向披靡,日韩电池厂商钻了一个大空子。

2015年后,三元锂电池大战正式打响。三星SDI在Xi安建了工厂,LG化学在南京建了工厂。为了垄断广阔的中国市场,韩国电池厂商也开始了价格战。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要知道,当时电池的生产成本一般在2.5元/wh左右,但韩国电池厂商为了快速占领市场,将电池出厂价降到1元/wh,亏本销售。

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做法,见效很快。很快,国内60%左右的新能源乘用车选择三星和LG作为供应商。就连以前用磷酸铁锂电池的公交车也开始转向韩国公司。

对于LG新能源和三星来说,赔钱当然不是目标,但他们的野心是控制中国的动力电池市场。如果形成垄断,不仅中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会被别人控制,甚至更多的财富会被掠夺。

就在国内动力电池企业节节败退的时候,国家祭出了一大杀手锏——“白名单”。

2015年10月至2016年6月,工信部连续发布了四批动力电池企业目录。这样的白名单作用也很简单,让政府补贴与之挂钩。如果汽车制造商想要获得财政补贴,他们必须使用白名单上的企业提供的电池。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结果很明显,无论是LG新能源还是三星SDI,韩国电池厂商在国内市场“耀武扬威”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更何况当时还处于“萨德事件”的发酵期。在因素的影响下,韩国企业很难掀起什么风浪,韩国汽车也是如此。

白名单的效果出奇的好,政府也很好的利用了这个工具来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的发展,包括产能不足的电池厂商不给补贴,续航里程150公里以下的汽车不给补贴。

这种“限法”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带来了四年的发展期;“利诱其利”极大地促进了电池厂商的积极性。

经过多年的基础,虽然2019年工信部正式废除了相关白名单,日韩企业也卷土重来,但此时的当代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和比亚迪已经成为占优一方的大腕;即使再来一场价格战,胜负还是未知数。

全球偶遇,美丽陷阱?

在这之后,事件的走向已经非常明朗。虽然LG新能源会时不时的出现在加载列表中,但是它的威胁真的小很多。至少在中国市场,所谓的中场休息战已经变成了国内电池厂商之间的“内战”。

比亚迪凭借自身的整车业务和刀片电池的安全性得到了业界的广泛认可。而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则全方位布局,态度“广撒网”,与各大车企都有业务联系,利益雪球越滚越大。

再加上中创新航、郭萱高科、蜂巢能源等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的一波又一波挺进,此时的国内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已经基本“固化”。

由于诸多原因,电池企业越来越渴望增量市场,在国际市场上的一场遭遇战不可避免。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不得不说,LG新能源、SK on、松下等日韩电池厂商凭借在国际市场的先发优势,占据了除中国以外的大部分动力电池市场份额。

而作为三大汽车市场中的两大市场的北美市场和欧洲市场,显然不会被日韩电池厂商垄断。更何况,所谓的垄断局面,也不是国际市场希望看到的。

前不久有外媒消息称,美国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拟在美国建设的电池工厂已经到了最后的审查阶段。据了解,该工厂将投资50亿美元,目标年产能80GWh,为特斯拉、宝马、福特等车企提供产品,落户肯塔基州或南卡罗来纳州。

当然,除了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远景电源等电池厂商也开始了出海战略。而且不仅在美国,在欧洲市场,国内电池企业也开始布局。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德国工厂的获批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信号。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然而,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下海设厂,看似是“出人头地”的表现,但也充满了危险。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在地缘加剧的情况下,去欧美,在当地投入真金白银,风险很大。

日韩电池厂商的经历或许是一个教训。

今年3月,韩国媒体报道了“韩国电池厂商被美国公司欺负”,LG新能源、SK On等韩国企业在美国投资建厂过程中,被相关车企要求“共享核心技术数据”。

据了解,LG新能源计划与通用汽车建立电池合资公司,并在美国设立三家工厂。但在谈判过程中,通用以“确认电池的安全性”为由,向LG新能源索要与电池稳定性直接相关的电池输出实验数据。

SK On在与福特汽车公司谈判电池合资计划时也被要求分享与电池密度相关的技术。虽然SK On表示难以共享韩国《产业技术保护法》的技术,但福特还是直接拜访了韩国产业资源通商部,要求确认SK On的说法有法律依据。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不难发现,在海外地区,如果想借助本土车企建立合资企业,并不一定是双赢。这其中,除了各种利益的分配,还有一些因素潜伏在细节中。

就像不久前,美国SEC再次将88只中国股票列入预退市名单,其中包括JD.COM、拼多多等公司。截至目前,“预退市”名单上的中国股票数量已升至105只,其中包括炙手可热的造车新势力suc……如未来、小鹏和理想。

平心而论,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地位真的会像预期的那么好吗?

去年10月,当代Amperex科技有限公司授权现代Mobius CTP技术,开创了“技术换市场”的先河;但是计划赶不上变化,那么零和博弈下的国际环境属于中国电池厂商的路,怎么可能一帆风顺?

其实“技术换市场”的机会一直都有,只是机会和风险并存。你渴望的越多,你遭受的风暴就越多。每个人都想聪明赚钱,但此时此刻,保持清醒尤为重要。

BYD, Ford, Tesla, BMW, Dongfeng

今年以来,动力电池上游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以至于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开始提价削减成本。作为动力电池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当代安培科技有限公司、郭萱高科等电池厂商也在一季度财报中陷入了“增收不增利”的怪圈。

从这个角度来说,国内动力电池行业和新能源汽车行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时代挑战。可以证明的是,去年人们讨论动力电池行业的时候,说的最多的可能就是产能扩张;现在,谈论最多的是原材料价格何时能恢复正常。

不过话说回来,有困难就只能原地踏步,不去寻求更多的成长?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虽然中国动力电池的“技术换市场”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有想法的中国电池厂商一定能找到平衡点,在布满荆棘的道路上找准陷阱,实现自己的价值。

欧美所谓的“后花园”,为什么不闯进去?

标签:比亚迪福特特斯拉宝马东风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福特因溜车风险在美国召回超25万辆探险者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福特将在美国召回252936辆探险者(Explorer)大型跨界车,原因是车辆中的一个缺陷可能导致汽车在处于停放状态时溜车。

1900/1/1 0:00:00
RoboTaxi商业化加速,Cruise无人驾驶出租车拟旧金山上路

继Waymo之后,通用汽车旗下的无人驾驶汽车公司Cruise商业化开始提速。

1900/1/1 0:00:00
比亚迪乘用车型4月份共销售105475辆

5月3日晚,比亚迪发布4月产销快报。4月,比亚迪乘用车销售105475辆,同比增长1365。截至2022年4月份,新能源累计销售超过190万辆。

1900/1/1 0:00:00
特斯拉上海工厂或已经扩产,今年将达到100万辆的产能

5月4日路透社报道,特斯拉确认在上海建设第二工厂。

1900/1/1 0:00:00
阿斯顿马丁任命前法拉利负责人担任CEO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阿斯顿马丁在5月4日任命前法拉利负责人AmedeoFelisa为其新任首席执行官。当前这家英国豪华汽车制造商正在努力复制法拉利的成功,并完成品牌的电动化转型。

1900/1/1 0:00:00
华为HI=卖断货?余承东站台极狐新车

5月7日,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正式上市,39794299万元的价格,使其成为ARCFOX极狐品牌成立之后售价最高的旗舰产品。对于它的到来,外界已经期盼了很久。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