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田大鹏
编辑|王新
来源|汽车预言家
7月25日,由特斯拉前高管JB Straubel创办的电池回收公司Redwood Materials表示,将在内华达州西北部建厂,生产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与此同时,韩国LG能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将在中国成立电池回收公司。
无独有偶,不久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强调,吉利将布局包括动力电池回收在内的全链路闭环生态。
细心的人早已发现,近年来,无论是整车企业的比亚迪、吉利,还是供应链上的当代安培科技、郭萱高科,都加大了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布局。

入场的背后是动力电池回收的可观前景。中国从2018年开始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报废期。2020年将有25.6GWh的动力电池退役。2025年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达到174.2GWh(约200万吨),是2020年的6.8倍,复合增长率为58.2%。甚至国际能源署也曾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模将达到1648亿元。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短缺,导致价格持续上涨。今年7月,碳酸锂价格为47.25万元/吨,较今年年初上涨近70%,较2021年初的5.3万元/吨上涨近8倍。双管齐下也迫使上市公司加快电池回收行业的布局。
然而,与外界看到的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热闹”相比,电池回收成果的输出显得异常低调。动力电池回收的怪现象,相关人士并不矛盾,他们甚至用“望山兴叹,死马当活马医”来形容。也就是说,1000亿级回收动力电池的愿景目标看似触手可及,但真正实现量产和大规模回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动力电池的回收模式。与动力电池回收后直接拆解相比,动力电池退役后其实还有一个分步利用的环节。

所谓动力电池报废的梯级利用,主要是指动力电池功率衰减到80%后,将无法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不得不被淘汰。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可以拆卸成模块或电池,组成小型电池,用于低速电动车、太阳能路灯等产品,也可以将多个完整的电池封装在一起,做成小型储能,用于风力、光电等场景。
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把现在还能继续使用的动力电池,一步步直接报废拆解,是一种浪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说法是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是5-8年,但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至少是20年。当动力电池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时,也可以考虑分步使用,在分步使用价值没有了之后才报废拆解。只有这样,动力电池回收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按照一般规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会在5-8年后被淘汰。此时,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梯级利用的步骤,真正进入拆解回收步骤至少需要12年。中间漫长的时间成本是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
如果动力电池退役后直接进入拆解回收,利润成本也是企业主体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素。据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动力电池拆解回收的主流技术路线主要有两条:干式m……hod和湿法。干法是冶金热解,成本低,但耗能大,金属回收率低。而湿法主要使用酸碱或有机溶剂,但会产生大量废水,不利于环保。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拆解和回收也在同步创新,比如低温冷冻和生物技术,但一般都不太成熟。因此,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实施仍然没有理想的方案。

此外,在利润率方面,有企业表示,一吨磷酸锂电池的回收成本在8500元左右,经过一系列工艺提纯金属后,获得的市场价值只有9000元左右,几乎无利可图。因此,许多专家对动力电池回收的乐观前景仍持怀疑态度。
值得强调的是,动力电池回收前景巨大,吸引了大量作坊式企业入驻。据相关机构统计,2020年将新增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3321家,同比增长143%;2021年增加2.44万人,同比增长635%。如今,这一领域的企业多达38,500家。
这些作坊式企业在回收动力电池方面可谓简单粗暴。废金属通过燃烧和锤打得到利用。要知道动力电池中的锂是极其活泼的,钴是有的。这种操作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不容小觑。事实上,从2018年至今,工信部只有26家企业注册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标准条件”。
这两年,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的乱象,国家已经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2021年8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阶梯利用管理办法》,明确了动力电池产品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相关要求,完善了阶梯利用管理机制。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条件的成熟,相关人士表示有必要提醒业界重新审视动力电池回收问题。
作者|田大鹏
编辑|王新
来源|汽车预言家
7月25日,由特斯拉前高管JB Straubel创办的电池回收公司Redwood Materials表示,将在内华达州西北部建厂,生产电动汽车的电池组件。与此同时,韩国LG能源公司签署谅解备忘录,宣布将在中国成立电池回收公司。
无独有偶,不久前,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在“2022世界动力电池大会”上强调,吉利将布局包括动力电池回收在内的全链路闭环生态。
细心的人早已发现,近年来,无论是整车企业的比亚迪、吉利,还是供应链上的当代安培科技、郭萱高科,都加大了对动力电池回收行业的布局。

入场的背后是动力电池回收的可观前景。中国从2018年开始进入动力电池大规模报废期。2020年将有25.6GWh的动力电池退役。2025年动力电池报废量将达到174.2GWh(约200万吨),是2020年的6.8倍,复合增长率为58.2%。甚至国际能源署也曾预测,未来10年,动力电池回收产业规模将达到1648亿元。
另一方面,动力电池原材料供应短缺,导致价格持续上涨。今年7月,碳酸锂价格为47.25万元/吨,较今年年初上涨近70%,较2021年初的5.3万元/吨上涨近8倍。双管齐下也迫使上市公司加快电池回收行业的布局。
然而,与外界看到的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热闹”相比,电池回收成果的输出显得异常低调。动力电池回收的怪现象,相关人士并不矛盾,他们甚至用“望山兴叹,死马当活马医”来形容。也就是说,1000亿级回收动力电池的愿景目标看似触手可及,但真正实现量产和大规模回收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在于动力电池的回收模式。与动力电池回收后直接拆解相比,动力电池退役后其实还有一个分步利用的环节。

所谓动力电池报废的梯级利用,主要是指动力电池功率衰减到80%后,将无法为新能源汽车提供动力,不得不被淘汰。淘汰下来的动力电池可以拆卸成模块或电池,形成低速电动车、太阳能路灯等产品的小型电池,或多个完整的电池……ries可以封装在一起,做成风力、光电等场景的小型储能。
中国动力电池创新联盟副秘书长王子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把现在还能继续使用的动力电池,一步步直接报废拆解,是一种浪费。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说法是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是5-8年,但这种说法并不严谨,动力电池的使用寿命至少是20年。当动力电池不能满足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时,也可以考虑分步使用,在分步使用价值没有了之后才报废拆解。只有这样,动力电池回收的效益才能最大化。
按照一般规律,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会在5-8年后被淘汰。此时,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进入梯级利用的步骤,真正进入拆解回收步骤至少需要12年。中间漫长的时间成本是很多企业难以承受的。
如果动力电池退役后直接进入拆解回收,利润成本也是企业主体不得不考虑的现实因素。据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动力电池拆解回收的主流技术路线主要有干法和湿法两种。干法是冶金热解,成本低,但耗能大,金属回收率低。而湿法主要使用酸碱或有机溶剂,但会产生大量废水,不利于环保。
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拆解和回收也在同步创新,比如低温冷冻和生物技术,但一般都不太成熟。因此,动力电池回收技术的实施仍然没有理想的方案。

此外,在利润率方面,有企业表示,一吨磷酸锂电池的回收成本在8500元左右,经过一系列工艺提纯金属后,获得的市场价值只有9000元左右,几乎无利可图。因此,许多专家对动力电池回收的乐观前景仍持怀疑态度。
值得强调的是,动力电池回收前景巨大,吸引了大量作坊式企业入驻。据相关机构统计,2020年将新增动力电池回收相关企业3321家,同比增长143%;2021年增加2.44万人,同比增长635%。如今,这一领域的企业多达38,500家。
这些作坊式企业在回收动力电池方面可谓简单粗暴。废金属通过燃烧和锤打得到利用。要知道动力电池中的锂是极其活泼的,钴是有的。这种操作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安全隐患不容小觑。事实上,从2018年至今,工信部只有26家企业注册符合“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电池综合利用行业标准条件”。
这两年,针对动力电池回收的乱象,国家已经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2021年8月,工信部、科技部等五部门联合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阶梯利用管理办法》,明确了动力电池产品生产、使用、回收全过程相关要求,完善了阶梯利用管理机制。
随着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和市场条件的成熟,相关人士表示有必要提醒业界重新审视动力电池回收问题。
近日,长安汽车的一条魔性购车视频实现了刷屏式传播。这条视频整体内容简单、通俗,“买车买车买车,买车看榜单;好车好车好车,好车选长安。买车看榜单,好车选长安。
1900/1/1 0:00:007月19日,广汽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正式注册成立,由广汽集团和广汽埃安联合投资,将围绕充换电网络建设及运营,技术研发,电池运营管理,能源交易,太阳能发电技术,储能技术,数据处理和存储等开展业务,
1900/1/1 0:00:00作者田大鹏编辑王鑫来源汽车预言家竹子四年时间只生长3厘米,但是从第五年开始仅用6周时间,便可长到15米。其实前四年竹子并不是生长缓慢,而是奋力将根向下扎了数百米。
1900/1/1 0:00:007月26日,四川天府新区与蘑菇车联签订战略合作,建设以“车路云一体化”为核心的智能网联项目。
1900/1/1 0:00:00日前,我们在国内社交平台处了解到,汽车博主常岩CY在使用小鹏辅助驾驶功能的过程中,由于眼睛较小,总被系统判定为“开车睡觉”,
1900/1/1 0:00:007月28日,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猛士汽车科技公司(下称“猛士科技”)首轮工程样车在东风技术中心试制车间下线,猛士科技将填补中国豪华新能源越野车市场的空白。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