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车架构向集成的演进,高计算能力芯片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域控制器的黄金赛道,带动了多传感器融合、高计算能力硬件嵌入、域控制成本下沉等行业的热潮,使得L2+硬件架构与L4级算法的差距不再像山沟那么深。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试图利用域控制器撬动智能驾驶的量产市场。
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域控制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60亿美元,其中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舱域控制器有望达到710亿美元。盖世研究院数据显示,随着L2 ADAS装机量的增加,国内自动驾驶仪控制器的装机量也在增加。2022年1-9月,近62万辆,同比增长80.6%。
图片来源:葛氏研究院
其中,参与抢占市场的主要有四大阵营:国外Tier1、本土Tier1、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公司、整车公司。
如何在域控赛道火热的情况下切入前装市场?
为了在拥挤的赛道上立足,仅仅提供域控产品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以更合理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配套服务满足海量车辆适配和场景应用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域控制产品提供商的核心竞争点。
作为首家登陆科技创新板的上市公司,天准科技面向消费电子、PCB、半导体、光伏、新车、智能驾驶六大领域。2018年推出智慧交通,与全球顶级芯片公司英伟达合作开发AI边缘计算设备。其中,面向L4自动驾驶的域控制器产品已与国内外100多家客户合作,产品涵盖Robotaxi、Robobus、Robotruck、工程车、低速无人送货车等等。
公司公告显示,2021年,天准科技AI边缘计算设备及车路协同方案总营业收入为4969.49万元,同比增长330.68%。2022年,天准与地平线合作,迅速切入预组装量产市场,跻身地平线官方公布的三家J5授权硬件IDH合作伙伴。
天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军川博士介绍:“TADC-D52双J5智能驾驶域控目前已服务10余家客户,部分项目正处于量产车型的POC阶段。”
刘俊川的观点:多核异构设计开发能力,满足高性能大计算能力和车辆法规要求;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时空同步、数据采集与回注、远程接管等全套系统集成能力;基于生态的商业模式和定位;以上三点是天准科技快速切入前装设备量产市场的核心秘诀。
从Nvidia到地平线,天顺点亮全国产域控方案。
从Nvidia到Horizon,天准科技实现了从L4无人驾驶示范应用市场向乘用车智能驾驶域控制量产市场的过渡,推出了覆盖商用驾驶场景的系列产品家族:基于NVIDIA Jetson的GEAC系列L4自动驾驶域控制产品,基于Horizon J5的TADC系列L2+~L3域控制产品,涵盖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路协同产品及解决方案、AI边缘计算控制器三大产品线。
值得一提的是,天准科技严格遵循IATF16949、ISO26262、ASPICE等国际标准规范设计研发流程,产品能够满足车辆法规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其中,TADC-D52主要针对乘用车自动驾驶场景,具有纯国产、高性能、多场景三大显著特点。
在硬件平台的选择上,TADC-D52搭载了两个Horizon Journey 5,主板内嵌高性能汽车级MCU- Core E3640。最高性能可达256TOPS AI算力+100KDMIPS CPU算力,可满足高速、高架、城市NOP&的需求;NOA、自动泊车等高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域控制平台需求。
目前,TADC-D52双J5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已服务10余家客户,部分项目已进入量产POC阶段。
推动软硬融合,打造组合式核心竞争力。
刘俊川特别强调,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要进入产业化阶段,首先需要企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域控制器的软硬件配置:
“对于乘用车市场,尤其是前装量产市场,企业很难直接把标准解决方案放到客车上。所以天准的标准方案更多的是参考,还需要根据主机厂和平台的需求做联合开发和定制开发。”
定制开发离不开软硬件的自研能力。在边缘计算、域控制等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天顺还形成了一套面向整车系统的开发工具链和配套服务,包括多传感器坐标系融合标定和时空同步方案、数据采集和回注系统、远程驾驶和接管系统、摄像头接入和ISP调谐、车路协同路侧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解决方案等。
以数据采集和充值系统为例,数据是系统升级的核心,这将进一步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训练数据集,提高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
天准科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路径是: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组合惯导等传感器组件接入数据采集主控,基于万兆网络传输将原始数据存储在NAS盘,再由数据回注台架读取NAS盘存储的数据,在测试车间再现真实场景,起到替代实际路试,加速数据闭环的作用。
目前,天准科技正在与主流云平台厂商合作,开发基于J5的云充值卡,用于打通全数据链路,实现全云中原始数据的存储、标注、清洗、训练、充值,量化模型训练的优化改进。该产品预计将于2023年在Q1上市,以促进量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数据闭环。
J5云充值卡&;数据重新注入工作台
无论是针对商用车L4场景,还是乘用车前装量产市场,都需要基于客户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天准科技主推软硬一体化业务优势,正是为了切入前装量产市场时打造组合核心竞争力。
智能供应系统形成的关键:联合生态组合
事实上,在切入智能驾驶之前的2015年,天准科技就成立了新的汽车事业部,为全行业提供智能零部件生产线、智能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套解决方案。结合厚植科技在工业视觉领域的优势,天准科技在智能网联领域服务了500多家客户,与100多家智能驾驶相关的科技公司、主机厂、科研院所合作,构建了广泛的生态网络。
目前,天准科技已经形成了基于生态的两种商业模式和定位:
面向乘用车领域控制市场,天准科技的定位是IDH硬件合作伙伴,是上游IC原厂和下游整车企业之间的桥梁。其业务涵盖硬件系统参考设计、中间件集成和定制开发,帮助全国产化方案切入域控预组装市场。面向L4市场,天准正在与传感器、通信、算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伙伴合作,推动多传感器融合传感技术的应用,共同服务于高等级自动驾驶的产业化。
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支持,天准科技推出了基于地平线感知参考算法的POC服务。
刘俊川指出‘能否满足智能驾驶的功能定义和车型要求’是主机厂选择域控制平台的关键。POC(概念验证)的目的是帮助其决策:天准科技可以在4周内点亮从汽车改装、算法迁移到传感器融合校准的所有功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路测展示效果。
事实上,借助上游硬件的核心自研能力、市场锤炼的综合服务能力、生态网中的优秀口碑,天准在2020年直接攀上9.64亿元的营收高峰,2021年直接突破12亿元,2022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Q3营收同比增长3.559%。
最后,本地化域控制方案是天准在智能驾驶领域努力的方向。2023年底,天准将推进域控制通信芯片和外围接口芯片全面国产化改造。整车架构向集成的演进,高计算能力芯片的快速发展催生了域控制器的黄金赛道,带动了多传感器融合、高计算能力硬件嵌入、域控制成本下沉等行业的热潮,使得L2+硬件架构与L4级算法的差距不再像山沟那么深。越来越多的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试图利用域控制器撬动智能驾驶的量产市场。
麦肯锡预测,2030年,全球域控制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560亿美元,其中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舱域控制器有望达到710亿美元。盖世研究院数据显示,随着L2 ADAS装机量的增加,国内自动驾驶仪控制器的装机量也在增加。2022年1-9月,近62万辆,同比增长80.6%。
图片来源:葛氏研究院
其中,参与抢占市场的主要有四大阵营:国外Tier1、本土Tier1、互联网技术和软件公司、整车公司。
如何在域控赛道火热的情况下切入前装市场?
为了在拥挤的赛道上立足,仅仅提供域控产品显然是不够的。如何以更合理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好的支持,满足海量车辆适配和场景应用的需求……ting服务?这已经成为域控制产品提供商的核心竞争点。
作为首家登陆科技创新板的上市公司,天准科技面向消费电子、PCB、半导体、光伏、新车、智能驾驶六大领域。2018年推出智慧交通,与全球顶级芯片公司英伟达合作开发AI边缘计算设备。其中,面向L4自动驾驶的域控制器产品已与国内外100多家客户合作,产品涵盖Robotaxi、Robobus、Robotruck、工程车、低速无人送货车等等。
公司公告显示,2021年,天准科技AI边缘计算设备及车路协同方案总营业收入为4969.49万元,同比增长330.68%。2022年,天准与地平线合作,迅速切入预组装量产市场,跻身地平线官方公布的三家J5授权硬件IDH合作伙伴。
天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刘军川博士介绍:“TADC-D52双J5智能驾驶域控目前已服务10余家客户,部分项目正处于量产车型的POC阶段。”
刘俊川的观点:多核异构设计开发能力,满足高性能大计算能力和车辆法规要求;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时空同步、数据采集与回注、远程接管等全套系统集成能力;基于生态的商业模式和定位;以上三点是天准科技快速切入前装设备量产市场的核心秘诀。
从Nvidia到地平线,天顺点亮全国产域控方案。
从Nvidia到Horizon,天准科技实现了从L4无人驾驶示范应用市场向乘用车智能驾驶域控制量产市场的过渡,推出了覆盖商用驾驶场景的系列产品家族:基于NVIDIA Jetson的GEAC系列L4自动驾驶域控制产品,基于Horizon J5的TADC系列L2+~L3域控制产品,涵盖自动驾驶域控制器、车路协同产品及解决方案、AI边缘计算控制器三大产品线。
值得一提的是,天准科技严格遵循IATF16949、ISO26262、ASPICE等国际标准规范设计研发流程,产品能够满足车辆法规的高可靠性和安全性要求。
其中,TADC-D52主要针对乘用车自动驾驶场景,具有纯国产、高性能、多场景三大显著特点。
在硬件平台的选择上,TADC-D52搭载了两个Horizon Journey 5,主板内嵌高性能汽车级MCU- Core E3640。最高性能可达256TOPS AI算力+100KDMIPS CPU算力,可满足高速、高架、城市NOP&的需求;NOA、自动泊车等高级自动驾驶应用场景的域控制平台需求。
目前,TADC-D52双J5智能驾驶域控制器已服务10余家客户,部分项目已进入量产POC阶段。
推动软硬融合,打造组合式核心竞争力。
刘俊川特别强调,自动驾驶域控制器产品要进入产业化阶段,首先需要企业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量身定制域控制器的软硬件配置:
“对于乘用车市场,尤其是前装量产市场,企业很难直接把标准解决方案放到客车上。所以天准的标准方案更多的是参考,还需要根据主机厂和平台的需求做联合开发和定制开发。”
定制开发离不开软硬件的自研能力。在边缘计算、域控制等硬件平台的基础上,天顺还形成了一套面向整车系统的开发工具链和配套服务,包括多传感器坐标系融合标定和时空同步方案、数据采集和回注系统、远程驾驶和接管系统、摄像头接入和ISP调谐、车路协同路侧多传感器融合感知解决方案等。
以数据采集和充值系统为例,数据是系统升级的核心,这将进一步要求企业建立有效的训练数据集,提高评估模型的预测精度。
天准科技的数据采集和处理路径是:将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摄像头、组合惯导等传感器组件接入数据采集主控,基于万兆网络传输将原始数据存储在NAS盘,再由数据回注台架读取NAS盘存储的数据,在测试车间再现真实场景,起到替代实际路试,加速数据闭环的作用。
目前,天准科技正在与主流云平台厂商合作,开发基于J5的云充值卡,用于打通全数据链路,实现全云中原始数据的存储、标注、清洗、训练、充值,量化模型训练的优化改进。该产品预计将于2023年在Q1上市,以促进量产项目开发过程中的数据闭环。
J5云充值卡&;数据重新注入工作台
无论是针对商用车L4场景,还是乘用车前装量产市场,都需要基于客户需求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天准科技主推软硬一体化业务优势,正是为了切入前装量产市场时打造组合核心竞争力。
智能供应系统形成的关键:联合生态组合
事实上,在切入智能驾驶之前的2015年,天准科技就成立了新的汽车事业部,为全行业提供智能零部件生产线、智能仓储、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套解决方案。结合厚植科技在工业视觉领域的优势,天准科技在智能网联领域服务了500多家客户,与100多家智能驾驶相关的科技公司、主机厂、科研院所合作,构建了广泛的生态网络。
目前,天准科技已经形成了基于生态的两种商业模式和定位:
面向乘用车领域控制市场,天准科技的定位是IDH硬件合作伙伴,是上游IC原厂和下游整车企业之间的桥梁。其业务涵盖硬件系统参考设计、中间件集成和定制开发,帮助全国产化方案切入域控预组装市场。面向L4市场,天准正在与传感器、通信、算法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伙伴合作,推动多传感器融合传感技术的应用,共同服务于高等级自动驾驶的产业化。
得益于完整的供应链支持,天准科技推出了基于地平线感知参考算法的POC服务。
刘俊川指出‘能否满足智能驾驶的功能定义和车型要求’是主机厂选择域控制平台的关键。POC(概念验证)的目的是帮助其决策:天准科技可以在4周内点亮从汽车改装、算法迁移到传感器融合校准的所有功能,为客户提供完整的路测展示效果。
事实上,借助上游硬件的核心自研能力、市场锤炼的综合服务能力、生态网中的优秀口碑,天准在2020年直接攀上9.64亿元的营收高峰,2021年直接突破12亿元,2022年保持稳定增长态势,Q3营收同比增长3.559%。
最后,本地化域控制方案是天准在智能驾驶领域努力的方向。2023年底,天准将推进域控制通信芯片和外围接口芯片全面国产化改造。
标签:远程
11月27日,岚图官方消息,目前岚图在全国14座城市的16家交付服务中心全功能用户中心受疫情防控与物流延滞等因素影响,暂无法向用户提供线下到店服务,因此,这些门店的维修保养、新车交付均将延期。
1900/1/1 0:00:00近日,宏景智驾官方宣布完成数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中信金石领投,博将资本、建信投资、泰达科投、淳信宏图、鼎信资本、国联证券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跟投。
1900/1/1 0:00:0011月27日,2022厦门马拉松赛如约而至,2万多名跑者在“最美滨海赛道”上活力开跑厦门马拉松赛是国内白金马拉松赛事之一,也是今年国内全马规模最大的赛事之一。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阿联酋IT智能设施管理(FM)解决方案公司HITEKServices推出了一个定制化车队管理解决方案FLEETEK。
1900/1/1 0:00:00资本寒冬下,芯片赛道投资依旧火热。新智驾获悉,11月28日,车规芯片企业芯驰科技完成近10亿元B轮融资。
1900/1/1 0:00:00盖世汽车讯据外媒报道,对于美国最新的《通货膨胀削减法案》将对进口汽车品牌产生哪些影响,多家车企都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态度,起亚美洲首席运营官SteveCenter则更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1900/1/1 0: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