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导航 汽车导航
Ctrl+D收藏汽车导航
首页 > 汽车资讯 > 正文

汉能投资陈宏:行业汰弱留强,反而是一种长期利好 | 智能汽车十人谈

作者:

时间:1900/1/1 0:00:00

编者按: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转型的号角吹响后,汽车行业坚定地向智能时代迈进。

作为新时代的主角,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也在去年迎来了发展的高峰。然而,今年市场急转直下,降薪、裁员、停工,国内外一波又一波的动荡质疑从业者——中国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洗牌,谁将出局,谁将幸存?

借此,新智家推出“十人谈智能汽车”话题,帮助行业建设者穿越迷雾,看清智能汽车转型的底层逻辑,将自动驾驶的痛苦转化为力量,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本文是“十人谈智能汽车”系列文章的第五篇,主角是汉能投资集团的陈虹。

1993年,互联网经济刚刚兴起,年仅三十出头的陈虹带着赚来的20万美元去了硅谷,买了一些路由器,租了一些设备,次年创办了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这是他第一次创业,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

20多年来,陈宏一路见证并经历了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起起落落。

2003年,陈虹创立汉能投资,专注中国互联网经济、消费和医疗服务,寻找长期投资。据统计,汉能投资集团已经帮助了数百家企业,完成了超过680亿美元的私人融资和M&A交易。

2017年,汉能投资正式切入自动驾驶领域。进入公司后,陈虹和他的团队接触了很多这个行业的公司,从投资和服务上实现自动驾驶和相关企业发展。在局里,陈红对整个行业的大起大落印象特别深刻。

近期自动驾驶市场持续上演一系列负面事件,发展悲观情绪蔓延,部分投资者开始持观望态度。

或许是在见证行业发展的风风雨雨,又或许是在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律。面对自动驾驶的不确定性,陈红更加淡定。

“自动驾驶的发展在于通过各种智能方式和辅助设备实现‘汽车代替人类做决策’。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技术的迭代,智能驾驶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在看来,实现目标的时间被推迟了。”

马太效应加剧,非头部企业“变道”或“卖身”

自2009年谷歌开始探索无人驾驶之路以来,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市场新贵,资本和企业开始猎取这一新赛道。根据麦肯锡去年的统计,自2010年以来,无人驾驶相关技术的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

可惜的是,自动驾驶从来就不仅仅是技术比拼。在巨大的投入产出缺口下,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融资热情已经大大退潮。

在资本寒冬中,强势品牌与弱势品牌形成鲜明对比,“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被进一步放大。

根据陈虹的观察,“资本市场的降温加剧了自动驾驶行业的马太效应。目前大量资金流向行业头部企业。”具体来看,头部公司依然受到资本青睐,业绩也在增长。

究其原因,头部企业集中了行业顶尖人才,整合上下游资源能力强,因此被认为能够更快地贯穿落地商业模式。

方便的是,无论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还是各个细分行业,头部企业都成为了争夺的对象。

以芯片领域为例,地平线C轮融资涌入数百家机构,融资受到市场激烈争夺。芯机科技完成近10亿元A轮融资,创下年单笔融资最大金额纪录……国内汽车芯片设计领域。

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头部企业占据。相比之下,估值高、品牌力相对不足等明显短板的非头部企业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行业加速洗牌下岌岌可危。

目前“VC/PE对这些非头部公司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

如何打破僵局?陈红认为,当输血突然中断的时候,非头部公司似乎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选择成为特定场景的角色,要么选择包装和推销自己。

国内很多自动驾驶公司也确实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仍然有可行的企业致力于进入预装配量产的供应链,陷入僵局的企业寻找机会将自己卖给主机厂。

自动驾驶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存活下来的玩家往往能找到盈利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动驾驶行业对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利好。

细分场景,跨赛道选手的“生存考验”。

在自动驾驶兴起的时候,Robotaxi赛道被认为是确定的发展方向。一时间,新老玩家聚集在赛道上,使出浑身解数跑起来。

但是Robotaxi这座珠穆朗玛峰很难逾越,商业化还遥遥无期。在经历了许多负面事件后,行业发展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悲观。

福特首席高级产品开发和技术官表示:“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实现无人驾驶比把人送上月球还要困难。”前华为智能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苏青公开表示:“现阶段所有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死。”

与Robotaxi circuit的黯淡前景相比,自动驾驶技术在矿区、港口和机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无人送货车开始代替人力行驶在城市的街道上,矿区无人驾驶已经逐渐走向安全员,开始常态化运营。

陈虹认为,自动驾驶细分场景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此外,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落地,前景可观。

近两年,无论是从融资市场还是技术落地情况,都可以看到细分场景正在成为自动驾驶玩家新的觊觎之地。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规则,即使Robotaxi玩家还记得过去的辉煌,他们也不得不改变思维,寻求快速的商业之路。

于是,Robotaxi玩家开始跨赛道布局,祭出“场景降维”的名号,竞相成为自动驾驶细分场景的主导方。他们有的选择多个场景齐头并进,有的选择直接从开放场景切换到封闭场景。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这些号称能实现细分场景“降维”的跨赛道玩家,在争夺主导权的过程中并不占上风。回过头来看,他们正面临着一场至关重要的“生存考验”。

与较早进入垂直场景的自动驾驶企业相比,Robotaxi玩家在细分场景开发上有更多先天不足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开发基因与赛道不匹配;二是在场景匹配和产业链协同整合上更具挑战性。

长期以来,Robotaxi一直承载着“无人驾驶”的星辰大海,致力于实现开放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现在转入自动驾驶细分场景,意味着技术和开发模式的转变。

虽然细分场景更封闭,车流量小,但认为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只是技术行业专业化。此前,两个赛道的选手在技术选择方案以及数据和计算能力的研发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总之,对于这些跨赛道选手来说,进入细分场景基本是从零开始。

此外,进入细分场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公司及时对产品形态和供应链做出改变和调整的考验。

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矿区的设备一般都是几十吨或者几百吨,对控制要求更高;港口场景涉及到更多场景的调度,很考验协调能力。

慧拓智能矿区任务

如何给不同的场景分配不同的精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技术壁垒?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都是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不容易做到的。

第二个冬天也可以是第二个冬天。

“自动驾驶行业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寒冬。”

着眼于2019年,当时的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了前一年的大规模扩张后开始走下坡路:自动驾驶硬件成本居高不下,商业化前景黯淡,自动驾驶明星公司纷纷败于战场。与此同时,裁员潮席卷全球汽车行业。

身处投资市场的陈红,见证了市场的起起落落。“当时很多人开始看到这个行业的衰落,觉得自动驾驶公司会大量关停。”

好在接下来的两年,自动驾驶行业突然又火了起来,大量资金再次涌入赛道。

历史似乎在重演。目前,自动驾驶市场已经急转直下,行业的“冷”气氛还在继续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陈虹认为“自动驾驶行业可以熬过第二个冬天”。

整体来看,自动驾驶的发展取得了进步,自动驾驶公司的算法能力不断提升,相关硬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自动驾驶技术也在细分场景下大规模商用。

另外,相比国外的灰暗前景,国内自动驾驶发展的月亮可能更圆一些。

一方面,相对于国外的市场导向,中国的自动驾驶发展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

2015年,国内自动驾驶兴起之际,国家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助推行业发展。2021年以来,国内有利于自动驾驶的政策法规不断“加码”。

汉能投资对自动驾驶细分场景的研究结论是,“当产品达到一定成熟度时,国家推动的作用会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细分场景落地。

以无人配送场景为例。不久前,国外亚马逊和联邦快递宣布将陆续关停无人配送车项目。原因是他们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反观国内,无人配送项目在多方力量的帮助下稳步推进。

亚马逊无人送货车

正如陈红所说,国外矿区和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发展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比较。目前在国内进展比较顺利。

“任何阶段都有投资机会”

自动驾驶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场持久战中,投资机构必须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感。

从投资的角度,陈虹告诉新智家,自动驾驶行业在任何阶段都有投资机会,即使是所谓的寒冬。

在对投资市场的长期观察和布局中,汉能投资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逻辑,在自动驾驶成长的不同阶段遵循不同的投资策略。

前期自动驾驶企业“羽翼未丰”,自动驾驶是一个需要综合技术和商业维度的创业项目。团队配置和创始人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这个时期,投资机构更倾向于从技术和人才两个维度来判断投资企业,他们也需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企业成长。

如今,自动驾驶公司逐渐走向成熟,逐渐从“概念化”走向落地。放眼整个行业,投资机会不小。

一方面,c……目前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也都是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且他们的营业额和净利润都在增加。此时,如果估值不变,投资机构入市可以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私有化投资也可以创造一些回报。通过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可以扩大能力和规模。

在此期间,自动驾驶领域选择投资人或企业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家是否有能力与战略投资者、车厂、地方政府打交道,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汉能投资和陈虹看来,自动驾驶将在新一轮的淘汰中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但无论如何变化,发展都不会停止。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编者按:过去十年,中国汽车工业经历了跨越式发展。转型的号角吹响后,汽车行业坚定地向智能时代迈进。

作为新时代的主角,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也在去年迎来了发展的高峰。然而,今年市场急转直下,降薪、裁员、停工,国内外一波又一波的动荡质疑从业者——中国智能汽车和自动驾驶的洗牌,谁将出局,谁将幸存?

借此,新智家推出“十人谈智能汽车”话题,帮助行业建设者穿越迷雾,看清智能汽车转型的底层逻辑,将自动驾驶的痛苦转化为力量,获得继续前行的勇气。

本文是“十人谈智能汽车”系列文章的第五篇,主角是汉能投资集团的陈虹。

1993年,互联网经济刚刚兴起,年仅三十出头的陈虹带着赚来的20万美元去了硅谷,买了一些路由器,租了一些设备,次年创办了ISP(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公司。这是他第一次创业,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

20多年来,陈宏一路见证并经历了科技和互联网行业的起起落落。

2003年,陈虹创立汉能投资,专注中国互联网经济、消费和医疗服务,寻找长期投资。据统计,汉能投资集团已经帮助了数百家企业,完成了超过680亿美元的私人融资和M&A交易。

2017年,汉能投资正式切入自动驾驶领域。进入公司后,陈虹和他的团队接触了很多这个行业的公司,从投资和服务上实现自动驾驶和相关企业发展。在局里,陈红对整个行业的大起大落印象特别深刻。

近期自动驾驶市场持续上演一系列负面事件,发展悲观情绪蔓延,部分投资者开始持观望态度。

或许是在见证行业发展的风风雨雨,又或许是在了解行业发展的规律。面对自动驾驶的不确定性,陈红更加淡定。

“自动驾驶的发展在于通过各种智能方式和辅助设备实现‘汽车代替人类做决策’。随着计算能力的不断提升和技术的迭代,智能驾驶总会向好的方向发展,但现在看来,实现目标的时间被推迟了。”

马太效应加剧,非头部企业“变道”或“卖身”

自2009年谷歌开始探索无人驾驶之路以来,智能驾驶已经成为市场新贵,资本和企业开始猎取这一新赛道。根据麦肯锡去年的统计,自2010年以来,无人驾驶相关技术的投资已经超过1000亿美元。

可惜的是,自动驾驶从来就不仅仅是技术比拼。在巨大的投入产出缺口下,2022年,自动驾驶行业的融资热情已经大大退潮。

在资本寒冬中,强势品牌与弱势品牌形成鲜明对比,而……“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效应进一步放大。

根据陈虹的观察,“资本市场的降温加剧了自动驾驶行业的马太效应。目前大量资金流向行业头部企业。”具体来看,头部公司依然受到资本青睐,业绩也在增长。

究其原因,头部企业集中了行业顶尖人才,整合上下游资源能力强,因此被认为能够更快地贯穿落地商业模式。

方便的是,无论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还是各个细分行业,头部企业都成为了争夺的对象。

以芯片领域为例,地平线C轮融资涌入数百家机构,融资受到市场激烈争夺。核心引擎科技完成近十亿元A轮融资,创下国内汽车芯片设计领域单笔融资最大金额纪录。

大部分市场份额被头部企业占据。相比之下,估值高、品牌力相对不足等明显短板的非头部企业生存空间被进一步压缩,在行业加速洗牌下岌岌可危。

目前“VC/PE对这些非头部公司的投资还是比较谨慎的”。

如何打破僵局?陈红认为,当输血突然中断的时候,非头部公司似乎只剩下两个选择:要么选择成为特定场景的角色,要么选择包装和推销自己。

国内很多自动驾驶公司也确实走上了这样的道路。仍然有可行的企业致力于进入预装配量产的供应链,陷入僵局的企业寻找机会将自己卖给主机厂。

自动驾驶行业正在经历新一轮的洗牌,能在这场淘汰赛中存活下来的玩家往往能找到盈利的商业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自动驾驶行业对行业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利好。

细分场景,跨赛道选手的“生存考验”。

在自动驾驶兴起的时候,Robotaxi赛道被认为是确定的发展方向。一时间,新老玩家聚集在赛道上,使出浑身解数跑起来。

但是Robotaxi这座珠穆朗玛峰很难逾越,商业化还遥遥无期。在经历了许多负面事件后,行业发展的情绪变得越来越悲观。

福特首席高级产品开发和技术官表示:“在密集的城市环境中实现无人驾驶比把人送上月球还要困难。”前华为智能汽车智能驾驶产品总监苏青公开表示:“现阶段所有做Robotaxi的企业都得死。”

与Robotaxi circuit的黯淡前景相比,自动驾驶技术在矿区、港口和机场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无人送货车开始代替人力行驶在城市的街道上,矿区无人驾驶已经逐渐走向安全员,开始常态化运营。

陈虹认为,自动驾驶细分场景可以帮助企业降本增效。此外,很多企业已经实现了落地,前景可观。

近两年,无论是从融资市场还是技术落地情况,都可以看到细分场景正在成为自动驾驶玩家新的觊觎之地。

面对新的市场环境和规则,即使Robotaxi玩家还记得过去的辉煌,他们也不得不改变思维,寻求快速的商业之路。

于是,Robotaxi玩家开始跨赛道布局,祭出“场景降维”的名号,竞相成为自动驾驶细分场景的主导方。他们有的选择多个场景齐头并进,有的选择直接从开放场景切换到封闭场景。

一个残酷的现实是,这些号称能实现细分场景“降维”的跨赛道玩家,在争夺主导权的过程中并不占上风。回过头来看,他们正面临着一场至关重要的“生存考验”。

与较早进入垂直场景的自动驾驶企业相比,Robotaxi玩家在细分场景开发上有更多先天不足的因素……具体表现为:一是发展基因与轨道不匹配;二是在场景匹配和产业链协同整合上更具挑战性。

长期以来,Robotaxi一直承载着“无人驾驶”的星辰大海,致力于实现开放场景下的L4级自动驾驶。现在转入自动驾驶细分场景,意味着技术和开发模式的转变。

虽然细分场景更封闭,车流量小,但认为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只是技术行业专业化。此前,两个赛道的选手在技术选择方案以及数据和计算能力的研发上有着根本性的差异。

总之,对于这些跨赛道选手来说,进入细分场景基本是从零开始。

此外,进入细分场景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对公司及时对产品形态和供应链做出改变和调整的考验。

每个场景都有自己的特殊性,比如矿区的设备一般都是几十吨或者几百吨,对控制要求更高;港口场景涉及到更多场景的调度,很考验协调能力。

慧拓智能矿区任务

如何给不同的场景分配不同的精力?如何在短时间内建立技术壁垒?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都是自动驾驶创业公司不容易做到的。

第二个冬天也可以是第二个冬天。

“自动驾驶行业并不是第一次经历寒冬。”

着眼于2019年,当时的自动驾驶行业在经历了前一年的大规模扩张后开始走下坡路:自动驾驶硬件成本居高不下,商业化前景黯淡,自动驾驶明星公司纷纷败于战场。与此同时,裁员潮席卷全球汽车行业。

身处投资市场的陈红,见证了市场的起起落落。“当时很多人开始看到这个行业的衰落,觉得自动驾驶公司会大量关停。”

好在接下来的两年,自动驾驶行业突然又火了起来,大量资金再次涌入赛道。

历史似乎在重演。目前,自动驾驶市场已经急转直下,行业的“冷”气氛还在继续蔓延。在这种情况下,陈虹认为“自动驾驶行业可以熬过第二个冬天”。

整体来看,自动驾驶的发展取得了进步,自动驾驶公司的算法能力不断提升,相关硬件的成本不断降低,自动驾驶技术也在细分场景下大规模商用。

另外,相比国外的灰暗前景,国内自动驾驶发展的月亮可能更圆一些。

一方面,相对于国外的市场导向,中国的自动驾驶发展具有一定的制度优势。

2015年,国内自动驾驶兴起之际,国家将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后,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等中央部委相继出台相关政策,助推行业发展。2021年以来,国内有利于自动驾驶的政策法规不断“加码”。

汉能投资对自动驾驶细分场景的研究结论是,“当产品达到一定成熟度时,国家推动的作用会非常明显。”

另一方面,国内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细分场景落地。

以无人配送场景为例。不久前,国外亚马逊和联邦快递宣布将陆续关停无人配送车项目。原因是他们不能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反观国内,无人配送项目在多方力量的帮助下稳步推进。

亚马逊无人送货车

正如陈红所说,国外矿区和物流场景的自动驾驶发展可以借鉴,但不能完全比较。目前在国内进展比较顺利。

“任何阶段都有投资机会”

自动驾驶的发展“路漫漫其修远兮”。在这场持久战中,投资机构必须时刻保持对市场的敏感。

从投资的角度,陈虹告诉新智家,自动驾驶行业在任何阶段都有投资机会,即使是所谓的寒冬。

在对投资市场的长期观察和布局中,汉能投资也形成了自己的投资逻辑,在自动驾驶成长的不同阶段遵循不同的投资策略。

前期自动驾驶企业“羽翼未丰”,自动驾驶是一个需要综合技术和商业维度的创业项目。团队配置和创始人的作用尤为重要。

在这个时期,投资机构更倾向于从技术和人才两个维度来判断投资企业,他们也需要为企业提供更多的力量来帮助企业成长。

如今,自动驾驶公司逐渐走向成熟,逐渐从“概念化”走向落地。放眼整个行业,投资机会不小。

一方面,c……目前在市场上生存下来的也都是成熟的商业模式,而且他们的营业额和净利润都在增加。此时,如果估值不变,投资机构入市可以获得更大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私有化投资也可以创造一些回报。通过帮助企业整合资源,可以扩大能力和规模。

在此期间,自动驾驶领域选择投资人或企业的逻辑也发生了变化。企业家是否有能力与战略投资者、车厂、地方政府打交道,成为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

在汉能投资和陈虹看来,自动驾驶将在新一轮的淘汰中形成新的市场格局,但无论如何变化,发展都不会停止。

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微信官方账号:雷锋网)

雷锋的原创文章。未经授权,禁止转载。详见转载说明。

标签:福特

汽车资讯热门资讯
查尔姆斯理工大学开发光学传感器 可检测超低量氢泄露

盖世汽车讯氢被视为重型运输部门(如氢动力卡车)脱碳的重要构成部分。然而,众所周知,储存或使用氢气存在风险。空气中只要有4的氢气,就可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即使只有一点火花也能将其点燃。

1900/1/1 0:00:00
小鹏“收心”,专注“卖车”

似乎,小鹏不再满足于只做整车企业。和吉利一样,和汽车“沾边”的产业,小鹏都想要涉猎。就像飞行汽车、智能机器人这样极具前瞻性的技术,小鹏也不惜投资。

1900/1/1 0:00:00
快讯 | 大众汽车计划从中国出口电动车至欧洲

上周五(12月2日),大众汽车在一份声明中称,旗下西班牙品牌Cupra将在其位于安徽的一家合资工厂生产该品牌首款电动SUVTavascan,计划在2024年进入欧洲市场。

1900/1/1 0:00:00
有望2026年推出 苹果汽车或售10万美元

关于苹果汽车终于有新消息了,外媒报道称,该车的预计售价或达到10万美元(约为6981万元人民币)。不过另有报道称,该车将要在2026年才会推出,这比该公司之前的计划晚了一年。

1900/1/1 0:00:00
富士通南大AutoTest-X智能座舱测试软件全新亮相

2022年12月5日至6日,“2022第四届智能座舱与用户体验大会”在上海成功举办。

1900/1/1 0:00:00
抢了不少BBA的用户,腾势D9月销暴涨886%

日前,腾势汽车公布最新销量:11月,腾势D9销量为3451辆,环比增长886。图片来源:比亚迪今年8月23日,在预售三个月后,腾势D9正式上市。

1900/1/1 0:00:00