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才评价工作委员会、江苏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教育分会承办的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在江苏镇江隆重开幕。
合照
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以“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交叉融合与培养”为主题,就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卓越工程师学科改革与培养、以产出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与提升路径、交叉融合下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产学研协同教育与创新创业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产教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苏大学原副校长陈龙教授主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陈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苏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先生,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阎晓宏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傅先生指出,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影响国家高层次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变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任何层次、任何领域都需要卓越工程师。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追求稳定和深远;借助丰富的工程经验,我们可以达到技术熟练。当然,除了提高基础理论、创新和工程的质量,还应该参与到跨学科、一体化的思维中,通过协同合作、协同创新,实现全要素、全生态链的整合,赋能优秀工程师可持续发展,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这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未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产业人才供需桥梁作用,为企业输送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为建设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傅。
阎晓宏教授指出,世界汽车工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的“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趋势,给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迫切需要汽车专业高等教育的呼应和支持。面对“新四化”带来的技术变革机遇,中国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优秀人才难求”等一系列问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背离的问题依然严重。今天的论坛以“交叉融合,面向未来”为主题,将围绕学科建设改革的方向与思路、输出型专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产学研协同教育、创新创业、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分享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对推动我国车辆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助力汽车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江苏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借鉴兄弟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建设汽车交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阎晓红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项目主任王中忠先生以“需求牵引,问题导向——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为题做开场发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工程项目主任王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向长乐教授发表了《新时代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主题演讲。项院士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了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向绿色智能移动空间的转变,汽车产业链向跨界一体化产业生态系统的转变,从而推动了车辆工程学科体系的跨学科转型。向院士强调,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精英人才。构建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车辆工程专业体系要以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为重点,通过构建贯穿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践行职业资格标准的管理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促进新时期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向长乐。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院士丁荣军教授发表了题为“智能车辆装备技术集成创新与人才协同培养”的主题演讲。丁院士指出,舰载设备产业升级需要新技术,智能化舰载设备技术和人才需求巨大。培养智能载体设备产业人才,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共性技术为平台,以产业应用为依托,同心多元,引领技术持续创新。在人才协同培养方面,丁院士强调,高校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打好“基本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构建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体系、多模式多渠道培养机制和产学研多主体培养,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和人才协同培养,推动智能载体装备产业发展。
丁荣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
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了“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侯先生颁奖。《汽车理论》作为中国高校汽车教育核心专业课公认的首选教材,最早出版于1981年,在会泽已广泛学习了41年。本书主编俞志声教授曾在清华大学汽车系任教。现在他已经97岁了。他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一条蓝路走向蓬勃发展的艰辛开拓之路。他以谦虚谨慎的学术态度,平易近人的生活方式,光明磊落的人格背景,赢得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由于俞志声教授年事已高,无法到场,清华大学车辆与交通学院副院长知望教授接受了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
“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
大会开幕式同时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启动仪式,清华大学车辆与交通学院副院长教授、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胡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教授、特聘副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白中豪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严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启动仪式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Xi·莫砺锋教授发表了题为“产教融合,用‘真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的主题演讲。Xi教授指出,当前机械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学生接触“真题”少、人才培养范围窄、校企缺乏融合等方面。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不断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教学改革的重点要从传统工程教育中的“精耕细作”转向新时代急需的“宽而实”,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以“真题”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执行力、解决选题难、动手难、提升难、创新难等问题的多重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Xi·莫砺锋
国家督学、全国著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原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原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毅教授通过在线直播发表了题为《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最新变化对工程教育的启示》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框架的最新变化以及新版华盛顿协议的启示。李教授强调,工程教育要充分认识工程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充分体现本科阶段的“STEM+C”教育,充分认识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充分认识第一性原理思维的重要性。
0
李志毅国家督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沈阳化工大学原校长。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透扬、金靖电气创始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威教授发表了题为“汽车电气化的人才需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演讲。蔡院士指出,在当前燃煤发电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强混动力汽车是降碳的主力,新能源汽车降低功耗有助于降碳。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此外,蔡院士在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历,重点介绍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他说,卓越的工程师要从文化、环境、教育各个层面去打造,要有允许科研失败的科学态度;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独立研究的机会。
1
哈尔滨理工大学蔡威教授,金靖电气创始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广汽集团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蔡杰先生以“打造广汽集团数字化能力中心,探索汽车产业人才数字化转型模式”为题发表演讲,分享了广汽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蔡部长指出,数字化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从行业经验来看,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人”的转型。广汽成立数字化能力培训中心,构建广汽数字化赋能体系,加速全集团各层级人员的数字化能力跃迁、知识沉淀和共享。未来还将紧跟汽车行业跨行业变革,打造数字化人才团队,加强“官-产-学-研-金”联动,共同构建数字化人才生态圈。
2
蔡杰广汽集团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
坤逸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先生以“工具链助力智能汽车教育发展”为题发表演讲。陈董事长指出,智能汽车是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要想快速应对未来智能汽车的竞争,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懂车的“软件+AI”的新型人才。8月12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人才评价工作委员会、江苏大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汽车技术教育分会承办的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在江苏镇江隆重开幕。
合照
第二届汽车行业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以“面向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交叉融合与培养”为主题,就产业结构调整下的卓越工程师学科改革与培养、以产出为导向的专业建设与提升路径、交叉融合下的课程改革探索与实践经验、产学研协同教育与创新创业机制的探索与实践、产教协同培养卓越工程师等进行了探讨与交流。会议开幕式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苏大学原副校长陈龙教授主持。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陈龙;国家工程中心主任、江苏大学原副校长。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付先生,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阎晓宏教授分别致开幕辞。傅先生指出,国际竞争的实质是教育与人才的竞争,而人才是影响国家高层次科技自立自强的关键变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需要高校和企业的共同参与,任何层次、任何领域都需要卓越工程师。在深厚的理论基础上,追求稳定和深远;借助丰富的工程经验,我们可以达到技术熟练。当然,除了提高基础理论、创新和工程的质量,还应该参与到跨学科、一体化的思维中,通过协同合作、协同创新,实现全要素、全生态链的整合,赋能优秀工程师可持续发展,满足新时代的人才需求。这是本次论坛的重要议题。未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也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和产业人才供需桥梁作用,为企业输送人才,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好人才培养和人才评价工作,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服务制造强国战略贡献力量,为建设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汽车人才研究会名誉理事长傅。
阎晓宏教授指出,世界汽车工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汽车的“新四化”,即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正在成为汽车产业新的发展趋势,给具有百年历史的传统汽车产业带来了一场革命,迫切需要汽车专业高等教育的呼应和支持。面对“新四化”带来的技术变革机遇,中国汽车产业目前面临着专业人才短缺、“优秀人才难求”等一系列问题,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背离的问题依然严重。今天的论坛以“交叉融合,面向未来”为主题,将围绕学科建设改革的方向与思路、输出型专业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能力的要求、产学研协同教育、创新创业、企业人才培养模式经验分享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对推动我国车辆工程学科建设,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助力汽车行业工程技术人员能力的持续提升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江苏大学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充分借鉴兄弟高校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建设汽车交通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江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阎晓红
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交通运输工程学科项目主任王中忠先生以“需求牵引,问题导向——服务‘交通强国’建设”为题做开场发言。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运输工程项目主任王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向长乐教授发表了《新时代车辆工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主题演讲。项院士指出,新一轮科技革命带动了汽车从传统交通工具向绿色智能移动空间的转变,汽车产业链向跨界一体化产业生态系统的转变,从而推动了车辆工程学科体系的跨学科转型。向院士强调,新时期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创新精英人才。构建多学科人才培养体系……车辆工程专业体系要以提高知识、素质和能力为重点,通过构建贯穿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体系、注重创新能力的教学体系、践行职业资格标准的管理体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体系,促进新时期车辆工程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
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研究员向长乐。
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院士丁荣军教授发表了题为“智能车辆装备技术集成创新与人才协同培养”的主题演讲。丁院士指出,舰载设备产业升级需要新技术,智能化舰载设备技术和人才需求巨大。培养智能载体设备产业人才,推动产业技术升级,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共性技术为平台,以产业应用为依托,同心多元,引领技术持续创新。在人才协同培养方面,丁院士强调,高校要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打好“基本功”,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构建多学科多领域知识体系、多模式多渠道培养机制和产学研多主体培养,通过技术集成创新和人才协同培养,推动智能载体装备产业发展。
丁荣军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机械与交通工程学院院长,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会员。
大会开幕式上,隆重举行了“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汽车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侯先生颁奖。《汽车理论》作为中国高校汽车教育核心专业课公认的首选教材,最早出版于1981年,在会泽已广泛学习了41年。本书主编俞志声教授曾在清华大学汽车系任教。现在他已经97岁了。他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汽车工程人才的培养倾注了一生的心血和精力,见证了中国汽车工业从一条蓝路走向蓬勃发展的艰辛开拓之路。他以谦虚谨慎的学术态度,平易近人的生活方式,光明磊落的人格背景,赢得了业内同行的一致认可。由于俞志声教授年事已高,无法到场,清华大学车辆与交通学院副院长知望教授接受了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
“行业人才培养杰出贡献奖”颁奖典礼
大会开幕式同时举行了青年教师教学大赛启动仪式,清华大学车辆与交通学院副院长教授、吉林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副院长胡教授、同济大学汽车学院院长张立军教授、特聘副研究员、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湖南大学车辆工程系主任白中豪教授,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学院院长严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国家工程中心主任,原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启动仪式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Xi·莫砺锋教授发表了题为“产教融合,用‘真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执行力”的主题演讲。Xi教授指出,当前机械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主要体现在学生接触“真题”少、人才培养范围窄、校企缺乏融合等方面。要打破这种局面,就必须不断探索和推进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培养优秀的创新型工程人才。教学改革的重点要从传统工程教育中的“精耕细作”转向新时代急需的“宽而实”,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培养卓越工程师、产教融合、以“真题”培养学生创造力和执行力、解决选题难、动手难、提升难、创新难等问题的多重举措。
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Xi·莫砺锋
国家督学、全国著名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原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原沈阳化工大学校长李志毅教授通过在线直播发表了题为《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最新变化对工程教育的启示》的主题演讲,分享了华盛顿协议毕业要求框架的最新变化以及新版华盛顿协议的启示。李教授强调,工程教育要充分认识工程领域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充分体现本科阶段的“STEM+C”教育,充分认识三位一体的内在逻辑,充分认识第一性原理思维的重要性。
0
李志毅国家督学,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模范教师,大连理工大学原副校长,沈阳化工大学原校长。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透扬、金靖电气创始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威教授发表了题为“汽车电气化的人才需求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演讲。蔡院士指出,在当前燃煤发电比例不变的情况下,强混动力汽车是降碳的主力,新能源汽车降低功耗有助于降碳。目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人才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此外,蔡院士在报告中结合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经历,重点介绍了卓越工程师的培养。他说,卓越的工程师要从文化、环境、教育各个层面去打造,要有允许科研失败的科学态度;同时,在研究生教育中,给予学生更多独立研究的机会。
1
哈尔滨理工大学蔡威教授,金靖电气创始人,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广汽集团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蔡杰先生以“打造广汽集团数字化能力中心,探索汽车产业人才数字化转型模式”为题发表演讲,分享了广汽数字化转型的探索与实践。蔡部长指出,数字化能力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石。从行业经验来看,数字化转型归根结底是“人”的转型。广汽成立数字化能力培训中心,构建广汽数字化赋能体系,加速全集团各层级人员的数字化能力跃迁、知识沉淀和共享。未来还将紧跟汽车行业跨行业变革,打造数字化人才团队,加强“官-产-学-研-金”联动,共同构建数字化人才生态圈。
2
蔡杰广汽集团有限公司组织部部长
坤逸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奇先生以“工具链助力智能汽车教育发展”为题发表演讲。陈董事长指出,智能汽车是大国竞争的主战场。要想快速应对未来智能汽车的竞争,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懂车的“软件+AI”的新型人才。通过工具链帮助智能汽车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增加软件和AI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借助工具链,建立实践环境,与行业相结合,满足实践需求。
6
陈奇坤逸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共1场全体会议、2场闭门会议、4场主题分会场、38场主题演讲,涵盖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热点话题。大会直播吸引了85所高校、31家企业近7000人参与,近300名代表参会。今年的院长论坛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高度关注。期待通过这一平台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携手合作,为行业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通过工具链帮助智能汽车人才的培养,一方面增加软件和AI的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借助工具链,建立实践环境,与行业相结合,满足实践需求。
6
陈奇坤逸电子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长
大会以“线上+线下”的形式举行,共1场全体会议、2场闭门会议、4场主题分会场、38场主题演讲,涵盖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热点话题。大会直播吸引了85所高校、31家企业近7000人参与,近300名代表参会。今年的院长论坛受到高校和企业的高度关注。期待通过这一平台分享经验、凝聚共识、携手合作,为行业人才培养建言献策,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汽车之家E周见,了解一周内汽车行业大事件。这一周,汽车行业发生了多件大事。
1900/1/1 0:00:00“东风吹、战鼓擂,这个世界上究竟谁怕谁”“我们需要在美国本土制造这些芯片,以降低成本,创造就业机会,以及最关键的将减少我们对进口芯片的依赖。
1900/1/1 0:00:00近日,理想汽车充电地图全国上线。据悉,理想汽车充电地图聚合优质充电资源,为用户提供便捷的补能选择。支持先充电后付费,还可享有积分抵扣充电服务费的车主福利。
1900/1/1 0:00:00当地时间上周五(8月12日),美国商务部工业和安全局(BIS)在《联邦公报》中披露了一项新增的出口限制临时最终规则,对设计GAAFET(全栅场效应晶体管)结构集成电路所必须的EDAECAD软件;
1900/1/1 0:00:00近日,合众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哪吒汽车”)与华夏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分行(以下简称“华夏银行上海分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Stellantis正在考虑对墨西哥的一家工厂进行改造,以生产混合动力和电动汽车,当前该公司正在改造其产品线,以满足市场对电动交通工具激增的需求。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