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保时捷究竟冒犯了谁?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电动转向柱”引发的维权事件发酵后,保时捷会有好结局吗?

也许很快,就会和以前一样了。当看客累了,下一个热点又恰巧跟进时,现有用户只能接受“和解”,潜在消费者会在品牌设定的故事中继续自愈。

这不是悲观的态度,而是对所有超豪华品牌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市场的现有状况的有条件反思。哪怕一切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就像“XX品牌不坑穷人”这句话一样,反映出来的也不过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处事方式。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生态下,肯定很难搞清楚维权到底有多有效。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汽车圈消费者权益保护到什么程度,一直是个谜。从表面上看,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限制可以使当事双方达成协议,从而解决问题。但中国的汽车市场太大了,傲慢和偏见几乎渗透到了每个角落。秉承着“顺其自然”的原则,相信不在少数的人,只是因为承受不起,而以不公平的惩罚收场。

这次保时捷被抓典型,不代表类似事件不会再发生。

为什么选择保时捷?

回到半个月前,估计保时捷自己也不会料到,一场因“实车与合同配置不符”引发的维权谈判,会在长时间拉锯后,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网声讨的公关危机。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今天,保时捷确实做出了回应。声称目前保时捷总部和保时捷中国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也已经与相关供应商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未来的配件供应和生产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析。经过努力,我们在恢复这一功能的可能性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不出意外,这个“看似说了,又看似没说”的回答,和之前的道歉信一样,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保时捷用户信服。但是保时捷真的在乎吗?

调查这件事的起因,好像是两个月前,有车主投诉自己订购的保时捷被政府无故降价。保时捷表示,由于芯片短缺,部分车辆暂时更换为手动转向柱,并承诺未来免费升级为电动转向柱,但换成了用代金券补偿车主2300元的方案。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事实上,正如业内一些理性分析指出的那样,“缺芯”导致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并不是刚刚才发生的。对于保时捷来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货不对板”的问题其实是存在的,处理这样的投诉也早已是常态。

可能这种事发生在一个没人管,知名度不高的品牌身上。在我看来,类似这种“转向柱事件”的维权,不会送上“热搜”。

之所以能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被全网“通缉”,更多的是因为保时捷和所有被声讨的前辈一样,在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前提下做出了行动,引起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共鸣。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保时捷官网关于“电动转向”的提示

2021年,根据保时捷官方数据,2021年保时捷全球共交付301,915辆汽车,其中仅在中国,保时捷共交付95,671辆,同比增长8%。中国也连续七年成为保时捷品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也交付了17,685辆汽车。尽管该数据仍同比下降20%,但中国市场强劲的购买力仍居全球首位。

销售能代表什么?现阶段代表了在供需紧张的前提下,消费者很难以平等的关系去和强势品牌对话。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都说“傲慢”是原罪。佛……以保时捷为首的畅销豪华品牌,在中国的生存环境就像一个天然的“撒旦”孵化器。在此之前,同类品牌的维权事件是不是很少?不少。由此升级为全网声讨的品牌,早已有之。

但是发生了什么?“加价”等近乎变态的市场反馈,不仅没能让车企感谢中国消费者的支持,反而让这些品牌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时捷官方此刻能对此事低头就不用说了,一线员工大概也觉得大家都在无理取闹。

态度决定一切。

的确,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年初发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仅过去一年,中消协组织受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类投诉约4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98%,在商品类投诉总量中排名第四,同比2020年增长19.28%。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部分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和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至今,汽车质量纠纷问题居高不下,本质上仍受到举证难、处罚难等现实因素的困扰。

就像一年前,大家都在高喊要把狂妄自大的特斯拉推上3·15的舞台,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前者换成了那些不痛不痒的旧案。想必在处理各种汽车消费维权时,法律法规的明晰度还是有难度的。

即使Xi安奔驰女司机维权案最终得到解决,无论监管部门如何秉公执法,所付出的代价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回到保时捷车主维权的案例,不管保时捷是否坚持把所有深层次的原因都归结于“缺芯”的问题,我相信那些相对理性的车主只是想要一个公平的谈判环境。只是希望拥有庞大群众基础的保时捷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

或许用生意人的思维来看,“电动转向”的不足可以用差价来衡量。给出2300元代金券的补偿方案,或者用相当于差额的其他福利来支付,似乎是合理的。

但别忘了,和汽车厂商不同,包括保时捷车主在内的消费者并不总是担心产品的价值几何。配置差异带来的用车便利性和习惯性,才是消费者衡量价值的标准。这些隐藏的因素在消费者和厂商谈判的过程中自然会被量化。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在中国这么多年,一线奢侈品牌没有理由不知道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从产品推出的节奏到营销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赚钱的保时捷比单纯的消费者懂得更透彻。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理解,车企想以最低的成本赢得车主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喜欢居高临下,用强盗逻辑来搪塞中国消费者。

所以保时捷的错误在于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承受力。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接下来,“电动转向柱”事件可以是导致品牌形象崩塌的导火索,也可以归为售后服务中的小插曲。就看保时捷怎么选择了。

当然,面对不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舆论环境从来都不是具体的司法机构。这次是保时捷,下次会有新品牌“上墙”。忘记不必要的节奏。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可以时不时地聚焦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提醒并迫使那些身处其中的企业或个人更加真诚……d面对绝大多数消费者少了点狡猾。“电动转向柱”引发的维权事件发酵后,保时捷会有好结局吗?

也许很快,就会和以前一样了。当看客累了,下一个热点又恰巧跟进时,现有用户只能接受“和解”,潜在消费者会在品牌设定的故事中继续自愈。

这不是悲观的态度,而是对所有超豪华品牌进入中国以来在中国市场的现有状况的有条件反思。哪怕一切的发生都是有原因的,就像“XX品牌不坑穷人”这句话一样,反映出来的也不过是他们一直以来的处事方式。

换句话说,在这样的生态下,肯定很难搞清楚维权到底有多有效。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汽车圈消费者权益保护到什么程度,一直是个谜。从表面上看,舆论的谴责和法律的限制可以使当事双方达成协议,从而解决问题。但中国的汽车市场太大了,傲慢和偏见几乎渗透到了每个角落。秉承着“顺其自然”的原则,相信不在少数的人,只是因为承受不起,而以不公平的惩罚收场。

这次保时捷被抓典型,不代表类似事件不会再发生。

为什么选择保时捷?

回到半个月前,估计保时捷自己也不会料到,一场因“实车与合同配置不符”引发的维权谈判,会在长时间拉锯后,逐渐演变成一场全网声讨的公关危机。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今天,保时捷确实做出了回应。声称目前保时捷总部和保时捷中国组成的专门工作小组也已经与相关供应商进行了深入探讨,对未来的配件供应和生产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分析。经过努力,我们在恢复这一功能的可能性方面取得了一些进展。

不出意外,这个“看似说了,又看似没说”的回答,和之前的道歉信一样,没有任何东西能让保时捷用户信服。但是保时捷真的在乎吗?

调查这件事的起因,好像是两个月前,有车主投诉自己订购的保时捷被政府无故降价。保时捷表示,由于芯片短缺,部分车辆暂时更换为手动转向柱,并承诺未来免费升级为电动转向柱,但换成了用代金券补偿车主2300元的方案。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事实上,正如业内一些理性分析指出的那样,“缺芯”导致的全球供应链危机并不是刚刚才发生的。对于保时捷来说,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货不对板”的问题其实是存在的,处理这样的投诉也早已是常态。

可能这种事发生在一个没人管,知名度不高的品牌身上。在我看来,类似这种“转向柱事件”的维权,不会送上“热搜”。

之所以能在这样的时间节点被全网“通缉”,更多的是因为保时捷和所有被声讨的前辈一样,在拥有庞大用户群的前提下做出了行动,引起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共鸣。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保时捷官网关于“电动转向”的提示

2021年,根据保时捷官方数据,2021年保时捷全球共交付301,915辆汽车,其中仅在中国,保时捷共交付95,671辆,同比增长8%。中国也连续七年成为保时捷品牌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

截至今年第一季度,保时捷在中国市场也交付了17,685辆汽车。尽管该数据仍同比下降20%,但中国市场强劲的购买力仍居全球首位。

销售能代表什么?现阶段代表了在供需紧张的前提下,消费者很难以平等的关系与强势品牌对话。

< img alt = "保时捷、奔驰、特斯拉" src = "/ee img/{ HostI }/img/20230319065072……60/5.jpg"/>

都说“傲慢”是原罪。对于以保时捷为首的畅销豪华品牌来说,中国的生活环境就像一个天然的“撒旦”孵化器。在此之前,同类品牌的维权事件是不是很少?不少。由此升级为全网声讨的品牌,早已有之。

但是发生了什么?“加价”等近乎变态的市场反馈,不仅没能让车企感谢中国消费者的支持,反而让这些品牌的心态发生了质的变化。在这样的环境下,保时捷官方此刻能对此事低头就不用说了,一线员工大概也觉得大家都在无理取闹。

态度决定一切。

的确,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今年年初发布的2021年全国消协组织受理投诉情况,仅过去一年,中消协组织受理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类投诉约4万件,占投诉总量的3.98%,在商品类投诉总量中排名第四,同比2020年增长19.28%。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部分原因在于新能源汽车的逐步推广和车辆数量的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中国汽车市场发展至今,汽车质量纠纷问题居高不下,本质上仍受到举证难、处罚难等现实因素的困扰。

就像一年前,大家都在高喊要把狂妄自大的特斯拉推上3·15的舞台,最后的结果依然是前者换成了那些不痛不痒的旧案。想必在处理各种汽车消费维权时,法律法规的明晰度还是有难度的。

即使Xi安奔驰女司机维权案最终得到解决,无论监管部门如何秉公执法,所付出的代价也不是大多数人能够承受的。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回到保时捷车主维权的案例,不管保时捷是否坚持把所有深层次的原因都归结于“缺芯”的问题,我相信那些相对理性的车主只是想要一个公平的谈判环境。只是希望拥有庞大群众基础的保时捷能站在消费者的角度看问题。

或许用生意人的思维来看,“电动转向”的不足可以用差价来衡量。给出2300元代金券的补偿方案,或者用相当于差额的其他福利来支付,似乎是合理的。

但别忘了,和汽车厂商不同,包括保时捷车主在内的消费者并不总是担心产品的价值几何。配置差异带来的用车便利性和习惯性,才是消费者衡量价值的标准。这些隐藏的因素在消费者和厂商谈判的过程中自然会被量化。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在中国这么多年,一线奢侈品牌没有理由不知道中国消费者需要什么。从产品推出的节奏到营销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赚钱的保时捷比单纯的消费者懂得更透彻。

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理解,车企想以最低的成本赢得车主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他们喜欢居高临下,用强盗逻辑来搪塞中国消费者。

所以保时捷的错误在于低估了中国消费者的承受力。

Porsche, Mercedes-Benz, Tesla

接下来,“电动转向柱”事件可以是导致品牌形象崩塌的导火索,也可以归为售后服务中的小插曲。就看保时捷怎么选择了。

当然,面对不成熟的中国汽车市场,舆论环境从来都不是具体的司法机构。这次是保时捷,下次会有新品牌“上墙”。忘记不必要的节奏。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可以时时聚焦人们一直关注的问题,提醒和鞭策……那些企业或个人在面对绝大多数消费者时,内心要多一些真诚,少一些狡诈。

标签:保时捷奔驰特斯拉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伟巴斯特与Vestel合作 推出全新Webasto Unite充电解决方案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汽车供应商伟巴斯特(Webasto)宣布将与电子和移动技术跨行业制造商Vestel出席今年的德国慕尼黑动力电池及充电设备展Power2Drive,

1900/1/1 0:00:00
现代摩比斯和Vector合作开发汽车软件平台

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现代摩比斯(HyundaiMobis)和Vector同意共同开发汽车软件平台。

1900/1/1 0:00:00
日产公布下一阶段“企业转型计划” :2026年电驱车型占四成

5月13日,日产汽车公司宣布了公司在为期四年的“NissanNEXT企业转型计划”的中期进展,并公布下一阶段发展计划,其中包括:至2026年,电驱化车型占比提升至40;

1900/1/1 0:00:00
特斯拉上海工厂复工后首批整船电动车出口

据相关媒体报道,5月11日,装载着4767辆特斯拉电动车的“格罗壮丽”(GLOVISSPLENDOR)滚转轮船从上海南港码头出发,驶往斯洛文尼亚科佩尔港(KOPERPORT),

1900/1/1 0:00:00
雷诺集团正探索建立电动汽车和软件实体

盖世汽车讯5月12日,雷诺集团表示,为了加速向电动汽车转型并支持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市场,该集团正寻求在法国建立一个电动汽车和软件实体。

1900/1/1 0:00:00
奇瑞集团1-4月销量28.5万辆,同比微增0.9%

5月12日,奇瑞控股集团发布了4月销量成绩。数据显示,奇瑞集团4月销量为56万辆,今年14月累计销量为285万辆,同比增长09。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